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后多段塞组合驱技术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李岩
郭艳
王熙
张卓
张连峰
任霄宇
林硕
-
机构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河南省提高石油采收率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127,共7页
-
基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项目“化学驱段塞设计优化及分质分压注入技术研究”(项目编号P17056-3)。
-
文摘
下二门H2Ⅳ层系经过0.5 PV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为了优选成本低且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化学驱方式,通过对区块剩余油赋存形态和原油组分分析,依据不同化学驱方式对不同形态剩余油的动用效果,确定该区块的多段塞组合的驱替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配方为1500 mg/L聚合物+2000 mg/L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体系具有较好的长期热稳定性,老化360 d后界面张力仍能保持10^-2 mN/m数量级,黏度保留率85%以上。聚合物浓度和渗透率相同时,二元体系注入压力低于聚合物的。聚合物浓度为1500 mg/L时,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00数5000 mg/L时,二元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吸附量低于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1000 mg/L时,二元体系的洗油效率高于40%。双层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表明,在聚合物驱后实行多段塞组合驱可提高采收率21.51%,比单一聚合物驱和二元复合驱分别提高12.69个百分点和5.33个百分点。最终确定该区块剩余油的动用方式为以聚合物驱为主、复合驱为辅的低成本的多段塞组合“0.05 PV调剖+0.35 PV聚合物驱+0.15 PV二元复合驱+0.05 PV调剖”。
-
关键词
剩余油赋存形态
二元复合驱
长期热稳定性
超低界面张力
洗油效率
多段塞组合驱
-
Keywords
residual oil occurrence form
binary compound driving
long-term thermal stability
ultra-low interfacial tension
oil washing efficiency
multiple slug combination flooding
-
分类号
TE357.4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孔隙型生物礁灰岩油藏水驱剩余油赋存特征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汪周华
赵华臻
朱光亚
李茜瑶
郭平
方全堂
-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滨南采油厂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2-396,共5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伊拉克大型生物碎屑灰岩油藏注水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7ZX05030-001)。
-
文摘
H油田Mishrif组储层以生屑灰岩为主,主要发育粒间(溶)孔、铸模孔及体腔孔,属于孔隙型生物礁碳酸盐岩油藏,目前以注水开发为主。文中基于微CT扫描技术,针对不同物性的岩心开展了孔隙结构特征、原始状态及水驱后的油相分布特征测试。结果表明:干岩心孔径占比呈反J形(中孔低渗岩心)、正态(高孔低渗岩心)分布特征,孔径大于50μm的孔体积占比大于90%以上;孔径小于50μm的油相孔径占比超过80%,孔径大于50μm的油相体积占比超过85%;水驱后剩余油以分散状态赋存,孔径大于50μm的油相体积占比减少,孔径小于50μm的油相体积占比增加。后期开发应提高小孔隙中原油的动用程度,不同物性储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后期挖潜增效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
关键词
生屑灰岩
CT扫描技术
孔径分布
剩余油
赋存形式
-
Keywords
bioclastic limestone
CT scanning technology
pore size distribution
residual oil
occurrence form
-
分类号
TE31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