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质体法和电穿孔法体外转染SD大鼠视网膜Mller细胞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曾琦 夏晓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247-249,共3页
目的:探讨脂质体法及电穿孔法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ller细胞的可行性和区别。方法:体外培养出生后7~10d的SD大鼠视网膜Mller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95%以上为视网膜Mller细胞。分别用阳离子... 目的:探讨脂质体法及电穿孔法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ller细胞的可行性和区别。方法:体外培养出生后7~10d的SD大鼠视网膜Mller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95%以上为视网膜Mller细胞。分别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的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法将质粒PEGFP-N1转染视网膜Mller细胞,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转染后1,2,3,4d的转染效率,并持续观察至转染后14d,比较两者基因表达持续时间。结果: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转染后1d,两组均可见少量细胞表达EGFP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后2d,两者转染效率均达到最大,并且电穿孔法介导质粒PEGFP-N1转染Mller细胞效率约为31.0%±2.8%,较脂质体法转染效率(10.5%±2.4%)更高。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后,两者转染效率均逐渐降低。电穿孔转染后的PEGFP-N1可在视网膜Mller细胞内持续表达近14d,而脂质体转染后仅能表达约7d。结论:脂质体法和电穿孔法均适用于视网膜Mller细胞的基因转染,但电穿孔法效率更高,表达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转染 电穿孔 基因转染 视网膜Mller细胞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下载PDF
静态压力对视网膜米勒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
2
作者 杨新光 郭斌 +4 位作者 刘建国 马千丽 李捍民 刘建荣 金丽英 《眼科》 CAS 2007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观察静态压力对视网膜Müller胶质细胞(RMGC)数量和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热休克蛋白(HSP)70的影响。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大鼠RMGC。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RMGC,对该细胞施以不同程度的静态压力,分为A(1.33kPa)、... 目的观察静态压力对视网膜Müller胶质细胞(RMGC)数量和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热休克蛋白(HSP)70的影响。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大鼠RMGC。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RMGC,对该细胞施以不同程度的静态压力,分为A(1.33kPa)、B(2.67kPa)、C(5.33kPa)、D(10.67 kPa)四组,设立未加压者为正常对照组(NC)。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常规细胞记数方法计算细胞数量,台盼蓝染色计算各组活细胞比例。采用蛋白电泳的方法比较各组细胞中GFAP和HSP70的表达情况。主要指标细胞形态,细胞数量,细胞活性。结果随着压力增加细胞数量降低,C和D组细胞数量低于NC组、A和B组(P<0.01)。压力导致各组细胞拒染率降低(P<0.01),C和D组细胞拒染率低于NC组、A和B组(P<0.01)。C和D组细胞形态结构有明显损伤,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增加,细胞的损伤程度也进一步加重。NC组RMGC表达GFAP和HSP70蛋白的水平低于压力组,C和D组GFAP表达略高于A和B组,但各压力组HSP70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过高的静态压力会直接损伤RMGC,RMGC表达GFAP和HSP70水平升高,可能是高眼压条件下视网膜损伤反应的标志之一。(眼科,2007, 16:44-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mueller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热休克蛋白7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