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历史意识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纪鸽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55-58,共4页
历史意识是人对历史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它不只是个人对过去的记忆的表达,也是群体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对未来的探索。莫里森作品中的非裔美国人在面对自己沉重的历史时选择缄默,他们对于历史的记忆支离破碎,历史意识一片空白。莫里... 历史意识是人对历史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它不只是个人对过去的记忆的表达,也是群体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对未来的探索。莫里森作品中的非裔美国人在面对自己沉重的历史时选择缄默,他们对于历史的记忆支离破碎,历史意识一片空白。莫里森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修补黑人对历史残缺的记忆,唤醒他们的历史意识。在莫里森的创作中,她理性地直面历史,召唤非裔美国人内心深处沉痛的记忆。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作者呼吁直面历史,反思过去,探索民族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识 还原历史 直面历史 铭记历史
下载PDF
《感旧集》的辑录与雕印
2
作者 周园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4-30,共7页
2014年3月,《渔洋山人感旧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依据清乾隆十七年雅雨堂刻本影印出版,上下两册,精装。此书初成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一部具有神韵理念的诗歌选集,由王士禛辑录,朱彝尊为之作序,后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卢见曾整理并... 2014年3月,《渔洋山人感旧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依据清乾隆十七年雅雨堂刻本影印出版,上下两册,精装。此书初成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一部具有神韵理念的诗歌选集,由王士禛辑录,朱彝尊为之作序,后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卢见曾整理并刻印。《感旧集》从辑录初始,到稿本问世,到雕印出版,前后历经80年的艰辛历程,版本价值极高。一部《感旧集》将王士禛、朱彝尊、卢见曾3位文坛名宿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旧集》 成书和雕印历程 王士禛 朱彝尊 卢见曾 版本
下载PDF
作为“时间艺术”的可能——《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问题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介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1-97,共7页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附丽于时间的艺术家的成长作为主题,以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形象显现时间,以融时间于空间及无意追忆的画面感、共时性的精细叙述等各种空阃化形式来变形时间,为小说这种“时间艺术”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并...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附丽于时间的艺术家的成长作为主题,以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形象显现时间,以融时间于空间及无意追忆的画面感、共时性的精细叙述等各种空阃化形式来变形时间,为小说这种“时间艺术”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并为现代小说技巧另辟了新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时间 具像 空间
下载PDF
与柏格森哲学背道而驰的柏格森式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回忆与时间
4
作者 杨琪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28-35,共8页
普鲁斯特强调其作品实际上与柏格森哲学背道而驰,而柏格森认为《追忆似水年华》缺少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激励和振奋灵魂的品格,这种在艺术认知上的差异源于二人对于小说与记忆(回忆)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柏格森认为记忆应当引发人的行动... 普鲁斯特强调其作品实际上与柏格森哲学背道而驰,而柏格森认为《追忆似水年华》缺少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激励和振奋灵魂的品格,这种在艺术认知上的差异源于二人对于小说与记忆(回忆)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柏格森认为记忆应当引发人的行动并指向人的自由意志,而在艺术作品中,空间与物质的结合使得记忆失去延展性,从而歪曲了人的真正的情感表达。普鲁斯特却以非连续性的时刻与地点展现出完整的时空,大回望包含小回望的结构体现了普鲁斯特在时间问题上的独特建构。《追忆似水年华》显示出普鲁斯特在回忆与时间问题上不同于柏格森哲学的艺术观念,不应被简单地贴上柏格森式小说的标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柏格森 回忆 时间 《追忆似水年华》
下载PDF
论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时间呈现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敏 黄文妍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68-73,共6页
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突破了传统线性时间模式的限制,通过主人公无意识记忆来寻找时间和偶发感受的联系,在意识的绵延中将万物置于同一个平面上,不断重复并集中加以表现,最终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融通中使记忆成为超越时间的... 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突破了传统线性时间模式的限制,通过主人公无意识记忆来寻找时间和偶发感受的联系,在意识的绵延中将万物置于同一个平面上,不断重复并集中加以表现,最终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融通中使记忆成为超越时间的永恒存在,展现出小说时间的自由性,并由此呈现出一个与生命本体同源、时间上失而复得的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追忆逝水年华》 时间呈现
原文传递
以战争视角重读《追忆似水年华》 被引量:2
6
作者 臧小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100,共8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文学创作带来了转折性影响。《追忆似水年华》在战争期间经过改写,渗透了明确的战争主题。战争影响了小说本身的写作目的与结构安排,并在其中形成了深刻的政治、军事、虚构与现实等文学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文学创作带来了转折性影响。《追忆似水年华》在战争期间经过改写,渗透了明确的战争主题。战争影响了小说本身的写作目的与结构安排,并在其中形成了深刻的政治、军事、虚构与现实等文学思考,阐释了心理规则、精神表象以及集体与个人信仰的冲突与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塞尔·普鲁斯特 战争 《追忆似水年华》 《重现的时光》
原文传递
斯万之恋的男权本质
7
作者 赵桦桦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69-72,共4页
"斯万之恋"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的重要章节。评论界认为此章节塑造了具有鲜明对比性的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细腻且多层次地转述了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深情爱恋,堪称是对男性深挚爱情的理想塑造。... "斯万之恋"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的重要章节。评论界认为此章节塑造了具有鲜明对比性的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细腻且多层次地转述了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深情爱恋,堪称是对男性深挚爱情的理想塑造。但是,从女性视角解读斯万之恋,看似纯洁的艺术之爱背后隐藏着斯万对女性的轻视以及斯万的虚伪性,无限深情的背后也不过是斯万的自爱自怜,这一切都是他自我情感需求的满足,"他说"的背后更是隐藏着浓重的男性中心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忆似水年华》 斯万之恋 女性视角 男性意识
下载PDF
论《追忆似水年华》中无意识回忆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
8
作者 陈思琪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65-68,共4页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方式重现了往日时光,但在回忆的形式上,作者由刻意的回忆过度到"无意识回忆",由此确认了"无意识回忆"是追回真实时光的唯一方法。这一确认的过程也是作者认识艺术真实的过程,&qu...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方式重现了往日时光,但在回忆的形式上,作者由刻意的回忆过度到"无意识回忆",由此确认了"无意识回忆"是追回真实时光的唯一方法。这一确认的过程也是作者认识艺术真实的过程,"无意识回忆"正是以其突如其来的具体印象作为艺术真实性的保证。文章"无意识回忆"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延伸,最终得以在时间中升华为永恒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忆似水年华》 无意识回忆 艺术真实
下载PDF
《圣经》视野下的普鲁斯特小说研究
9
作者 郭桂花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2-94,共3页
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给我们展示了20世纪初法国上层贵族的生活画卷。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中运用了《圣经》的相关内容,来增加小说的思想性。撷取个别作品中的意象来分析小说和《圣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追忆似水年华》 意象 《圣经》
下载PDF
论经验性的作者——从神学诗学角度下的探讨
10
作者 陈于思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1-44,共4页
神学诗学对文学的考察一直颇受学界的关注。从神学诗学中的时间概念入手,首先通过"经验性"这一特质来说明作者存在的局限性,然后引入"记忆"的概念着重探讨作者的经验性,最后通过对文学作品《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经... 神学诗学对文学的考察一直颇受学界的关注。从神学诗学中的时间概念入手,首先通过"经验性"这一特质来说明作者存在的局限性,然后引入"记忆"的概念着重探讨作者的经验性,最后通过对文学作品《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经验性层面的呈现来更好地论证作者的经验性。对作者之为"经验性的人"的论证,有利于更好地去把握文本的内在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性的作者 时中之在 记忆 《追忆似水年华》
下载PDF
沟通即文明:《三体》内外的媒介和传播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建国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39-44,113,共7页
《三体》是一部关于沟通的科幻小说,或者说是一部“宇宙沟通学/传播学”作品。环境、媒介、身体、沟通、存在(社会)形态多因素相互建构,注定了三体人和地球人之间的沟通难题,而这仅仅是地球人之间“沟通难题”的一个极端例子。《三体》... 《三体》是一部关于沟通的科幻小说,或者说是一部“宇宙沟通学/传播学”作品。环境、媒介、身体、沟通、存在(社会)形态多因素相互建构,注定了三体人和地球人之间的沟通难题,而这仅仅是地球人之间“沟通难题”的一个极端例子。《三体》的虚构故事以及《三体》跨文化、跨媒介传播的成功,均从正面或反面证明,媒介与传播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 媒介 传播 身体 诠释社群 沟通难题
下载PDF
末日焦虑、自我降维与精神贫困的时代病--《三体》文化现象忧思
12
作者 夏德元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45-49,113,114,共7页
围绕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和《流浪地球》及其衍生品所展开的讨论已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这一事件透露出的一些社会心理倾向颇令人忧虑。虽然《三体》取得了市场成功,但作者通过作品和访谈等活动传达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围绕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和《流浪地球》及其衍生品所展开的讨论已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这一事件透露出的一些社会心理倾向颇令人忧虑。虽然《三体》取得了市场成功,但作者通过作品和访谈等活动传达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背离,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扞格不通。这些建立在末日焦虑基础上的扭曲的观念,因与粉丝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精神贫困相呼应,事实上已经形成一种可以称为自我降维的精神症状。某种意义上,对《三体》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和反思,比研究其市场价值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文化 末日焦虑 精神贫困 自我降维 寓言式写作 站队式评论
下载PDF
《三体》里的哲学:不存在啦!
13
作者 徐英瑾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34-38,112,113,共7页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的核心假设“黑暗森林法则”预设了:1.宇宙资源有限;2.一种弥漫星际的“人性本恶论”思想;3.爆炸性的技术发展在牺牲人文价值的前提下是可能的(其中第二个预设与第三个预设又彼此关联,因为牺牲人文价值本身就...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的核心假设“黑暗森林法则”预设了:1.宇宙资源有限;2.一种弥漫星际的“人性本恶论”思想;3.爆炸性的技术发展在牺牲人文价值的前提下是可能的(其中第二个预设与第三个预设又彼此关联,因为牺牲人文价值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善的排斥)。然而,站在康德哲学立场上看,宇宙资源是否有限是一个超越知性能力的问题,我们对此无法有确切证据;站在进化伦理学的立场上看,至少对于地球生命来说,伦理性的出现的确能够提高物种的生物学适应性,因此,伦理性本就是高等生命进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大多数进化论专家都认为进化论是适用于外星生物的);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看,更高级的生产力水平往往与更先进的社会制度相联系,而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本身也意味着伦理性的提高(没有理由认为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仅仅适用于地球文明)。因此,《三体》的核心假设与我们已知的主流哲学观点有较大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 核心假设 哲学分析 黑暗森林法则 《孙子兵法》
下载PDF
从艺术到现实——绘画在普鲁斯特创作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臧小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6-102,共7页
绘画艺术在普鲁斯特的创作和现实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方面源于当时的艺术文化氛围和作者本人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创作与讲述的需要。在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及其他一些文本中,有大量对画家、绘画作品... 绘画艺术在普鲁斯特的创作和现实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方面源于当时的艺术文化氛围和作者本人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创作与讲述的需要。在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及其他一些文本中,有大量对画家、绘画作品以及色彩的描述。通过普鲁斯特文学创作中的时间、回忆、隐喻、直觉、爱情等重要主题以及日常生活中对绘画的借鉴,可以建构起绘画艺术与普鲁斯特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且理解绘画艺术缘何成为普鲁斯特追寻逝去时光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文学 马塞尔·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绘画 时间 隐喻
下载PDF
《板桥杂记》的冶游境界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继刚 靳能法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13,共4页
古之冶游书从唐代产生以来,至清时更是蔚为壮观,然其间唯有明末清初余怀的《板桥杂记》能够超拔诸作之上,别有境界,不落俗艳。此乃得力于其实录的史学价值、内含的“遗民情怀”、记录对象的品位、不着色欲的真情、虚实相间的笔法。
关键词 《板桥杂记》 遗民 品位 虚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