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四十年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跃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0-127,共8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事业在经典中寻找方向,在传统中汲取力量,在创新中积累经验,在回归中实现超越。从宏观发展趋势看,这种研究呈现回归经典的历史趋势、中华文学的观念建构、文献整理的时代特色和理论研究的强势回归等特...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事业在经典中寻找方向,在传统中汲取力量,在创新中积累经验,在回归中实现超越。从宏观发展趋势看,这种研究呈现回归经典的历史趋势、中华文学的观念建构、文献整理的时代特色和理论研究的强势回归等特征。回归经典,就是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上来,回归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上来;"中华文学"是一个建立在大中华文学史观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既是现实的实践问题,也是深邃的理论问题;四十多年来,以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为龙头,大型的文学总集、工具书及资料汇编得到系统整理出版,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全面的资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可以说,文献整理、史料研究工作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好历史时期;实事求是,对具体材料作具体分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也是未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回归经典 中华文学 文献整理 回归理论
原文传递
返回古典与文化乡愁——方文山歌词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8
2
作者 黄彩萍 《鄂州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50-52,共3页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在描述古典感伤凄美爱情的背后,传达的其实是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乡愁。这既是台湾文化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寻根和认同,也是现代人处于物质/精神冲突中矛盾心境的一种精神突围和归隐。方文山的"中国风...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在描述古典感伤凄美爱情的背后,传达的其实是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乡愁。这既是台湾文化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寻根和认同,也是现代人处于物质/精神冲突中矛盾心境的一种精神突围和归隐。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呈现的是台湾新生代所承传的永远无法断裂的古典与民族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文山歌词 返回古典 文化乡愁 文化寻根 文化阐释 民族情结
下载PDF
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从程版《西游记》看经典翻拍 被引量:3
3
作者 向天渊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6-178,68,共4页
程力栋导演的52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之后,引发观众对经典翻拍的再次关注与热议。经典翻拍成功与否,除了造型、语言、特技等外在因素之外,主要取决于是否充分表现了原著的思想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程版《西游记》与以前的版本,即使... 程力栋导演的52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之后,引发观众对经典翻拍的再次关注与热议。经典翻拍成功与否,除了造型、语言、特技等外在因素之外,主要取决于是否充分表现了原著的思想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程版《西游记》与以前的版本,即使是杨洁版相比,更加接近原著。经典翻拍可以依赖经典自身的感召力,但要真正吸引观众,编导既需努力"向外",更需努力"向内",前者追求"耐看",后者实现"可思",前者带给观众视听的愉悦,后者完成对文学经典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经典翻拍 程力栋 《西游记》 原著内涵 回归经典
下载PDF
“从习气中解放出来”——马一浮儒学的系统性格及其旨要 被引量:1
4
作者 罗义俊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9,共9页
马一浮一生以儒为宗,贞守儒家义理。接续圣贤血脉于垂绝是其儒学的整体性关注、以儒为宗思想的时代性表述,亦是他晚年萦绕不去的关怀。综会《六艺》于一心的本质性格、内容总纲,指示回向原典、回向生命以接续圣贤血脉的正路,以"去... 马一浮一生以儒为宗,贞守儒家义理。接续圣贤血脉于垂绝是其儒学的整体性关注、以儒为宗思想的时代性表述,亦是他晚年萦绕不去的关怀。综会《六艺》于一心的本质性格、内容总纲,指示回向原典、回向生命以接续圣贤血脉的正路,以"去除习染"充实宋明儒"变化气质"核心课题的工夫论纲领,破习以见性,形成马一浮儒学的系统性格。配合着以儒释儒的诠释性格、经学形式与诠释语言的古典形式,所呈现的面相与立场,是一典型的传统主义,亦可权说为一原典主义。他特别强调去除习气(习染)的为学工夫,认为"从上圣贤,教人识取自性,从习气中解放出来"。他的习气概念概括了"气质之偏,物欲之蔽"而有七层涵义,且以私见之蔽或知见障为习气之深者。"变化气质之偏"则又是他讲及"变化气质"时的实际概念。他总判习气是心中之夷狄,埋没本性之具。他判"今人类只在习气中生活"。马先生为儒之狷者清者,不跟着举世风靡的习气走。他的传统主义的立场是对"举世风靡"的存在的超越,亦是对"举世风靡"超尘拔俗之"慧照内发"。马一浮儒学所透射出来的一个文化深意要义是人生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人类社会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世界不能建立在习气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续圣贤血脉 回向原典 回向生命 习气(习染) 气质之偏 物欲之蔽 传统主义
下载PDF
“琴道”何在?——高羅佩與文人想像 被引量:1
5
作者 沈冬 《人文中国学报》 2014年第1期451-491,共41页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是一位對中國文化深造有得的學者,著作涵蓋小說、宗教、書法、繪書、音樂等不同領域。《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成書於1938...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是一位對中國文化深造有得的學者,著作涵蓋小說、宗教、書法、繪書、音樂等不同領域。《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成書於1938年在中國音樂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因以此書爲研究對象。首先爬梳高羅佩習琴愛琴、撰寫《琴道》的過程;其次論《琴道》一言的内容,及問世七十餘年來國内外各方評價;第三部分則由《琴道》研探高羅佩的重要琴學觀點;最後一部分則回歸於撰作的時代環境,討論《琴道》的書寫策略及高羅佩如何透過此書達成他對於傅統文人(學者型官員)的想像。高羅佩採用了'出今入古'的書寫策略,'君子不器'的通才視角,以傅统文人的治學方法,徵引大量的經史文集,旁及園林、書法等其他藝文,立足於雅俗對立的傳統音樂史框架,以'三教論衡'形式辯證儒、釋、道的琴曲,體現了一位西方學者對於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文人雅士的認同與想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羅佩 琴(七絃琴、古琴) 琴道 魯特琴 文人想像 出今入古
下载PDF
试论赵壹《非草书》的政治用意
6
作者 马得瑜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8-73,共6页
赵壹《非草书》从表面来看无疑是一篇书法批评文章,但通过对赵壹所处时代背景的考察及仔细研读《非草书》本文,可以发现赵壹创作《非草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表达政治见解,而非纯粹的文艺批评。其主旨是批评当时浮躁的学风,从而维护即将衰... 赵壹《非草书》从表面来看无疑是一篇书法批评文章,但通过对赵壹所处时代背景的考察及仔细研读《非草书》本文,可以发现赵壹创作《非草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表达政治见解,而非纯粹的文艺批评。其主旨是批评当时浮躁的学风,从而维护即将衰微的经学统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草书》 政治用意 经学衰微 回归经学
下载PDF
当代中国书法审丑和审美的两极困境及超越之路
7
作者 兰浩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77-80,共4页
文章分析了历史上"丑书"盛行的原因,并将当代"丑书"作品与之进行比较,指出当代"丑书"作品缺乏思想性,仅仅是为了突破传统审美标准,冲击世人视觉感官而为之的作品,会给中国书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发展危... 文章分析了历史上"丑书"盛行的原因,并将当代"丑书"作品与之进行比较,指出当代"丑书"作品缺乏思想性,仅仅是为了突破传统审美标准,冲击世人视觉感官而为之的作品,会给中国书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发展危机;当代中国书法回归传统古典审美的另一极,面临如何继承和创新的发展困境。审视当代中国书法审丑和审美的两极困境,应该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本身寻找出某种融合和突破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丑书 回归古典 两极困境 审丑 现代性
下载PDF
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创作的复古倾向 被引量:4
8
作者 袁龙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6-122,共7页
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作家在创作实践中提出微型小说应纸短意长,题材新闻化,文体诗化、散文化,弱化情节和简化人物等观念,与目前通行的小说(Novel)观念并不完全相同。实际上,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观念具有源于... 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作家在创作实践中提出微型小说应纸短意长,题材新闻化,文体诗化、散文化,弱化情节和简化人物等观念,与目前通行的小说(Novel)观念并不完全相同。实际上,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观念具有源于民间,复归中国古代小说与正史参行、济《诗》与《春秋》之穷、人物塑造以形传神等倾向,暗含着被遮蔽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小说 文体 复古 民间 历史 情节弱化 以形传神
下载PDF
寻绎演化:碑帖融合的流变与当代书法评论
9
作者 杨晨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4期78-85,I0003,共9页
碑帖融合论一直受到晚清民国“碑学”理论的影响,20世纪初期,随着书法新材料的出现,碑帖之辨不断被扬弃,碑帖融合观念在回归墨迹到刀笔相参的探讨中得到发展。然而,其理论化的完成又受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影响而发生断裂。当下,... 碑帖融合论一直受到晚清民国“碑学”理论的影响,20世纪初期,随着书法新材料的出现,碑帖之辨不断被扬弃,碑帖融合观念在回归墨迹到刀笔相参的探讨中得到发展。然而,其理论化的完成又受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影响而发生断裂。当下,碑帖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已成为书坛发展的契机,发掘碑帖融合新义,构建其独立的研究领域,将有助于当代书法评论的深入发展。同时,对碑帖融合的创新是一条无止境的探索之路,亟需当代书法评论的引领,以呼应新时代笔墨艺术的需求,从而赋予其新的使命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帖融合 当代书法评论 碑帖之辨 书法新材料 返本开新
下载PDF
自由个体的孤独与凉甜:评《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
10
作者 李文倩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7年第1期269-279,共11页
李猛的《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自2015年出版以来在学界受到广泛关注和评论。该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具体论题而言,该书讨论的是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之形成的关系,但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则涉及古今中西之辩。该... 李猛的《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自2015年出版以来在学界受到广泛关注和评论。该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具体论题而言,该书讨论的是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之形成的关系,但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则涉及古今中西之辩。该书还集中讨论了现代人生活的本质特征,以及人们是如何走向这种生活的问题。同时,该书对于是否"回归古典"等当下热点话题做出了清晰回答,认为回归古典是需要慎重和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社会 孤独生活 回归古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