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藏注入史 被引量:73
1
作者 张金亮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1-4,共4页
油藏注入史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综合利用自生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成岩史、流体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资料,可有效地指明石油向油藏注入的时间、方向和期次,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这项研究工作对... 油藏注入史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综合利用自生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成岩史、流体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资料,可有效地指明石油向油藏注入的时间、方向和期次,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油气成藏的复杂油气探区具有更加宝贵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将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和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相结合来研究复杂油气探区的油藏注入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藏注入史 油气藏形成
下载PDF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以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第三系储层为例 被引量:78
2
作者 高先志 陈发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48-554,共7页
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储层成岩过程被自生矿物晶格所捕获而形成的油气水包裹体 ,它们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以及物理化学条件。不同自生矿物或不同期次的胶结矿物捕获的包裹体 ,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 ,这些特征是油气... 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储层成岩过程被自生矿物晶格所捕获而形成的油气水包裹体 ,它们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以及物理化学条件。不同自生矿物或不同期次的胶结矿物捕获的包裹体 ,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 ,这些特征是油气藏形成演化历史的直接标志。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是一个侏罗系生烃、第三系储集的成藏系统。文章通过包裹体类型、成岩矿物期次、烃类包裹体成分以及均一化温度和盐度等分析 ,证明南八仙油田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有着不同的油气注入和成藏期次 :下第三系的油气藏为两期充注的结果 ,而上第三系油气藏则主要为一期成藏。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以及南八仙第三系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推断 ,南八仙油田下第三系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期为渐新世和上新世 ,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的地质时期为上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次
下载PDF
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敏芳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3年第3期47-52,共6页
油藏地球化学是一个新兴的地球化学分支学科,是传统的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与油藏工程紧密结合的产物。其产生对油气勘探和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油藏非均质性、充注史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油藏地球化学是一个新兴的地球化学分支学科,是传统的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与油藏工程紧密结合的产物。其产生对油气勘探和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油藏非均质性、充注史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简要总结了油藏地球化学近年来的长足发展以及产生的一些新兴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地球化学 非均质性 充注史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成藏年代学 含氮化合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于奇地区东河砂岩油气成藏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2
4
作者 旷理雄 郭建华 黄太柱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14-18,共5页
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勘探热点之一.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储层预测、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了于奇地区东河砂岩油源条件、储集条件、保存与储盖组合、圈闭条件、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区内油源... 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勘探热点之一.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储层预测、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了于奇地区东河砂岩油源条件、储集条件、保存与储盖组合、圈闭条件、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区内油源主要来自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油源较充足,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储集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为中等容积、中等渗透性能储层,有利的储层分布区位于于奇东部地区的东南一带;储盖组合为下储上盖式,盖层封盖能力好;圈闭类型主要为非构造圈闭,至少发生了一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即喜山早期.提出今后勘探应突破传统的构造圈闭的束缚,坚持以寻找多类型圈闭特别是地层圈闭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东河砂岩 油气藏形成条件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史
下载PDF
流体历史分析法在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利坨子地区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姜建群 孟卫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5期16-18,共3页
流体历史分析法通过研究成藏流体的来源和运移路径、油气充注过程和充注历史等,从流体演化的角度来动态揭示油气成藏机理。应用该方法研究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欧利坨子地区油气运聚史和运聚模式,认为该区油气存在两期成藏:第一期为... 流体历史分析法通过研究成藏流体的来源和运移路径、油气充注过程和充注历史等,从流体演化的角度来动态揭示油气成藏机理。应用该方法研究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欧利坨子地区油气运聚史和运聚模式,认为该区油气存在两期成藏:第一期为渐新世中期即东营组沉积早期,主要为低熟油;第二期为东营组沉积末期以后,主要为成熟油。油气运聚模式主要以垂向为主,短距离的侧向运移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历史分析法 油气成藏 机理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 欧利坨子地区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通南巴构造带裂缝储层的形成与天然气充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元春 邹华耀 +1 位作者 李平平 匡大庆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53-57,共5页
裂缝型气藏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勘探目标之一,但对裂缝储层的发育特征和气藏的充注历史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利用岩心和成像测井分析裂缝特征,并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确定通南巴构造带裂缝型气藏天然气充注时间。研究结果表明:① 裂... 裂缝型气藏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勘探目标之一,但对裂缝储层的发育特征和气藏的充注历史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利用岩心和成像测井分析裂缝特征,并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确定通南巴构造带裂缝型气藏天然气充注时间。研究结果表明:① 裂缝型储层主要分布在飞三段(T1f3)的鲕粒灰岩和嘉二段(T1j2)的砂屑灰岩中,以高角度缝和垂直缝为主;② 裂缝走向与邻近断裂走向一致,受中燕山运动以来大巴山构造北东—南西向推覆挤压作用,大致形成于晚侏罗世;③ 流体包裹体测温揭示天然气充注时间为晚侏罗世(160~148Ma);④ 裂缝发育时间与烃源岩生气高峰相匹配是控制通南巴构造带天然气充注时间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储层:天然气来源 充注历史 通南巴构造带
原文传递
浅谈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7
作者 王敏芳 《海洋石油》 CAS 2003年第4期18-21,共4页
油藏地球化学是一个新兴的地球化学分支学科 ,其产生对油气勘探和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非均质性、充注史和流体
关键词 油藏地球化学 油气勘探 从非均质性 充注史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下载PDF
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油气充注史及含油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金亮 常象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8,共4页
方法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进行油气充注史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目的定量评价油气注入储层时间,深入认识油气有利分布区。结果民和致密砂岩油藏油气注入时间距今分别为100 Ma和14 Ma,侏罗系油气系统为已知... 方法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进行油气充注史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目的定量评价油气注入储层时间,深入认识油气有利分布区。结果民和致密砂岩油藏油气注入时间距今分别为100 Ma和14 Ma,侏罗系油气系统为已知的含油气系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发生在距今100~11 Ma之间,关键时刻在距今11 Ma的中新世晚期,其后油气藏进入保存时期。结论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史,其中第二期对油气藏形成起重要作用;早白垩世形成的圈闭是最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场所,侏罗纪中早期形成的圈闭也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盆地 致密砂岩油藏 油气充注史 含油气系统 研究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