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理想二元表面活性剂复配增效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正武 李干佐 +2 位作者 刘俊诚 关大任 娄安境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6-432,共7页
在Rubingh与Rosen提出非理想二元表面活性剂复配增效条件基础上 ,利用相分离模型和正规溶液理论 ,导出了体系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增效条件 βs- βm<0 ,及最佳摩尔分数α1 、最低表面张力γ cmc12 和γ cmc处对应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12... 在Rubingh与Rosen提出非理想二元表面活性剂复配增效条件基础上 ,利用相分离模型和正规溶液理论 ,导出了体系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增效条件 βs- βm<0 ,及最佳摩尔分数α1 、最低表面张力γ cmc12 和γ cmc处对应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12 。通过作三条γ~logc曲线或两条γ~logc曲线加上一个cmc值的方法 ,对C12 NMe3Br~C12 SO4 Na、C12 NMe3Br~C8SO4 N两种复配体系进行验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 表面张力 协同效应 正规溶液 增效理论
下载PDF
Triton X-100/CTAB在乙二醇/水混合溶剂中的热力学性质和胶团化行为 被引量:8
2
作者 凌锦龙 计兵 +1 位作者 莫勤华 孙来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97-1302,共6页
利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混合体系在混合极性溶剂乙二醇/水(乙二醇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10%和20%)中的热力学性质和胶团化行为.结果表明,混合体系在乙二醇水溶液... 利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混合体系在混合极性溶剂乙二醇/水(乙二醇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10%和20%)中的热力学性质和胶团化行为.结果表明,混合体系在乙二醇水溶液中存在协同效应,临界胶束浓度随乙二醇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利用Rubingh和Maeda模型计算了混合物中各组分在胶团相中的组成、相互作用参数以及自由能的贡献.在实验研究的乙二醇浓度范围内,发现该非离子/离子混合体系在离子组分摩尔分数约为0.3时,协同效应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团化行为 混合极性溶剂 热力学性质 正规溶液理论
下载PDF
规则溶液理论应用于bola/SDS混合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阎云 韩峰 +2 位作者 黄建滨 李子臣 马季铭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30-834,共5页
以规则溶液理论研究了bola型阳离子两亲分子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混合体系的表面和胶团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参数的数值表明,bola分子与SDS在胶团中和溶液表面都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度与普通季铵盐/烷基硫酸钠混合体系... 以规则溶液理论研究了bola型阳离子两亲分子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混合体系的表面和胶团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参数的数值表明,bola分子与SDS在胶团中和溶液表面都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度与普通季铵盐/烷基硫酸钠混合体系相当.这说明bola分子与SDS混合体系中的协同作用主要是由亲水基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而bola分子结构中疏水部分对相互作用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la/SDS混合体系 规则溶液理论 BOLA型表面活性剂 相互作用 胶团 表面吸附层
下载PDF
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洪勤 高崇侠 赵新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8-15,共8页
全面比较了几种常用模型对各类体系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预测结果,讨论了各模型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针对现有模型的不足,对烃类体系提出了改进模型,与已有模型相比,新模型具有简单易用。
关键词 无限稀释 活度系数 预测模型 UNIFAC模型
下载PDF
应用正规溶液理论计算含水体系液液平衡 被引量:3
5
作者 彭钦华 李总成 李以圭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2期97-105,共9页
本文在正规溶液理论基础上,考虑了混合熵效应和长程静电作用,提出了可用于各种含水体系液液平衡计算的普遍方程,以及分子间作用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式,关联了具有上会溶温度、下会溶温度和两者同时存在的有机物-水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 本文在正规溶液理论基础上,考虑了混合熵效应和长程静电作用,提出了可用于各种含水体系液液平衡计算的普遍方程,以及分子间作用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式,关联了具有上会溶温度、下会溶温度和两者同时存在的有机物-水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该普遍方程可用于含水、有机物和(或)电解质的二元及三元体系液液平衡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规溶液理论 液液平衡 上下会溶温度
下载PDF
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Ⅱ)——准液体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庆荣 张泽廷 +1 位作者 朱美文 于恩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24-331,共8页
推导和建立了计算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准液体模型。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文献数据和本文实验数据均有较好的吻合。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固体溶质 溶解度 准液体模型
下载PDF
基于正规溶液理论计算三元混合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7
作者 宋世理 钱予华 +1 位作者 付鹏 王叶芳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5-319,共5页
随着溶液pH的降低,TX-100/N,N-二甲基十二烷基氧化胺二元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变为三元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利用滴体积法测定了不同pH时该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并利用正规溶液理论计算了该三元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计算... 随着溶液pH的降低,TX-100/N,N-二甲基十二烷基氧化胺二元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变为三元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利用滴体积法测定了不同pH时该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并利用正规溶液理论计算了该三元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计算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与实验较好地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表面活性剂体系 临界胶束浓度 正规溶液理论
下载PDF
DMF/水溶液中TDBAC与咪唑型离子液体混合胶束的聚集行为及热力学性质
8
作者 凌锦龙 林茜 计兵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20-1128,共9页
利用电导法研究了298.15 K时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TDBAC)与咪唑型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n mim Br(n=12,16)混合胶束性质,考察了极性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对TDBAC/C16mim Br混合体系胶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体系在水溶液和DM... 利用电导法研究了298.15 K时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TDBAC)与咪唑型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n mim Br(n=12,16)混合胶束性质,考察了极性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对TDBAC/C16mim Br混合体系胶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体系在水溶液和DMF水溶液中都存在协同效应。随DMF体积分数的增加,TDBAC/C16mim Br混合体系临界胶束浓度(cmc)增大,而反离子结合度减小。利用胶束理论模型计算了混合胶束的组成、相互作用参数和活度系数,以及胶束形成混合自由能、混合熵和超额自由能等热力学函数。随DMF体积分数增加,协同作用下降,胶束形成的自发性降低。水溶液中混合胶束形成是焓效应与熵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20%DMF水溶液中,胶束形成是熵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胶束 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 混合极性溶剂 胶束化行为 规则溶液理论
下载PDF
氢气和一氧化碳在混合辛烯中溶解度的测定
9
作者 杜三旺 刘文凤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11年第2期176-178,185,共4页
采用高压反应釜,在温度为343~380 K,压力为2~5 MPa的条件下,测定了氢气(H2)和一氧化碳(CO)在混合辛烯中的溶解度,并采用正规溶液理论中的Prausnitz-Shair方法得出相应的计算值。结果表明,H2和CO在混合辛烯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力或温度的... 采用高压反应釜,在温度为343~380 K,压力为2~5 MPa的条件下,测定了氢气(H2)和一氧化碳(CO)在混合辛烯中的溶解度,并采用正规溶液理论中的Prausnitz-Shair方法得出相应的计算值。结果表明,H2和CO在混合辛烯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力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CO在混合辛烯中的溶解度大于H2的溶解度;H2,CO溶解度计算值与实验值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1.3%,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一氧化碳 混合辛烯 溶解度 正规溶液理论 Prausnitz-Shair方法 相对误差
下载PDF
C_(16)mimBr/Tween20混合胶团的聚集行为和热力学性质研究
10
作者 凌锦龙 杨佳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50-1654,共5页
通过测定表面张力,研究了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溴化1-十六烷基-3-甲基咪唑(C16mim Br)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20混合体系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和热力学性质。利用Rubingh和Maeda模型计算了混合物中各组分在胶团相中的组成、相互作用参... 通过测定表面张力,研究了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溴化1-十六烷基-3-甲基咪唑(C16mim Br)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20混合体系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和热力学性质。利用Rubingh和Maeda模型计算了混合物中各组分在胶团相中的组成、相互作用参数以及胶团形成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两组分在胶团形成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非离子组分在胶团相中的组成高于本体溶液中的组成。分析和探讨了胶团形成的驱动力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 聚集行为 热力学性质 正规溶液理论
下载PDF
利用溶液理论计算饱和甲烷中二氧化碳溶解度
11
作者 沈淘淘 林文胜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21,共5页
求取二氧化碳在饱和液态甲烷中的溶解度,对于在较高温度下实现液化天然气至关重要。文中在理想溶液基础上,采用正规溶液关系式和改进的Scatchard-H ildebrand关系式进行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计算,并且在临界点附近采用经验公式对其进行修正... 求取二氧化碳在饱和液态甲烷中的溶解度,对于在较高温度下实现液化天然气至关重要。文中在理想溶液基础上,采用正规溶液关系式和改进的Scatchard-H ildebrand关系式进行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计算,并且在临界点附近采用经验公式对其进行修正。将上述计算结果与Davis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后表明,改进的正规溶液理论计算方法在低于140K温区时可推荐用于此项溶解度计算,经验公式可用于接近临界温度区域的溶解度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液体甲烷 溶解度 正规溶液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