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诗经》中的无逸精神
- 1
-
-
作者
陈晓慧
-
机构
汕头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62-71,95,96,共12页
-
文摘
《诗经》中的“无逸”精神在《尚书·无逸》的“无逸”思想——以民为本、体察民情;以史为鉴、时时警惧;以勤为径、夙兴夜寐;以容为大、卑弱克己的基础上,增添了新内涵。在勤作、勤政、勤业之外,不再是简单的尽瘁为公,而是在“公与私”之间的徘徊与犹豫,大国与小家的关系问题开始逐渐成为官吏们一生面对的难题。在劳作之外,关注劳动所得,关注社会制度的分配问题,意味着不再对君主或统治者个人的德行寄予厚望,而是开始着力于社会制度的建设来治理天下,尽管仍然怀抱着“以民为本”的精神,但所采用的方式已有变化。官吏们所面临的生理挑战或者是及时行乐这一主题的出现,透露出人们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生命存在之重要性,自此,“无逸”精神也包含了一层对生命珍重的内涵。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尚书·无逸》如果能作为“家训”的起源,那《齐风·鸡鸣》也可视作“家训”体的变体,只是训导者和被训导者为妻对夫,专题论说文为对话体的差别。除此之外,用动植物的状态来指称人奋发图强的状态、采用比较客观的星象来点明时间的珍贵等也都成为《诗经》书写无逸精神的独特之处。
-
关键词
无逸
《诗经》
《尚书》
公私关系
训箴体
-
Keywords
Wu Yi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Documents
rela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aphorism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
被引量:54
- 2
-
-
作者
赵成根
-
机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17,共5页
-
文摘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实践中,政府和社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良好合作,普通公民、工商企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高度参与,已经成为一个中心的事实。本文从城市应急文化的塑造、社区应急机制、志愿者组织的应急功能和城市应急管理中的公私伙伴合作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现代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过程中社会组织和普通公民的参与机制,试图解析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全社会型危机管理网络的具体运作机制。
-
关键词
危机管理
应急文化
邻里守望制度
志愿者组织
公私伙伴合作关系
-
Keywords
emergency management
emergency culture
the system of watching the emergency and helping one another among neighbors
the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the partner collaborative relation between public sectors and private sectors
-
分类号
D035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民法典编纂中法定地役权的体系融入与制度构造
被引量:3
- 3
-
-
作者
于凤瑞
-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
-
出处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1期86-93,151,152,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土地立体化利用中的权利冲突及其法律规制”(19CFX06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城市治理中的地役权适用研究”(17YJC820062)
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项目“土地立体化利用中的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之权利冲突研究”(KF-2018-03-037)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民法典应否规定法定地役权取决于实践需求及其化解实务难题的能力。以公用事业管线通行关系为例的实践考察表明,法定地役权实际存在于我国社会实践与法律规范之中。现行法关于公用事业用地的物权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其用地关系各自为政,不仅用地单位的利益诉求缺少明确的请求权基础,既有土地权利人之财产权亦难以获得有效保障。文章认为法定地役权在调和私法自治与公法管制方面具有独特功能,民法典应对其作出原则规定以统领各特别法,各具体类型法定地役权的内容仍由特别法主导调整。
-
关键词
法定地役权
准征收
民法典
公私法关系
-
Keywords
Statutory Servitude
Inverse Condemnation
Civil Code
relation between public Law and private Law
-
分类号
D923.49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
-
题名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公”、“私”关系论
被引量:6
- 4
-
-
作者
李承贵
赖虹
-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12,共10页
-
文摘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处理"公"、"私"关系的主张主要有三种:"公之至上"论、"私之优先"论及"公私相济"论。此三种主张的产生,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致力探索合理"公"、"私"关系模式的理论勇气,也凸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处理"公"、"私"关系上的智慧。尤为重要的是,对传统"公"、"私"关系论的探索,不仅使我们把握到传统"公"、"私"关系观的基本特点,而且可获得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私"关系具有参考价值的思想智慧。
-
关键词
传统伦理
公私关系
公之至上
私之优先
公私相济
-
Keywords
traditional ethics
rel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the public is supreme to the private
the private prior to the public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are be taken into account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透视“公共”的概念——“公”“私”关系分析
- 5
-
-
作者
谢明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3期70-72,共3页
-
文摘
理解“公共”的涵义并分析其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发展应该成为研究公共政策的起点。本 文以公私关系的分析为切入点,从市场理性、公共行政、公共物品、公共职能等多角度透视了“公共” 的概念,对公共的实质性内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
关键词
公共
公私关系
-
Keywords
public
relation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
分类号
D523
[政治法律—政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