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史考辨与史实求真——以苏雪林与胡适交往二则史实考证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陆发春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在当今文史界 ,有关现代人物研究的文章大量引用口述史料或回忆性资料已较普遍 ,因疏于考证而出现史实失真的现象也不鲜见。本文以苏雪林与胡适交往的二则史实考证为例 ,旨在强调研究者使用回忆录性质材料时 ,应当注意到回忆者记忆的准... 在当今文史界 ,有关现代人物研究的文章大量引用口述史料或回忆性资料已较普遍 ,因疏于考证而出现史实失真的现象也不鲜见。本文以苏雪林与胡适交往的二则史实考证为例 ,旨在强调研究者使用回忆录性质材料时 ,应当注意到回忆者记忆的准确度。学术研究类的论文 ,更应建立在经过考实后的史料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研究 苏雪林 胡适 史实考证
下载PDF
文史研究突围与历史大循环的发现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毓庆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1期28-35,共8页
":封建割据"式的学科划割,形成了一道道遮蔽研究视野的学科隔离墙。研究者在狭小的领域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方法,似乎突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得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既定答案"。但在宏观视野下进行... ":封建割据"式的学科划割,形成了一道道遮蔽研究视野的学科隔离墙。研究者在狭小的领域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方法,似乎突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得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既定答案"。但在宏观视野下进行观照,便会发现自己却进入了更大的包围圈中。如想突出重围,就必须打破现代学科"划地为界"的学术格局,放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站在超越学科界域的制高点上,在对历史的宏观把握中,用"具体问题整体分析"的战略思想,策划突围方案。正是在宏观把握与整体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同一现象在多个领域的同时出现,和历史在时间序列中的大面积重演,发现了中国历史的三次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研究 突围 整体分析 历史循环
下载PDF
2004年南朝文学研究综述
3
作者 郭晓婷 《柳州师专学报》 2006年第1期19-22,共4页
2004年南朝文学研究特点在于文学研究和学术史研究并重,考证性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的研究较多,视野广阔,角度新颖,能发前人未发之言,同时又符合历史实际。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总论、诗歌、文艺理论、小说及辞赋骈文、文集研究五方面。
关键词 南朝文学 研究特点 文学研究 学术史研究
下载PDF
文学史写作的新收获——评张炯主编《共和国文学60年》
4
作者 周志雄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92-95,共4页
《共和国文学60年》是一部研究型文学史,既完整地展示了共和国文学60年的文学成就,又是分别独立的四本有学术个性的研究著作。对十七年和文革文学,作者试图进行历史还原,以史料爬梳重新切入这段文学史,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多以文学批评... 《共和国文学60年》是一部研究型文学史,既完整地展示了共和国文学60年的文学成就,又是分别独立的四本有学术个性的研究著作。对十七年和文革文学,作者试图进行历史还原,以史料爬梳重新切入这段文学史,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多以文学批评为基础,对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审美解读和理论分析。这部文学史既承续了传统史学"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传统,也兼顾了文学批评的评判职能,发挥了写作者的文学审美力和思维分析力,构成了对已有文学史的超越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国文学 研究型文学史 知识考古学 文学批评
下载PDF
90年代文学研究的推进与深化——评刘文辉的《传媒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
5
作者 古大勇 李丽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9-13,共5页
刘文辉的《传媒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具有以下几点特色:视角方法的"多元融合"、诊断剖析的"钻肌入骨"、现象观照的"瞻前顾后"、价值判断的"辩证犹疑"。而这些特质是许多同类研究著作... 刘文辉的《传媒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具有以下几点特色:视角方法的"多元融合"、诊断剖析的"钻肌入骨"、现象观照的"瞻前顾后"、价值判断的"辩证犹疑"。而这些特质是许多同类研究著作所缺乏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著大大推进与深化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这一重大学术命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视角方法 诊断剖析 现象观照 价值判断
下载PDF
谈谈“文学阐释”的定位问题
6
作者 史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79-85,共7页
“文学阐释”是对文学文本的演变过程、存在方式、意义价值等多角度的言说,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一样,都是对文学意义的审视与反思。然而三者在审视的视角、方法的选取上多有不同。“文学理论”试图寻找文学的本质、... “文学阐释”是对文学文本的演变过程、存在方式、意义价值等多角度的言说,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一样,都是对文学意义的审视与反思。然而三者在审视的视角、方法的选取上多有不同。“文学理论”试图寻找文学的本质、规律,是将具体的文学现象抽象化、理论化,“文学阐释”则是运用某种理论或方法对文学现象进行言说与意义建构。“文学批评”一般是指对文学文本妍媸美丑的分析与评价,“文学阐释”则意指对文学文本字面含义背后的深层意义的剖析与揭示。文学史研究是关于事实的言说,“文学阐释”则是关于意义的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阐释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史研究
下载PDF
罗宗强先生文学思想史研究的通与变——以《明代文学思想史》为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瑄 《文学与文化》 2020年第3期12-19,共8页
“求真”精神穿于宗强先生的系列文学思想史撰著,使它们各自呈现不同面貌。撰写《明代文学思想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文献量巨大。宗强先生以求真精神直面海量文献,通过对文学思潮风貌变化的整体观照,超越了旧有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叙... “求真”精神穿于宗强先生的系列文学思想史撰著,使它们各自呈现不同面貌。撰写《明代文学思想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文献量巨大。宗强先生以求真精神直面海量文献,通过对文学思潮风貌变化的整体观照,超越了旧有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叙述框架及价值判断。文学思想史研究没有固定模式,依据文献探索历史真相乃其不变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想研究 罗宗强 《明代文学思想史》
下载PDF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与《李娃传》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许浩然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37-41,共5页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李娃传》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他引入莎士比亚学方法注释文本,引发西方学界关于"过度注释"的讨论;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传文,启发后来学者挖掘《李娃传》中所具有的仪式意义;继中国学者之后,...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李娃传》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他引入莎士比亚学方法注释文本,引发西方学界关于"过度注释"的讨论;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传文,启发后来学者挖掘《李娃传》中所具有的仪式意义;继中国学者之后,运用传统的文史考证之学,再次对《李娃传》与《李娃行》的关系以及传文的影射问题作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德桥 《李娃传》 莎士比亚学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文史考据
下载PDF
论抗战时期文学研究的突破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谦芬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6-185,共10页
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的文学主题。怎样记忆抗战、怎样书写抗战,需要回到历史的现场,进一步展开对于抗战时期文学遗产的清理、认定和评价。需要正视战争中文学发展的非常态、需要警惕政治立场... 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的文学主题。怎样记忆抗战、怎样书写抗战,需要回到历史的现场,进一步展开对于抗战时期文学遗产的清理、认定和评价。需要正视战争中文学发展的非常态、需要警惕政治立场对文学研究的限制、需要避免现有文学史分期的遮蔽,把抗战时期的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战争与文学活动、文学荣枯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资源 抗战时期文学研究 未竟的突破 历史的现场
下载PDF
论陈寅恪文史研究以“中唐”为中心的原因
10
作者 赵耀锋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2-115,共4页
中唐是中国文化史上"轴心时代"之"轴心",宋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士族升降等许多重要文化现象都与中唐有关,中国近世文化的源头与动力都来自中唐,因此中唐社会历史文化的重大变化及其对宋代... 中唐是中国文化史上"轴心时代"之"轴心",宋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士族升降等许多重要文化现象都与中唐有关,中国近世文化的源头与动力都来自中唐,因此中唐社会历史文化的重大变化及其对宋代之后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引起了陈寅恪先生的高度重视。陈寅恪父祖生活的咸同之世和中唐都是一个社会变革时期,陈寅恪父祖的遭遇和中唐士人的遭遇有某种一致之处,因此陈寅恪欲以中唐文史研究来寄寓对自己家族不幸遭遇的悲愤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中唐文史研究 历史背景
下载PDF
文献研究法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建萍 《喀什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106-109,共4页
从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角度,探讨高校历史教师运用文献研究法的必要性及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的对策,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关键词 文献研究法 高校历史教学 必要性 实践体验
下载PDF
20世纪海内外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量的地域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兆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8-36,共9页
20世纪海内外有关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总量为34818项,海外的研究成果占三分之一。发表过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的作者共14718人,其中国内作者占七成,海外占三成。国内业余作者占比大于海外,显示民众的参与度高;海外的业余作者较少,故作者队... 20世纪海内外有关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总量为34818项,海外的研究成果占三分之一。发表过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的作者共14718人,其中国内作者占七成,海外占三成。国内业余作者占比大于海外,显示民众的参与度高;海外的业余作者较少,故作者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从作者队伍类型的结构来看,高产作者、中产作者和低产作者呈金字塔形分布。高产作者中,国内的最多,台湾地区的较少,体现出不同的学术风气和治学路数。文体研究的基本格局是重诗轻文。从宏观研究与个体作家研究的分布来看,是以个体作家研究为主、宏观研究为辅。个体作家研究涉及469位作家,但分布冷热不均,杜甫、李白和白居易是三大焦点作家,韩愈、柳宗元、李商隐、王维、李贺、刘禹锡、杜牧、元稹、岑参、李煜是十大热点作家。各地的热点同中有异,杜甫是中国大陆和台湾、韩国学者的最爱,李白在欧美学者中人气最高,白居易最受日本学者的青睐,海内外人气指数落差最大的作家是张鷟和寒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学研究 成果量 地域分布 作者分布 计量学术史 普赖斯定律
下载PDF
“史德”、“方法”、“对话”:兼谈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13
作者 丁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55-58,共4页
对梁启超在史学研究中所强调的“史德”、“方法”以及“因果”等进行了梳理,并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对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在史学研究中“史德”是根本立场,科学“方法”是基本前提,而历史“因果”的理论阐释并不就是... 对梁启超在史学研究中所强调的“史德”、“方法”以及“因果”等进行了梳理,并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对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在史学研究中“史德”是根本立场,科学“方法”是基本前提,而历史“因果”的理论阐释并不就是历史实在,只是治史者与同人以及读者展开“对话”的一种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德 方法 本质 文学史研究
下载PDF
论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冬梅 郭贺 傅鑫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40-42,共3页
探索了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认为可分为四种:诗史互证、多重证据法、科学思维法、从文化的视野视察文学,并对此分别加以阐述。
关键词 陈寅恪 文学研究方法 诗史互证
下载PDF
学术道路自述
15
作者 许怀中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72-77,共6页
回顾几十年来学术研究的道路,开始把鲁迅研究以专著形式系列化。这里的系列,只能说是“小系”,而不是“大系”。在这基础上,扩大研究领域,撰写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论著,同时进行散文创作,出版几本散文集。学术界的前... 回顾几十年来学术研究的道路,开始把鲁迅研究以专著形式系列化。这里的系列,只能说是“小系”,而不是“大系”。在这基础上,扩大研究领域,撰写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论著,同时进行散文创作,出版几本散文集。学术界的前辈、同辈、后辈的学者,在著作和文章中对我的论著、作品,进行热情的评论、分析,至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学史研究 治学方击 资料收集 宏观把握 理论概括 稳中求新
下载PDF
20世纪下半叶台湾唐代文学研究成果量的发展变化
16
作者 王兆鹏 陈小青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5-120,共6页
20世纪下半叶台湾唐代文学研究论著成果总量为4245项。年度产量虽时涨时跌,但整体上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以1972年为界,历经前低后高两个阶段。与成果量的增长同步,研究者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格局不断拓展。在个体作家... 20世纪下半叶台湾唐代文学研究论著成果总量为4245项。年度产量虽时涨时跌,但整体上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以1972年为界,历经前低后高两个阶段。与成果量的增长同步,研究者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格局不断拓展。在个体作家研究中,杜甫是关注的焦点,文体研究的基本格局与大陆一样,也是重诗轻文,但对小说的关注度略高于大陆。整体上看,两岸的研究热点是同大于异,即使是在1950—1970年代两岸隔绝的时代里,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热点的关注也基本一致,反映出两岸学者共同的文化理念和文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台湾省 唐代文学研究 成果量 定量分析 计量学术史
下载PDF
论近代文学研究的中华文化立场
17
作者 左鹏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8,205,共25页
新时代对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以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价值立场为中心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深刻记取近代文学学术史经验,纠正和弥补既往研究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回归中华文化立场,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境界,既紧迫又重要。具体做法... 新时代对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以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价值立场为中心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深刻记取近代文学学术史经验,纠正和弥补既往研究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回归中华文化立场,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境界,既紧迫又重要。具体做法主要包括:确立以近代文学知识谱系和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近代转换及形态为主体内容与精神内核的科学体系和价值标准;构建以古今融通、中西会通为基本思想指向和学术路径,以综合兼容、互鉴共生为主导研究视野和基本权衡尺度的先进学术观念;坚持以探究中国文学古今转换,中西交汇之际的多变现象与复杂问题、演变路径与变革规律,反思和吸取文学史经验教训为基点的学术立场;积极进行研究方法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确立以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方法为基础与核心,适当借鉴西方学术方法的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底蕴,以中国文学思想艺术体系为核心,适当借鉴和吸纳西方学术观念、学术话语的话语体系;确立探究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转换创新的历史规律和现实可能,助力当下文学创新、学术进步、思想文化建设的学术目标;深入全面地总结近代文学的思想艺术经验,追求为更加深湛广阔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建设贡献学术智慧和思想力量的学术理想。通过以回归中华文化立场为核心内涵的持续建设和不懈努力,将近代文学研究提升到新境界,发展到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文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术史经验 未来发展 中华文化立场
下载PDF
吴茱萸炮制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敏 乔日发 +2 位作者 钟民勇 杨武亮 袁金斌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28-232,共5页
吴茱萸有小毒,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文章通过对历代古籍和现代文献的整理分析,梳理了吴茱萸炮制的历史沿革,总结了炮制对吴茱萸毒性、药效及化学成分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应加强对吴茱萸炮制减毒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 吴茱萸有小毒,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文章通过对历代古籍和现代文献的整理分析,梳理了吴茱萸炮制的历史沿革,总结了炮制对吴茱萸毒性、药效及化学成分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应加强对吴茱萸炮制减毒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研究,以期为吴茱萸的安全应用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炮制 综述 本草考证 历史沿革 研究现状 展望 机制 减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