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质概念的空间相对分辨率地震勘探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凌云 高军 +1 位作者 孙德胜 林吉祥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5期433-450,462,共19页
回顾地震垂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分辨率的发展历史可知,在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中,影响地震分辨率的因素有很多,以至于影响到地震分辨率的提高及其准确定义,如再考虑复杂构造和沉积相以及地质解释中的问题,对地震分辨率的讨论将会变得... 回顾地震垂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分辨率的发展历史可知,在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中,影响地震分辨率的因素有很多,以至于影响到地震分辨率的提高及其准确定义,如再考虑复杂构造和沉积相以及地质解释中的问题,对地震分辨率的讨论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地震理论和地质理论的综合研究才能全面认识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为此,提出了基于地质概念的空间相对分辨率定义,并通过某油田57口开发井建立的地质模型,讨论了基于地质概念空间相对分辨率的解释步骤及其与常规地震解释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于空间相对分辨率的主要技术,并通过一个地震勘探实例和后期钻井验证结果,进一步论证了在有限带宽地震成像数据条件下,基于空间相对分辨率的地震勘探可以分辨小于1/4波长的薄储层,获得其空间展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分辨率 横向分辨率 空间相对分辨率 参考标准层 储层沉积演化
下载PDF
汾河水库淤积演变特性分析
2
作者 胡彩虹 高宗强 王俊林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6-29,共4页
通过对汾河水库的降水、入库水量以及淤积量的分析,依据1963~1987年的资料建立了汾河水库淤积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并对汾河水库淤积影响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水库淤积有减少的趋势,淤积除受自然因子驱动外,人类... 通过对汾河水库的降水、入库水量以及淤积量的分析,依据1963~1987年的资料建立了汾河水库淤积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并对汾河水库淤积影响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水库淤积有减少的趋势,淤积除受自然因子驱动外,人类活动也是汾河水库淤积的主要因子,1988年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后对于减少水库的淤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水库 泥沙淤积 演变
下载PDF
测井资料在储层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双莲 李浩 陆黄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45-2053,共9页
测井解释技术面临三方面制约因素:(1)长期以来仪器的发展速度快于解释评价的发展速度,使大量有用信息被长期掩盖;(2)现今测井评价方法强于微观解释而弱于宏观分析,明显限制了测井技术的发展和受重视程度;(3)油气勘探开发目标的日益复杂... 测井解释技术面临三方面制约因素:(1)长期以来仪器的发展速度快于解释评价的发展速度,使大量有用信息被长期掩盖;(2)现今测井评价方法强于微观解释而弱于宏观分析,明显限制了测井技术的发展和受重视程度;(3)油气勘探开发目标的日益复杂化,对测井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测井储层预测技术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可弥补上述不足.本文提出测井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的二个依据,(1)将测井资料作为宏观地质作用与微观岩石信息统一关系论证的一个关键点,寻找测井信息能准确描述二者具有统一成因关系的证据;(2)以构造一沉积演化作为研究切入点,预测特殊储层在时、空的分布关系.基于上述认识,以印尼B油区裂缝型砂岩的预测以及大港油田Q50断块低阻油层的预测研究为例,分别介绍了测井储层预测技术的2个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技术 测井储层预测技术 成因关系 构造-沉积演化 预测特殊储层
下载PDF
基于沉积数值模拟的辫状河心滩演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宪国 张育衡 +2 位作者 张涛 林承焰 王宏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共9页
选取黄骅坳陷新近系典型辫状河沉积解剖区,利用密井网区动静态资料相结合识别和刻画心滩及其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沉积数值模拟探究研究区心滩形成过程,并建立研究区心滩顺流迁移和横向迁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顺流加积、垂向加积、... 选取黄骅坳陷新近系典型辫状河沉积解剖区,利用密井网区动静态资料相结合识别和刻画心滩及其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沉积数值模拟探究研究区心滩形成过程,并建立研究区心滩顺流迁移和横向迁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顺流加积、垂向加积、侧向加积和侵蚀作用共同塑造心滩的形态和内部结构;滩头侵蚀、滩尾顺流加积和垂向加积形成了心滩的顺流生长和垂向生长;侧向加积与侵蚀作用控制心滩的不对称侧向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滩 储层构型 沉积数值模拟 不对称加积 演化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