荷蘭漢學家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是一位對中國文化深造有得的學者,著作涵蓋小說、宗教、書法、繪書、音樂等不同領域。《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成書於1938...荷蘭漢學家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是一位對中國文化深造有得的學者,著作涵蓋小說、宗教、書法、繪書、音樂等不同領域。《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成書於1938年在中國音樂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因以此書爲研究對象。首先爬梳高羅佩習琴愛琴、撰寫《琴道》的過程;其次論《琴道》一言的内容,及問世七十餘年來國内外各方評價;第三部分則由《琴道》研探高羅佩的重要琴學觀點;最後一部分則回歸於撰作的時代環境,討論《琴道》的書寫策略及高羅佩如何透過此書達成他對於傅統文人(學者型官員)的想像。高羅佩採用了'出今入古'的書寫策略,'君子不器'的通才視角,以傅统文人的治學方法,徵引大量的經史文集,旁及園林、書法等其他藝文,立足於雅俗對立的傳統音樂史框架,以'三教論衡'形式辯證儒、釋、道的琴曲,體現了一位西方學者對於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文人雅士的認同與想像。展开更多
文摘荷蘭漢學家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是一位對中國文化深造有得的學者,著作涵蓋小說、宗教、書法、繪書、音樂等不同領域。《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成書於1938年在中國音樂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因以此書爲研究對象。首先爬梳高羅佩習琴愛琴、撰寫《琴道》的過程;其次論《琴道》一言的内容,及問世七十餘年來國内外各方評價;第三部分則由《琴道》研探高羅佩的重要琴學觀點;最後一部分則回歸於撰作的時代環境,討論《琴道》的書寫策略及高羅佩如何透過此書達成他對於傅統文人(學者型官員)的想像。高羅佩採用了'出今入古'的書寫策略,'君子不器'的通才視角,以傅统文人的治學方法,徵引大量的經史文集,旁及園林、書法等其他藝文,立足於雅俗對立的傳統音樂史框架,以'三教論衡'形式辯證儒、釋、道的琴曲,體現了一位西方學者對於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文人雅士的認同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