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治疗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赵德枭 郭永坤 +4 位作者 王新军 刘婉清 毛建超 陈冠岐 单峤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2期54-60,共7页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调控楔前叶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1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楔前叶10 Hz rTMS治疗,单次刺激时间为14 m...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调控楔前叶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1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楔前叶10 Hz rTMS治疗,单次刺激时间为14 min,每日2次,持续14 d,共28次。记录rTMS治疗前(T0)、治疗后(T1)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T2)的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同时记录T0及T1时静息态脑电,分别使用频谱分析及功能连接性分析方法提取不同脑区脑电不同频段的能量及相干性。结果 与T0时相比,CRS-R评分在T1、T2时均提高(P<0.05);额区alpha频段和顶区beta频段的能量在T1时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中央-顶区alpha和beta频段的相干性在T1时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调控楔前叶能促进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恢复。重复经颅磁刺激调控楔前叶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静息态脑电产生的积极改变有助于解释意识恢复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意识障碍 微意识状态 植物状态 重复经颅磁刺激 楔前叶 静息态脑电
下载PDF
电休克治疗对重度抑郁症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田树香 徐桂芝 +2 位作者 杨新生 Paul B Fitzgerald Alan Wang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6-433,共8页
电休克治疗(ECT)是一种能够对重度抑郁症(MDD)进行高效神经调节的干预技术,但其抗抑郁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记录19例MDD患者在ECT前后的静息状态脑电(RS-EEG),从多角度分析了ECT对MD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的调制作用:利用Welch算... 电休克治疗(ECT)是一种能够对重度抑郁症(MDD)进行高效神经调节的干预技术,但其抗抑郁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记录19例MDD患者在ECT前后的静息状态脑电(RS-EEG),从多角度分析了ECT对MD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的调制作用:利用Welch算法估算自发脑电活动功率谱密度(PSD);基于虚部相干(iCoh)构建脑功能网络并计算功能连通性;利用最小生成树理论探究脑功能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结果表明,MDD患者多个节律PSD、功能连通性和拓扑结构在ECT后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ECT对MDD患者大脑活动的作用,对MDD的临床治疗和机制解析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抑郁症 电休克治疗 静息态脑电 脑功能网络 最小生成树
原文传递
静息态脑电图不同分析方法在解码卒中针刺效应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吴林纳 徐帆 +4 位作者 杨霖轩 孙瑱 许瀚予 徐志杰 李桂平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11期8-12,共5页
针刺治疗脑卒中临床疗效显著,但以往的动物实验难以直观揭示其效应规律。静息态脑电图(rsEEG)技术作为神经电生理学重要的检测手段,因具有非线性特征,并且可在毫秒级的范围内实时采集针刺下的大脑活动,结合不同的分析方法,在针刺效应可... 针刺治疗脑卒中临床疗效显著,但以往的动物实验难以直观揭示其效应规律。静息态脑电图(rsEEG)技术作为神经电生理学重要的检测手段,因具有非线性特征,并且可在毫秒级的范围内实时采集针刺下的大脑活动,结合不同的分析方法,在针刺效应可视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针刺脑卒中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中,本研究梳理rsEEG技术不同分析方法在该领域研究的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针刺疗法 静息态脑电图 分析方法
下载PDF
基于微状态的抑郁症静息态脑电信号分析
4
作者 陈学莹 齐晓英 +1 位作者 史周晰 独盟盟 《高技术通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9-385,共7页
抑郁症(MDD)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但其瞬时神经异常活动尚未研究清楚,对此采用脑电(EEG)微状态方法对抑郁症患者的脑电数据进行研究。比较22名抑郁症患者和25名正常人的128导闭眼脑电数据微状态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并探索与量表得分之... 抑郁症(MDD)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但其瞬时神经异常活动尚未研究清楚,对此采用脑电(EEG)微状态方法对抑郁症患者的脑电数据进行研究。比较22名抑郁症患者和25名正常人的128导闭眼脑电数据微状态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并探索与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相对于健康对照组,抑郁症患者微状态C的出现次数和涵盖比更高,且与其他微状态之间的转换概率较高,而其微状态D的平均持续时间较低,且与微状态B之间的转换次数减少。此外,微状态C和微状态D与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均呈显著相关性,表明基于脑电微状态方法可以捕捉到抑郁症患者异常大脑动态特性,为抑郁症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MDD) 静息态脑电(EEG) 脑电信号处理 微状态 聚类
下载PDF
基于脑功能网络的抑郁症识别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冰涛 周文颖 +2 位作者 李延林 常文文 徐斌斌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5,共9页
传统基于脑电(EEG)的抑郁症研究将电极视为孤立节点,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难以发掘抑郁症患者异常大脑拓扑改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脑功能网络(BFN)的抑郁症识别框架,为避免容积导体效应,相位延迟指数用于构建BFN;以加权与二值化... 传统基于脑电(EEG)的抑郁症研究将电极视为孤立节点,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难以发掘抑郁症患者异常大脑拓扑改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脑功能网络(BFN)的抑郁症识别框架,为避免容积导体效应,相位延迟指数用于构建BFN;以加权与二值化BFN信息互补为基础,选取"小世界"特性密切相关及最小生成树特定脑区BFN指标,采用递进式指标分析策略寻找抑郁症识别潜在标识物。本文以48名受试者静息态EEG数据用于验证方案,结果表明组间同步性在左颞、右顶枕、右额脑区明显改变;加权BFN最短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二值化BFN左颞和右额的叶子分数及右顶枕的直径与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之间具有相关性,且获得最高94.11%的识别率。此外,研究发现相对于健康对照者,抑郁症患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明显下降。通过上述结论,期望本研究结果可为BFN构建与分析提供新的思路,为抑郁症识别潜在标识物的发掘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脑功能网络 静息态脑电 相位延迟指数
原文传递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活动与11C-PIB摄取相关性的研究
6
作者 张海峰 耿新玲 +3 位作者 刘家金 邵玉静 王鲁宁 冯枫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39-442,共4页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静息脑电(rsEEG)活动与淀粉样蛋白(Aβ)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所用示踪剂匹兹堡化合物(11C-PIB)摄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2019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临床诊断AD...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静息脑电(rsEEG)活动与淀粉样蛋白(Aβ)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所用示踪剂匹兹堡化合物(11C-PIB)摄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2019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临床诊断AD的患者13例,均完成rsEEG数据采集以及11C-PIB PET/CT检查,分析rsEEG参数与11C-PIB摄取的相关性。结果 AD患者在左侧额叶及右侧额叶的α节律平均峰值频率(AAPF)与相应皮层~(11)C-PIB的标准化摄取值比(SUVR)呈负相关(r=-0.81、-0.79,P<0.01);在左侧颞叶的δ节律谱熵与相应皮层11C-PIB的SUVR呈负相关(r=-0.83,P<0.01)。结论 AD患者大脑皮层的Aβ负荷与相应皮层rsEEG活动具有相关性,双侧额叶及左侧颞叶皮层的Aβ负荷越重,其rsEEG活动越低,这为AD患者脑电活动改变的机制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静息脑电 淀粉样蛋白 匹兹堡化合物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计算机体层成像仪
下载PDF
基于EEG的失神癫痫发作间期脑功能连接动态改变 被引量:2
7
作者 蒋丝丽 罗华 阮江海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2年第4期368-373,共6页
目的借助静息态脑电数据分析探索失神癫痫(absence epilepsy,AE)患者发作间期是否存在脑网络改变,为失神发作的网络基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AE患者21例,每例截取5段发作前、发作后及发作间期脑电数据各10 s用于分析比较;同时纳入性... 目的借助静息态脑电数据分析探索失神癫痫(absence epilepsy,AE)患者发作间期是否存在脑网络改变,为失神发作的网络基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AE患者21例,每例截取5段发作前、发作后及发作间期脑电数据各10 s用于分析比较;同时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每例截取5段静息态脑电数据各10 s进行分析。通过锁相值(phase locking value,PLV)构建脑网络,然后基于EEG电极导联的相位同步分析;借助图论分析计算网络参数(路径长度、全局效率、聚类系数、局部效率)。比较AE组与正常对照组及AE组组内功能连接及网络参数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E组发作间期脑电在delta及beta2频段额颞顶区连通性增强。同时,beta2频段,AE组较正常对照组聚类系数、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增加,路径长度降低(P<0.05);对于AE组,与发作间期比较,在delta、theta、alpha2、beta1及beta 2频段,发作前其路径长度降低,聚类系数、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增加(P<0.05);发作后与发作间期相比,其路径长度降低,聚类系数、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增加(P<0.05)。结论AE患者存在功能连接及网络属性参数的异常改变;同时,AE患者在失神发作过程中也伴随着功能连接和网络参数的改变;在发作前和发作间期脑网络连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网络属性上,这可能提示失神发作终止后的一定时间内,其脑功能仍然可能未完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神发作 静息态脑电图 功能连接 锁相值 图论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静息态脑电微状态与童年期情感虐待的相关性
8
作者 胡锦辉 周东东 +8 位作者 赵琳 马伶丽 彭薪宇 何晓庆 陈然 陈婉君 姜正浩 况利 王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78-1685,共8页
目的: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抑郁症患者的脑网络活动有显著影响,其时间动力学变化的探究亟待展开。本研究探讨睁眼状态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微状态的相关指标特征,并分析其与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相关性,旨在探索童年期创伤对青少年... 目的: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抑郁症患者的脑网络活动有显著影响,其时间动力学变化的探究亟待展开。本研究探讨睁眼状态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微状态的相关指标特征,并分析其与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相关性,旨在探索童年期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脑网络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息态脑电微状态分析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大脑活动的时间动力学特征。选取66例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27例健康青少年作为健康对照组。选用改良k均值聚类算法,将64通道的静息态脑电数据分类成不同微状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的微状态指标差异,Spearman相关并分析相关指标与患者童年期创伤间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和病例组在微状态的每秒出现频次及转化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在微状态A的每秒出现频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童年期创伤中的情感虐待因子得分呈负相关(Spearman’s rho=−0.31,P=0.013);病例组特异性非随机的微状态B→A转化(Spearman’s rho=−0.30,P=0.015)及C→A转化(Spearman’s rho=−0.31,P=0.013)均与童年期情感虐待因子得分呈负相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情感虐待因子分的高低四分位分组比较,微状态A的每秒出现频次、微状态B→A及C→A转化率3种指标经多重比较校正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的异常脑网络时间动力学特征与童年期情感虐待相关,且经历严重情感虐待的患者在大脑视觉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功能上可能存在异常。脑电微状态分析可能具有辅助识别伴严重童年期创伤的青少年抑郁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静息态脑电图 微状态 童年期创伤
下载PDF
静息态脑电在意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勇 梁振虎 +5 位作者 夏小雨 白洋 杨艺 刘养凤 何江弘 李小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62,共9页
意识障碍患者的精确判定对制定诊疗计划和预测恢复结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可靠的意识检测方法十分必要。50名意识障碍患者(25名植物状态(VS)患者和25名微意识状态(MCS)患者)被纳入研究,利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采集脑电数据,并计算... 意识障碍患者的精确判定对制定诊疗计划和预测恢复结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可靠的意识检测方法十分必要。50名意识障碍患者(25名植物状态(VS)患者和25名微意识状态(MCS)患者)被纳入研究,利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采集脑电数据,并计算信号复杂度和相对功率;通过双样本t检验分析MCS和VS组间脑电特征差异,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脑电特征与临床评分的量化关系,探索区分不同意识状态的脑电特征。利用以上脑电特征构建基于决策树的意识分类模型,应用于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辅助诊断。排序熵(PE)、排序Lempel-Ziv复杂度(PLZC)、gamma频段相对功率在VS和MCS间存在显著差异(PE:0.71±0.07 vs 0.75±0.07,P<0.01;PLZC:0.53±0.07 vs 0.56±0.06,P<0.01;gamma:0.13±0.07 vs 0.16±0.06,P<0.01),且PE与临床评分相关性最高(r=0.81,P<0.001)。基于PE构建的意识分类模型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和准确度(ACC)(AUC=0.931,ACC=0.92)优于BIS构建的分类模型(AUC=0.905,ACC=0.90)的相应参数,表明静息态脑电有望成为意识诊断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脑电 意识障碍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