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致仕官员恋栈现象及其原因探析
1
作者 郭浪 《兰台世界》 2020年第2期143-147,共5页
官员退休通称致仕等,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议题。经过各个时期的不断调整,宋朝致仕制度也逐渐臻于完善。有宋一代,虽则出现了以王彦超为代表的一批知止而退的致仕官员,但年及而愿退者依然较少,官员恋栈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导致官员... 官员退休通称致仕等,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议题。经过各个时期的不断调整,宋朝致仕制度也逐渐臻于完善。有宋一代,虽则出现了以王彦超为代表的一批知止而退的致仕官员,但年及而愿退者依然较少,官员恋栈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导致官员恋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主观层面而言,部分及年应退官员,或基于生计考虑,或缘于贪恋权财,而故作不知退。就客观层面而言,宋朝致仕标准"朝令夕改",具有极强的随意性特点,既褒奖提前退休,又额外奖励按时致仕,亦或惩处或者认可到时不退者,使得官员面对如此繁杂的情况,属实不知该退还是不该退,有些无所适从。最终他们在善变的致仕制度中徘徊前进,不知所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致仕官员 恋栈 主观因素 制度因素
下载PDF
晚年陆游的乡居身份与自我意识——兼及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提出 被引量:15
2
作者 林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42,189,共14页
在晚年家居山阴的二十年里,陆游写下了六千余首诗歌。通过对这些诗歌的仔细研读,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基于陆游自己的身份意识。在其诗中,当陆游表述自己离开官场、回乡定居这一... 在晚年家居山阴的二十年里,陆游写下了六千余首诗歌。通过对这些诗歌的仔细研读,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基于陆游自己的身份意识。在其诗中,当陆游表述自己离开官场、回乡定居这一事实时,他喜欢使用"退居"一词,而当他提及自己的晚年身份时,则比较明确地将自身定义为"退士"。其次,本文考察了晚年陆游的声望与出处。一方面,他作为声誉卓著的诗人,即使僻处乡野,仍然在诗坛发挥影响力,吸引众多后进诗人登门求教;另一方面,在"庆元党禁"前后,他作为昔日的主战派官僚,既是韩侂胄试图笼络的对象,也是朱熹等在野士大夫观瞻的对象。这说明陆游即使退处乡里,也仍然具有全国性的声望和影响。再次,本文考察了陆游晚年的乡居意识。在其诗歌中,陆游不仅表现出一种"归耕"的意识,喜欢用"老农"来自称;而且也常常在诗中告诫子孙要以耕读传家。这反映出在宋代高度科举竞争的社会中,"仕宦不可常"作为一个社会法则已深深影响到士大夫官员对于子孙的期待。综合这些考察,本文认为,陆游是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一个代表,他晚年的诗歌创作揭示了这一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乡居 自我意识 退居型士大夫
下载PDF
海军退役舰艇改装为公务执法船的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学荣 《中国修船》 2010年第6期5-7,共3页
文章介绍退役舰艇通过绿色再制造改装为公务执法船,是解决目前公务执法船严重短缺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指出做好军标和船标的有效融合是此类改装的关键。威海兴海船厂通过精心修造、严细管理,力图打造退役舰艇通过绿色再制造转至公务执... 文章介绍退役舰艇通过绿色再制造改装为公务执法船,是解决目前公务执法船严重短缺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指出做好军标和船标的有效融合是此类改装的关键。威海兴海船厂通过精心修造、严细管理,力图打造退役舰艇通过绿色再制造转至公务执法船的精品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改装 退役舰艇 公务执法船
下载PDF
论邓禹的历史形象 被引量:1
4
作者 翟士航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年第2期116-121,共6页
作为东汉初年重要的历史人物,邓禹的历史形象较为丰富。"元功"、"智隐"和"儒将"是邓禹历史形象中较为突出的三个方面。作为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元功之首"的形象深入人心,不仅生前即被光武帝、... 作为东汉初年重要的历史人物,邓禹的历史形象较为丰富。"元功"、"智隐"和"儒将"是邓禹历史形象中较为突出的三个方面。作为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元功之首"的形象深入人心,不仅生前即被光武帝、明帝父子确认和肯定,在正史中也得以突出和强调,东汉以降更受到后世的赞誉和推崇;邓禹"勋成智隐"的形象建基于其配合光武帝"退功臣"方略而主动退隐的行为,这在受到范晔等史家肯定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未尽其才"的惋惜;邓禹的"儒将"形象形成较晚,随着文士领兵现象的普遍、儒学与科举的发展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以宋代为甚。后世对邓禹历史形象的建构与评价既反映了其对于邓禹的认知,也都带有各自时代的鲜明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禹 历史形象 元功 智隐 儒将
原文传递
另一种“看病难”——基于一名退休老干部就医经验的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红林 郭秀梅 《医学与社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2-88,共7页
"看病难"问题集中体现了就医需求与医疗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但学界多关注物质性医疗资源的供给,较少注重就医需求的精神文化面向。本文以一名退休老干部的就医经验为个案,采用主位视角对老干部"看病难"现象进行民... "看病难"问题集中体现了就医需求与医疗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但学界多关注物质性医疗资源的供给,较少注重就医需求的精神文化面向。本文以一名退休老干部的就医经验为个案,采用主位视角对老干部"看病难"现象进行民族志研究。分析认为,老干部"看病难"并非物质性医疗资源的稀缺所致,而是由于精神文化层次的医疗服务供给未能有效满足老干部的就医需求。藉此可合理推论,当看病就医需求从物质资源层次提升到医疗服务体验层次时,"看病难"就会转化为另一种社会事实。理解这一类"看病难"的生成逻辑,重视看病就医的精神文化内涵,无论是对于医改,还是对于老龄化社会的治理,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病难 老干部 就医体验 精神文化需求 民族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