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尺度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技术途径和战略布局
被引量:
22
1
作者
于贵瑞
杨萌
+1 位作者
陈智
张雷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1-1153,共13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系统的核心组分,是人类生活、生产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强度,也导致了严重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系统的核心组分,是人类生活、生产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强度,也导致了严重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社会公众期望生态学研究能够为区域、大陆及全球尺度的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及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以服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宏观生态系统科学发展为目标,回顾了中国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及经验;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尺度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科技需求与时代特征,提出了利用基于自然的宏生态系统途径的新思路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安全格局构建的设想。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的大尺度区域安全格局构建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思路、战略布局、技术途径与科技支撑体系,为中国安全、健康和美丽的国土空间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治理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文明
整合生态学
大尺度宏观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基本内涵、价值意蕴与建构基础
2
作者
郭钰
韩占东
+1 位作者
郭俊
刘星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4-110,共7页
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是跨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考量,是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愿景。当今社会,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对于强化区域生态资本,满足公众生态需求,创造公共生态价值方面...
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是跨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考量,是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愿景。当今社会,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对于强化区域生态资本,满足公众生态需求,创造公共生态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国内外大量经验表明,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建立在诸多因素、条件、资源相互支持与相互配合的基础之上。因此,强化法律规制,加强法律制度保障;明确责任分担,厘清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统一利益目标,培育合作内生动力以及促进广泛参与,构建多方治理格局就成为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
共同体
基本内涵
价值意蕴
建构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ISM-MICMAC模型的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霍腾飞
杨润恺
陈立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188,共8页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上的差异是根源性隐性障碍,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组织领导力与权威性问题对协同治理有显著负面影响;(2)政绩评估体系片面化、各行政区内部部门权责重叠以及信息和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是主要障碍;(3)生态环境补偿不到位、预期收益不足以及市场调节不到位导致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市场驱动力不足。三地政府应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相互包容下,打破信任壁垒,创建互惠互利且足够稳定的协同网络,建立高效灵活对话机制、降低政府间沟通协调成本,方能化解目前的协同治理低效的困境,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ISM-MICMAC模型
京津冀协同发展
隐性障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尺度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技术途径和战略布局
被引量:
22
1
作者
于贵瑞
杨萌
陈智
张雷明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出处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1-1153,共13页
基金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专项(XDA23020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88102)资助。
文摘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系统的核心组分,是人类生活、生产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强度,也导致了严重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社会公众期望生态学研究能够为区域、大陆及全球尺度的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及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以服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宏观生态系统科学发展为目标,回顾了中国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及经验;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尺度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科技需求与时代特征,提出了利用基于自然的宏生态系统途径的新思路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安全格局构建的设想。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的大尺度区域安全格局构建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思路、战略布局、技术途径与科技支撑体系,为中国安全、健康和美丽的国土空间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区域环境治理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文明
整合生态学
大尺度宏观生态系统
Keywords
regiona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eco-civilization
integrated
ecolog
y
large-scale
macroecosystem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基本内涵、价值意蕴与建构基础
2
作者
郭钰
韩占东
郭俊
刘星
机构
华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中心
华北理工大学财务处
出处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4-110,共7页
基金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河北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Q2022057)。
文摘
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是跨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考量,是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愿景。当今社会,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对于强化区域生态资本,满足公众生态需求,创造公共生态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国内外大量经验表明,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建立在诸多因素、条件、资源相互支持与相互配合的基础之上。因此,强化法律规制,加强法律制度保障;明确责任分担,厘清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统一利益目标,培育合作内生动力以及促进广泛参与,构建多方治理格局就成为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
共同体
基本内涵
价值意蕴
建构基础
Keywords
cross-
regiona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mmunity
connotations
values
basics
of
construction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ISM-MICMAC模型的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霍腾飞
杨润恺
陈立文
机构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出处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188,共8页
基金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隐性障碍与破解路径研究”(HB20YJ006)。
文摘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上的差异是根源性隐性障碍,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组织领导力与权威性问题对协同治理有显著负面影响;(2)政绩评估体系片面化、各行政区内部部门权责重叠以及信息和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是主要障碍;(3)生态环境补偿不到位、预期收益不足以及市场调节不到位导致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市场驱动力不足。三地政府应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相互包容下,打破信任壁垒,创建互惠互利且足够稳定的协同网络,建立高效灵活对话机制、降低政府间沟通协调成本,方能化解目前的协同治理低效的困境,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ISM-MICMAC模型
京津冀协同发展
隐性障碍
Keywords
cross-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SM-MICMAC
model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mplicit
barriers
分类号
F062.2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尺度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技术途径和战略布局
于贵瑞
杨萌
陈智
张雷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2
原文传递
2
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基本内涵、价值意蕴与建构基础
郭钰
韩占东
郭俊
刘星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ISM-MICMAC模型的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研究
霍腾飞
杨润恺
陈立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