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津冀地区养殖三疣梭子蟹大量死亡的病原和病理分析
被引量:13
- 1
-
-
作者
王印庚
杨洋
张正
李彬
廖梅杰
邓威
孟繁林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天津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青岛中仁动物药品公司
-
出处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605,共10页
-
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17B03)
山东省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2014ZZCX06205)
山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山东省海水养殖重要疾病高效专用药物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
文摘
2014年7月,津冀沿海地区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暴发疾病,导致大量死亡。患病梭子蟹有两种不同表现症状:一种症状为停止摄食,空胃、空肠,行动迟缓;肌肉白浊、不透明,最后乳化呈牙膏状;该病死亡率达60%~70%,称之为"肌肉白浊病"。另一种症状为壳软,停止摄食,行动迟缓;肌肉变白浊、水样变化、萎缩;体腔液及组织坏死液化后从组织中大量渗出,不凝固;死亡率可达90%以上,称之为"牛奶病"。通过疾病流行特征、组织病理、病原超微结构等分析,初步判断肌肉白浊病由一种微孢子虫感染而致,虫体大小(1544±250)nm,呈椭球形,极丝圈数8~9圈,具孢壁[厚(130±22)nm],纤毛(长120~500 nm)、极体[(726±200)nm]、极管、固定盘、质膜、核等结构;牛奶病则是由一种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感染而致,虫体大小8~10μm,卵圆形,体表多皱褶、凸起,由细胞壁、多核、纤毛等组成。两种患病蟹的肌肉组织病变明显不同:患肌肉白浊病的蟹肌纤维断裂、溃散、浆质化,肌束减少并被团状集聚的寄生虫充斥、占据。电镜观察显示肌纤维细胞破碎、融合,出现大量空泡结构;肌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解体、消失。患牛奶病的蟹肌束间隙变大,大量血卵涡鞭虫或充斥在间隙中或附着在肌纤维上,导致肌纤维断裂、离散解体,甚至溶解性坏死,组织呈水样变化。电镜观察也证实这两种寄生虫可同时感染三疣梭子蟹个体的同一组织;当肌纤维细胞破碎融合后,两种寄生虫均能寄生在融合后的胞浆中。从发病史来看,肌肉白浊病和牛奶病的发生有蔓延趋势,死亡率趋向更高,已逐步成为三疣梭子蟹养殖的重要疾病。
-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肌肉白浊病
牛奶病
微孢子虫
血卵涡鞭虫
溶解性坏死
-
Keywords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white muscle disease
milky disease
microsporidian
Hematodinium sp.
resolvable necrosis
-
分类号
S941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