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金山区初次献血者和再次献血者的人口社会学及献血相关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全花 奚军花 唐健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97-499,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初次献血者和再次献血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和献血相关特征,为发展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构成比等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回顾性分析本站2016年1月—2018年12月接待的无偿献血者35 230人,比较初次献血组(n=25 ... 目的通过比较初次献血者和再次献血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和献血相关特征,为发展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构成比等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回顾性分析本站2016年1月—2018年12月接待的无偿献血者35 230人,比较初次献血组(n=25 436)与再次献血组(n=979 4)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献血情况(献血量、献血反应)与不合格情况。结果再次献血组无偿献血者年龄以18—35岁(79.7%)为主,文化程度以大学(45.6%)为主,职业以医务工作者(18.6%)和职员(18.9%)为主;献血量400 mL比率再次献血组(70.3%)高于初次献血组(30.5%),P<0.05;献血反应率再次献血组(0.39%)低于初次献血组(1.39%),P<0.05;在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5个项目的检验不合格率再次献血组(2.70%)明显低于初次献血组(5.62%),P<0.05。结论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意愿,使其自愿成为固定献血者,对增加血液募集量、保障献血安全和临床用血安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献血 再次献血 人口社会学特征 检验不合格 献血反应
下载PDF
肇庆市互助献血者的人群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欣 李敏玲 林绮敏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16年第2期319-321,共3页
目的:通过了解和掌握互助献血者的献血动态情况,评估现行互助献血宣传、招募工作的效果,为及时调整新形势下的互助献血招募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肇庆市2006-2013年无偿献血的情况,统计分析互助献血者的比例及血液检测情况、互助... 目的:通过了解和掌握互助献血者的献血动态情况,评估现行互助献血宣传、招募工作的效果,为及时调整新形势下的互助献血招募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肇庆市2006-2013年无偿献血的情况,统计分析互助献血者的比例及血液检测情况、互助献血者与受血者的关系以及互助献血者转化为重复献血者情况。结果:2006-2013年互助献血2 771人次,占总献血人数的1.07%,呈逐年上升趋势;血清学检测不合格率为7.33%;互助献者与受血者的关系以亲属关系为主,其中直系亲属及配偶占51.00%,非直系亲属占26.00%,同事、同学、朋友关系占23.00%;互助献血者中只有77.60%参与献血1次,22.5%参与献血≥2次。约11.2%参与≥3次献血,只有小部分互助献血者转化为固定献血者。结论:互助献血为缓解临床用血压力提供有力保障,仍需加大对互助献血者的血液检测和促使互助献血者转化为重复献血者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助献血 重复献血者 献血招募
原文传递
2011-2013年上海奉贤地区重复献血者HBV窗口期残留风险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宇宁 阮玉琦 +4 位作者 王迅 贾尧 王海英 蔡菊英 苏志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了解2011-2013年上海市奉贤地区输血传播HBV的窗口期残留风险及变化趋势。方法对上海市奉贤区血站2011-2013年采集的血液进行监测,选择重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7例HBs Ag-HBV DNA+标本及101份HBs Ag筛查不合格标本,进行复检、... 目的了解2011-2013年上海市奉贤地区输血传播HBV的窗口期残留风险及变化趋势。方法对上海市奉贤区血站2011-2013年采集的血液进行监测,选择重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7例HBs Ag-HBV DNA+标本及101份HBs Ag筛查不合格标本,进行复检、确认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血清学二对半检测,获得窗口期转阳数,根据重复献血者献血间隔期转阳模型,计算发病率和残留风险。结果奉贤地区2011-2013年重复献血者HBV的窗口期残留风险为1∶27 548,较2002-2005年的1∶5 950及2007-2010年的1∶13 670低。结论奉贤地区的重复献血者HBV的窗口期残留风险呈逐年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风险 HBV 重复献血
下载PDF
成都地区大学生献血群体献血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席光湘 洪缨 +1 位作者 王乃红 文勇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79-982,共4页
目的了解影响成都地区献血大学生的献血因素,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无偿献血宣传教育模式和固定献血者招募策略,提高大学生重复献血率,保证临床用血需求。方法自行设计电子调查问卷,让学生在电脑或手机上填写问卷表,内容包括受调查者的一般... 目的了解影响成都地区献血大学生的献血因素,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无偿献血宣传教育模式和固定献血者招募策略,提高大学生重复献血率,保证临床用血需求。方法自行设计电子调查问卷,让学生在电脑或手机上填写问卷表,内容包括受调查者的一般情况、满意度、社会支持度,血液知识等,单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对有关献血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结果 2016年5月8日-2016年6月8日,共收到759份参与过献血的大学生问卷,有效问卷742份,有效率97.8%。重复献血者的比例为24.8%,其中,男性(30.6%)高于女性(19.8%),农村(26.5%)高于城市(19.7%),重复献血者的年龄(21.08±1.23)高于初次献血者的(20.10±1.24)年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献血者心理状态、献血环境的舒适度、母亲的支持度和对献血反应是否由精神因素所致的认知是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结论电子问卷方式能有效节省人力和财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量的信息。成都市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态度及行为情况较好,建立相应科学、有效的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和心理护理模式,并采取相应措施在高校开展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发展无偿献血者队伍,确保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重复献血电子问卷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大学生初次献血者对重复献血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淑荣 程彦 李蓬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087-1090,共4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初次献血者重复献血的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稳固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设计调查问卷,1600名(男800,女800)初次献血大学生完成献血过程后参与本次调查。结果76.13%的调查对象表示"今后将继... 目的了解大学生初次献血者重复献血的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稳固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设计调查问卷,1600名(男800,女800)初次献血大学生完成献血过程后参与本次调查。结果76.13%的调查对象表示"今后将继续参加无偿献血",其重复献血的意愿与认知水平和父母态度有关,"高认知组"的重复献血意愿高于"低认知组"(男生87.11%vs 68.91%,女生85.98%vs 62.04%,P<0.05),"父母支持组"高于"父母反对/态度不明确组"(男生84.90%vs 64.14%,女生79.87%vs 68.39%,P<0.05)。受访者普遍认可优质服务和舒适的采血环境等因素能够提升他们再次献血的意愿,不愉快的献血体验、献血后身体不适、穿刺疼痛、负面舆情等因素是影响其再次献血的消极因素。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加强社会宣传,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大学生无偿献血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献血 意愿 影响因素 大学生
下载PDF
首次和重复献血者检验不合格的对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成枫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第3期136-138,共3页
目的对比首次和重复献血者检验不合格的情况,以便为献血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将本站2016年1月—2017年10月接待的无偿献血者62 013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献血次数分为首次献血组(n=42 815人)与重复献血组(n=19 198人),比较两组献血情况(... 目的对比首次和重复献血者检验不合格的情况,以便为献血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将本站2016年1月—2017年10月接待的无偿献血者62 013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献血次数分为首次献血组(n=42 815人)与重复献血组(n=19 198人),比较两组献血情况(足量、献血量)与不合格情况,并分析不合格因素,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复献血组无偿献血者采血足量人次比率高于首次献血组(P<0.05),献血量400 ml比率高于首次献血组(P<0.05);两组无偿献血者在ALT、HBs Ag、Anti-HCV、Anti-TP、HBV DNA、HCV RNA、HIV RNA 7个方面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不合格率上重复献血组明显低于首次献血组(P<0.05);通过对不合格情况分析可知,献血时间间隔过长、试剂更换、自身感染属于主要因素。结论重复献血者在检验不合格率上要低于首次献血者,不合格因素较多,采血时应提前防范,为此发展初次献血者为重复献血者不失为一种安全与经济的献血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献血 重复献血 检验不合格 因素
下载PDF
保定市大学生献血群体重复献血影响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倩倩 刘孟敏 +5 位作者 石梦雅 宋禹霏 张玉伟 方丹 王丽颖 李淑环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7-520,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保定地区大学生献血者参加重复献血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为更好的利用大学生群体中宝贵的血液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保定市3所高校的754名重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按照1∶1配比的方法,选择与重复献血者同一班级...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保定地区大学生献血者参加重复献血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为更好的利用大学生群体中宝贵的血液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保定市3所高校的754名重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按照1∶1配比的方法,选择与重复献血者同一班级、性别相同、居住地性质相同、月平均消费差别小于200元的单次献血者作为对照组,对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再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献血相关知识得分较高、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满意的大学生更会选择重复献血,而献血过程中或之后出现献血反应的大学生献血者选择重复献血的可能性降低。结论大学生重复献血受到多重相关因素的影响,相关部门应通过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献血宣传、提升献血护理质量、关注献血反应者等一系列措施,促使更多的大学生献血者参与重复献血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重复献血 影响因素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济南市单采血小板重复献血者的人群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金云霞 郭友栋 +1 位作者 孔凡磊 陈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3期1589-1593,1597,共6页
目的分析济南市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招募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血液中心档案管理系统中的采供血专业电子档案,对2018年在山东省血液中心血站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目的分析济南市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招募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血液中心档案管理系统中的采供血专业电子档案,对2018年在山东省血液中心血站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献血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重复献血者的人群特征。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济南市2018年共计3659例献血者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其中1249例(34.13%)为重复献血者,重复献血率在性别、年龄、职业及受教育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OR=2.42,95%CI:1.97~3.00,P<0.001)、31~45岁(OR=1.37,95%CI:1.09~1.72,P=0.007)、46~60岁(OR=1.83,95%CI:1.36~2.64,P<0.001)、工人(OR=1.81,95%CI:1.32~2.50,P<0.001)和学生(OR=1.64,95%CI:1.17~2.29,P=0.004)均更易重复献血。结论济南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30岁及以上人群、工人和学生应作为动员和招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重点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重复献血 人口学特征 献血者招募 济南
下载PDF
重复献血者间隔期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郑晓晓 黎世杰 +6 位作者 冯凡凡 洪晓春 柯蓉蓉 许颖莹 谢桂芸 谭咏恩 陈锦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959-964,共6页
目的使用纵向研究的设计和分析技术,探讨全血重复献血者间隔期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LMEM)对广州血液中心40 876名在2017年间第二次献全血的献血者截止2019年12月30日的献全血行为进... 目的使用纵向研究的设计和分析技术,探讨全血重复献血者间隔期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LMEM)对广州血液中心40 876名在2017年间第二次献全血的献血者截止2019年12月30日的献全血行为进行了跟踪,以经Cox-Box变换后的献血者间隔天数为结局变量,测量其每次献全血时相关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并建模分析。结果随着献血间隔期序列号的增加,献血者平均献血间隔期呈现缩短趋势,每增加一个献血间隔期,减少-0.002 6个Cox-Box变换后的献血者间隔天数单位(T=-11.47,P<0.000 1),且献血间隔期序列号与其他变量存在广泛的交互效应(P值均<0.05)。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与18—25岁组相比,25—35岁组、35—45岁组及>45岁组献血者献血间隔期均所有延长(参数估计值均为正值,P值均<0.000 1)。考虑年龄组与献血间隔期序列号的交互作用后,其变化方向发生改变,各年龄组与参考年龄组对比,随着献血间隔期序列号的增加,献血间隔期呈现下降趋势(参数估计值均为负值,P值均<0.05)。个人自愿组与团体自愿组对比,其献血间隔期呈现增加趋势(T=3.68,P<0.05)。汉族组与其他民族组对比,其献血间隔期呈现增加趋势(T=3.85,P<0.05),但加入献血间隔期序号的交互作用后,变化反向改变(T=-2.41,P<0.05)。献血400 mL献血者,与较低献血量献血者对比,献血间隔期减少-0.000 7个Cox-Box变换后的献血者间隔天数单位(T=-3.61,P<0.05),考虑了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后(个人自愿×400 mL;献血间隔期序号×献血400 mL),变化方向没有改变,减少速率有所变化,其中以个人自愿×400 mL组减少速率最大(参数估计值为-0.002 09)。但献血次数多的献血者,个人自愿者组献血间隔期更短(T=-2.83,P<0.05)。结论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平均献血间隔呈缩短趋势。应做好低年龄组、其他民族组的关爱工作,促进他们保持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献血者 献血间隔期 影响因素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Cox-Box变换
下载PDF
个性化干预对武汉市全血转血液成分捐献的影响
10
作者 郑雪 陶红兵 《医学与社会》 2013年第4期70-72,共3页
目的:检测个性化干预服务对保留首次全血转成分献血者的影响,为此项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血站信息数据库调查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新招募的全血转成分献血者及其中的重复献血人群,对个性化干预服务实施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结... 目的:检测个性化干预服务对保留首次全血转成分献血者的影响,为此项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血站信息数据库调查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新招募的全血转成分献血者及其中的重复献血人群,对个性化干预服务实施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干预措施实施前的重复献血率为23.09%,实施后的重复献血率为31.42%,(P<0.01),实施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全程个性化干预服务对于提升全血转成分献血者重复献血率效果明显,特别是对男性献血者和中低年龄组献血者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捐献 成分献血 重复献血率 个体化干预
下载PDF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廖小凤 蒋海燕 +2 位作者 李惠玲 高炳谏 区勇勤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31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ALT检测在血液安全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筛选出ALT单项首次检测阳性的无偿献血者,追踪分析其重复献血的血液检测结果。结果 2010~2011年955例单项ALT阳性的献血者中,再次参加献血者476例,其中,HBsAg、Anti-HCV... 目的探讨ALT检测在血液安全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筛选出ALT单项首次检测阳性的无偿献血者,追踪分析其重复献血的血液检测结果。结果 2010~2011年955例单项ALT阳性的献血者中,再次参加献血者476例,其中,HBsAg、Anti-HCV、Anti-HIV、梅毒抗体及ALT5项均阴性者347例;不存在ALT合并其他4项传染病阳性的献血者中,ALT单项阳性者129例;重复献血1次者256例,其中ALT阳性者42例;重复2次及以上次献血者220例,其中ALT阳性者87例;油腻饮食、烟酒、疲劳、睡眠不足等非病理性因素是引起ALT升高主要原因。结论尚未发现ALT为血液检测带来任何帮助;在献血者的招募工作中,建议对2次以上ALT均不及格的献血者,需要加强健康征询干预,或者采取献血前进行ALT初筛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重复献血 血液筛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下载PDF
肇庆地区献血者重复献血行为特性研究
12
作者 陈菲娜 陈存意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4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讨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特性,为肇庆地区保留再次献血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肇庆市中心血站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选取2018年1—12月在本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初次献血者24个月内再次献血者421... 目的探讨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特性,为肇庆地区保留再次献血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肇庆市中心血站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选取2018年1—12月在本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初次献血者24个月内再次献血者4216例(初次献血组)和重复献血者24个月内再次献血者7118例(重复献血组)。比较两组献血者再次献血比率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初次献血组再次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初次献血组再次献血比率为21.52%,低于重复献血组再次献血的48.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献血地点及献血次数等是影响初次献血组再次献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人口学特征是献血者重复献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肇庆市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招募策略,以保留更多初次献血者成为固定重复献血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献血者 重复献血者 人口学特征 再次献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