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权”与“尊君”的牵合--论董仲舒“丑父欺晋”的诠释困境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靖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围绕《公羊传》逢丑父欺晋而存君一事,董仲舒讥丑父“欺而不中权”,何休却认为本于“王法”丑父不得称贤,但自齐观之犹可谓善,徐彦更将董仲舒讥丑父的观点归于“背经”之属。考察董、何对于“丑父欺晋”的不同诠释,可以发现:董仲舒将《... 围绕《公羊传》逢丑父欺晋而存君一事,董仲舒讥丑父“欺而不中权”,何休却认为本于“王法”丑父不得称贤,但自齐观之犹可谓善,徐彦更将董仲舒讥丑父的观点归于“背经”之属。考察董、何对于“丑父欺晋”的不同诠释,可以发现:董仲舒将《公羊传》中于晋而言的“法斮”理解为抽去国家立场的“当斮”,从总体上贬抑丑父。同时,经由“权变”范畴的引入,并通过比较“丑父欺晋”与“祭仲许宋”二事,董仲舒试图将国君之尊荣设定为臣子“行权”的边界,引起了“行权”与“尊君”的冲突。不过,立足于董仲舒“执权存国”的主张以及其与黄老、法家思想的亲缘,则其以“尊君”来限定臣子“行权”的立论虽然未必合于经义,但也并非不可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权 尊君 逢丑父 董仲舒 何休
下载PDF
吏隐栖居苦闷彷徨——论苏轼的尊主泽民与超然物外
2
作者 申东城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5-54,共10页
“尊主泽民”本于儒,是苏轼一生的思想主导和灵魂渊薮,是他人生前行的主线,是内在的“里”。“超然物外”源自道,是苏轼落魄失意时的精神寄托,是生命历程中的辅线,是外化出来的“表”。苏轼吏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不仅对封建美... “尊主泽民”本于儒,是苏轼一生的思想主导和灵魂渊薮,是他人生前行的主线,是内在的“里”。“超然物外”源自道,是苏轼落魄失意时的精神寄托,是生命历程中的辅线,是外化出来的“表”。苏轼吏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不仅对封建美学具有典型意义,而且对后代士人品格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主泽民 超然物外 隐而不得 东坡精神
下载PDF
法家如何看待欲望——以道儒法比较为考察路径
3
作者 李友广 《晋阳学刊》 2023年第6期86-94,共9页
面对天下失序的时代困境,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与治世良方。尽管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形态各异,但都将人的欲望视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突破口与入手处。道家人物老子采取以道观物的方法,致力于建构一种弱欲望、低成本支配下... 面对天下失序的时代困境,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与治世良方。尽管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形态各异,但都将人的欲望视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突破口与入手处。道家人物老子采取以道观物的方法,致力于建构一种弱欲望、低成本支配下的社会治理模型。儒家孔孟依凭以善(仁、恻隐之心)观人的视角,强调当权者的道德感召与仁义教化,试图建构一种充满了德性修养的君子国家。荀子则直面人的欲望,并将其二分为不可去和不可尽,既强调养人之欲又引入了礼义法度、师法教化,试图将不可尽的欲望纳入合理、有序的范围内,以重新打造一个物欲平衡、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韩非既认同荀子欲不可去的立场,又在此基础上强调依据人的趋利避害之心来治国理政。如此一来,韩非便将人的欲望政治化和工具化了,法家视域中的人也随之成为了君王意志和国家利益的附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道观物 欲不可去 尊君集权 欲望的工具化
下载PDF
苏辙《春秋集解》的尊君重民思想
4
作者 刘茜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34-39,共6页
苏辙在《春秋集解》中阐发了他的尊君重民思想。在尊君方面,苏辙强调君王的独尊地位,反对僭越与弑君等不义之举;在重民方面,苏辙提出了君权相对论和以民为重的思想。苏辙《春秋集解》中的尊君重民思想是宋代蜀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辙在《春秋集解》中阐发了他的尊君重民思想。在尊君方面,苏辙强调君王的独尊地位,反对僭越与弑君等不义之举;在重民方面,苏辙提出了君权相对论和以民为重的思想。苏辙《春秋集解》中的尊君重民思想是宋代蜀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集中体现了宋代蜀学的思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辙 《春秋集解》 尊君重民
下载PDF
从《读通鉴论》看王夫之史论中的君本与民本思想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海霞 石磊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9-25,共7页
王夫之对君本与民本的思考以《读通鉴论》阐释得最为透彻。诸多史论表明,王夫之是一位坚定的尊君主义者,但这个尊君是基于君臣父子的生民功能和秩序意义,尊君思想和民本思想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王夫之的尊君并非指向君王本身,而是君权背... 王夫之对君本与民本的思考以《读通鉴论》阐释得最为透彻。诸多史论表明,王夫之是一位坚定的尊君主义者,但这个尊君是基于君臣父子的生民功能和秩序意义,尊君思想和民本思想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王夫之的尊君并非指向君王本身,而是君权背后的天定神圣秩序,这使得尊君超脱了君王个人的贤愚昏明等状况,达到了一种更为抽象和宏观的理论层次,极大地深化了尊君意识,然而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是王夫之和整个儒家在农业宗法社会下所无法破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君思想 民本论 王夫之 《读通鉴论》
下载PDF
尊君与治术——《管子》四篇秩序论发微及其当代批判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志雄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50-156,共7页
《管子》四篇是战国时期稷下黄老道家的学术作品,围绕秩序这一题旨,《管子》四篇的性情、心治、形身、刑名、礼法等诸多理论问题呈现出交纵相连、声息相通的样态。在其秩序理论以尊君为内核之下,其他一切理论不自洽、逻辑不融贯也变得... 《管子》四篇是战国时期稷下黄老道家的学术作品,围绕秩序这一题旨,《管子》四篇的性情、心治、形身、刑名、礼法等诸多理论问题呈现出交纵相连、声息相通的样态。在其秩序理论以尊君为内核之下,其他一切理论不自洽、逻辑不融贯也变得情有可原。这正是黄老治世精神的根本体现,即将社会纲纪的整饬寄托在以君王为主轴的政治宏轨上,并不断为尊君与强化集权造说。于此可见《管子》四篇的秩序理论包含有很深的官僚技艺以及对效率的追寻,其所设定的秩序模式皆是以君王为中心的最优选择,其行权策略也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方式。从而具备了实效性与可操作性,能够较为切中政治建构之实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四篇 秩序 心术 尊君 刑名
下载PDF
先秦儒家对君民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丁祯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0-13,共4页
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引起了诸多观念的变革。就君民关系而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的重民意识,重新对君民关系进行思考,提出了“民贵君轻”、“尊君爱民”等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表现出一种对于历史的检讨。... 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引起了诸多观念的变革。就君民关系而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的重民意识,重新对君民关系进行思考,提出了“民贵君轻”、“尊君爱民”等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表现出一种对于历史的检讨。这种检讨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一种较为原始的民主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君民观 尊君爱民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文化战略思维 被引量:4
8
作者 赵震野 王俊斌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2-67,共6页
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流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对外关系中非常重视文化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崇尚贯注王道精神的大一统政治理念,主张以文德教化为主要战略手段构筑华夏文明主导的和谐的天下秩序。这种文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华夷之辨"... 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流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对外关系中非常重视文化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崇尚贯注王道精神的大一统政治理念,主张以文德教化为主要战略手段构筑华夏文明主导的和谐的天下秩序。这种文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华夷之辨"与"华夷共祖"的文化族群观念。"尊王攘夷"与"用夏变夷"是具体的战略手段。"亡天下"与"王天下"表现了文明的自我警示和最高理想。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文化战略思想,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传播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团结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战略 大一统 华夷之辨 华夷共祖 尊王攘夷 用夏变夷 王天下
下载PDF
先秦民本主义思想的主要类型和本质特征
9
作者 孙左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4期112-113,共2页
先秦民本主义思想是古代中国形成最早的一种政治思想 ,它孕育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近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总结民本主义思想的主要类型并分析其本质特征为 :君主主义协调原则、整体至上。
关键词 民本主义 先秦 惠民 无为 兼受 尊君 君主主义协调原则 整体至上 道德自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