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ve Impact of Regional Scale Land Cover Change and Increasing CO_2 over China 被引量:10
1
作者 MeiZHAO AndrewJ.PITM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8-68,共11页
A series of 17-yr equilibrium simulations using the NCAR COM3 (T42resolution)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gional scale impacts of land cover change andincreasing CO_2 over China. Simulations with natural and c... A series of 17-yr equilibrium simulations using the NCAR COM3 (T42resolution)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gional scale impacts of land cover change andincreasing CO_2 over China. Simulations with natural and current land cover at CO_2 levels of 280,355, 430, and 505 ppmv were conducted. Results show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majorclimate fields (e.g. temperature and surface wind speed) on a 15-yr average following land coverchange. We also found increases in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in the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dueto land cover change. Increases in CO_2 affect both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so thatchanges in the diurnal range are small. Both land cover change and CO_2 change also impact the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with increasing CO_2 tending to lead to more intenseprecipitation and land cover change leading to less intense precipitation―indeed, the impact ofland cover change typically had the opposite effect versus the impacts of CO_2. Our results providesupport for the inclusion of future land cover change scenarios in long-term transitory climatemodelling experiments of the 21st Century. Our results also support the inclusion of land surfacemodels that can represent future land cover changes resulting from an ecological response to naturalclimate variability or increasing CO_2. Overall, we show that land cover change can have a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scale climate of China, and that regionally, this impact is of asimilar magnitude to increases in CO_2 of up to about 430 ppmv. This means that that the impact ofland cover change must be accounted for in 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studies over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cover change CO_2 level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tensity ofprecipitation return value
下载PDF
凹槽内两台空调室外机相对安装位置对周围热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金梧凤 刘硕 +1 位作者 徐磊 任立月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20,共7页
本文以焓差实验室为平台,以住宅建筑凹槽内的两台某型号分体式空调室外机的安装条件为研究对象,研究三种室外机安装条件对周围热环境、空调器EER和凹槽面积的影响。凹槽内室外机的三种安装条件分别为同一平面相互垂直安装(两室外机在同... 本文以焓差实验室为平台,以住宅建筑凹槽内的两台某型号分体式空调室外机的安装条件为研究对象,研究三种室外机安装条件对周围热环境、空调器EER和凹槽面积的影响。凹槽内室外机的三种安装条件分别为同一平面相互垂直安装(两室外机在同一高度,室外机长度延长线互相垂直相交)、同一平面左右水平安装(两室外机在同一高度,室外机长度延长线共线)及沿外墙上下垂直安装(不同高度,室外机高度延长线共线)。实验结果表明:该型号两台室外机同一平面垂直安装时,建议水平间距(平行于外墙)d_1≥650 mm,小于此间距时,距百叶较远的室外机运行环境恶劣,回风温度高于正常运行温度45℃;垂直间距(垂直于外墙)d_2选择300 mm左右,继续增大则回风温度上升;当凹槽内两台室外机间不具备水平安装条件,但满足水平、垂直间距大于650 mm×300 mm空间要求时,建议采用平面垂直安装方式。水平安装时,回风效果较好,但考虑凹槽占用面积大,且水平间距d_1>70 mm后,回风温度和EER都趋于平稳,故最佳间距为70 mm。上下垂直安装时,凹槽占地面积小于水平安装方式和平面垂直安装方式,回风效果明显优于平面垂直安装方式,最低回风温度甚至低于水平安装方式,最佳间距为15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外机 安装位置 能效比 回风温度 热环境
下载PDF
机房空调对数据中心热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傅珏忻 白雪莲 金超强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1年第3期85-88,28,共5页
以重庆某数据中心为例,实测发现机房空调在回风控制下存在实际运行参数不一致,回风温度设定值不合理的问题,导致机房热环境不均匀,空调能耗浪费。利用6SigmaRoom软件模拟空调采取群控策略和不同回风温度下的机房热环境,结果表明,空调群... 以重庆某数据中心为例,实测发现机房空调在回风控制下存在实际运行参数不一致,回风温度设定值不合理的问题,导致机房热环境不均匀,空调能耗浪费。利用6SigmaRoom软件模拟空调采取群控策略和不同回风温度下的机房热环境,结果表明,空调群控可以提高热环境均匀性,最高环境温度下降3.5℃,SHI值从0.036下降到0.005。空调推荐设定回风温度为27℃,适当提高回风温度可以在不引起过热的情况下节约39.5%的空调风机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机房空调 群控 回风温度 热环境
下载PDF
采用空气源热泵或水源热泵供热时风机盘管机组供热量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戴世龙 徐军 +1 位作者 罗田彦 王思琴 《制冷与空调》 2018年第11期15-18,共4页
现行风机盘管机组标准中额定供热量是采用锅炉为热源加热水时的供热量,对于目前大规模采用热泵为热源的风机盘管机组来说,现行标准规定的名义工况下的额定供热量不能准确反映实际供热量。本文通过对不同风机盘管机组和热泵机组标准的探... 现行风机盘管机组标准中额定供热量是采用锅炉为热源加热水时的供热量,对于目前大规模采用热泵为热源的风机盘管机组来说,现行标准规定的名义工况下的额定供热量不能准确反映实际供热量。本文通过对不同风机盘管机组和热泵机组标准的探讨,并进行风机盘管机组供热量试验,确定按照热泵机组名义工况出水温度作为风机盘管进水温度计算的供热量与现行风机盘管机组名义工况下供热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于现行标准GB/T19232—2003《风机盘管机组》规定的名义供热工况,除原有的进水温度为60℃名义工况,还须增加进水温度为45℃和41℃二点作为新的名义工况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盘管机组 额定供冷量 额定供热量 进水温度 回风温度
下载PDF
管翅式交叉流重力热管背板换热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永才 麦新有 黄华 《暖通空调》 2022年第9期167-171,共5页
介绍了重力热管背板系统的工作原理,试验研究了不同管径管翅式交叉流重力热管背板的换热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在本文对比测试工况下,改进的7小管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满足现有9.52管径换热器的换热要求,且可节约材料成本12.9%;在实际应用中... 介绍了重力热管背板系统的工作原理,试验研究了不同管径管翅式交叉流重力热管背板的换热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在本文对比测试工况下,改进的7小管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满足现有9.52管径换热器的换热要求,且可节约材料成本12.9%;在实际应用中,背板供液过冷度和出气过热度建议均控制在0.5~1.5℃之间,供液和出气温差建议控制在1~2℃之间;重力热管背板系统换热量未达到换热极限时,通过降低冷凝单元供水温度和提高背板回风温度均可有效提升换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翅式 交叉流 换热器 重力热管背板 换热量 供水温度 回风温度 数据中心
下载PDF
某超高层住宅室外机方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强 许益霖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2年第6期96-97,69,共3页
运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某超高层住宅凹槽中室外机的选择和布置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根据气流模拟的结果,得到了室外机的回风温度曲线,最终选用VRV空调系统可满足基本要求,但需加大百叶面积破坏立面效果。建议方案阶段尽量避免凹槽内布... 运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某超高层住宅凹槽中室外机的选择和布置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根据气流模拟的结果,得到了室外机的回风温度曲线,最终选用VRV空调系统可满足基本要求,但需加大百叶面积破坏立面效果。建议方案阶段尽量避免凹槽内布置室外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回风温度 底层机房
下载PDF
松散回潮TB-SFLEX设备工艺参数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刘炳军 李江 《大众科技》 2016年第8期47-49,共3页
为了解和掌握松散回潮TB-SFLEX设备工艺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松散回潮工艺参数热风补偿加汽比例、进料端蒸汽流量、加水比例及加料出口水分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描述了松散回潮TB-SFLEX工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建... 为了解和掌握松散回潮TB-SFLEX设备工艺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松散回潮工艺参数热风补偿加汽比例、进料端蒸汽流量、加水比例及加料出口水分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描述了松散回潮TB-SFLEX工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建立松散回潮工艺参数的一元线性方程。结果表明,松散回潮TB-SFLEX热风补偿蒸汽比例与进料端蒸汽流量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较为显著;加水比例与加水流量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较为显著;松散回潮进料端蒸汽流量与回风温度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回潮 工艺参数 回风温度 相关性
下载PDF
某数据中心机房精密空调运行参数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春朋 《暖通空调》 2021年第1期62-64,共3页
该项目采用封闭式列间水冷式末端精密空调,运营初期机架负载率较低,末端空调厂家运行参数设置不当,夏季运行时导致机房冷通道湿度超高报警频繁,严重影响IT设备运行安全,并且造成一定能源浪费。通过测定不同空调送回风参数和恒湿机运行... 该项目采用封闭式列间水冷式末端精密空调,运营初期机架负载率较低,末端空调厂家运行参数设置不当,夏季运行时导致机房冷通道湿度超高报警频繁,严重影响IT设备运行安全,并且造成一定能源浪费。通过测定不同空调送回风参数和恒湿机运行参数下封闭式冷通道的温湿度和空调运行功率,同时兼顾安全与节能双重标准,对列间空调运行参数进行了.选择。将测试结果应用于整栋机楼后,机房热湿环境优化和节能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精密空调 相对湿度 送风温度 回风温度 节能运行
下载PDF
双风道回风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亮 满意 《煤气与热力》 2019年第2期14-19,共6页
提出一种带半圆形吸热板的双风道回风式太阳能集热器,上层风道是由PC盖板与半圆形吸热板组成的空间,室外空气进入上层风道后,在上层的10个独立小风道中流动;下层风道是由半圆形吸热板和隔热层组成的空间。PC盖板为半透明介质,太阳辐射... 提出一种带半圆形吸热板的双风道回风式太阳能集热器,上层风道是由PC盖板与半圆形吸热板组成的空间,室外空气进入上层风道后,在上层的10个独立小风道中流动;下层风道是由半圆形吸热板和隔热层组成的空间。PC盖板为半透明介质,太阳辐射热量主要由吸热板吸收后,通过对流换热将热量传递给上、下层风道内的空气。上层风道内的空气通过与吸热板进行对流换热以及吸收太阳辐射热量获得热量,其中与吸热板的对流换热占主导。半圆形吸热板增加了空气的扰流,使换热更加充分。对该集热器建立物理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上下层风道进风速度相同工况: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出风温度与进风速度有关,进风速度越大,出风温度越低。当进风速度为0. 5~2. 0 m/s,上层风道的进风温度设定为273 K,下层风道的进风温度设定为291 K时,上层风道的最高出风温度可达374. 47 K,下层风道的最高出风温度可达343. 38 K。上下层风道进风速度相同时,进风速度由0. 5m/s增大到2.0m/s时,集热器的瞬时集热效率随之增大,但增大的幅度逐渐降低。对上下层风道不同进风速度工况:当下层风道的进风速度不变时,上层风道的进风速度越大,集热器的瞬时集热效率越高。当上层风道的进风速度一定时,集热器的瞬时集热效率随着下层风道进风速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上层风道的进风速度为2. 0m/s,下层风道的进风速度为1. 0 m/s时,集热效率最高,达63. 08%。当上层风道的进风速度为0. 5 m/s,下层风道的进风速度为2. 0 m/s时,集热效率最低,为41. 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风道回风式 太阳能空气供热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出风温度 集热效率
下载PDF
基于下送中回气流组织Block模型内壁面对流传热系数的讨论
10
作者 刘俊 黄晨 《建筑节能》 CAS 2017年第3期4-9,共6页
以大空间缩尺模型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基于Block模型,采用2种常数法及3种温差法的表面对流传热系数取值方法,计算室内在下送中回气流组织下的空气垂直温度分布。通过与实验值的比较发现,对流传热系数温差法计算结果优于常数法。其中一种... 以大空间缩尺模型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基于Block模型,采用2种常数法及3种温差法的表面对流传热系数取值方法,计算室内在下送中回气流组织下的空气垂直温度分布。通过与实验值的比较发现,对流传热系数温差法计算结果优于常数法。其中一种对流传热系数温差法得到的空气垂直温度与实测温度的误差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ck模型 下送中回 对流传热系数 缩尺模型实验 垂直空气温度
下载PDF
基于LONWORKS技术的空调回风温度控制系统开发
11
作者 潘兴华 《无线互联科技》 2015年第13期59-60,共2页
文章针对某建筑空调系统控制需求,设计开发了基于LONWORKS技术的回风温度控制系统,采用Neuron3150芯片为核心芯片研制了数据采集和控制器节点,数据采集节点采用MAX186作为A/D转换芯片,控制节点采用MAX536作为D/A转换芯片,数据采集节点... 文章针对某建筑空调系统控制需求,设计开发了基于LONWORKS技术的回风温度控制系统,采用Neuron3150芯片为核心芯片研制了数据采集和控制器节点,数据采集节点采用MAX186作为A/D转换芯片,控制节点采用MAX536作为D/A转换芯片,数据采集节点和控制节点I/O对象均选用Neurowire全双工串行操作方式。控制算法采用Neuron C编写,利用PI控制算法实现了空调区域回风温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WORKS 空调 回风温度 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