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体包裹体常规特征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8
1
作者 王红军 蔡迎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0-52,共3页
在储集层成岩过程中 ,胶结物和次生矿物形成时常常会有流体被包裹在其内 ,形成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在储集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 在储集层成岩过程中 ,胶结物和次生矿物形成时常常会有流体被包裹在其内 ,形成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在储集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结合盆地的古地温模式和储集层埋藏历史 ,可以确定包裹体形成时的地层埋深及对应的地质时代 ,依此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通过某油气藏中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 ,从油气运移及充注圈闭的角度 ,对该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作出了合理的阐述。认为该油气藏的成藏期为早第三纪末 ;油、气、水 (主要是油与水的混相液体 )同期运移至储集层 ;油气经过长距离运移聚集成藏 ,成藏后几乎没有再经历调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特征 储集层 油气藏
下载PDF
基于地震资料的储层流体识别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景叶 陈小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5-238,共4页
根据岩石物理模型,分析了油藏流体地震属性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新的油藏流体识别因子。基于Gassmann方程和其他有效的岩石物理理论,详细阐述了利用纵波、横波速度(或阻抗)计算新流体识别因子的方法。利用流体识别因子敏感度定量分析方法,... 根据岩石物理模型,分析了油藏流体地震属性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新的油藏流体识别因子。基于Gassmann方程和其他有效的岩石物理理论,详细阐述了利用纵波、横波速度(或阻抗)计算新流体识别因子的方法。利用流体识别因子敏感度定量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新流体识别因子的敏感度与传统流体识别因子的差异,并定量分析了储层孔隙度变化对流体识别因子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传统的流体识别因子敏感度不同,但都受储层孔隙度变化的影响;而新流体识别因子较传统流体识别因子敏感度更高,且不受储层孔隙度变化的影响。因此,新的流体识别因子对有效降低油藏流体识别的多解性及提高油藏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体 识别因子 敏感度 地震属性 孔隙度 岩石物理模拟
下载PDF
NMR测井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齐宝权 夏宏泉 张贤辉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8-21,共4页
核磁共振 (NMR)测井的测量结果基本不受岩性的影响 ,在解释束缚流体和可动流体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及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即孔径分布规律时 ,具有其它测井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核磁共振测井测量的主要是地层孔隙介质... 核磁共振 (NMR)测井的测量结果基本不受岩性的影响 ,在解释束缚流体和可动流体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及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即孔径分布规律时 ,具有其它测井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核磁共振测井测量的主要是地层孔隙介质中氢核对仪器的贡献 ,所以也可用来判别储层的流体类型 (性质 )。用核磁共振测井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方法适应性虽然不及它在确定储层孔隙度时那么好 ,但企望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解决油气水层判别的问题却是众望所归。通过从基础理论分析入手 ,探讨了不同测井方式时储层流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其解释方法 ,并结合实际测井资料的分析处理 ,阐明了用核磁共振测井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可行性 ,同时也说明了其局限性及适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测井 储层流体 地层评价 流体性质 油气层
下载PDF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判断储层流体性质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宋荣华 王军 +1 位作者 何艳辉 王金友 《油气井测试》 2000年第4期28-32,共5页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可直接观察有效储集空间中流体产状、发光颜色、强度和分布状况。通过对该项技术的分析、研究 ,总结出不同凹陷油层、油水同层的荧光发光特征 ,并对储层含气的荧光特征进行了讨论。实际应用表明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可用...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可直接观察有效储集空间中流体产状、发光颜色、强度和分布状况。通过对该项技术的分析、研究 ,总结出不同凹陷油层、油水同层的荧光发光特征 ,并对储层含气的荧光特征进行了讨论。实际应用表明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可用于储层含油性预测、油水同层的含水预测 ,并在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同时对于气层预测也具有可行性。该项研究为优选试油方案、确定流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 储集层流体 流体性能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
下载PDF
注CO_2油气藏流体体系油/水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孙长宇 王文强 +1 位作者 陈光进 马昌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9-112,共4页
采用高压界面张力装置测定了某油田在油藏温度下,原油中不同CO2注入量时油藏流体/地层水的界面张力,并考察了压力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原油中CO2注入量的增加,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不断减小。相同CO2注入量时,随着压力升高,油藏流体... 采用高压界面张力装置测定了某油田在油藏温度下,原油中不同CO2注入量时油藏流体/地层水的界面张力,并考察了压力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原油中CO2注入量的增加,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不断减小。相同CO2注入量时,随着压力升高,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增大;当CO2摩尔分数达到0.650时,测得的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升高已变化很小,同时,从测得的PVT关系中也已很难分辨出泡点压力,体系接近一次接触混相的状态。当CO2摩尔分数为0.578时,油藏流体/CO2界面张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对某油井采用注CO2降低油藏流体/地层水、油藏流体/CO2间的界面张力的方法是可行的,注CO2方法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地层压力,对提高油井的采收率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油藏流体 注CO2驱 地层水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苏丹M盆地储集层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藏注入史 被引量:19
6
作者 罗小平 沈忠民 +1 位作者 黄飞 林壬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9-126,共8页
苏丹M盆地萨加隆起带Dar群稠油油藏的原油为典型的陆相盆地生成原油。m/z 191萜烷系列中,三环、四环萜烷含量较低,C29新藿烷、C30-重排藿烷含量较高,伽马蜡烷含量较低;m/z 217甾烷系列中,C27、C29重排甾烷含量高,C27、C28、C29... 苏丹M盆地萨加隆起带Dar群稠油油藏的原油为典型的陆相盆地生成原油。m/z 191萜烷系列中,三环、四环萜烷含量较低,C29新藿烷、C30-重排藿烷含量较高,伽马蜡烷含量较低;m/z 217甾烷系列中,C27、C29重排甾烷含量高,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C29甾烷4个异构体中αββ构型含量低。这些地化特征反映原油母质发育于淡水沉积的水介质,以陆源有机质与水生生物混合输入为主,原油为生油高峰之前正常成熟的原油。包裹体中油的成熟度比孔隙中油的低,母质以陆源有机质占绝对优势,包裹体中的油是陆源有机质早期低温生成的原油。A.G.组油藏充注较早,在Dar群沉积末期(距今90Ma)就有油气充注储集层,主要充注时期应该是Amal组沉积时期(距今55~80Ma),Amal组沉积期末(距今50~55Ma)的剥蚀期是Dar群稠油油藏形成的主要时期,轻组分散失是Dar群稠油油藏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注入史 储集层流体 油气包裹体 苏丹M盆地
下载PDF
崖13—1气田天然气的混源特征 被引量:17
7
作者 潘贤庄 张国华 +1 位作者 黄义文 李里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年第2期99-104,共6页
采用储层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分析了崖13-1气田储层流体的非均质性,结合包裹体均-温度及源岩有机相分析结果,研究了崖13-1气田天然气的混源特征.崖13-1气田存在两种不同生源构成的"烃源灶”所生天然气以及不同成熟阶段所生天然气的... 采用储层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分析了崖13-1气田储层流体的非均质性,结合包裹体均-温度及源岩有机相分析结果,研究了崖13-1气田天然气的混源特征.崖13-1气田存在两种不同生源构成的"烃源灶”所生天然气以及不同成熟阶段所生天然气的混合作用.从南块3、6井区→北块4井区→北块1、2井区,天然气的"油型”(水生生物的贡献)特征逐渐减少,"煤型”(陆源输人物的贡献)特征逐渐增多,天然气的成熟度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13—1气田 天然气 混源特征 非均质性 储层流体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期研究——以黑帝庙地区为例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光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3-58,共6页
应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结合激光拉曼光谱显微探针成分分析与构造演化史分析,认为青山口组生成的油气主要存在一期充注,包裹体均一温度是90℃~110℃,对应的油气充注时间是从82.5Ma开始。油气存在二期成藏,即嫩江组... 应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结合激光拉曼光谱显微探针成分分析与构造演化史分析,认为青山口组生成的油气主要存在一期充注,包裹体均一温度是90℃~110℃,对应的油气充注时间是从82.5Ma开始。油气存在二期成藏,即嫩江组末期和明水组末期。嫩江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是二期充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是90℃~100℃和110℃~120℃,油气分别由68Ma和66Ma开始充注,但以后者为主。主成藏期是一期,明水组末期一古近纪时期。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是寻找由嫩江组烃源岩提供油源,形成于姚家组和嫩江组中的岩性油气藏及于明水末期一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岩性-构造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流体包裹体 储层流体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三孔隙度重叠法和三孔隙度差值及比值法在保山盆地永铸街气田气层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齐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0-93,共4页
永铸街气田位于云南保山盆地,该盆地属于新近系残留盆地。新近系地层埋深浅,压实程度差,地层疏松,气水关系复杂,气层电阻率普遍较低,属于低阻气层。采用常用的电阻率值、补偿声波值、密度值等方法判断气层,时常发生与试气结果相反的情... 永铸街气田位于云南保山盆地,该盆地属于新近系残留盆地。新近系地层埋深浅,压实程度差,地层疏松,气水关系复杂,气层电阻率普遍较低,属于低阻气层。采用常用的电阻率值、补偿声波值、密度值等方法判断气层,时常发生与试气结果相反的情况。通过运用三孔隙度重叠法和三孔隙度差值及比值法对测井资料进行处理,对识别出的气层进行试气,解释结果与试气结果具有较高的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铸街气田 三孔隙度重叠法 三孔隙度差值及比值法 电性解释 储层流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十里加汗区带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功强 陈雨霖 +4 位作者 贾会冲 赵永刚 谢锐杰 刘四洪 李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8,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十里加汗区带上古生界高产气层与低产气层、(含气)水层共存分布,目前对其气水分布的特征、规律及影响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为此,统计分析了该区上古生界地层水的矿化度、pH值及离子含量等数据...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十里加汗区带上古生界高产气层与低产气层、(含气)水层共存分布,目前对其气水分布的特征、规律及影响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为此,统计分析了该区上古生界地层水的矿化度、pH值及离子含量等数据,发现该区地层水水型基本为CaCl_2型;进而利用钻井岩心、录井、测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结合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分类评价结果,厘清了地层水的成因、类型、控制因素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建立了该区气层、水层和干层的测井识别图版,明确了储层流体的赋存状态与分布规律。结论认为:1 CaCl_2型地层水指示该区地层封闭性好,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2该区储层流体存在自由水、毛细管水和束缚水3种赋存状态,自由水主要分布在区带西部,束缚水主要分布在区带东部,而毛细管水则在全区普遍存在;3将所建立的测井识别图版在该区锦86等井进行了应用,识别结果与试气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识别图版能够有效识别气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十里加汗区带 晚古生代 致密砂岩 储集层流体 赋存状态 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气水层 测井识别图版
下载PDF
苏北盆地油藏类型与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玉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111,共4页
苏北盆地存在大量断层和复杂局部构造。断层作为圈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形成断鼻、断块圈闭油藏。按圈闭中油水分布特点,该区可归结为2大类6种油藏类型;研究了层状砂岩油藏的4种油水分布样式及其成因机制... 苏北盆地存在大量断层和复杂局部构造。断层作为圈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形成断鼻、断块圈闭油藏。按圈闭中油水分布特点,该区可归结为2大类6种油藏类型;研究了层状砂岩油藏的4种油水分布样式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层状砂岩油藏4种不同样式的油水分布,主要是由圈闭生储盖组合性质、断层侧向遮挡质量和封通双重作用、油气运移路径、充注方式和断层调节油气等因素决定的。明确上述认识,有助于加深该区对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以及勘探挖潜和开发部署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类型 层状砂岩 油藏流体 分布特征 成因机制 苏北盆地
下载PDF
基于Patel-Teja状态方程的统一粘度模型(Ⅱ)应用于油气藏流体粘度的预测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利生 郭天民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85-691,共7页
基于(I)报根据pVT和Tμp图形的相似性和Patel-Teja状态方程建立的预测纯流体气、液相粘度的统一模型,通过引入常规的状态方程参数的混合规则,将其应用于二元轻烃混合物共计1894个数据点及模拟天然气高压粘度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 基于(I)报根据pVT和Tμp图形的相似性和Patel-Teja状态方程建立的预测纯流体气、液相粘度的统一模型,通过引入常规的状态方程参数的混合规则,将其应用于二元轻烃混合物共计1894个数据点及模拟天然气高压粘度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78%和16.75%;应用于油藏原油和天然气高压粘度的预测,结果优于现有的有关油气藏流体粘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方程 油气藏 流体 粘度
下载PDF
油气藏流体粘度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冯国强 陈爽 +2 位作者 郭绪强 杨军 邵晓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83,共4页
为了优选出精度较高的粘度预测模型,提高油气藏流体粘度预测的准确性,总结了油气工业中常用的LBC粘度模型、CS粘度模型、LLS粘度模型、PT粘度模型和PR粘度模型。应用各种粘度模型分析对比纯组分、组分明确的二元混合物、油气藏流体及其... 为了优选出精度较高的粘度预测模型,提高油气藏流体粘度预测的准确性,总结了油气工业中常用的LBC粘度模型、CS粘度模型、LLS粘度模型、PT粘度模型和PR粘度模型。应用各种粘度模型分析对比纯组分、组分明确的二元混合物、油气藏流体及其注CO2等多种体系的粘度预测精度。对比结果表明:对纯组分粘度预测时,PR粘度模型总平均误差最小;对CH4-C3H8和CH4-nC4H10二元体系粘度预测时,CS粘度模型效果最佳;对CH4-nC10H22二元体系粘度预测时,PT粘度模型总平均误差最小;对凝析气和油藏原油粘度预测时,PR粘度模型预测精度最佳;对注CO2原油体系粘度预测时,PR粘度模型总平均误差最小。推荐使用PR粘度模型计算油气藏流体的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流体 粘度 粘度模型 总平均误差
下载PDF
基于无监督深度学习的多波AVO反演及储层流体识别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宇航 刘洋 陈天胜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5-394,413,共11页
流体因子是储层流体识别中的重要参数,传统的流体因子不能较为准确地识别储层流体,等效流体体积模量对储层流体的变化更加敏感。多波AVO反演是从地震道集中提取等效流体体积模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规的多波AVO反演基于最小二乘或贝叶斯... 流体因子是储层流体识别中的重要参数,传统的流体因子不能较为准确地识别储层流体,等效流体体积模量对储层流体的变化更加敏感。多波AVO反演是从地震道集中提取等效流体体积模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规的多波AVO反演基于最小二乘或贝叶斯理论,反演精度强烈依赖于初始模型,但大多数实际工区很难建立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初始模型。为了进一步提高储层流体识别的精度,并降低反演对初始模型的依赖程度,在AVO反演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基于无监督深度学习的纵波和转换波道集直接反演等效流体体积模量的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X工区实际数据的反演并进行储层流体识别。X工区内井旁道地震道集的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反演结果与测井数据的相对误差约为2.949%,绝对误差小于0.1GPa;X工区内反演得到的等效流体体积模量的剖面和时间切片与已知测井解释结果匹配度良好,说明该方法能够较为精确地识别储层流体,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因子 储层流体 等效流体体积模量 多波AVO 初始模型 无监督深度学习 直接反演
下载PDF
油气藏流体-CO_2体系粘度的实验测定与计算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郭绪强 阎炜 +2 位作者 荣淑霞 韩广河 陈爽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18,共3页
应用RUSKA落球式高压粘度测试装置 ,测定了某油藏原油在油藏温度下粘度随压力的变化 ,着重研究了CO2 注入量对该油样的减粘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注CO2 对该油样的减粘效果明显 ,当注入的CO2 与原始油样的摩尔比为 0 33时 ,粘度为原始... 应用RUSKA落球式高压粘度测试装置 ,测定了某油藏原油在油藏温度下粘度随压力的变化 ,着重研究了CO2 注入量对该油样的减粘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注CO2 对该油样的减粘效果明显 ,当注入的CO2 与原始油样的摩尔比为 0 33时 ,粘度为原始油样的 6 0 9%。但CO2 注入量继续增加油样粘度下降的幅度变缓 ,当CO2 注入量与原始油样的摩尔比为 2 0 0时 ,油样粘度为原始油样的 40 9%。用PR粘度模型对含CO2 明确组分体系和注CO2 油气藏流体体系的粘度进行了预测计算 ,对CO2 nC10 H2 2 二元体系 ,PR粘度模型的总均误差为 7 2 % ,对注CO2 油气藏体系 ,PR粘度模型的总均误差为 12 5 9%。结果表明 ,PR粘度模型可用于预测注CO2 油藏体系的粘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流体 粘度 测定 PR粘度模型 三次采油 原油 摩尔比 减粘效果 注二氧化碳
下载PDF
油藏地球物理学方法在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尹天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1-62,共2页
构造模型、岩石物性参数模型和流体模型是油藏数值模拟所使用的三维地质模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充分应用油藏地球物理学方法 ,可以提高所建地质模型网络节点参数的准确程度。文中给出一些实例 ,利用地震均方根振幅剖面精细解释断层、... 构造模型、岩石物性参数模型和流体模型是油藏数值模拟所使用的三维地质模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充分应用油藏地球物理学方法 ,可以提高所建地质模型网络节点参数的准确程度。文中给出一些实例 ,利用地震均方根振幅剖面精细解释断层、恢复古应力场进行层面曲率分析、计算破裂值的平面分布来判断地质体的破裂程度从而建立构造模型 ;采用三维地震相干切片技术和多参数约束反演技术 ,定量地建立岩石物性参数分布模型 ,并解释单砂体骨架空间分布 ,建立单砂体骨架模型 ;利用地震连井剖面 ,综合测井、地质资料 ,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模式识别技术 ,对地震属性与油气藏关系进行聚类分析 ,建立流体模型 ,可以确定油、气、水的区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地质建模 油藏地球物理学方法 构造模型
下载PDF
塔东地区英东2井寒武系-奥陶系储层流体地球化学示踪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东 王国芝 +1 位作者 刘树根 丁代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7-876,共10页
系统分析了英东2井中、上寒武统和中、下奥陶统围岩及裂缝中充填物的碳、氧、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示踪流体的形成期次、来源,划分流体充注的时序关系,探讨流体对储层改造的影响,进而对油气... 系统分析了英东2井中、上寒武统和中、下奥陶统围岩及裂缝中充填物的碳、氧、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示踪流体的形成期次、来源,划分流体充注的时序关系,探讨流体对储层改造的影响,进而对油气动态保存条件进行探索性评价。流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上寒武统和中、下奥陶统存在3期外来壳源富锶流体,其中第一期流体的87Sr/86Sr比值为0.710 8,第二期流体的87Sr/86Sr比值介于0.709 8~0.710 0,最晚一期为来自地壳深部的热液流体,其87Sr/86Sr比值为0.713 8。3期流体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均起到了破坏性作用,但晚期热液流体在对储层改造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作用。最早一期流体充注时,中、上寒武统储层具有相对较好的油气保存条件;随后两期流体充注时,中、上寒武统储层不再具有保存油气的能力。流体地球化学示踪为动态了解英东构造带乃至整个塔东地区深部流体活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流体包裹体 地球化学示踪 储层流体 英东2井 寒武系 奥陶系 塔东地区
下载PDF
油藏原油中石蜡沉淀的模型化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庆兰 郭天民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1-93,97,共4页
考核了正规溶液理论、聚合物溶液理论和状态方程法计算石蜡沉淀的热力学模型 ,并进行了实例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对于高压下的油藏流体及油罐油 ,采用状态方程法较适合。在所选用的 4个状态方程中 ,PT和DG状态方程计算精度较高 ,PT方程... 考核了正规溶液理论、聚合物溶液理论和状态方程法计算石蜡沉淀的热力学模型 ,并进行了实例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对于高压下的油藏流体及油罐油 ,采用状态方程法较适合。在所选用的 4个状态方程中 ,PT和DG状态方程计算精度较高 ,PT方程的稳定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流体 石油蜡沉淀 状态方程 活度系数 原油 热力学模型
下载PDF
桥口油田天然气驱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许振华 龚宝强 +5 位作者 许振波 胡梅 杨方方 曾小军 白莲 袁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6-209,共4页
本实验研究是针对中原桥口油田南八仙浅层桥69-08井注天然气项目进行的。该井油藏温度50℃,原始地层压力10.11 MPa,饱和压力9.43 MPa,脱气原油50℃粘度0.96 mPa.s,20℃密度0.7642 g/cm3,实测油气比200m3/m3。采用PVTsim10.0软件得到模... 本实验研究是针对中原桥口油田南八仙浅层桥69-08井注天然气项目进行的。该井油藏温度50℃,原始地层压力10.11 MPa,饱和压力9.43 MPa,脱气原油50℃粘度0.96 mPa.s,20℃密度0.7642 g/cm3,实测油气比200m3/m3。采用PVTsim10.0软件得到模拟油藏相图,表明该油藏为不饱和油藏,在油藏压力下开采时油藏流体以单相渗流,油藏流体临界温度331.6℃,临界压力7.66 MPa。注入气为含甲烷89.3%的油藏深层天然气。用3种方法预测的最小混相压力(MMP)值均大于在CFS-200型混相驱实验装置上通过长1.22 m、内径6.35 mm、渗透率7.5μm2的填砂细管测得的MMP值(18 MPa),偏差在+22.2%^+77.8%。在细管驱替实验中,随注入压力增大(10.11~22.0 MPa),气体突破体积(0.79~0.86 PV)、突破时采出程度(49.8%~74.0%)、最终采出程度(59.0%~91.0%)均增大,即混相驱与非混相驱相比,见气晚而采出程度高;在混相驱中,注入压力的影响较小。图6表2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图 油藏流体 天然气驱 细管驱替实验 最低混相压力 注入压力 中原桥口油田 气体突破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辽中凹陷旅大地区古近系核磁共振录井解释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振波 郭明宇 +2 位作者 袁胜斌 杨毅 姬建飞 《海洋石油》 CAS 2023年第1期40-44,共5页
渤海油田的辽中凹陷随着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所揭示的储层流体分布状态日趋复杂,储层物性及流体识别难度大,从而对现场录井技术及解释评价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了解决现场作业需求,渤海油田引入核磁共振录井技术,通过对辽中凹陷... 渤海油田的辽中凹陷随着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所揭示的储层流体分布状态日趋复杂,储层物性及流体识别难度大,从而对现场录井技术及解释评价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了解决现场作业需求,渤海油田引入核磁共振录井技术,通过对辽中凹陷旅大地区的核磁共振录井资料进行统计研究,建立起适用于本地区储层内不同流体类型的核磁共振录井谱图识别法与特征参数图版法,两种方法相互验证,有效地提高了通过综合解释快速、精细化评价储层流体性质的水平,为储层流体解释评价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作业生产决策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凹陷 复杂储层 核磁共振录井 储层流体 解释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