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3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化与时空动态 被引量:39
1
作者 郝瑞军 魏伟 +2 位作者 刘春芳 颉斌斌 杜海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305-5314,共10页
近年来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共识,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摸清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成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工作.通过省级尺度的碳排放统计数据,综合夜间灯... 近年来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共识,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摸清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成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工作.通过省级尺度的碳排放统计数据,综合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数据,将碳排放量分配到栅格尺度,并对中国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从2000~2018年,中国的CO排放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长速率呈现放缓的趋势,碳排放年均增长速率由2000~2010年的9.9%下降至2010~2018年的7.4%.从空间分布来看,无碳排放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无人区及东北的林区和山区,低碳排放主要分布在广大的中小城镇地区,高碳排放则集中分布于华北、华中、东部沿海以及西部的省会城市及城市群附近;(2)碳排放在地级市尺度上存在高值聚集或低值聚集现象,且该聚集现象整体趋于稳定,在2005年之后有所加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连片地区和海南岛,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低低集聚区开始破碎,规模减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太原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且规模在逐步加强巩固;高低、低高集聚区则主要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邻近城市;(3)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碳排放量相对稳定,碳排放发生较大变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的外围地区,即存在中心城区碳排放无变化,外围区域碳排放变化的圈层结构;(4)在2000~2018年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整体上遵循一个由“低排放-低收入”转向“高排放-低收入”再转向“高排放-高收入”最终转向“低排放-高收入”的发展规律.从整体来看,中国碳排放的增速在放缓,在实行“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区由于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夜间灯光 人口数据 时空变化 遥感数据
原文传递
遥感数据的分形测量 被引量:16
2
作者 徐青 潭光国 +1 位作者 李翠华 穆丽云 《遥感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3期186-192,共7页
用分形几何学方法对遥感数据进行了分析,从而定量解释遥感影像。共编制了3种分数维测量方法,它们是分线方法(或等值线方法),方差方法和三角棱柱方法。用分线方法计算了腾冲地区陆地卫星TM数据的分数维。图像数据的等值线长度分... 用分形几何学方法对遥感数据进行了分析,从而定量解释遥感影像。共编制了3种分数维测量方法,它们是分线方法(或等值线方法),方差方法和三角棱柱方法。用分线方法计算了腾冲地区陆地卫星TM数据的分数维。图像数据的等值线长度分别按行,按列和按行-列方法处理记取以便能发现图像的模式变化。当图像有明显的走向模式时,按行方法所测量的D值与按列方法测得的D值是不同的。按行-列方法测量的D值几乎不受定向模式的影响。当R(相关系数)>0.9时,按3种方式记取等值线所得到的D值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都能给出图像数据中的空间相互关系。通过分维测量,不但能描述图像数据的整体特征而且能描述图像数据中的每个值的特征,揭示遥感数据表观的无序性和内在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可把这些D值与地面物体之间建立联系来探讨各种自然现象中的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分数维 分形测量 分线法 遥感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黔南州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许玉凤 颜少巧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114-119,共6页
基于2001~2013年的MOD17A3数据集,在ArcGIS操作平台上分析了黔南州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黔南州植被年均NPP为500~900 g/(m^2·a)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0.2%;从2001年到2013年,黔南州植被NPP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在2013年回... 基于2001~2013年的MOD17A3数据集,在ArcGIS操作平台上分析了黔南州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黔南州植被年均NPP为500~900 g/(m^2·a)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0.2%;从2001年到2013年,黔南州植被NPP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在2013年回升明显;与2001年相比,2013年黔南州年均植被NPP大部分区域处于增加趋势,主要位于黔南州北部、西部与南部地区;在6种不同类型植被中,林地的NPP值最高,农作物的NPP值最低;从2001年到2013年,不同植被类型NPP的年际变化都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以灌丛、永久性湿地NPP的减少趋势最明显,以草地NPP的变化幅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净初级生产力 黔南州 植被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三维空间动态景影系统研究
4
作者 刘刚 吴波 +2 位作者 王宇 张鑫龙 罗孝益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10年第4期49-51,共3页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GIS的三维空间动态景影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该系统的关键技术特点,分析了在未来的三维电子商务应用中该系统可能的促进作用,最后介绍了该系统在主题场景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景影系统 遥感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基于全球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中国西南边境虚空化考察 被引量:35
5
作者 白利友 谭立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15,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西南边境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人口不断外流、人烟日渐稀少等现象。此类现象,实际上折射了陆地边境的虚空化。陆地边境虚空化的本质,是以边民为主体的边境常住人口对其传统生存生活空间的疏离。边境地区的人口问题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西南边境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人口不断外流、人烟日渐稀少等现象。此类现象,实际上折射了陆地边境的虚空化。陆地边境虚空化的本质,是以边民为主体的边境常住人口对其传统生存生活空间的疏离。边境地区的人口问题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现有研究仍不足以全面跟踪观测我国的陆地边境虚空化问题。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1992~2013年的全球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对中国西南边境区域与邻国相应区域的人类活动及其变化态势进行了考察并发现:1992~2013年期间,在边境乡镇尺度(10公里纵深),我国西南边境虚空化现象呈持续加剧之势。而在边境县域尺度(50公里纵深),我国西南边境虚空化情况则存在着波动。这充分体现了该数据在观测分析陆地边境虚空化方面的独到优势。不论是从边疆还是国家的整体发展来看,强化边疆地方政府尤其是边疆县一级政府的治理责任,利用好大数据资源并及早防范及治理陆地边境的虚空化,是当前中国陆地边疆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边疆治理 边民 边境虚空化 全球夜间灯光遥感数据
下载PDF
我国全球大气再分析(CRA-40)卫星遥感资料的收集和预处理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旻燕 姚爽 +6 位作者 姜立鹏 刘志权 师春香 胡开喜 张涛 张志森 刘景卫 《气象科技进展》 2018年第1期158-163,共6页
卫星资料对数值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影响非常显著。可用于1979年以来全球大气再分析的卫星资料,来源于80余颗卫星的约60种星载传感器,卫星观测资料数据格式的标准化、长时间序列数据使用和均一化处理技术难点多。在推进我国全球大气再分析(... 卫星资料对数值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影响非常显著。可用于1979年以来全球大气再分析的卫星资料,来源于80余颗卫星的约60种星载传感器,卫星观测资料数据格式的标准化、长时间序列数据使用和均一化处理技术难点多。在推进我国全球大气再分析(CRA-40,1979—2018年)研发时,已优先开展并全面完成了83.5TB的1979年以来53种115个子类气象卫星资料的收集整合。介绍了面向我国全球大气再分析所用卫星资料的收集整合情况、对应于10年再分析试制产品CRA-Interim(2007—2016年)的数据格式标准化和卫星资料数据质量预评估等观测资料预处理情况。近年发布的重处理卫星数据产品已替换了原同期业务产品。所收集整合的这些历史和实时卫星资料,已逐步通过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归档和提供应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分析 CRA-40 卫星遥感资料 收集整合 预处理 同化
下载PDF
遥感信息与知识共享平台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黎阳 尹球 胡勇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44-246,249,共4页
提出遥感信息与知识共享平台的总体架构,它是融合了网格和面向服务构架设计思想的5层体系结构。分析每一层的组成及实现功能,在此基础上研究构建平台所需的关键技术,包括遥感元数据标准、系统框架设计及Web服务工作流技术,为实现遥感信... 提出遥感信息与知识共享平台的总体架构,它是融合了网格和面向服务构架设计思想的5层体系结构。分析每一层的组成及实现功能,在此基础上研究构建平台所需的关键技术,包括遥感元数据标准、系统框架设计及Web服务工作流技术,为实现遥感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服务 遥感数据共享 工作流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上海市固体废物分布调研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学平 梅安新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10期50-51,共2页
固体废物包围城市的现象是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近10年来许多城市运用遥感技术对此进行调查研究,为城市环境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调查显示,上海的50m^2以上4个级别的堆点总共约有1900多个,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环带状。... 固体废物包围城市的现象是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近10年来许多城市运用遥感技术对此进行调查研究,为城市环境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调查显示,上海的50m^2以上4个级别的堆点总共约有1900多个,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环带状。以4km为步长对各环进行统计,8~12km环上的堆点最多,约占43%,主要原因是该地带用地变化迅速。另外,距离河流、交通干线约300m的条带上有大量固废堆积,解译图呈现沿交通干线和水系两侧的平行条带,主要原因是固废搬运时沿路散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固体废弃物 分布规律 污染物 分布 上海
下载PDF
应用遥感技术监测珠江口大气状况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雪梅 邓孺孺 何执兼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546-548,共3页
采用航天遥感技术方法对广东珠江口区域大气污染物分布进行宏观的面状调查,分析了卫星遥感像元信息构成的物理仉制。通过实验证明,像元信息可概化为土壤、植被、水体等基本信息类型的线性集合与污染气体信息的简单叠加,用多波段卫早遥... 采用航天遥感技术方法对广东珠江口区域大气污染物分布进行宏观的面状调查,分析了卫星遥感像元信息构成的物理仉制。通过实验证明,像元信息可概化为土壤、植被、水体等基本信息类型的线性集合与污染气体信息的简单叠加,用多波段卫早遥感数据,经公式计算,从美国陆地卫星5号的数据直接定量提取区域大气污染气体累加浓度的信息表明,该污染信息将对珠江口大气污染状况有较客观、形象地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遥感数据 像元信息 空气污染监测 珠江口地区 遥感技术 大气监测
下载PDF
利用Envisat-1数据与ETM数据融合对陕西临潼-长安断裂中段定位 被引量:2
10
作者 荆燕 冯希杰 +4 位作者 戴王强 师亚琴 韩恒悦 李晓妮 王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4-520,共7页
利用Envisat-1星载雷达的穿透特性,对Envisat-1星载雷达影像和ETM假彩色合成影像进行了多种融合试验。结果发现,Enviasat-1数据与ETM假彩色合成影像乘积融合变换所得到的新图像,在近地表隐伏断裂探测方面,与单独利用星载雷达影像或ETM... 利用Envisat-1星载雷达的穿透特性,对Envisat-1星载雷达影像和ETM假彩色合成影像进行了多种融合试验。结果发现,Enviasat-1数据与ETM假彩色合成影像乘积融合变换所得到的新图像,在近地表隐伏断裂探测方面,与单独利用星载雷达影像或ETM影像相比断裂影像得到增强。利用该方法,对西安市附近的临潼—长安断裂中段进行了定位及野外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融合 临潼—长安断裂 探测定位
下载PDF
基于多光谱遥感数据的班怒成矿带蚀变填图的方法研究
11
作者 于清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83-190,共8页
在蚀变矿物填图这一方面,国内外均有大量的技术与研究,其精准性和快捷性也不断的通过不同技术的运用而提高。对于运用ETM和ASTER数据来进行多光谱填图的文献也有很多,但是都是单一或混合两种数据来做,没有将两者明确的做过对比。本文在... 在蚀变矿物填图这一方面,国内外均有大量的技术与研究,其精准性和快捷性也不断的通过不同技术的运用而提高。对于运用ETM和ASTER数据来进行多光谱填图的文献也有很多,但是都是单一或混合两种数据来做,没有将两者明确的做过对比。本文在分析、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对ETM和ASTER两种光谱数据填图的效果作一对比,研究两者的异同在运用ETM数据进行矿化蚀变填图的基础上,以现代成矿理论为指导,综合ASTER数据,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构造解译和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的工作,初步查明区域成、控矿地质条件和矿化(蚀变)类型,开展矿产资源潜力遥感评价,提供一批矿致异常和找矿线索,为后续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一批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解决找矿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M ASTER 蚀变填图 多光谱遥感数据
下载PDF
彬耒煤田红层下遥感解译及找煤
12
作者 邹远耀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2-36,共5页
以光学和数字图像处理为主要技术途径、通过对湘东南区彬耒煤田的卫片地质解译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圈定了本区白垩系红层下7个可供探寻龙潭煤系的重点靶区,为省近年来普查找煤及“八五”规划提供了信息和依据,并初步收到了较好的找煤... 以光学和数字图像处理为主要技术途径、通过对湘东南区彬耒煤田的卫片地质解译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圈定了本区白垩系红层下7个可供探寻龙潭煤系的重点靶区,为省近年来普查找煤及“八五”规划提供了信息和依据,并初步收到了较好的找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 红层 遥感 煤矿 勘探
下载PDF
基于通用遥感数据处理系统的日志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3
作者 乔晓琳 刘定生 李景山 《遥感信息》 CSCD 2008年第6期42-46,共5页
随着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飞速发展,应用环境、实现流程和组成模块日趋复杂,记录应用软件运行状态的日志功能越发重要。在分析了国际上主要日志系统功能的基础上,针对我们在开发大型遥感数据预处理系统过程中遇到的系统调试、过程追踪、状... 随着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飞速发展,应用环境、实现流程和组成模块日趋复杂,记录应用软件运行状态的日志功能越发重要。在分析了国际上主要日志系统功能的基础上,针对我们在开发大型遥感数据预处理系统过程中遇到的系统调试、过程追踪、状态记录等问题以及遥感数据处理的特点,提出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日志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国际上通用的日志软件Log4J的系统架构,针对GHIPS系统特点,进行了必要的功能封装、数据库扩展等改进,设计了较为完整的适合GHIPS开发与运行要求的日志子系统。实验表明,该日志系统能够实现GHIPS所需的记录与追踪功能,同时可方便地实现日志的搜索、整理、报表生成等特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志 遥感数据预处理系统 监控
下载PDF
遥感大数据自动分析与数据挖掘 被引量:229
14
作者 李德仁 张良培 夏桂松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11-1216,共6页
成像方式的多样化以及遥感数据获取能力的增强,导致遥感数据的多元化和海量化,这意味着遥感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然而,现有的遥感影像分析和海量数据处理技术难以满足当前遥感大数据应用的要求。发展适用于遥感大数据的自动分析和信息... 成像方式的多样化以及遥感数据获取能力的增强,导致遥感数据的多元化和海量化,这意味着遥感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然而,现有的遥感影像分析和海量数据处理技术难以满足当前遥感大数据应用的要求。发展适用于遥感大数据的自动分析和信息挖掘理论与技术,是目前国际遥感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之一。本文围绕遥感大数据自动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关键问题,深入调查和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指出了在遥感大数据自动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科学难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大数据 表达 检索 理解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高光谱遥感数据解译的最佳波段选择方法研究 被引量:81
15
作者 刘建平 赵英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53-161,共9页
分析了遥感图像解译中多光谱遥感数据选择最佳波段组合所用信息量诸方法的内在联系,说明了信息量方法用于高光谱遥感数据最佳波段选择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类间可分性的最佳波段选择原则和方法.通过试验,说明了各种处理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数据 最佳波段选择 解译 遥感图像
下载PDF
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9
16
作者 张强 张杰 +1 位作者 孙国武 狄潇泓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3-643,共11页
将卫星遥感资料与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降水资料相结合,分析了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含量和云迹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 将卫星遥感资料与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降水资料相结合,分析了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含量和云迹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受西风带、偏南季风(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在祁连山西北部大气水汽主要受西风带气流控制,在祁连山中南部偏南季风占主导地位;在祁连山的东北部则是东亚季风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祁连山大气水汽、降水和降水转化率与海拔高度和坡向以及环流影响区的关系均十分密切。一般,迎风坡上大气水汽含量在3500—4500 m海拔高度会出现一个峰值;而在背风坡上除东亚季风影响区外大气水汽含量只出现随海拔高度单调递减趋势,基本上不出现任何峰值。背风坡大气水汽含量总体上要比迎风坡少得多,最多大约能少4.49 kg/m2。无论是大气水汽含量、地面降水还是降水转化率均在东亚季风影响区最大;东亚季风影响区大气水汽含量在迎风坡上的峰值要更强,出现的海拔高度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资料 祁连山区 空中水汽 云迹风 大气环流影响系统.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内陆水体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2
17
作者 周艺 周伟奇 +1 位作者 王世新 张蓓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2-317,共6页
内陆水体水质遥感监测是基于经验、统计分析或水质参数的光谱特征,选择遥感波段数据与地面实测水质参数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建立水质参数反演算法实现的。简要介绍了内陆水体水质监测中遥感应用研究的发展和现状,阐述了水质遥感监测原理... 内陆水体水质遥感监测是基于经验、统计分析或水质参数的光谱特征,选择遥感波段数据与地面实测水质参数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建立水质参数反演算法实现的。简要介绍了内陆水体水质监测中遥感应用研究的发展和现状,阐述了水质遥感监测原理与方法、常用的遥感数据和几种主要水质参数的遥感监测进展,讨论了目前遥感在水质监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水体 水质监测 遥感数据 遥感监测 污染源 污染物
下载PDF
我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78
18
作者 侯英雨 柳钦火 +1 位作者 延昊 田国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546-1553,共8页
在GIS系统的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构建了基于光能利用率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模型,估算了我国陆地1982—2000年1—12月植被NPP,分析了1982—2000年我国不同植被类型NPP的季节性和年际性变化规律,基于像元... 在GIS系统的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构建了基于光能利用率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模型,估算了我国陆地1982—2000年1—12月植被NPP,分析了1982—2000年我国不同植被类型NPP的季节性和年际性变化规律,基于像元空间尺度讨论了植被NPP对气候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植被NPP年内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年NPP在1982—2000年基本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落叶针叶林,增长幅度最小的是草地;1982—2000年,NPP年际间波动最大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年际间波动最小的植被类型是草地.通过NPP对气候因子(降水、温度)变化的响应分析表明,我国降水对植被NPP季节性变化的驱动作用高于温度,气候因子(降水、温度)对北方植被NPP季节性变化的驱动作用高于南方;我国气候因子(降水、温度)对NPP年际变化的驱动作用(强度、方向)随季节及纬度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净初级生产力 变化趋势 季节相关 年际相关
下载PDF
遥感大数据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69
19
作者 朱建章 石强 +3 位作者 陈凤娥 史晓丹 董泽民 秦前清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25-1439,共15页
目的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以及辐射分辨率不断提高,数据类型也不断增加,从航天、航空、临近空间等遥感平台所获取的遥感数据量急剧增加,遥感数据已经具有明显的大数据特征。本文旨在从系统应用的角度分析遥感大... 目的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以及辐射分辨率不断提高,数据类型也不断增加,从航天、航空、临近空间等遥感平台所获取的遥感数据量急剧增加,遥感数据已经具有明显的大数据特征。本文旨在从系统应用的角度分析遥感大数据处理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与问题,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阐明遥感大数据的特点。其次,从GPU硬件加速、集群、网格、云计算、云格、复杂高性能计算等角度介绍了遥感大数据处理系统。再次,从分布式集群化存储技术等,分析了遥感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最后,从遥感大数据的多类不确定性、信息融合、机器学习、分析平台等出发,说明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从遥感大数据多类不确定性建模,面向遥感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等角度说明了遥感大数据发展的趋势。结果本文详细梳理了遥感大数据的特点、典型的处理系统、核心技术,力图总结出在实际应用与学术研究中该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论大数据技术为遥感数据挖掘与知识获取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向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数据统一分析框架、面向大数据的信息深度融合等问题的突破,将促进遥感知识挖掘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建模 多源信息融合 机器学习 高性能计算 遥感大数据
原文传递
200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分析 被引量:68
20
作者 许丽丽 李宝林 +3 位作者 袁烨城 高锡章 刘海江 董贵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43-1551,共9页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导致的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决定了东部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很难有效实施。全国耕地总体占补平衡背后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风险,耕地增加过于依赖土地开发,对现有耕地的保护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占补平衡 土地适宜性 遥感 政策效果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