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局地气候变化 被引量:71
1
作者 陈鲜艳 张强 +3 位作者 叶殿秀 廖要明 祝昌汉 邹旭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1,共5页
三峡库区地处鄂西和渝东的崇山峻岭中,局地气候受山谷和水体的共同影响,冬暖夏热,降水丰富。利用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3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降水与温度观测资料,对2003年蓄水前后的降水、气温等要素作了时间对比分析,同时分... 三峡库区地处鄂西和渝东的崇山峻岭中,局地气候受山谷和水体的共同影响,冬暖夏热,降水丰富。利用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3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降水与温度观测资料,对2003年蓄水前后的降水、气温等要素作了时间对比分析,同时分别选取近库区和远库区站点作降水比值和温度差值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库区降水较常年偏少,但降水趋势与西南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一致。20世纪90年代之后三峡库区气温有显著上升趋势,蓄水后受水域扩大影响近库地区的气温发生了一定变化,表现出冬季增温效应,夏季有弱降温效应,但总体以增温为主。由于三峡工程局地气候影响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气候调节过程,所给出的结果只是三峡水库蓄水至今3年时间的观测分析结果,同时蓄水前后温度变化还需要更长时间观测分析统计,对水库水域扩大影响造成的局地气候效应有待更多研究方法及模式结果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气候效应 局地变化
下载PDF
基于重心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被引量:60
2
作者 孙根年 杨忍 姚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0-157,共8页
本文运用重力模型,采用1990-2006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各年份入境旅游客流、旅游外汇收入的全国和各大区重心位置,结果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在经度和纬度方向上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波动性,总的变动趋势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方向移... 本文运用重力模型,采用1990-2006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各年份入境旅游客流、旅游外汇收入的全国和各大区重心位置,结果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在经度和纬度方向上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波动性,总的变动趋势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方向移动,接待客流量的南北差距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呈年际波动;旅游外汇收入重心整体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规律性移动,旅游外汇收入的南北、东西差距总体进一步加大,近两年出现缩小趋势;入境旅游客流与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在位置上有差异,收入重心在南北方向上较客流重心偏北约2个纬度,在东西方向上收入重心较客流重心偏东约1个经度;七大区的入境旅游客流重心、收入重心空间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各个大区内省际之间入境旅游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 重力模型 地域演变 区域差异 动因
下载PDF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变化与中西部地区引资困境 被引量:32
3
作者 李小建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4-308,共5页
根据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国家对西部开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以及外资投资区位转移的"雁行理论"等条件推理,内陆地区近年来引进外资的增长幅度应该快于沿海地区。然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1979年以来的外资由沿... 根据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国家对西部开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以及外资投资区位转移的"雁行理论"等条件推理,内陆地区近年来引进外资的增长幅度应该快于沿海地区。然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1979年以来的外资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的转移,从1997年开始停滞,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总体表现不佳。文章从"路径依赖"、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产业关联和投资软环境诸方面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引资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FDI 区域经济发展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招商引资 外资利用 投资环境
下载PDF
中国耕地资源区域变化态势分析 被引量:44
4
作者 邵晓梅 谢俊奇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42,共7页
本文采用1996年-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同期各地类的流向数据,对我国耕地资源8年来变化流向情况及耕地资源增加和减少的来源构成进行了分析。井着重分析了我国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研兜结果表明,1996年。2004年间全... 本文采用1996年-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同期各地类的流向数据,对我国耕地资源8年来变化流向情况及耕地资源增加和减少的来源构成进行了分析。井着重分析了我国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研兜结果表明,1996年。2004年间全国共有9+3%的耕地转移为非耕地。全国耕地转移的速率是平均每年转移1.03%,同期全国共新增耕地2.93%,耕地年平均新增速率是0.33%。综合耕地转移和新增结果,1996年-2004年间全国共12.24%的耕地发生了变化,其年平均变化速率是1.36%。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而耕地增加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且耕地流向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此外,我圈非农建谩占用耕地的势头加速增长,且以独立工矿用地和城镇扩展占用耕地较严重。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非农建谩占用耕地尤为突出,国家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耕地转移 区域特征 中国
下载PDF
中国湖泊、沼泽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被引量:22
5
作者 许凤娇 周德民 +1 位作者 张翼然 牛振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06-1614,共9页
湖沼湿地真实地记录了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信息,我国湖沼湿地面积与数量的变化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全国湖沼湿地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因自然环境的不同呈现不同的特点。了解全国湖沼湿地历年来的变化特征,可以对湖沼湿... 湖沼湿地真实地记录了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信息,我国湖沼湿地面积与数量的变化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全国湖沼湿地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因自然环境的不同呈现不同的特点。了解全国湖沼湿地历年来的变化特征,可以对湖沼湿地进行有效的价值评估和管理保护。本研究依据全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将全国湖沼湿地划分为6个大区,分别是东北山地与平原地区、东部平原地区、蒙新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地区和华南沿海地区。根据《中国湖泊志》和《中国沼泽志》的历史数据,以及运用遥感技术获取的2008年中国湖沼湿地现状数据,对近20年来的湖沼湿地变化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抽样、重点和全国湖沼湿地3个方面的变化对其进行了区域变化和类型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湖沼湿地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衡,基本上所有区域都有消失型和萎缩型湖沼湿地,而扩张型湖沼湿地仅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全国湖沼湿地呈现萎缩、消失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减弱,相应经济价值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沼湿地 随机抽样 类型变化 区域变化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中国肉羊生产空间布局变动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夏晓平 李秉龙 隋艳颖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09-117,共9页
基于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历史事实,结合1990—2008年的统计数据,在描述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特征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中国肉羊生产逐步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 基于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历史事实,结合1990—2008年的统计数据,在描述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特征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中国肉羊生产逐步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和饲料资源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转移和集中。其中自然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非农产业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是导致上述变化的关键因素。同时也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肉羊生产已由最初的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羊生产 区域变动 自然布局 经济布局
下载PDF
中国肉羊产地移动的经济分析——从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转变 被引量:19
7
作者 夏晓平 李秉龙 隋艳颖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35,共4页
基于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历史事实,本文结合1990-2008年的统计数据,在描述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作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中国肉羊生产逐步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和饲料资... 基于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历史事实,本文结合1990-2008年的统计数据,在描述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作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中国肉羊生产逐步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和饲料资源比较丰富的农村地区转移和集中。其中自然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非农产业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是导致上述变化的关键因素。这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肉羊生产已由最初的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转变。因此,从整个产业发展的高度来看,政府应该实行有差别的区域产业支持政策,加大对优势生产区域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向肉羊生产优势地区从事肉羊产业发展相关的投资,实现生产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羊生产 区域变动 自然布局 经济布局
原文传递
冬季奥运项目发展演变与我国奥运项目选择 被引量:18
8
作者 伊诺 张伟 +1 位作者 叶茂盛 邱招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共8页
冬季奥运项目具有特定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条件、社会环境、科技实力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冬季奥运项目的设置,在既定的项目框架内寻求突破,在变动发展的项目设置中把握我国冬季奥... 冬季奥运项目具有特定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条件、社会环境、科技实力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冬季奥运项目的设置,在既定的项目框架内寻求突破,在变动发展的项目设置中把握我国冬季奥运项目的制胜途径。研究认为:1)我国冬季奥运项目选择应该坚持以新兴的技巧、打分型项目为主要发展项目。其中以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以及钢架雪车为重点项目,以女子单项为主要夺金项目。以地域优势促进项目发展,以项目特征选择资源导向区域。实现东北、西北和华北三大区域联动,服务不同项目训练特点。2)我国的冬季奥运项目后备人才匮乏,应该以项目特点选拔优秀的夏季项目人才甚至非奥运项目群体发展到冬季项目队伍中。由于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在U型项目设置上的相似性,可以将已有项目的优秀队员跨向培养,同时从陆上滑板U型场地技巧项目人才转型至雪上项目中;钢架雪车项目以爆发力好、速度、耐力等生理指标为优先考虑条件,挖掘夏季短跑、跨栏等项目运动员扩充至冬季项目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奥会 项目起源 发展与演变 地域变化 项目组合 项目选择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油料作物生产区域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薛龙飞 张雯丽 杨晨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5-763,共9页
本文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和生产规模指数,从省域和区域视角分析了2000—2016年中国特色油料作物生产区域变动特征,并通过28个省级行政区划面板数据对其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我国特色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连... 本文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和生产规模指数,从省域和区域视角分析了2000—2016年中国特色油料作物生产区域变动特征,并通过28个省级行政区划面板数据对其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我国特色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连续下降。但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升,总产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向日葵、芝麻、胡麻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在省域分布上,内蒙古、新疆是我国特色油料作物产量最大的省份,近年来两者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华北主产区进一步集中,西北产区缓慢扩大,传统东北产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运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区域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日照、城镇化率、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气温、政策变化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共同驱动特色油料作物的区域变动。基于此,建议从利用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配置资源、开拓精深加工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业技术的增产作用、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等方面做好特色油料作物的产业发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油料作物 区域变动 生产集中度 生产规模指数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积温变化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锡稳 王毅荣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7-822,共6页
利用54 a(1951-2004年)逐日气温等资料,研究黄土高原活动积温(≥0℃、≥5℃、≥10℃、≥15℃、≥20℃)的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积温及其持续日期变化的敏感区不仅相同;积温及其持续日期存在突变式增加,区域分布中东部较快、西部较慢,... 利用54 a(1951-2004年)逐日气温等资料,研究黄土高原活动积温(≥0℃、≥5℃、≥10℃、≥15℃、≥20℃)的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积温及其持续日期变化的敏感区不仅相同;积温及其持续日期存在突变式增加,区域分布中东部较快、西部较慢,在敏感区域增加最突出;积温及持续日数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积温结束日期明显推迟;降水与积温在突变(1980年)后,反向配置更为突出,积温偏高时往往降水偏少,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积温及持续时间 区域变化 敏感性
下载PDF
甘肃省粮油产量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毅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2-207,共6页
为揭示甘肃各地粮食和油料作物产量对大尺度气温变化响应的程度,利用1981~2000年甘肃省各地小麦、玉米、马铃薯、糜子、谷子等粮食作物和胡麻、油菜等油料作物产量和相应4~10月的气温数据,采用EOF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粮油产量对气... 为揭示甘肃各地粮食和油料作物产量对大尺度气温变化响应的程度,利用1981~2000年甘肃省各地小麦、玉米、马铃薯、糜子、谷子等粮食作物和胡麻、油菜等油料作物产量和相应4~10月的气温数据,采用EOF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粮油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胡麻产量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敏感区主要在河西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不强;糜子、马铃薯、油菜在大部分地方不敏感,谷子基本不敏感。提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产量 区域变化 大尺度气温变化 敏感性 产业结构调整 甘肃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雪冰主要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耿志新 侯书贵 +3 位作者 张东启 康世昌 刘亚平 王叶堂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对喜马拉雅山不同地区的3个雪坑和2个浅雪芯及东绒布冰川80.36 m冰芯的主要阴阳离子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离子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季风期各主要离子浓度以高值为主,夏季风期离子浓度以低值为主;但Cl-、Na+和K+等也表... 对喜马拉雅山不同地区的3个雪坑和2个浅雪芯及东绒布冰川80.36 m冰芯的主要阴阳离子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离子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季风期各主要离子浓度以高值为主,夏季风期离子浓度以低值为主;但Cl-、Na+和K+等也表现出偶然的高浓度事件.东绒布冰川雪坑和达索普浅雪芯的Na+、K+和Cl-的浓度均远高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卓奥友雪坑和Nun Kun浅雪芯的相应值,前者为后者的数倍,表明Na+、K+和Cl-的浓度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显著.喜马拉雅山南坡卓奥友雪坑的NH4+浓度远高于喜马拉雅山北坡各雪坑、浅雪芯的NH4+浓度,表明喜马拉雅山对NH4+的传播起到了显著的屏障作用,但喜马拉雅山对粉尘来源离子(如Ca2+和Mg2+等)的空间贡献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屏障.HYSPLIT_4模式模拟的空气轨迹图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冬春季的雪冰主要离子主要是来自南亚的塔尔沙漠以及西亚的干燥少雨的高原地区,或更遥远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而并非通常认为的中亚和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地区 主要离子 季节变化 区域变化
下载PDF
西南季风对中国自然环境影响的区域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明庆忠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年第4期93-97,共5页
西南季风作为亚洲季风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自然环境也有较大影响。西南季风建立以后,因青藏高原高度不足以阻止西南季风这一深厚的大气环流系统,加之西南季风厚度随着山地尤其是横断山脉的上升而不断增厚、增强,南支西风急流的气旋性质... 西南季风作为亚洲季风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自然环境也有较大影响。西南季风建立以后,因青藏高原高度不足以阻止西南季风这一深厚的大气环流系统,加之西南季风厚度随着山地尤其是横断山脉的上升而不断增厚、增强,南支西风急流的气旋性质对西南季风深入有引导作用,西南季风较东南季风活动性强,影响区域范围大,影响到太行山以西中国大部分地区。中更新世时,青藏高原隆升至海拔平均约3 000 m的高度,同时期也出现了第四纪最大冰期与最大温暖期,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西南季风厚度加大,西南季风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深化起到重要作用。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至现今的平均约4 500~5 000 m的高度,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足以阻挡大部分西南季风进入西藏高原和中国内陆地区,西南季风影响范围退缩到长江上游以南的西南地区局部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季风 中国自然环境变化 区域变化
下载PDF
内蒙古森林碳储量及其区域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闫德仁 乐林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0年第3期19-22,共4页
根据内蒙古第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分析计算了内蒙古及各区域森林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森林总碳储量为92 016.13万t,占同期国家森林资源总碳储量的12.01%,其中林木总碳储量为73 028.68万t,根系总碳储量为18 987.46万t。内... 根据内蒙古第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分析计算了内蒙古及各区域森林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森林总碳储量为92 016.13万t,占同期国家森林资源总碳储量的12.01%,其中林木总碳储量为73 028.68万t,根系总碳储量为18 987.46万t。内蒙古各流域森林总碳储量为90 734.74万t,五大沙地森林总碳储量为4 615.91万t,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总碳储量为65 080.17万t,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森林总碳储量为6 122.19万t,退耕还林工程区森林总碳储量为29 779.21万t,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森林总碳储量为33 510.91万t。不同地区间森林碳储量差异的总体趋势是"西低东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 碳储量 区域变化 内蒙古
下载PDF
江苏稻米加工品质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沈新平 张洪程 +2 位作者 吉建安 凌兆凤 丁涛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5-58,共4页
以 2 0 0 0年度参加江苏省各区试点的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杂交中籼水稻品种 (系 )为材料 ,分析其稻米加工品质性状的地域差异性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品种 ,其稻米加工品质因地域的变化而变化 ,且对地域差异的敏感性有强弱之... 以 2 0 0 0年度参加江苏省各区试点的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杂交中籼水稻品种 (系 )为材料 ,分析其稻米加工品质性状的地域差异性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品种 ,其稻米加工品质因地域的变化而变化 ,且对地域差异的敏感性有强弱之分 ;中熟中粳稻和迟熟中粳稻的加工品质在苏中地区 (盐都 )均表现为优 ,而杂交中籼稻加工品质呈现南低北高的趋势 ,以苏北邳州为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性特征 稻米 加工品质 江苏
下载PDF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时东 陈印军 方琳娜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1期44-49,共6页
为了研究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了1995年和2010年东北三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情况,并对粮食单产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的粮食单产及总产都表... 为了研究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了1995年和2010年东北三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情况,并对粮食单产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的粮食单产及总产都表现为由中部高值区向四周不断减少的格局,2010年与1995年相比粮食单产的高值中心由中部向西北部移动,粮食总产高值区域范围变大。从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在粮食单产降低区域,受灾比例升高、有效灌溉比例下降及单位面积农业劳动力升高是引起粮食单产降低的主要原因;在粮食单产升高区域,受灾比例下降、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增加及单位面积农业劳动力降低等都对粮食增产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变化 影响因素 东北三省
下载PDF
60年来黑河流域东部子水系中上游气温、降水、蒸发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牛最荣 安冬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89,共5页
利用黑河流域东部子水系中上游10个水文站近60年气温、降水、蒸发观测资料,分析3个要素地域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气温总体地域变化特征表现为从南向北随着海拔高程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2000年以后气温... 利用黑河流域东部子水系中上游10个水文站近60年气温、降水、蒸发观测资料,分析3个要素地域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气温总体地域变化特征表现为从南向北随着海拔高程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2000年以后气温平均升高0.9℃;(2)降水量总体地域变化特征表现为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随着海拔高程的逐渐降低,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各站历年降水过程呈锯齿状高频振荡,深山区、走廊平原区(荒漠边缘区)降水量长期变化总体上是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浅山区降水量长期变化总体上是呈缓慢下降的趋势;(3)蒸发量地域分布规律跟降水量、气温地域分布规律密切相关,蒸发量总体地域变化特征表现为从南向北随着海拔高程逐渐降低,多年平均蒸发量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1980~2011年间深山区多年蒸发量变化趋势平稳,无明显增大或减小的变化趋势;浅山区和走廊平原区均呈现出蒸发量逐年减小的总体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蒸发 地域变化 年际变化 黑河
下载PDF
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蓄水前后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英 袁久坤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3-787,共5页
利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14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气温观测资料,并经过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后,对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的气温作了时间对比分析,同时分别选取近库区和远库区站点作气温差值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年平均... 利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14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气温观测资料,并经过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后,对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的气温作了时间对比分析,同时分别选取近库区和远库区站点作气温差值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出增温趋势,与西南地区区域气温变化及全球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近11年来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蓄水后受水域扩大影响近库地区的气温发生了一定变化,表现出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弱降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腹心地带 气温 局地变化
下载PDF
河洛汇流的地域变迁
19
作者 陈隆文 刘嘉琪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3,共6页
黄河及其支流洛河的汇流处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域。古代文献中常把洛口与洛汭混同在一起,实际上洛口与洛汭并非一地,河、洛汇流而形成的洛口应包括在古洛汭之内。历史上,洛河流注黄河后所形成的河、洛汇流区域存在着巨大的变迁,... 黄河及其支流洛河的汇流处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域。古代文献中常把洛口与洛汭混同在一起,实际上洛口与洛汭并非一地,河、洛汇流而形成的洛口应包括在古洛汭之内。历史上,洛河流注黄河后所形成的河、洛汇流区域存在着巨大的变迁,今天河洛汇流区域的形成仅有450余年。引起河、洛汇流区域频繁变动的原因,除了地形地貌因素外,与黄河曲流运动的方向也有密切关系,黄河变迁史研究应该关注这一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洛河 汇流处 地域变迁
下载PDF
粮食生产区域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方伟 万忠 王佳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1期191-200,共10页
粮食生产区域变迁是关乎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梳理相关国内外文献,总结出当前主要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粮食生产空间数据统计,并逐渐应用空间回归模型,可避免由于因变量自身相关或者遗漏... 粮食生产区域变迁是关乎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梳理相关国内外文献,总结出当前主要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粮食生产空间数据统计,并逐渐应用空间回归模型,可避免由于因变量自身相关或者遗漏变量造成的偏差,对普通回归模型的研究起到了较好的矫正作用;(2)由理论层面逐渐向实际应用层面延伸,表现为研究区域由国家、省层面逐渐缩小到市和县域层面,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开始由多因素综合分析向单因素分析转变,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实际应用意义得到提升。同时存在重宏观轻微观、重一般轻特殊、重静态轻动态等不足。对下一步关于粮食生产区域变迁的研究,提出了研究视角的细化、回归分析的内生性考虑、空间计量中的地理异质性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区域变迁 空间相关 影响因素 溢出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