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损伤神经调控重建脊髓中继环路
1
作者 李艺 李文媛 +1 位作者 王淑影 王莹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204-1209,共6页
脊髓损伤(spina cord injury,SCI)破坏大脑和脊髓中神经环路间的信号传递,造成永久性运动、感觉丧失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位于脊髓损伤灶上端和下端大多数神经环路在解剖学上保持完整,上述环路可通过脊髓中继神经环路传递下行运动信... 脊髓损伤(spina cord injury,SCI)破坏大脑和脊髓中神经环路间的信号传递,造成永久性运动、感觉丧失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位于脊髓损伤灶上端和下端大多数神经环路在解剖学上保持完整,上述环路可通过脊髓中继神经环路传递下行运动信号。因此,重建中继性神经环路是最具前途的治疗策略之一。其中神经调控技术能够利用残余大脑、脑干和脊髓神经元重建脊髓中继神经环路,改善SCI后神经功能障碍。为了解神经调控技术重建SCI后中继神经环路的最新进展,本文针对SCI后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的中继神经环路重建进行综述,进一步讨论SCI后相关神经环路神经调控的潜在机制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控 脊髓损伤 神经环路 功能整合 中继通路
原文传递
断裂转换带作为油气侧向、垂向运移通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孙同文 高喜成 +3 位作者 吕延防 付广 王海学 王浩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1-1021,共11页
断陷盆地大量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并非围绕整条断裂分布,而往往集中分布于断裂转换斜坡、弯曲转折端、交汇区及末端等断裂转换带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运移通道特征。为了查明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的优势条件及模式,在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 断陷盆地大量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并非围绕整条断裂分布,而往往集中分布于断裂转换斜坡、弯曲转折端、交汇区及末端等断裂转换带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运移通道特征。为了查明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的优势条件及模式,在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油气运移特征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断裂转换带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既可以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又可以作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当作为侧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具备油气侧向运移的流体势梯度;②砂体发育,储层对接概率大且侧向连通性好;③具有相对低的垂向与侧向渗透率比。侧向运移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破坏型-侧向连通油气运聚模式和破坏型-垂向、侧向封闭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富集层位一般与运移层位一致。当作为垂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硬连接”型转换带活动强度一般较大,容易幕式开启作为通道;②“硬连接”型转换带处断层面常为脊状低势区,有利于油气发生汇聚;③应力集中、裂缝发育,容易破坏盖层发生油气垂向渗漏。垂向运移也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完全破坏型-油气垂向穿斜坡渗漏模式和破坏型-油气沿断层面垂向运移模式,油气一般被调整至浅层富集。通过矿物沉淀速率、成岩作用、地下水渗漏及矿床突水现象等,均可证实断裂转换带部位曾是流体运移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势 砂体 渗透率 应力 侧向运移 垂向运移 转换斜坡 断裂转换带 油气运移通道
下载PDF
化学探针方法研究固氮酶M-簇和P-簇对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万惠霖 黄静伟 +4 位作者 张凤章 周朝晖 张鸿图 许良树 蔡启瑞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890-899,共10页
根据配位催化原理和化学探针思路,推断了野生菌固氮酶在酶促固氮反应中[Mo]位直接参与结合分子氮N≡N;论证了固氮酶钼铁蛋白的M-簇(Kim-Rees模型)必须是活口的钼-铁-硫原子簇笼,对底物和抑制剂有分子识别能力,... 根据配位催化原理和化学探针思路,推断了野生菌固氮酶在酶促固氮反应中[Mo]位直接参与结合分子氮N≡N;论证了固氮酶钼铁蛋白的M-簇(Kim-Rees模型)必须是活口的钼-铁-硫原子簇笼,对底物和抑制剂有分子识别能力,只有N≡N才能作为底物络合在[Mo-3Fe,3Fe]七核活性中心,而且必须有一条质子(和电子)接力传递链到达[Mo]位,N≡N才能排去氢基配体而进到[Mo]位,(否则就只能象那样结合在[6Fe]位):此外还需要另一条质子接力传递链进到[Fe2]位才能使N≡N从外端N逐步还原加氢.其它十多种底物分子按形状和大小,只能在笼内[6Fe]应,或笼口[2Fe]位,或一部份在笼内、一部份在笼外还原加氢,这些底物只需要两条质子接力传递链中有一条不失效就行.阐明了CO不是底物而是所有外源底物酶促还原反应的抑制剂的原因.讨论了两条质子接力传递链及其支架基团的本质和进一步验证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其它底物或抑制剂对CH≡CH酶促还原加氘的竞争抑制来检验它们是在笼内或笼外结合的化学探针方法,并成功地用于验证高柠檬酸盐固氮酶确是在笼内强烈地抑制乙炔还原加氘(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酶 M-簇笼 P-簇笼 化学探针 结构 功能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传导通路的电生理学证明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华 张敬东 +1 位作者 康杰芳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7-214,共8页
近年来形态学上发现了三叉神经领域本体感觉中枢通路,在此基础上,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通过电刺激咬肌神经和压下颌,观察了由四级神经元组成的此通路的二级(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及邻接的网状结构)、三级(沿三叉神经感... 近年来形态学上发现了三叉神经领域本体感觉中枢通路,在此基础上,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通过电刺激咬肌神经和压下颌,观察了由四级神经元组成的此通路的二级(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及邻接的网状结构)、三级(沿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内缘存在的“带状区”)中继核团以及作为最后驿站的丘脑腹后内侧核等处的单位放电反应;另外又分别刺激或损毁二、三级中继核团,观察了丘脑腹后内侧核的单位放电变化,结果证明电刺激咬肌神经和压下颌,在上述核团都出现对本体觉冲动反应的单位放电,包括兴奋性反应单位、抑制性反应单位和无关单位三种类型,以兴奋性单位为主,占神经元单位放电总数的52.9%~67.7%.分别刺激二和三级神经元的所在核团,在丘脑腹后内侧核处发生相应的单位放电效应;损毁二和三级核团,本体觉传入冲动被阻断。本研究结果从电生理学上确证了形态学上发现的三叉神经本体感觉中枢通路的客观存在,从定性研究方面支持了定位研究的结果,并填补了以往生理学上只证明初级传入核团与丘脑腹后内侧核之间存在着一条多突触联系的本体觉传递通路但未能判断其具体行径和中继部位的空白,本研究并对方法论以及一些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本体觉 中枢通路 神经电生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