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2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变诱发塑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
作者 景财年 王作成 韩福涛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31,共6页
对国外相变诱发塑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了概述 ,介绍了TRIP效应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概括了化学成分对残留奥氏体量和稳定性的影响 ,残留奥氏体量和相变转化率及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对相变诱发塑性的影响。介绍了影响TRIP效应的其它因素 ... 对国外相变诱发塑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了概述 ,介绍了TRIP效应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概括了化学成分对残留奥氏体量和稳定性的影响 ,残留奥氏体量和相变转化率及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对相变诱发塑性的影响。介绍了影响TRIP效应的其它因素 ,如变形条件、轧制工艺和热处理制度等。这些论述有助于相变诱发塑性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诱发塑性(TRIP) 残留奥氏体 稳定性 性能
下载PDF
硅对Mn-B系空冷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9
2
作者 黄维刚 方鸿生 郑燕康 《金属热处理学报》 EI CSCD 1997年第1期8-13,共6页
研究了硅对中低碳和中碳MnB系空冷贝氏体钢的组织和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含量为14%~18%时,钢中的贝氏体组织是由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所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冷却后的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具有良好的强... 研究了硅对中低碳和中碳MnB系空冷贝氏体钢的组织和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含量为14%~18%时,钢中的贝氏体组织是由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所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冷却后的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高硅中低碳钢和中碳钢的断裂韧度分别达到119MPa·m1/2和73MPa·m1/2,显著高于硅含量低的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断裂韧度 残余奥氏体
原文传递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度钢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41
3
作者 杨福宝 白秉哲 +3 位作者 刘东雨 常开地 韦东远 方鸿生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6-300,共5页
阐述了新型Mn-si-cr系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CFB/M)复相钢的组织与合金设计思想;研究了复相钢在空冷条件下的组织及其精细结构,并系统地总结了实验钢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相高强钢在具有优良的强韧性能的同时,... 阐述了新型Mn-si-cr系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CFB/M)复相钢的组织与合金设计思想;研究了复相钢在空冷条件下的组织及其精细结构,并系统地总结了实验钢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相高强钢在具有优良的强韧性能的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延迟断裂抗力和抗疲劳破坏能力,其强韧性的提高归于其独特的组织结构:贝氏体碳化物被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所取代,大大改善了复相钢的回火稳定性和疲劳性能,稳定的残余奥氏体薄膜作为不可逆氢陷阱,并显著提高了钢的抗氢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碳化物贝氏体 复相钢 残余奥氏体 延迟断裂 疲劳性能
下载PDF
超高强高韧化钢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47
4
作者 罗海文 沈国慧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4-512,共19页
超高强韧钢同时拥有超高强度和优良韧性,因而在国防和民用工程机械领域中广泛应用。本文首先综述了各类型传统超高强韧合金钢的典型钢种、成分、性能及应用和发展历程,并重点阐述了各典型钢种的组织和强韧化机理;然后介绍了近年所研发... 超高强韧钢同时拥有超高强度和优良韧性,因而在国防和民用工程机械领域中广泛应用。本文首先综述了各类型传统超高强韧合金钢的典型钢种、成分、性能及应用和发展历程,并重点阐述了各典型钢种的组织和强韧化机理;然后介绍了近年所研发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超高强韧钢的成分、组织、强韧化机理及力学性能;接着梳理了我国近年来由于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和地理、资源等特点,出现了对现役超高强韧钢进行升级换代的迫切需求,包括新型轻质装甲防护钢、大型球磨机用钢、高山隧道挖掘的盾构机刃具用钢以及石油工程机械中的高压压裂泵用钢等;最后介绍了作者团队近期在超高强韧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并据此提出超高强韧钢未来发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钢 韧性 析出强化 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
原文传递
TRIP-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5
作者 景财年 王作成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共5页
相变诱发塑性钢是一种汽车用钢 ,通过相变诱发塑性 (TRIP)效应使钢板中残余奥氏体在塑性变形作用下诱发马氏体生核和形成 ,并产生局部硬化 ,继而变形不再集中在局部 ,使相变均匀扩散到整个材料以提高钢板的强度和塑性。典型TRIP钢C含量... 相变诱发塑性钢是一种汽车用钢 ,通过相变诱发塑性 (TRIP)效应使钢板中残余奥氏体在塑性变形作用下诱发马氏体生核和形成 ,并产生局部硬化 ,继而变形不再集中在局部 ,使相变均匀扩散到整个材料以提高钢板的强度和塑性。典型TRIP钢C含量为 0 .2 % ,Mn 1%~ 2 % ,Si 1%~ 2 % ,通过热轧变形热处理或冷轧 +热处理 ,TRIP钢的组织由 5 0 %~ 6 0 %铁素体 ,2 5 %~ 4 0 %贝氏体或少量马氏体和 5 %~ 15 %残余奥氏体组成。TRIP钢的强度和韧性高于双相钢和微合金钢。介绍了TRIP钢的生产工艺和性能 ,残余奥氏体、合金元素、热处理对TRIP效应的影响和TRIP钢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诱发塑性钢 汽车 TRIP效应 残余奥氏体 力学性能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低碳高强钢合金元素配分行为对残余奥氏体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4
6
作者 田亚强 张宏军 +3 位作者 陈连生 宋进英 徐勇 张士宏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1-539,共9页
采用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淬火+低温退火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了合金元素配分行为对C-Si-Mn系高强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60℃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双相区中奥氏体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多直至达到饱和,而铁素体向奥氏体扩散... 采用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淬火+低温退火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了合金元素配分行为对C-Si-Mn系高强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60℃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双相区中奥氏体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多直至达到饱和,而铁素体向奥氏体扩散的Mn元素含量也逐渐增多直至在两相间达到化学势平衡,后加热至930℃保温120 s,再淬火至220℃,配分过程中发生了C从马氏体向奥氏体中的扩散偏聚.经该工艺处理后实验用钢的抗拉强度为1310 MPa,延伸率可达12%,强塑积达到15720 MPa·%,相比传统淬火+碳配分工艺,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淬火+低温退火的热处理工艺过程中Mn配分和C配分共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和稳定性,从而提高高强钢的室温成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双相区保温 Mn配分 C配分 残余奥氏体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低合金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晶粒细化与韧性提高 被引量:41
7
作者 高宽 王六定 +3 位作者 朱明 陈景东 施易军 康沫狂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5-320,共6页
对系列Si,Mn,Ni等合金元素合金化的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UHSBS),通过控制相变温度、冷却与回火参数.可明显提高其韧性.与同等强度(>1500 MPa)的高级马氏体钢23MnNiCrMo相比,研制的LUHSBS冲击吸收能(A_(KV)≥185 J)提高3倍以上.强... 对系列Si,Mn,Ni等合金元素合金化的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UHSBS),通过控制相变温度、冷却与回火参数.可明显提高其韧性.与同等强度(>1500 MPa)的高级马氏体钢23MnNiCrMo相比,研制的LUHSBS冲击吸收能(A_(KV)≥185 J)提高3倍以上.强度与韧性优化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细化、贝氏体铁索体(BF)中含碳量增加、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较高体积分数的稳定膜状残余奥氏体(AR).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证实;钢中不存在对韧性有损伤作用的块状A_R;不仅切变单元超细化,而且超细晶粒的平均尺寸小于20 nm,部分切变单元的平均厚度仅约1.6 nm.这些精细组织是影响钢的强度、A_R稳定性和A_(KV)增加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强度与韧性改善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钢 贝氏体板条 超细组织 残余奥氏体 力学性能
下载PDF
1500 MPa级低合金超高强钢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40
8
作者 王立军 蔡庆伍 +2 位作者 余伟 武会宾 雷爱娣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7-694,共8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1500 MPa级Si-Mn-Cr-Ni-Mo多组元系低合金超高强度结构钢,对比研究了控轧+控冷(TMCP)、控轧+空冷、控轧+直接淬火、控轧+直接淬火+250℃回火4种不同工艺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淬火态钢板抗拉强度最... 设计了一种新型1500 MPa级Si-Mn-Cr-Ni-Mo多组元系低合金超高强度结构钢,对比研究了控轧+控冷(TMCP)、控轧+空冷、控轧+直接淬火、控轧+直接淬火+250℃回火4种不同工艺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淬火态钢板抗拉强度最高,可达1890 MPa,屈服强度为1280 MPa,延伸率为13%;250℃回火30 min后抗拉强度降低为1820 MPa,而屈服强度升高为1350 MPa,分析认为这归因于位错亚结构的回复软化过程与残余奥氏体分解为马氏体、析出ε-碳化物强化机制的综合作用;空冷与TMCP工艺获得板条贝氏体+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贝氏体分割马氏体板条束,使实验钢具有良好的强塑性.低碳马氏体相变过程存在C扩散现象.研究发现,回火过程不仅包含残余奥氏体分解,也包含C从马氏体或贝氏体向奥氏体的分配过程.证明了立方结构的析出粒子在奥氏体中形核,在整个冷却过程长大、粗化,而相变后的马氏体或贝氏体未出现大量第二相析出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合金超高强钢 直接淬火 马氏体 贝氏体 残余奥氏体
原文传递
低碳钢中残余奥氏体的调控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任勇强 谢振家 尚成嘉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74-1080,共7页
采用完全淬火+两相区再加热淬火-分配(IQ&P)热处理工艺对0.23C-1.8Mn-1.35Si钢进行处理,获得了具有亚温铁素体、马氏体以及广泛分布于原奥氏体晶界、相界等处的残余奥氏体等构成的多相组织.利用SEM,XRD以及EBSD等对不同热处理阶段... 采用完全淬火+两相区再加热淬火-分配(IQ&P)热处理工艺对0.23C-1.8Mn-1.35Si钢进行处理,获得了具有亚温铁素体、马氏体以及广泛分布于原奥氏体晶界、相界等处的残余奥氏体等构成的多相组织.利用SEM,XRD以及EBSD等对不同热处理阶段钢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结果证实,该多相组织低合金钢中残余奥氏体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以下两点:一是两相区再加热阶段逆转变奥氏体组织中的富Mn富C,二是淬火-分配阶段残留奥氏体在分配过程中的二次富C,通过上述的两步元素富集处理可以使该低碳钢在室温下获得超过10%含量的残余奥氏体,而残留奥氏体在分配过程中的二次富C则对该类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形成及其在室温下的稳定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广为分布的残余奥氏体在形变过程中的TRIP效应,使得该类钢种在拉伸变形过程中获得了持续的加工硬化能力,从而实现了强度与塑性的良好结合.测试结果表明,IQ&P钢的强塑积超过了26 GPa%,屈服强度大于600 MPa,抗拉强度超过900 MPa,均匀延伸在16%以上,常温半厚冲击韧性达到了39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钢 残余奥氏体 马氏体 亚温铁素体 TRIP效应
原文传递
在深冷条件下残余奥氏体转变的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李士燕 刘天佐 李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8期80-81,4,共3页
本研究采用低溫台配合显微镜与计算机图像实时釆集系统进行原位观察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在—196℃的转变,并通过TEM观察残余奥氏体的形态及其亚结构。
关键词 合金钢 奥氏体 马氏体 深冷处理 塑性变形
下载PDF
残余奥氏体增强低碳Q-P-T钢塑性的新效应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颖 张柯 +2 位作者 郭正洪 陈乃录 戎咏华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1-648,共8页
低碳Fe-0.25C-1.48Mn-1.20Si-1.51Ni-0.05Nb(质量分数,%)钢通过新型Q-P-T工艺处理后获得高的抗拉强度和良好延伸率的综合性能.对该低碳Q-P-T钢在拉伸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XRD测定和形变孪晶马氏体的TEM观测,证明了相变诱发塑性(TRIP)... 低碳Fe-0.25C-1.48Mn-1.20Si-1.51Ni-0.05Nb(质量分数,%)钢通过新型Q-P-T工艺处理后获得高的抗拉强度和良好延伸率的综合性能.对该低碳Q-P-T钢在拉伸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XRD测定和形变孪晶马氏体的TEM观测,证明了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的存在.基于形变过程中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中的平均位错密度测定和TEM的观察,验证了在中碳钢中最新发现的残余奥氏体吸收位错(DARA)新效应在低碳钢中同样存在,由此提出了DARA效应产生的条件,阐明了残余奥氏体增强高强度钢塑性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钢 Q-P-T工艺 平均位错密度 残余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吸收位错(DARA)效应
原文传递
低合金多相钢中残余奥氏体对塑性和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谢振家 尚成嘉 +1 位作者 周文浩 吴彬彬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4-232,共9页
研究了经临界退火和不同温度回火后多相组织低合金钢中残余奥氏体对塑性和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经两相区临界退火和不同温度回火后,获得了临界铁素体、回火马氏体/贝氏体以及体积分数分别为2%,5%,10%的残余奥氏体多相组织.含有不... 研究了经临界退火和不同温度回火后多相组织低合金钢中残余奥氏体对塑性和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经两相区临界退火和不同温度回火后,获得了临界铁素体、回火马氏体/贝氏体以及体积分数分别为2%,5%,10%的残余奥氏体多相组织.含有不同体积分数残余奥氏体的多相组织钢强度差异不大,其屈服强度介于540~590 MPa,抗拉强度介于720~780 MPa.残余奥氏体含量对塑性和韧性影响显著.随着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增加,实验钢的均匀延伸率和断后延伸率分别从10.3%和23.8%提高到20.4%和33.8%.塑性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残余奥氏体在拉伸过程中逐步发生马氏体相变,从而提供持续的加工硬化能力,推迟颈缩的发生.残余奥氏体对韧性的改善随着冲击测试温度的降低变得更加显著.冲击温度高于-60℃时,不同体积分数的残余奥氏体实验钢的冲击功均在120 J以上,当冲击实验温度为-80℃时,残余奥氏体含量仅2%的实验钢的冲击韧性仅14 J,而含有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约10%的实验钢在-80和-100℃的冲击功仍然保持在60~80 J.残余奥氏体的存在有利于提高低温冲击过程中的塑性变形能力,延迟起裂,提高起裂功,从而有利于获得优异的低温冲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钢 残余奥氏体 塑性 低温韧性
原文传递
低碳Si-Mn系TRIP钢的热处理工艺对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邹宏辉 符仁钰 +1 位作者 李麟 朱晓东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2,共4页
低碳Si Mn系TRIP钢有着复杂的显微组织 ,主要由多边形铁素体 (F) +无碳贝氏体 (B) +残留奥氏体(AR)组成。本试验采用了彩色金相法 ,并结合X ray衍射、SEM和TEM等手段研究了低碳Si Mn系TRIP钢显微组织与工艺的关系 ,发现随着两相区退火... 低碳Si Mn系TRIP钢有着复杂的显微组织 ,主要由多边形铁素体 (F) +无碳贝氏体 (B) +残留奥氏体(AR)组成。本试验采用了彩色金相法 ,并结合X ray衍射、SEM和TEM等手段研究了低碳Si Mn系TRIP钢显微组织与工艺的关系 ,发现随着两相区退火温度的升高 ,最终显微组织中铁素体基体体积分数变小 ,并且贝氏体量增多 ,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呈起伏式变化 ;在贝氏体转变区的等温温度过高或过低 ,均使最终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减少 ;在贝氏体转变区等温时 ,所形成贝氏体表现出粒状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工艺 组织 相变诱发塑性TRIP钢 粒状贝氏体 残留奥氏体 彩色金相
下载PDF
残留奥氏体对1500MPa级新型低碳Mn-Si-Cr系合金钢冲击韧度的影响 被引量:24
14
作者 刘东雨 方鸿生 白秉哲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61,共5页
15 0 0MPa级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高于 36 0℃。实验表明 ,这并非由于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韧化 ,而是与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的膜状残留奥氏体有关。无碳化物贝氏体中机械稳定性较高的残留奥氏体可能是导致... 15 0 0MPa级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高于 36 0℃。实验表明 ,这并非由于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韧化 ,而是与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的膜状残留奥氏体有关。无碳化物贝氏体中机械稳定性较高的残留奥氏体可能是导致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升高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奥氏体 无碳化化物贝氏体/马氏体混和组织 冲击韧度 稳定性
下载PDF
残余奥氏体量对高钒高速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15
作者 魏世忠 朱金华 +1 位作者 徐流杰 龙锐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47,共4页
利用改变高钒高速钢淬火加热温度和回火温度获得不同残余奥氏体量 ,研究了残余奥氏体量对硬度、冲击韧性和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淬火加热温度升高 ,残余奥氏体量增加 ;回火温度升高 ,残余奥氏体量减少。随残余奥氏体量增加 ,... 利用改变高钒高速钢淬火加热温度和回火温度获得不同残余奥氏体量 ,研究了残余奥氏体量对硬度、冲击韧性和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淬火加热温度升高 ,残余奥氏体量增加 ;回火温度升高 ,残余奥氏体量减少。随残余奥氏体量增加 ,硬度呈二次曲线状先升高后降低 ,冲击韧性近似直线升高 ,磨损量呈二次曲线状先下降后升高。残余奥氏体量为 2 0 %~ 4 0 % (vol% )时 ,高钒高速钢的硬度高 ,冲击韧性适中 ,磨粒磨损耐磨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钒高速钢 残余奥氏体 硬度 冲击韧性 耐磨性
下载PDF
Cr8Mo2SiV钢二次硬化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迟宏宵 马党参 +2 位作者 王昌 陈再枝 雍岐龙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81-1185,共5页
采用硬度计SEM,EDS,TEM和XRD研究了经深冷处理和未经深冷处理Cr8Mo2SiV钢的回火硬度、残余奥氏体含量和碳化物析出行为.结果表明,Cr8Mo2SiV钢经1030℃淬火后,二次硬化峰值硬度出现在回火温度为520℃.深冷处理能够显著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 采用硬度计SEM,EDS,TEM和XRD研究了经深冷处理和未经深冷处理Cr8Mo2SiV钢的回火硬度、残余奥氏体含量和碳化物析出行为.结果表明,Cr8Mo2SiV钢经1030℃淬火后,二次硬化峰值硬度出现在回火温度为520℃.深冷处理能够显著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进而提高二次硬化峰温度之前的回火硬度,并使二次硬化峰向低温区移动20℃.在520℃回火处理,Cr8Mo2SiV钢的回火硬度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线性降低.Cr8Mo2SiV钢的二次硬化是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和Mo_2C的析出前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残余奥氏体的作用更大.Mo_2C的析出前期合金元素Mo和C形成[Mo-C]偏聚团的G.P.区,随回火时间延长,Mo_2C析出并长大,均匀弥散分布于基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作模具钢 二次硬化 残余奥氏体 碳化物
原文传递
先进超高强度-高塑性Q-P-T钢 被引量:26
17
作者 戎咏华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83-1489,共7页
首先论述从淬火-分配(Q&P)工艺发展起来的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以及两者的差异,总结Q-P-T钢从超高强度到高强塑性的发展,对比先进新型Q-P-T工艺和传统淬火-回火(Q-T)工艺的差异及其对钢力学性能的不同影响,重点讨论在形变中残... 首先论述从淬火-分配(Q&P)工艺发展起来的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以及两者的差异,总结Q-P-T钢从超高强度到高强塑性的发展,对比先进新型Q-P-T工艺和传统淬火-回火(Q-T)工艺的差异及其对钢力学性能的不同影响,重点讨论在形变中残留奥氏体对超高强钢塑性增强的微观机制,为先进高强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组织设计和控制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 超高强度-高塑性 残留奥氏体 微观机制
原文传递
微观组织对钢抗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黄建洪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1,共11页
根据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笔者实践,在金属学与摩擦学的基础上,综述了显微组织对钢抗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重点讨论了热处理后以马氏体为基体的复相组织中,碳化物、残留奥氏体和下贝氏体对复合组织耐磨性正反两方面影响,以辩证的... 根据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笔者实践,在金属学与摩擦学的基础上,综述了显微组织对钢抗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重点讨论了热处理后以马氏体为基体的复相组织中,碳化物、残留奥氏体和下贝氏体对复合组织耐磨性正反两方面影响,以辩证的观点分析其功过利弊,探讨获得耐磨性与韧性优化组合的显微组织及其热处理工艺,并介绍了一些成功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磨料磨损性能 马氏体 碳化物 下贝氏体 残留奥氏体
原文传递
Influence of Tempering Proces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00Cr13Ni4Mo Super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被引量:27
19
作者 ZOU De-ning HAN Ying +1 位作者 ZHANG Wei FANG Xu-dong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8期50-54,共5页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empering process on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00Cr13Ni4Mo super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SMSS),specimens were tempered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520...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empering process on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00Cr13Ni4Mo super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SMSS),specimens were tempered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520-720 ℃ for 3 h followed by air cooling and an optimized tempering temperature was chosen to prolong holding time from 3 to 12 h.After heat treatments,microstructure examination was conduc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X-ray diffraction examinations,hardness measurements and tensile tests.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uperi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achieved by quenching at 1040 ℃ for 1 h+water cooling and tempering at 600 ℃ for 3 h+air cooling.Increasing isothermal tempering time could improve the toughness notably.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property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microstructure of tempered lath martensite and retained austenite.More retained austenite content is beneficial to the higher toughness of the SM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TEMPERING mechanical property retained austenite
原文传递
深冷处理对Cr12MoV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刘勇 刘新龙 张金东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8-41,共4页
对经不同深冷处理后的Cr12MoV钢进行了力学性能检测和摩擦磨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深冷处理可以明显提高Cr12MoV钢的硬度,最高增量达到228 HV0.2。深冷处理可减少Cr12MoV钢的残留奥氏体并提高其耐磨性,经深冷处理3×1 h+180℃×... 对经不同深冷处理后的Cr12MoV钢进行了力学性能检测和摩擦磨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深冷处理可以明显提高Cr12MoV钢的硬度,最高增量达到228 HV0.2。深冷处理可减少Cr12MoV钢的残留奥氏体并提高其耐磨性,经深冷处理3×1 h+180℃×1.5 h回火处理后,耐磨性提高最为显著,其磨损失重率下降37.1%;而残留奥氏体量则由未冷处理的34.36%降至2.58%,降幅达9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冷处理(DCT) 硬度 耐磨性 残留奥氏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