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死刑改革:视野、立场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彭新林 《刑法论丛》 CSSCI 2017年第2期264-294,共31页
全面废止死刑和严格限制死刑适用是当前国际社会死刑改革的两个主要趋势,其中废除死刑是相对占主导地位的潮流和发展趋势,而我国死刑改革的主旋律则是严格限制死刑适用。近年来我国死刑立法改革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果,但现阶段要进一步... 全面废止死刑和严格限制死刑适用是当前国际社会死刑改革的两个主要趋势,其中废除死刑是相对占主导地位的潮流和发展趋势,而我国死刑改革的主旋律则是严格限制死刑适用。近年来我国死刑立法改革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果,但现阶段要进一步拓展死刑立法控制的空间,可能会出现"边际递减"现象和"天花板"效应,不一定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当前死刑立法控制动能不足、难以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的新形势下,死刑的立法改革其实可以告一个段落了,今后应全力推动死刑控制的重心移向司法领域,把死刑的司法改革摆在首要位置。酌定量刑情节是实践中限制死刑适用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当前死刑司法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要理性对待死刑民意,支持死刑的主流民意是发展变化的,而且民意也不是废除或保留死刑的必要条件;死刑适用不应当迁就民意,但应当通过制度途径引导民意在死刑适用中理性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改革 死刑政策 死刑限制 死刑废止
原文传递
70年来我国刑法立法的变迁与未来走向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鹏祥 陶旭蕾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94,共7页
70年来,我国刑法立法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9年的探索阶段、从1979年到1997年的成长阶段、从1997年至今的完善阶段。我国刑法立法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探索、修正和完善,修法技术趋于成熟,很好地处理了批判与继承、科学与... 70年来,我国刑法立法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9年的探索阶段、从1979年到1997年的成长阶段、从1997年至今的完善阶段。我国刑法立法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探索、修正和完善,修法技术趋于成熟,很好地处理了批判与继承、科学与民主、打击与人权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刑法立法之路。在此过程中,刑法立法上出现了诸多理论争论,集中体现在刑法立法理念、刑事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刑罚的轻缓化三个方面,出现了积极刑法立法观与消极刑法立法观,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死刑的存与废等方面的博弈。面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新形势,我国刑法立法的未来走向应树立积极刑法立法观,秉承适度犯罪化原则,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注重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的有机统一,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法立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立法 积极刑法立法观 犯罪化 限制死刑
下载PDF
对我国死刑存废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晓慧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9-62,共4页
文章从死刑存在的合理性、死刑对实现刑罚目的的作用、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形势对于死刑的特殊需要等方面对于我国现阶段保留死刑的必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指出只有严格限制、减少死刑适用才是逐步废除死刑的最好途径。
关键词 死刑 合理性 限制死刑
原文传递
死刑的司法限制及我国死刑政策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姚华 衣家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7-121,共5页
废除死刑虽是社会发展的最终趋势,但我国不具备在短期内废除死刑的条件。我国当前死刑政策的基本模式应当是:立法保留、司法限制。
关键词 死刑 司法限制 死刑政策
下载PDF
死刑制度改革论纲
5
作者 林忠志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53-55,共3页
死刑是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古老刑种,有关死刑存废的争议已持续了二百多年。我国虽然是一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但是死刑在我国应严格限制。因为我国已加入了有关严格限制死刑的国际公约。另外,从保护人权的角度,也要求我们限制死刑。为此,... 死刑是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古老刑种,有关死刑存废的争议已持续了二百多年。我国虽然是一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但是死刑在我国应严格限制。因为我国已加入了有关严格限制死刑的国际公约。另外,从保护人权的角度,也要求我们限制死刑。为此,我国的刑事诉讼中有关死刑案件的审理程序要进行相关改革,如增加刑种﹑在诉讼程序中更加注重保护被告人的人权﹑加大死刑案件法律援助的力度等。上述措施是为了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审理和判决,同时达到限制死刑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 人权 死刑限制 死刑复核程序
下载PDF
人权公约与生命权的刑法保护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余松龄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53-58,共6页
生命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珍爱生命、保护生命权日益成为联合国国际人权公约和国际社会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刑法作为一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保护法益的广泛性、重要性及其对违法行为制裁的严厉性,使得刑法对公民生命... 生命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珍爱生命、保护生命权日益成为联合国国际人权公约和国际社会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刑法作为一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保护法益的广泛性、重要性及其对违法行为制裁的严厉性,使得刑法对公民生命权的保护较之其他部门法而言更具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就刑法对生命权的保护方式而言,中外刑法则主要通过对杀人罪的规定与限制和废除死刑两种"相对"的———或称"因果"的方式而完成的。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角度,就我国刑法对生命权的保护及其立法完善进行探讨,能使现行刑法较好较早地与国际人权公约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公约 刑事法域 生命权 限制死刑 废除死刑
下载PDF
死刑限制的宪法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晓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82,共7页
限制死刑的适用,是我国一直以来的死刑政策,但是,对于该政策,理论上从宪法角度所作的研讨并不是很多,而实际上,该政策与人权保障、刑事法治等宪法问题密切相关。在国家权力自我约束的情况下,死刑限制政策符合刑法谦抑性的要求,因而具备... 限制死刑的适用,是我国一直以来的死刑政策,但是,对于该政策,理论上从宪法角度所作的研讨并不是很多,而实际上,该政策与人权保障、刑事法治等宪法问题密切相关。在国家权力自我约束的情况下,死刑限制政策符合刑法谦抑性的要求,因而具备自身的法治基础;而死刑限制政策超越死刑是否具有正当性的争论,在人权观念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为未来废止死刑逐步创造条件,使得自身也具备人权的基础。从宪法的角度寻找死刑限制政策实现的路径,符合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需求。根据刑事法的特点,对死刑权的限制,既有程序上的限制,又有实体上的限制,但都是在国家的死刑权与公民的人权之间取得平衡,而这需要考察国家究竟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需要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乃至剥夺公民的生命权。对该路径的研讨,既有助于在法治原则下实现对死刑的限制,又能为死刑制度的发展提供一种理论的前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限制 宪法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下载PDF
“最严重的犯罪”与死刑的严格限制——兼及“死刑和解”的误区矫正 被引量:1
8
作者 蒋娜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68,共3页
"最严重的犯罪",引发了国际社会关于死刑适用标准的多重解读,该国际标准的从严解释有助于严格限制死刑和充分保障生命权。但死刑的严格限制,并非等于死刑判决或执行的数量减少,而实为基于从严标准的"少杀、慎杀"。... "最严重的犯罪",引发了国际社会关于死刑适用标准的多重解读,该国际标准的从严解释有助于严格限制死刑和充分保障生命权。但死刑的严格限制,并非等于死刑判决或执行的数量减少,而实为基于从严标准的"少杀、慎杀"。因此,我国亟待矫正误区、对死刑案件不得和解,而应依法通过"曲线救国"方式,严格限制死刑,保障法律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严重的犯罪 严格限制 死刑和解 误区矫正
下载PDF
“罪行极其严重”的刑法教义学解读——以死刑限制论刑事政策演绎为视角
9
作者 刘念 曲金帅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28-33,共6页
随着死刑限制论刑事政策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坚持“少杀、慎杀”,严格限制与削减死刑的适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除出台各种程序性保障举措外,我国刑法修正案还将“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的规... 随着死刑限制论刑事政策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坚持“少杀、慎杀”,严格限制与削减死刑的适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除出台各种程序性保障举措外,我国刑法修正案还将“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的规定进一步修改为“死刑只适用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以此来契合死刑限制论的刑法政策。但是刑法条文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立法表述过于抽象模糊,使得司法者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的认定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同案不同判的局面时有出现。为了使“罪行极其严重”发挥死刑限制的功效,有必要在刑法教义学的框架内对其进行合理解读,明确“罪行极其严重”的认定标准和考量因素,使之达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行极其严重” 刑法教义学 死刑限制论 刑事政策
下载PDF
死刑限制而废止的程序之维——兼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10
作者 程金存 刘明忠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45-47,共3页
死刑制度是我国重要的刑罚制度,关于死刑存废问题学界一直都有诸多争论,大致可分为“限制”和“保留”两派观点。持保留观点的学者认为,目前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条件尚不具备,新刑法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对死刑做出的限制性规定,足可以... 死刑制度是我国重要的刑罚制度,关于死刑存废问题学界一直都有诸多争论,大致可分为“限制”和“保留”两派观点。持保留观点的学者认为,目前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条件尚不具备,新刑法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对死刑做出的限制性规定,足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死刑的负面影响。然而在我国刑事司法程序保障严重缺失的情形下,加之舆论的牵制以及对民意的“高度重视”,司法机关时常会作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回应。死刑的限制性规定在强大民意的压力下很难发挥出立法者们所期望的保障“少杀、慎杀”的功能。由限制而废除才是我国死刑制度的必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限制 废止 程序保障 民意
下载PDF
死刑适用标准的体系化构造 被引量:49
11
作者 劳东燕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0-190,共21页
当前我国死刑适用的主导思路存在严重缺陷。对刑法第48条第1款应采取以适用死缓为通例、以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为例外的解读方式;该款前句是划定"死刑圈"的标准,后句是进一步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的条件。对"罪行极其严重"... 当前我国死刑适用的主导思路存在严重缺陷。对刑法第48条第1款应采取以适用死缓为通例、以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为例外的解读方式;该款前句是划定"死刑圈"的标准,后句是进一步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的条件。对"罪行极其严重"应从行为刑法入手来界定,"罪行"的内容包括行为的主客观侧面,但不应包含人身危险性的内容;对"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理解则采取行为人刑法的视角,着眼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有必要转换思路从正面界定"必须立即执行"。刑法第50条第2款的规范目的是减少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对该款规定的适用条件,应从人身危险性的角度来解读。适用死刑时有必要采取"普通死缓→死缓限制减刑→死刑立即执行"的思考顺序。在满足"死刑圈"标准的前提下,应以普通死缓为量刑基准,优先考虑其适用;是否适用死缓限制减刑或死刑立即执行,则进一步取决于对人身危险性的评估与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适用 死缓 死缓限制减刑 死刑立即执行 指导案例
原文传递
死缓限制减刑及其适用——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两个指导案例为切入点 被引量:29
12
作者 黎宏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112,共16页
死缓限制减刑是我国刑法中新增的死刑执行方式,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两个指导案例,对其适用的案件类型、适用步骤和条件进行了提示。但由于刑法规定本身存在争议,学界对死缓限制减刑的性质以及适用条件的研究不够,导致指导案例在相关事实... 死缓限制减刑是我国刑法中新增的死刑执行方式,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两个指导案例,对其适用的案件类型、适用步骤和条件进行了提示。但由于刑法规定本身存在争议,学界对死缓限制减刑的性质以及适用条件的研究不够,导致指导案例在相关事实的评价上缺乏均衡,所得出的结论也有违反禁止溯及既往原则之嫌。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必须在罪刑法定原则的约束下,结合其法律性质和立法意图,依据相关死刑政策以及量刑方法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 死缓限制减刑 指导案例
原文传递
被害人过错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彭新林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1-38,共8页
作为司法实践中重要的酌定量刑情节,被害人过错对于死刑的限制适用具有重要意义。被害人过错影响死刑适用的根据在于其反映了犯罪行为人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的趋轻变化。"责任分担理论"和"谴责性降低理论"共同为... 作为司法实践中重要的酌定量刑情节,被害人过错对于死刑的限制适用具有重要意义。被害人过错影响死刑适用的根据在于其反映了犯罪行为人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的趋轻变化。"责任分担理论"和"谴责性降低理论"共同为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死刑适用)提供了完整的诠释框架。被害人存在罪错的是否适用死刑应当分情况处理;被害人存在严重过错的,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被害人存在一般过错的,应慎用死刑立即执行。如果案件中没有明显的从重情节或者还存在其他从宽情节时,原则上应当判处死缓;被害人存在轻微过错的,一般不足以影响对被告人死刑的适用,但可以与其他从宽情节一起对量刑发挥趋轻作用,从而弱化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的,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过错 酌定量刑情节 死刑限制适用
原文传递
公开死刑资料:联合国的要求以及中国的应对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世彦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4-50,共17页
联合国各有关机构都要求各国向其提供有关本国死刑情况的资料,还要求各国公开有关本国死刑情况的资料。基于公众的知情权、公正和有效的刑事司法的要求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缔约国报告制度,国家有义务公开死刑资料。公... 联合国各有关机构都要求各国向其提供有关本国死刑情况的资料,还要求各国公开有关本国死刑情况的资料。基于公众的知情权、公正和有效的刑事司法的要求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缔约国报告制度,国家有义务公开死刑资料。公开死刑资料对于公众有关死刑意见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一直没有公开有关判处和执行死刑人数等情况的关键资料,这可能是出于国家形象的考虑。在中国已经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致力于限制和减少死刑的情况下,公开死刑资料不仅无损国家形象,而且将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对死刑使用情况的监督、正确认识死刑的功能和作用、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公众对死刑问题的认识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资料 死刑数据 废除死刑 限制和减少死刑 公众意见
原文传递
死刑司法程序控制研究
15
作者 曾苑 刘杰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43-46,共4页
死刑司法程序控制是限制死刑的众多方法中的一种,通过严格运用刑事程序法中关于辩护制度,证据制度、审判程序、死刑执行的相关规定,将死刑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是必要的、可行的,对于现阶段来说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死刑 死刑限制 死刑司法限制 死刑司法程序控制
下载PDF
论认罪态度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新林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57,共5页
认罪态度作为重要的量刑情节,对死刑的限制适用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认罪态度情节都是死刑裁量中应予考虑的重要因素。认罪态度情节限制死刑的适用,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认罪态度较好的,可酌情从轻处罚,不判处死刑或者死... 认罪态度作为重要的量刑情节,对死刑的限制适用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认罪态度情节都是死刑裁量中应予考虑的重要因素。认罪态度情节限制死刑的适用,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认罪态度较好的,可酌情从轻处罚,不判处死刑或者死刑立即执行;认罪态度一般的,也可考虑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特别是可以与其他从宽处罚情节一起共同发挥抑制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的作用;一般的认罪态度不好,不应作为适用死刑的积极情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态度 量刑 死刑限制适用
下载PDF
死缓限制减刑及其适用标准
17
作者 董芊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32-137,共6页
死缓限制减刑是以死刑缓期执行作为依托,在限制死刑的基础上,适当地延长生刑,从而在削减死刑的条件下保障刑罚体系的均衡性,并达到严格控制死刑的目的。但司法实务界以及学界对死缓限制减刑的性质认定并不一致,并且,由于死刑与死缓的适... 死缓限制减刑是以死刑缓期执行作为依托,在限制死刑的基础上,适当地延长生刑,从而在削减死刑的条件下保障刑罚体系的均衡性,并达到严格控制死刑的目的。但司法实务界以及学界对死缓限制减刑的性质认定并不一致,并且,由于死刑与死缓的适用界限存在模糊性,导致死缓限制减刑适用上的混乱且有加剧的趋势。因此,对死缓限制减刑适用标准进行界定,需要结合其立法目的和法律性质,以及相关死刑政策和死缓制度进行具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缓限制减刑 死刑 死缓
下载PDF
也论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应该有年龄上限——基于历史和刑法的视角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世伟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5年第2期83-87,共5页
我国是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国家之一。我国限制死刑适用的重要途径就是限制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范围。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对犯罪时不满 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但是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适用死刑的犯罪主... 我国是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国家之一。我国限制死刑适用的重要途径就是限制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范围。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对犯罪时不满 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但是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的年龄应否有一个合理的上限这一问题却较少涉及。我们将从历史和刑法这两个视角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并认为我国刑法中应当合理设定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的年龄上限 ,从而通过对适用死刑主体上的限制进一步限制死刑的适用。我们认为 ,这也是我国限制死刑适用比较理性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用死刑 犯罪主体 刑法 上限 年龄 视角 历史 死刑适用 严格限制 主体范围 重要途径 未成年 理论界 国家 审判
下载PDF
唐初立法对死刑的限制
19
作者 吕丽 王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4-67,共4页
唐初的统治者奉行"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立法措施,诸如:减少死刑条款的数目,简化死刑执行方式,减轻死罪量刑幅度,增设免死或缓决特例,确立"尚轻缓"的刑罚适用原则,严格死刑审判执行的程序... 唐初的统治者奉行"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立法措施,诸如:减少死刑条款的数目,简化死刑执行方式,减轻死罪量刑幅度,增设免死或缓决特例,确立"尚轻缓"的刑罚适用原则,严格死刑审判执行的程序,等等,对死刑的适用加以严格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初 唐律 慎刑 死刑限制
下载PDF
限制减刑问题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晓萌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13-117,共5页
限制减刑作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一项全新制度,是我国刑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立法者基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考虑,对刑罚体系中的死刑缓期执行进行修正,加以限制。限制减刑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制度,不仅体现法制社会中程... 限制减刑作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一项全新制度,是我国刑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立法者基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考虑,对刑罚体系中的死刑缓期执行进行修正,加以限制。限制减刑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制度,不仅体现法制社会中程序正义的现实价值,同时对完善法治国家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文章从限制减刑制度的定义入手,以法律适用的前提、条件及标准来阐述限制减刑制度的理论基础,说明限制减刑制度存在的意义,并对目前限制减刑制度中存在的诸多不合理之处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求更好地发挥限制减刑制度在替代死刑,限制死刑适用方面起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减刑 司法公正 替代死刑 刑法修正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