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山米槠、甜槠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8
1
作者 方燕鸿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8-155,共8页
选择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的米槠 (Castanopsiscarlesii)、甜槠 (C. eyrei)常绿阔叶林设置 4800m2的样方,研究了植物群落生长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共记录到植物物种 67科 138属 311种,其中乔木物种 (含更新层或小乔木) 160种,灌木... 选择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的米槠 (Castanopsiscarlesii)、甜槠 (C. eyrei)常绿阔叶林设置 4800m2的样方,研究了植物群落生长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共记录到植物物种 67科 138属 311种,其中乔木物种 (含更新层或小乔木) 160种,灌木 89种,藤本 25种,草本 37种。主要优势种有:米槠、甜槠、黄瑞木 (Adinandramille ttii)、树参 (Dendropanaxdentiger)、罗浮栲 (C. fabri)、少叶黄杞 (Engelhardtiafenzelii)、丝栗栲 (C. fargesii)、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等,其中米槠和甜槠两个物种的相对胸高断面积 (RBA)占 44. 1%。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 (RBA=60. 1% )和山茶科 (12. 2% )的物种组成;最重要属为栲属 (Castanopsis) (RBA=52. 0% )、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6. 4% )和黄瑞木属 (Adinandra) (4. 5% )等。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Shannon Wie ner指数 (H′)为 3. 0左右;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H′值和均匀度指数 (E)逐渐增加; 1500m2 时H′趋于平稳, 1000m2 时E趋于平稳。从种 面积曲线可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在取样面积大于 4500m2 后物种数量趋于稳定。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小径级的乔木 (DBH≤10cm)数量占 76. 3%,而DBH≥45cm的个体数量仅占 2. 3%。该植物群落常绿树种占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SHANNON-WIENER指数 多样性分析 米槠 甜槠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植物群落 取样面积 物种多样性 均匀度指数 生长特征 植物物种 分析结果 物种数量 个体数量 常绿树种 代表性 小乔木 更新层 优势种 丝栗栲
下载PDF
武夷山四新少叶黄杞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杨青 丁晖 +4 位作者 方炎明 陈晓 徐海根 李蒙 徐鲜钧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4-538,共5页
通过对武夷山四新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样方种—面积曲线进行研究,探讨以少叶黄杞为优势种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样方内维管植物有35科67属139种;以... 通过对武夷山四新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样方种—面积曲线进行研究,探讨以少叶黄杞为优势种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样方内维管植物有35科67属139种;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杜英科、山茶科为主,栲属、杜鹃花属、杜英属为重要属;优势树种为少叶黄杞、米槠、南岭栲、赤楠.表明四新常绿阔叶林在取样面积大于0.48 hm2时,物种数量趋于稳定,拟合曲线公式为:y=21.836lnx-87.287(R2=0.990 2);样地植物胸径小于6 cm的植株数占73.89%,落叶植物仅占12.38%.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物种丰富,分布较均匀,较多的树种构成了群落的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少叶黄杞 重要值 种—面积曲线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大安源甜槠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杨青 丁晖 +7 位作者 方炎明 陈晓 徐海根 伊贤贵 李蒙 徐鲜钧 杨云芳 江宝兴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16-20,63,共6页
武夷山大安源4800m2样方共记录维管植物31科57属97种植物,其中乔木78种,灌木8种,草本植物5种,藤本植物6种;主要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杜英科、山茶科为主,栲属、杜鹃花属、杜英属为最重要的属;优势树种为甜槠(77.10)、马银花(26.70)、鹿... 武夷山大安源4800m2样方共记录维管植物31科57属97种植物,其中乔木78种,灌木8种,草本植物5种,藤本植物6种;主要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杜英科、山茶科为主,栲属、杜鹃花属、杜英属为最重要的属;优势树种为甜槠(77.10)、马银花(26.70)、鹿角杜鹃(24.68)、薯豆(9.33)、赤楠(8.75),其中甜槠相对胸断面占64.93%;从种-面积曲线可知,大安源常绿阔叶林在取样面积大于4 400 m2后物种数量趋于稳定,拟合曲线公式为:y=21.836lnx-87.287(R2=0.990 2);大安源样地植物胸径小于5 cm的植株数占76.88%,落叶植物仅占12.38%.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南坡大于北坡,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随着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取样面积2000 m2时,生物多样性值趋于平稳.大安源甜槠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东亚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安源 甜槠 相对胸高断面积 种-面积曲线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人牙齿形态测量分析--华北近代人群臼齿齿冠及齿尖面积 被引量:13
4
作者 邢松 刘武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9-191,共13页
本文采用数字摄影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华北新石器时代人类上、下颌臼齿齿冠及齿尖基底面积进行了精确测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相对齿尖基底面积。结果显示:近代华北人上颌各臼齿齿尖大小均呈原尖>前尖>后尖>次尖的顺序,下颌三个... 本文采用数字摄影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华北新石器时代人类上、下颌臼齿齿冠及齿尖基底面积进行了精确测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相对齿尖基底面积。结果显示:近代华北人上颌各臼齿齿尖大小均呈原尖>前尖>后尖>次尖的顺序,下颌三个臼齿齿尖大小面积顺序有所不同;上颌的后尖和次尖呈现异速生长的趋势。各臼齿齿尖相对面积的总体变异呈下颌臼齿大于上颌臼齿、M1到M3依次增加、靠近远中侧的齿尖大于近中侧的齿尖的趋势。本文首次对现代中国人臼齿相对齿尖面积进行了调查统计,为古人类学及体质人类学研究积累了基础性数据。本研究显示利用数字摄影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包括臼齿齿冠和齿尖面积在内的非线性特征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较传统的测量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古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臼齿 齿冠基底面积 相对齿尖基底面积 形态测量学 近代华北人
下载PDF
华中地区近代人群上、下颌第一臼齿齿冠及齿尖面积 被引量:6
5
作者 周蜜 邢松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7-744,共8页
目的通过对282枚华中地区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距今5 000~200年)人类上、下颌骨第一臼齿(M1和M1)齿冠和齿尖面积的测量和分析,取得华中地区近代人群牙齿尺寸的准确数据和变异情况。方法采用统一标准对每颗牙齿咬合面行高分辨率摄片。... 目的通过对282枚华中地区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距今5 000~200年)人类上、下颌骨第一臼齿(M1和M1)齿冠和齿尖面积的测量和分析,取得华中地区近代人群牙齿尺寸的准确数据和变异情况。方法采用统一标准对每颗牙齿咬合面行高分辨率摄片。运用数字图像技术与形态测量方法获取每颗牙齿的齿冠绝对面积和单个齿尖相对面积。结果齿尖相对面积大小顺序为:M1:原尖>前尖>后尖>次尖;M1:原尖>后尖>下次尖>内尖>下次小尖;M1齿尖相对面积的变异总体上大于M1;从大约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华中地区人类M1和M1齿冠绝对面积分别缩小了6.57%和6.15%。结论食物结构的变化可能是造成臼齿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此期间M1和M1相对齿尖面积一直保持稳定,提示现代人类相对齿尖大小比例至少在距今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冠面积 齿尖相对面积 变异 演化 形态测量 华中地区近代人群
下载PDF
全新世中国北方人群第一臼齿齿冠面积和齿尖相对面积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周亚威 李海军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9-329,共11页
通过对532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人类上、下颌骨第一臼齿(M1和M1)齿冠面积和齿尖面积的测量和分析,得到以下关于中国北方近代人群牙齿尺寸的准确数据和变异情况的结果:两性M1和M1齿冠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齿... 通过对532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人类上、下颌骨第一臼齿(M1和M1)齿冠面积和齿尖面积的测量和分析,得到以下关于中国北方近代人群牙齿尺寸的准确数据和变异情况的结果:两性M1和M1齿冠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齿冠面积大于女性齿冠面积,齿尖相对面积不存在性别差异;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男性M1和M1分别缩小了1.16%和4.96%,女性分别缩小了5.68%和6.11%,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齿冠面积无明显变化;M1颊侧尖相对基底面积大于舌侧尖,形成齿尖大小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在人类演化过程中,齿冠面积整体缩小的趋势下,为使咬合面最大化使用,各齿尖朝着更利于扩大咬合面基底面积的方式进化的结果;世界各地区近代人群M1和M1各齿尖大小顺序基本一致,其中M1为原尖>前尖>后尖>次尖,M1下原尖最大,下次小尖最小,其他三个齿尖面积非常接近,不存在明显大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臼齿 齿冠基底面积 相对齿尖基底面积 全新世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人群第一臼齿齿冠基底面积与相对齿尖基底面积的对比与分析
7
作者 周亚威 贺乐天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4-558,共5页
目的通过对5个中国考古遗址中出土的184枚人类上、下颌第1臼齿(M1和M1)的齿冠基底面积和相对齿尖基底面积的测量与分析,探讨不同食性的人群在第1臼齿齿冠面积和相对齿尖基底面积的差异性。方法运用现代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对齿冠面积和齿... 目的通过对5个中国考古遗址中出土的184枚人类上、下颌第1臼齿(M1和M1)的齿冠基底面积和相对齿尖基底面积的测量与分析,探讨不同食性的人群在第1臼齿齿冠面积和相对齿尖基底面积的差异性。方法运用现代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对齿冠面积和齿尖面积进行高精度划分和测量,并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动物性食物摄入较高的人群第1臼齿齿冠基底面积均大于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人群,差异性检验显示,两组人群在齿冠基底面积上差异显著。两组人群的相对齿尖基底面积非常接近,差异性检验显示,差异不显著。5个考古遗址所代表的中国古代人群的第1臼齿相对齿尖基底面积的大小顺序表现出一致性,即M1的顺序为原尖>前尖>后尖>次尖,M1的顺序为下原尖>下次尖>后尖>内尖>下次小尖。结论第1臼齿齿冠基底面积的大小在群体间表现出差异性,第1臼齿相对齿尖基底面积则在群体间表现出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冠面积 齿尖相对基底面积 食物结构 形态测量 古代人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