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环境 被引量:18
1
作者 栗维民 梁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97-498,共2页
从岩性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古生物等资料出发,结合大地构造演化和海陆变迁分析,提出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为残余海槽改造而成的湖相沉积,水体介质由海水逐渐淡化而成湖水,物源输入则以陆相为主。指出芦草沟组具有三段式结构特点... 从岩性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古生物等资料出发,结合大地构造演化和海陆变迁分析,提出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为残余海槽改造而成的湖相沉积,水体介质由海水逐渐淡化而成湖水,物源输入则以陆相为主。指出芦草沟组具有三段式结构特点,下部以砂泥岩为主,中部以碳酸盐岩为主,上部以泥岩为主,构成完整的湖侵系列,沉积中心自东向西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古生物 残余海槽 湖相 三塘湖盆地 晚二叠世 上二叠统 芦草沟组 储集层
下载PDF
花岗岩三级分类刍议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旗 原杰 +5 位作者 焦守涛 王振 王跃 陈万峰 袁方林 李晓彬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7-667,共11页
花岗岩的性质主要受源区组成与源岩性质的制约,本文根据花岗岩与源区源岩平衡理论,提出花岗岩的三级分类方案。首先按照花岗岩的全球分布分为大洋系列花岗岩(OSG)和大陆系列花岗岩(CSG)两大类。其次,OSG系列按照构造环境分为3类:大洋中... 花岗岩的性质主要受源区组成与源岩性质的制约,本文根据花岗岩与源区源岩平衡理论,提出花岗岩的三级分类方案。首先按照花岗岩的全球分布分为大洋系列花岗岩(OSG)和大陆系列花岗岩(CSG)两大类。其次,OSG系列按照构造环境分为3类:大洋中脊花岗岩(MORG)、洋岛花岗岩(OIG)、岛弧花岗岩(IAG);CSG则按照变质相不同分为5类:与榴辉岩相平衡的花岗岩,与麻粒岩相平衡的花岗岩,与低温角闪岩相平衡的花岗岩,与高温角闪岩相平衡的花岗岩和与低压高温角闪岩相平衡的花岗岩。再次,OSG按照构造环境进一步细分;CSG再按源岩地球化学性质分为钠质与钾质两个亚类。这一系统分类方案,不仅解决了花岗岩分类理论问题,还提出了从花岗岩时空分布反演变质岩源区特征问题,开辟了花岗岩与变质岩结合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分类 变质岩源区 源岩 大洋系列花岗岩 大陆系列花岗岩 残留相
下载PDF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华南桂中海相残留盆地沉积相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淑玲 孟小红 +4 位作者 付立新 姚长利 郭良辉 陈召曦 石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19-2626,共8页
沉积相研究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有效识别构造、岩性或沉积相差异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前提.本文基于重力、航磁、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通过重磁异常正演剥离和剖面正反演拟合技术研究... 沉积相研究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有效识别构造、岩性或沉积相差异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前提.本文基于重力、航磁、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通过重磁异常正演剥离和剖面正反演拟合技术研究了华南桂中地区海相地层的密度分布特征,预测了岩相、沉积相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本区中、下泥盆统海相地层存在横向的岩性、岩相变化,研究区西北、东南部的台地相区重力异常高、岩石拟合密度值高;中部"X"型台地边缘相区重力异常杂乱、岩石拟合密度变化范围大;东部台沟相区重力异常低、岩石拟合密度值低.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预测沉积相为盆地岩性圈闭汕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勘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已得到初步检验,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盆地 沉积相 地球物理方法 位场异常分离 正反演拟合技术 岩性圈闭 生物礁
下载PDF
渤海Q油田特高含水期水淹特征与剩余油挖潜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军良 何康 +2 位作者 舒晓 陈红兵 金宝强 《天然气与石油》 2021年第2期54-61,共8页
渤海Q油田为海上大型河流相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高度分散,低效井增多,稳产及低成本开发难度加大,探寻高效的挖潜方式对油田稳产及后续开发意义重大。在分析渤海Q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制约瓶颈的基础上,对油田现有低效井进... 渤海Q油田为海上大型河流相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高度分散,低效井增多,稳产及低成本开发难度加大,探寻高效的挖潜方式对油田稳产及后续开发意义重大。在分析渤海Q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制约瓶颈的基础上,对油田现有低效井进行了分类梳理,并根据钻井、测井、密闭取心、生产动态监测等资料剖析了油田特高含水期平面及纵向的水淹类型及特征,总结了剩余油富集模式。围绕低效井治理及剩余油高效挖潜,探索出集注采调整、措施改造、老井侧钻等多手段低效井治理与剩余油高效挖潜对策。相关措施在渤海Q油田不同类型油藏区块低效井的治理及剩余油的高效挖潜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油田综合含水稳定在93.7%,油田产量递减明显变缓。成果及方法为该油田特高含水期的低效井治理及高效挖潜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可供类似油藏高效挖潜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挖潜 低效井 特高含水期 砂岩油藏 河流相 渤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沉积相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仁超 李阳 +2 位作者 汪勇 李文厚 赵永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538,共14页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为近年来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明确古潜山储集层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规律,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依据测井曲线、沉积构造、岩性特征及沉积序列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为近年来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明确古潜山储集层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规律,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依据测井曲线、沉积构造、岩性特征及沉积序列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古潜山区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1)古潜山区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厚度变化很大,石千峰组被剥蚀殆尽;(2)石炭纪—二叠纪研究区经历了海陆交互相→海陆过渡相→河流相的演化过程,其中本溪组及太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潟湖、潮坪及障壁岛相,山西组沉积时期发育三角洲相,以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可识别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天然堤及泥炭沼泽等微相,而上、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可进一步划分为心滩、河床滞留沉积及泛滥平原微相;(3)受沉积环境演化的控制,本溪组—太原组的砂体呈斑块状展布,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的砂体呈近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对济阳坳陷北部潜山区沉积相与砂体展布规律的研究,为该古潜山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关键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 石炭系 二叠系 残留地层 沉积相 砂体展布
下载PDF
沈67块二次开发初步效果与认识 被引量:2
6
作者 徐艳光 王庆文 +2 位作者 魏娟 王志勇 关亮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2-54,共3页
沈67块油藏由于受地层压实作用的影响,地层出砂严重,导致油水井管柱损坏严重,区块油水井开井率低,按目前井网难以达到预期的开发效果。针对油藏的开发特点,抓住有利调整时机,及时制订油藏二次开发方案,通过加密井网、重新划分层系、合... 沈67块油藏由于受地层压实作用的影响,地层出砂严重,导致油水井管柱损坏严重,区块油水井开井率低,按目前井网难以达到预期的开发效果。针对油藏的开发特点,抓住有利调整时机,及时制订油藏二次开发方案,通过加密井网、重新划分层系、合理优化注采方案,较大幅度地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开发 剩余油 中水淹层 沉积相 转注 分层系开发 沈67块
下载PDF
北三区主力油层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探讨 被引量:21
7
作者 马利民 齐玉柱 高尔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2-26,共5页
通过对精细地质模型的3 个显著特征的剖析并结合萨北油田北三区西部东块主力油层的沉积特征, 论证了该区块主力油层各类河流相精细地质模型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剩余油分布的类型、分布方式和存在比例, 为主力油层的三次采... 通过对精细地质模型的3 个显著特征的剖析并结合萨北油田北三区西部东块主力油层的沉积特征, 论证了该区块主力油层各类河流相精细地质模型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剩余油分布的类型、分布方式和存在比例, 为主力油层的三次采油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沉积相 大庆油田 主力油层 精细地质
下载PDF
三维地质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忠宝 康丽侠 王改娥 《地质与资源》 CAS 2006年第4期315-320,共6页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一直是中后期油田开发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针对马岭油田中一区的开发特点,采用三维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研究思路,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和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一直是中后期油田开发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针对马岭油田中一区的开发特点,采用三维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研究思路,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和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一区延长组到富县组的三维立体地质模型,从而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初始静态地质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通过精细油藏模拟方法进行了油藏剩余油分布模拟计算,并结合沉积相和流动单元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为油田下步方案调整提供了挖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沉积相 流动单元 三维地质建模 油藏数值模拟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隆起区残留洼陷地质特征与石油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9
9
作者 郭刚 吴景富 +1 位作者 吴克强 于开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02期39-47,共9页
珠江口盆地近年来勘探实践证实,储量增长主要依靠富生烃凹陷的新突破,找到发育文昌组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潜在富生烃凹陷成为该盆地增储上产的关键,因此中央隆起带残留洼陷作为石油勘探新区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近年来勘探实践证实,储量增长主要依靠富生烃凹陷的新突破,找到发育文昌组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潜在富生烃凹陷成为该盆地增储上产的关键,因此中央隆起带残留洼陷作为石油勘探新区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带存在19个文昌组残留洼陷,并利用"三步定洼法"系统确定残洼文昌组分布规模与结构特征,初步认为残洼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通过对已证实富生烃凹陷的类比分析,运用"无井区烃源岩评价法",指出如隆起区残洼控洼断裂活动速率大于100 m/Ma,沉降速率大于200 m/Ma,地震剖面上具有低频连续强反射特征,则残洼文昌组发育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区残留洼陷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对拓展新区勘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隆起带 残留洼陷 文昌组 半深湖-深湖相 勘探潜力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残留盆地分布特征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4
10
作者 钟锴 王雪峰 +3 位作者 张田 张敏强 付晓伟 郭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51,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在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目前的油气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而中生界的分布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前人研究表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的中生界遭到后...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在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目前的油气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而中生界的分布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前人研究表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的中生界遭到后期不同程度的构造抬升和剥蚀,总体表现为残留盆地的分布特征;而东部坳陷带的中生界缺乏钻井直接揭示,受制于中深层地震的资料品质,识别难度较大。本文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钻遇中生界的井震标定出发,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中生界地震相分类和识别,划分了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构造层序格架,梳理了中生界残留盆地的结构和平面分布特征,并结合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具有不可忽视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界残留盆地 地震相 层序格架 勘探潜力 西部坳陷带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南9区块水平井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玉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Z1期51-54,60,共5页
南9区块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并开发的老油田,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目前已处于开发中后期,为了大幅度地提高单井产量以及油藏的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利用水平井进行开发,对水平井的水平段在油层中的位置、水平段长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中... 南9区块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并开发的老油田,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目前已处于开发中后期,为了大幅度地提高单井产量以及油藏的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利用水平井进行开发,对水平井的水平段在油层中的位置、水平段长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中孔、中高渗砂岩油藏中,水平段一般位于油层内靠近油层中上部3/10处开发效果最好,无因次水平段长度通常在0.23~0.36之间为宜。水平井平行于构造线方向开发效果好,垂直于构造线方向生产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9区块 水平井 剩余油 油指数 辫状河流相
下载PDF
镇北油田A区长8超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12
作者 王哲 赵明 赵驰 《石化技术》 CAS 2019年第3期80-80,共1页
运用生产动态分析及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镇北油田A区的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为提高油藏开发水平提供指导。
关键词 剩余油 超低渗透 动态分析 沉积相 镇北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