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被引量:67
1
作者 蒙吉军 赵春红 刘明达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8-590,共13页
在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选择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作为案例区,以G IS和SPSS软件为平台,通过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标准阈值的确定、区域生态安全... 在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选择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作为案例区,以G IS和SPSS软件为平台,通过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标准阈值的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对研究区1988、2000及2008年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 a来整体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与2000年后"退耕还林还草"、"禁牧和休牧"政策的实施直接相关;②高覆盖度草地是最安全的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中覆盖度草地,林地的生态安全水平非常稳定,水域和低覆盖度草地的生态安全多处于"临界安全"水平,相比之下,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最不安全;③各旗区生态安全水平差异较大,鄂托克旗"较为安全",鄂托克前旗和准格尔旗为"临界安全",达拉特旗和东胜区的生态安全值最低。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 土地利用变化 鄂尔多斯
原文传递
Simulation of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Climate in China by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被引量:33
2
作者 高学杰 罗勇 +2 位作者 林万涛 赵宗慈 Filippo GIORG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83-592,共10页
Climat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as simulated by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2) are investigated. The model is nested in one-way mode within a global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model (CSIRO R21L9 AOGCM). T... Climat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as simulated by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2) are investigated. The model is nested in one-way mode within a global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model (CSIRO R21L9 AOGCM). Two multi-year simulations, one with current land use and the other with potential vegetation cover, are conduc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daily maximum and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mulations. The simulated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ver China include a decrease of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over Northwest China, a region with a prevalence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an increase of mean annual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some areas; and a decrease of temperature along coastal areas. Summer mean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s in many locations, while winter mean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decreases in East China and increases in Northwest China. The upper soil moisture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cross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ame land use change may cause different climate effects in different regions depending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影响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璐璐 黄贤金 钟太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205,共4页
在分析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集中化趋势.并着重通过构建灰色系统动态模型,预测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江苏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快... 在分析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集中化趋势.并着重通过构建灰色系统动态模型,预测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江苏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快速发展对江苏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将呈现农业用地非农化、农业用地质量退化以及土地利用效率难以快速提高、土地后备资源日趋减少等变化态势,据此,论文提出推进研究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具体是:适度保护农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合理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区域土地利用政幕体系以及提高科学技术对于土地资源的替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土地可持续利用 灰色系统动态模型 江苏
下载PDF
2005~2014年平潭县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施婷婷 许章华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278-288,共11页
为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2005年Landsat 5 TM与2014年Landsat 8OLI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辅以目视解译进行平潭县土地利用分类;从多风险源、多风险受体、多风险效应3个方面构建平... 为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2005年Landsat 5 TM与2014年Landsat 8OLI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辅以目视解译进行平潭县土地利用分类;从多风险源、多风险受体、多风险效应3个方面构建平潭县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2005~2014年平潭县生态风险变化.结果表明:2005~2014年来,填海造陆、海岛开发建设等导致平潭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着较大变化,建设用地增加3 405.6 hm2,变化幅度最大;较之于2005年,2014年总体平均生态风险值上升0.03,大部分乡镇平均生态风险值上升;极低生态风险、低生态风险和中等生态风险等级的面积减少,高生态风险面积增加.平潭县生态风险的定量化综合评价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标体系与模型的科学合理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土地利用变化 风险管理 平潭县
下载PDF
Modeling susceptibility to deforestation of remaining ecosystems in North Central Mexico with logistic regression 被引量:3
5
作者 L.Miranda-Aragón E.J.Trevi o-Garza +4 位作者 J.Jiménez-Pérez O.A.Aguirre-Calderón M.A.González-Tagle M.Pompa-García C.A.Aguirre-Salad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45-354,共10页
Determining underlying factors that foster deforestation and delineating forest areas by levels of susceptibility ar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when defining policies for forest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at regional scale.... Determining underlying factors that foster deforestation and delineating forest areas by levels of susceptibility ar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when defining policies for forest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at regional scale. The susceptibility to deforestation of remaining forest ecosystems (shrubland, temperate forest and rainforest) was conducted in the state of San Luis Potosi, located in north central Mexico.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deforested areas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1993-2007.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relate explana- tory variables (such as social, investment, forest production, biophysical and proximity factors) with susceptibility to deforestation to construct predictive models with two focuses: general and by biogeographical zone In all models, deforestation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istance to rainfed agriculture,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lope, distance to roads and distance to towns. Other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 in some cases, but in others they had dual relationships, which varied in each biogeographi- cal z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maining rainforest of Huasteca region is highly susceptible to deforestation. Both approaches show that more than 70% of the current rainforest area has high and very high levels of susceptibility to deforestation. The values represent a serious concern with global warming whether tree carbon is released to atmos- phere. However, after some considerations, encouraging forest environ- mental services appears to be the best alternative to achieve sustainableforest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land use change proximity factors statistical modeling ROC curve regional forest planning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处理分析 被引量:40
6
作者 何春阳 周海丽 +1 位作者 于章涛 张清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4-70,共7页
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信息处理 ,已成为定量和深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的重要基础。文中从信息处理流程和方法的角度 ,建立了一个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信息处理基本模式 ,并重点分析讨论了相... 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信息处理 ,已成为定量和深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的重要基础。文中从信息处理流程和方法的角度 ,建立了一个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信息处理基本模式 ,并重点分析讨论了相关的处理技术的和方法 ,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信息测量 信息初步处理 信息综合处理
下载PDF
东南诸河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58
7
作者 张浚茂 臧传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9339-9350,共12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最直接的反映,其驱动力分析能够很好地揭示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机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从整个东南诸河流域片区的尺度上,研究了包含中国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最直接的反映,其驱动力分析能够很好地揭示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机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从整个东南诸河流域片区的尺度上,研究了包含中国台湾地区在内的199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主要驱动机制。研究结果为:(1)全流域各土地类型面积占比为:林地>耕地>草地>城乡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林地与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均为“北聚南散,北多南少”,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台湾海峡两岸沿海地区以及流域大陆北部靠近长江三角洲的地区。(2)全流域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量为:城乡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土地。流域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68%,整体用地类型转化程度先降低再增加,并以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要变化类型。流域南部各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北部剧烈,台湾地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3)大陆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数量及结构、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台湾地区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工农产业结构调整因素。大陆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数量及结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工农产业结构,社会工农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水平是台湾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为东南诸河流域土地资源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自然流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提供可靠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诸河流域 台湾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主成分分析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技术的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49
8
作者 毕如田 白中科 +1 位作者 李华 李卫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1-204,共4页
以安太堡大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4期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将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剥离区、采挖区、复垦区和原地貌进行分类,采用监督分类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4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将不同时期... 以安太堡大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4期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将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剥离区、采挖区、复垦区和原地貌进行分类,采用监督分类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4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叠加,分析了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原地貌15a间平均每年减少1km2左右,并由于近年来煤炭产量的逐步增加原地貌面积有加速减少的趋势,采挖区的面积基本保持在7km2左右,剥离区与复垦区面积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复垦区增长速度较剥离区增长速度快,预计在2015年复垦面积与剥离面积基本保持平衡;按照目前的采煤速度,研究区一期工程的原地貌到2008年将全部消失。运用RS和GIS技术对大型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快速准确地掌握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不同时期不同土地类型的转移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为大型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区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GIS技术 TM影像 安太堡煤矿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史志华 蔡崇法 +2 位作者 王天巍 丁树文 张光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7-543,共7页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1% ;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 4 2 .2 %、99.6 %、8%、5 6 .8%和 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 ,17a后 、 、 和 等地面积分别减少 18.6 %、12 .2 %、2 9.6 %和 2 5 % ; 等地增幅达 5 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方向和强度的关键因子 ,园地和林地的土壤质量大多得到明显改善 ,水田的Δ SQI多数呈下降的趋势 ,旱地的土壤质量变化比较复杂 ,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关。依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质量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研究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0
作者 张文静 孙小银 单瑞峰 《环境生态学》 2019年第5期15-23,共9页
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驱动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影响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沿海陆地生态系统的生境质量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运用InVEST模型,并借助ArcGIS软件研究山东半岛沿海地区1980—2018年的土地利用... 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驱动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影响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沿海陆地生态系统的生境质量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运用InVEST模型,并借助ArcGIS软件研究山东半岛沿海地区1980—201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质量、生境退化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耕地作为研究区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且在不断减少,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需求增大息息相关;研究区生境质量表现出中部低、东部中等、西北部高的态势,与研究区中部为耕地和建设用地、东部多林地和草地、西北部为水域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相吻合,整体生境处于较低等级,且自2000年后不断降低,部分区域由较低等级生境质量向低等级转化;就空间变化而言,2000年之前生境退化度较为明显的地区是研究区中部,社会发展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导致生境退化度较高,而2000年之后生境退化度较为明显的是研究区西北部,人类活动对渤海湾、莱州湾沿岸的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干扰,生境退化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沿海地区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生境质量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1995—2015年中国北方边境样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9
11
作者 刘丹 李琳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08-1221,共14页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过程与机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样带研究方法,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空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过程与机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样带研究方法,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北方边境样带以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生态保育用地为主,占比超过90%,2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变化较小。②研究期间,北方边境样带以城乡建设用地、粮食保障用地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退化为主要特征,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粮食保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在2010年后显著加快,土地扩张模式逐渐由林草地开垦转向未利用地开发。③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北方边境地区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生态保育用地则受自然、气候、区位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在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动式扩张过程中呈现被动减少趋势。同时,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也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作用于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的保护恢复。总体而言,北方边境样带的生态保育用地虽然在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下退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是,草地资源持续减少、水域面积缩减和未利用地不断开发等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仍然存在,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边境地区 样带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良侠 胡中民 +2 位作者 樊江文 邵全琴 唐风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1-699,共9页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水—碳循环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揭示区域尺度生态系统WUE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控制机制,有助于评价和预测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水、碳过程的影响。综述了目前区域尺度生态系统WUE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水—碳循环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揭示区域尺度生态系统WUE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控制机制,有助于评价和预测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水、碳过程的影响。综述了目前区域尺度生态系统WUE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①目前关于生态系统WUE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基于站点尺度,区域尺度的研究相对缺乏;②关于不同生态系统WUE的大小及时间变化特征已有较明确的结论,而基于生态模型方法获取的生态系统WUE的空间分布格局尚需进一步验证;③已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均会显著改变生态系统生产力或蒸散,然而,较少研究关注两者导致的生态系统WUE的改变。因此,区域尺度生态系统WUE时空变异的控制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和LUCC的响应可能是未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尺度 水分利用效率(WUE)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LUCC)
原文传递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land use change in a typical karst agricultural region:a case study of Xiaojiang watershed,Yunnan 被引量:15
13
作者 JIANG Yongjun YUAN Daoxian +3 位作者 XIE Shiyou LI Linli ZHANG Gui HE Raosh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Taking the typical karst agricultural region, Xiaojiang watershed in Luxi of Yurman Province as a research unit, utilizing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data in 1982 and 2004, the aerial photos in 1982 and TM images in 2004... Taking the typical karst agricultural region, Xiaojiang watershed in Luxi of Yurman Province as a research unit, utilizing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data in 1982 and 2004, the aerial photos in 1982 and TM images in 2004, supported by the GIS, we probe into the law and the reason of its space-time change of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over the past 22 years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show: (1) There were obviou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groundwater quality during the past 22 years. (2) Concentrations of NH4^+, SO4^2- , NO3, NO2^-, Cl^- and the pH value, total hardness, total alkalin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which NH4^2-, NO3, and NO2^- of groundwater exceeded the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as a result of non-point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mass use of the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3) Oppositely, Ca^2+ and HCO3^- showed an obvious decline trend due to forest reduction and degradation and stony desertification. Meantime, there was a 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change and the land us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quality space-time change land use change typical karst agricultural region GIS Xiaojiang watershed
下载PDF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基于^(137)Cs示踪的定量评价 被引量:14
14
作者 汪亚峰 傅伯杰 +2 位作者 陈利顶 吕一河 罗春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71-1576,共6页
基于137Cs示踪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羊圈沟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流域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减弱;1980—2006年间,研究区坡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从94.9hm2下降到0.2hm2... 基于137Cs示踪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羊圈沟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流域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减弱;1980—2006年间,研究区坡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从94.9hm2下降到0.2hm2,乔木林地面积由0增加到51.1hm2,灌木林地面积由0增加到19.2hm2,果园林地面积由0增加到18.0hm2,荒草地面积趋于稳定,由76.9hm2增加到80.1hm2.研究期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依次为:坡耕地>灌木林地>果园林地>荒草地>乔木林地;1980、1984、1996和2006年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分别为6408.9、5362.4、4903.9和3641.4t.km-2.a-1,侵蚀程度由强度变为中度.土壤侵蚀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该区的水保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变化 铯-137 土壤侵蚀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趋势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鹏 曹学章 董杰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4年第6期433-435,472,共4页
利用1995年和2000年TM卫星影像资料和马尔柯夫链的理论,分析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未来的5~10年内,三峡库区土地利用非农化速率减少,但占用农地面积仍然较大,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土利用变化 马尔柯夫模型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丹峰 周光源 杨冀红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1年第2期77-80,共4页
根据 1 999年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 ,利用 TM和 SPOT PAN影像对苏锡常地区 1 998~ 1 999年土地利用动态进行监测 ,采用了多源信息叠加融合方法进行变化信息的增强 ,自动分类与人机交互结合方式进行变化的解译 ,得到该区域的土地利... 根据 1 999年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 ,利用 TM和 SPOT PAN影像对苏锡常地区 1 998~ 1 999年土地利用动态进行监测 ,采用了多源信息叠加融合方法进行变化信息的增强 ,自动分类与人机交互结合方式进行变化的解译 ,得到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重点计算了该地区的耕地转移速率 ,得出工矿、城镇、公路是占用耕地的主要利用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信息融合 土地利用 遥感监测 土地资源 土地规划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扩张方式对土壤生物优势类群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继亮 李锋瑞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6-1126,共11页
内陆干旱区人口数量急剧增加驱动了绿洲快速扩张,扩张方式主要包括:灌木地、林地和农地扩张,尚缺乏绿洲扩张方式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研究。本文以河西走廊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域,选择绿洲边缘天然草地及其转... 内陆干旱区人口数量急剧增加驱动了绿洲快速扩张,扩张方式主要包括:灌木地、林地和农地扩张,尚缺乏绿洲扩张方式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研究。本文以河西走廊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域,选择绿洲边缘天然草地及其转变的人工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灌木地(无灌溉)、人工杨树(Populusgansuensis)林地(灌溉)、玉米(Zeamays)地(灌溉+施肥)为研究对象,测定了4种生境土壤食物网中9种优势功能类群的密度以及反映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的有机碳储量、氮储量、磷储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灌木地扩张显著降低了甲螨、植食性昆虫密度,增加了跳虫、捕食性螨密度和真菌的OTUs,对其余类群无显著影响;林地扩张增加了捕食性节肢动物、植食性昆虫、捕食性螨、跳虫、甲螨的密度及细菌和真菌OTUs,对其余类群无显著影响;农地扩张增加了蚓类、捕食性节肢动物、捕食性螨、跳虫、甲螨的密度及细菌和真菌的OTUs,对其余类群无显著影响。(2)林地和灌木地扩张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氮储量,而农地扩张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氮储量和磷储量。(3)3种扩张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玉米地和杨树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增幅高于灌木地。人工绿洲扩张方式显著和有差异地改变了土壤食物网结构及其生态功能水平,该结果对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控的人工绿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人工绿洲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干旱区 人工绿洲扩张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生物 土壤食物网结构 生态服务功能
原文传递
近14年榆林北六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晓峰 任志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01-203,207,共4页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作为研究区,分析了近14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长城沿线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最为明显;其它土地都有所增加,但转变幅度最快是园地和建...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作为研究区,分析了近14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长城沿线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最为明显;其它土地都有所增加,但转变幅度最快是园地和建设用地;农用地内部各地类转换剧烈,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明显,土地利用沙化现象仍然存在。长城沿线的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在自然因素的背景下,我国环境政策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经济因素也是土地利用变化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过渡区 土地利用变化 陕北长城沿线 驱动力
下载PDF
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被引量:5
19
作者 蔡玉梅 萧林 苏东袭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4年第3期208-210,共3页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扩展和农村发展的前沿,也是统筹城乡关系的重点地区。选择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以调查统计、变更调查和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为北京市城乡交错带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以...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扩展和农村发展的前沿,也是统筹城乡关系的重点地区。选择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以调查统计、变更调查和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为北京市城乡交错带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以城市发展为主、国家建设占用和点轴面的外延扩展方式的特点,从而导致交错带的生态屏障功能日益受到蚕食,合理的用地功能布局和用地效益受到影响。建议采取加强城乡一体化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等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土地利用系统 城乡交错带 城市 农村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兰州都市圈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董晓峰 刘理臣 +1 位作者 张兵 王建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1,共4页
利用1986年和2000年的遥感数据,应用GIS系统进行分析,对兰州都市圈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兰州市建设用地增加明显,表明区域发展速度较快;通过置换耕地和垦荒的方式,在建设用地快速增加的同时也保护了耕地,数据也反映了退耕还... 利用1986年和2000年的遥感数据,应用GIS系统进行分析,对兰州都市圈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兰州市建设用地增加明显,表明区域发展速度较快;通过置换耕地和垦荒的方式,在建设用地快速增加的同时也保护了耕地,数据也反映了退耕还林未实施时期对林草地和水面占用的客观事实;兰州都市圈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类型景观特征、重要度与多度指数研究表明:建设用地增加较快,斑块平均面积增加,分维数减小,土地利用景观破碎趋势突出,不利于生态环境优化;建设用地的空间变化研究表明:建设用地的增加幅度具有明显的圈层性差异特征,说明都市圈正在发育;而建设用地增加以沿河沿路为主的特性,表明了山河地貌区域都市圈扩展的特殊性.注重集约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优化的都市圈发展模式,是兰州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都市圈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