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2
1
作者 李慎江 肖湘生 +10 位作者 刘士远 刘惠民 李玉莉 李惠民 李成洲 张沉石 陶志伟 杨春山 姜庆军 欧阳林 于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62-1068,共7页
目的 利用 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技术定量评价不同性质的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的血流模式并初步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阳性的孤立性肺腺癌血管生成与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78例孤立明显强化肺结节 (直径≤ 4cm ,6 ... 目的 利用 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技术定量评价不同性质的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的血流模式并初步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阳性的孤立性肺腺癌血管生成与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78例孤立明显强化肺结节 (直径≤ 4cm ,6 8例恶性 ,10例活动性炎性 ) ,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 (以 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 )。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值 ,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灌注值等于时间 密度曲线最大斜率除以主动脉强化值。其中 30例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患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 (MVD)并标定VEGF ,评价肺腺癌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 (强化值、灌注值、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及平均通过时间 )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结节强化值 (35 79± 10 76 )HU与活动性炎性结节 (39 76± 4 5 9)HU差异无显著意义 (t=1 14 8,P =0 2 5 5 )。恶性结节的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 (14 2 7± 4 37) %及灌注值 (3 0 2±0 96 )ml-1·min-1·kg-1均低于活动性炎性结节 (18 5 1± 2 71) % ,(6 34± 4 39)ml-1·min-1·kg-1(t =2 978,P =0 0 0 4 ;t=5 5 90 ,P <0 0 0 0 1)。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强化值 (33 0 6± 13 5 7)HU、结节 动脉强化值比 (14 2 5± 4 92 ) %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肺腺癌 灌注 孤立 炎性 血流 恶性 平均 记录 参数
原文传递
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固定扩髓对局部血供及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56
2
作者 范卫民 王道新 李翔 《中华创伤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63-265,共3页
目的 探讨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固定时 ,扩髓对胫骨血流量和骨折愈合强度的影响。 方法 选用杂种犬 2 0只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10只。所有动物模拟右侧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一组扩髓后行交锁髓内钉固定 ,另一组髓内钉... 目的 探讨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固定时 ,扩髓对胫骨血流量和骨折愈合强度的影响。 方法 选用杂种犬 2 0只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10只。所有动物模拟右侧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一组扩髓后行交锁髓内钉固定 ,另一组髓内钉固定前不扩髓。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 ,测量髓内钉固定前后骨折端血供情况 ,术后 2 ,6 ,12周再次测量骨折端血供情况。每次测量后摄片检查。第 12周处死动物 ,取出髓内钉 ,以胫腓骨标本做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1)髓内钉固定后 ,非扩髓组骨折端平均血流量为 (4 6± 9)mV ,扩髓组为 (2 3± 6 )mV ,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此后扩髓组血供恢复缓慢 ,至第 12周血供仍未恢复到骨折前水平。 (2 )X线片显示 ,扩髓组骨折均愈合不良或不愈合 ;而非扩髓组除 1只外 ,均愈合良好。 (3)生物力学测试显示 ,扩髓组骨折愈合强度较非扩髓组差。 结论 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行髓内钉固定时 ,扩髓对骨折端的血供和骨折愈合强度有明显影响。建议临床上对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行髓内钉固定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钉 骨折愈合
原文传递
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9
3
作者 蔡秀军 王一帆 +1 位作者 梁霄 虞洪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307-130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2月,对7例肝脏病变患者施行腹腔镜区域性血流阻断肝切除术,男1例,女6例,年龄31~70岁,平均48.9岁。手术方式包括左肝外叶切除4例、左半肝切除2例、右半肝切除... 目的探讨腹腔镜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2月,对7例肝脏病变患者施行腹腔镜区域性血流阻断肝切除术,男1例,女6例,年龄31~70岁,平均48.9岁。手术方式包括左肝外叶切除4例、左半肝切除2例、右半肝切除1例。采用冲吸钝性解剖法显露门静脉、肝动脉及其分支,并用可吸收夹夹闭,完成区域性血流阻断。结果 7例均成功完成区域性血流阻断,无中转开腹,无死亡,无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88.7 min(70~30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25 ml(350~1000 ml),平均术后住院8.4 d。结论腹腔镜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腹腔镜 局部血流
原文传递
孤立性肺结节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白荣杰 刘福全 +3 位作者 申宝忠 王丹 韩铭钧 吴振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3-388,共6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34例SPN行MSCT动态增强(以4 m 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记录SPN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PHSPN)、灌注量(P)、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PHSPN/PHAA)。...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34例SPN行MSCT动态增强(以4 m 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记录SPN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PHSPN)、灌注量(P)、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PHSPN/PHAA)。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SPN CT灌注各参数与MVD和VEGF的相关性。结果PHSPN值恶性结节[(96.15±11.55)HU]和炎症性结节[(101.15±8.41)HU]较良性结节[(47.24±9.15)HU]有更高的强化峰值(F=72.730、9.728,P值均<0.001);PHSPN/PHAA比值恶性和炎性结节较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51、8.20,P值均<0.001)。而恶性结节与炎症性结节的PHSPN值和PHSPN/PHAA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SPN增强前密度明显低于恶性SPN(χ2=8.49,P<0.05)。恶性SPN与炎症性SPN的灌注量明显高于良性SPN(F=103.15、16.88,P值均<0.01)。VEGF阳性表达17例(恶性SPN 16例,良性SPN 1例),MVD计数恶性SPN[(36.88±6.76)条/视野]明显高于良性[(4.51±0.60)条/视野]和炎性[(26.11±5.43)条/视野]SPN(F=91.31、9.39,P值均<0.001)。CT灌注各参数PHSPN、P、PHSPN/PHAA比值,与恶性和良性MVD呈正相关,其中以恶性结节PHSPN与MVD相关性最强(r=0.657,P<0.05)。结论SPN的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是其在CT灌注上不同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SPNCT灌注特点与其血管生成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硬币病变 局部血流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握力器握拳锻炼法对上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51
5
作者 张敏 方秀新 +3 位作者 李明娥 郑春辉 周希环 吕小芹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25-1329,共5页
目的 观察健康人在适当握力、不同频率、不同时长下握拳锻炼后上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探讨能促进上肢血液循环的最佳握拳锻炼模式。方法 选取45-65岁健康人300名,分为3个过程,按照A、B、C 3组依次进行,每组各100名,男女比例1∶1... 目的 观察健康人在适当握力、不同频率、不同时长下握拳锻炼后上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探讨能促进上肢血液循环的最佳握拳锻炼模式。方法 选取45-65岁健康人300名,分为3个过程,按照A、B、C 3组依次进行,每组各100名,男女比例1∶1。A组确定适宜的握拳力度;B组使用电子握力器以15次/min、20次/min、25次/min、30次/min 4种频率进行握拳锻炼,观察不同频率上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C组在A、B两组研究的适宜握力与最佳频率下,分别握1min、2min、3min,观察不同时长上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健康人握拳锻炼力度为弱档;在4种握拳锻炼频率、3种握拳锻炼时长下的血流速度、血流量与休息状态相比增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握拳锻炼在25次/min、时长持续2min时,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增加效果最为明显(P〈0.01);性别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握力器握拳锻炼能促进上肢血液循环,以弱档水平、25次/min、持续2min的锻炼为最佳模式,该结论可为指导行上肢锻炼的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上肢静脉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锻炼 上肢 局部血流
原文传递
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6
作者 白荣杰 韩铭钧 +2 位作者 王立平 韩雪 魏庆堂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6期866-869,共4页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 (SPN)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4例SPN先行薄层平扫 ,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在动态增强时间 密度曲线基础上 ,测量病灶增强的最大比值 (PHSPN/PTSPN)、强化峰值 (PHSPN)及达到最大峰值...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 (SPN)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4例SPN先行薄层平扫 ,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在动态增强时间 密度曲线基础上 ,测量病灶增强的最大比值 (PHSPN/PTSPN)、强化峰值 (PHSPN)及达到最大峰值所需的时间 (PTSPN) ,并测量与病灶同层的主动脉峰值 (PHAA)。根据以上测得数据 ,计算SPN增强峰值与主动脉增强峰值比 (PHSPN/PHAA) ,SPN灌注量 (ml·min-1·ml-1) =SPN增强最大比值 (Hu·min-1) /动脉增强的峰值 (Hu)。结果 恶性SPN和多血性良性SPN较少血性良性SPN有更高的强化峰值PHSPN和PHSPN/PHAA。而恶性SPN与多血性良性SPN的PHSPN和PHSPN/PHAA无显著差异。多血性良性SPN增强前密度明显低于恶性SPN。恶性SPN与多血性良性SPN的灌注量明显高于少血性良性SPN。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反映病灶的血供信息 ,为孤立性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局部血流
下载PDF
中度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和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34
7
作者 梅弘勋 孙峰丽 +5 位作者 王恩真 王保国 李淑琴 赵继宗 王硕 隋大立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21-524,共4页
目的 观察中度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AHH)联合应用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血液动力学和局部脑血流 (rCBF)的影响。方法  19例颅内动脉瘤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 (A组 ,n =10 )和尼莫地平组 (B组 ,n =9)。诱导后两组均进行中度A... 目的 观察中度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AHH)联合应用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血液动力学和局部脑血流 (rCBF)的影响。方法  19例颅内动脉瘤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 (A组 ,n =10 )和尼莫地平组 (B组 ,n =9)。诱导后两组均进行中度AHH(Hct=2 5 %~ 30 % ) ,监测血流动力学、颅内压 (ICP)及动脉瘤跨壁压 (TMP)的变化。降压期间 ,A组提高异氟醚吸入浓度至 1 4~1 6MAC ;B组尼莫地平 5~ 8μg·kg-1静注 ,继以 10~ 10 0 μg·kg-1·h-1的速率持续泵入 ,两组均维持MAP在 8 0~ 8 7kPa。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LDF)连续监测降压前 (T0 )、降压中 (包括动脉瘤夹闭前T1、夹闭后T2 )和升压后 (T3 )rCBF的变化。结果 与AHH前比较 ,两组在AHH后Hb、Hct和CaO2均显著降低 (P <0 0 1) ,MAP、CVP、HR、ICP及TMP均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 ;两组在T0 ~T3 期间rCBF和CaO2 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T3 时A组的HR快于B组 (P <0 0 5 )。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 ,实施中度AHH能保持血流动力学和TMP稳定 ,联合应用异氟醚或尼莫地平控制性降压 ,不影响rCB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稀释 控制性低血压 动脉瘤 血液动力学 局部血流 脑肿瘤
原文传递
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尤瑞克林对脑梗死大鼠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38
8
作者 李昌盛 闵喆 +3 位作者 湛彦强 许杰 肖连臣 张苏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32-736,共5页
目的 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研究尤瑞克林对大鼠脑梗死后局部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线栓法制备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观测缺血半球皮质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流,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 目的 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研究尤瑞克林对大鼠脑梗死后局部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线栓法制备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观测缺血半球皮质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流,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皮质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流在大剂量组第1天及第2天给药后均有明显改善,部分大脑皮质血管增粗,血流速度加快,小剂量组及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变化,脑缺血48 h后,大、小剂量尤瑞克林组及生理盐水组的梗死体积分别为10.14%±3.02%,25.99%±3.90%,27.10%±3.32%,大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14,P〈0.01),小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后4 h,大剂量组神经功能损伤明显改善,小剂量组及生理盐水组无明显改变,36 h各组间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尤瑞克林可以减少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延缓神经功能损伤,其作用可能与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增加大脑皮质和缺血区血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大脑中动脉 激肽释放酶类 局部血流 激光 诊断显像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对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34
9
作者 单闯 祝建刚 +2 位作者 刘诚 楼尉 陈骏萍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11-412,共2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期间二氧化碳气腹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 30例, ASAⅠ— Ⅱ级,于气腹前、气腹后 10.30min分别采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血,测定PaO2、PaCO2、SaO2、颈内静...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期间二氧化碳气腹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 30例, ASAⅠ— Ⅱ级,于气腹前、气腹后 10.30min分别采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血,测定PaO2、PaCO2、SaO2、颈内静脉血氧分压(PjvO2)和血氧饱和度(SjvO2)等值。结果与气腹前比较,气腹后 10min和 30min的 SjvO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和 PaCO2均显著性增加(P<0.01),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DO2)显著性减少(P<0.01)。气腹后30 minSjvO2比气腹后10min显著性下降(P<0.01),PaCO2和 SjvO2在气腹期间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CO气腹期间,虽然CBF显著增加,但Ca-jvDO2明显减少,提示CO2气腹期间可能存在脑细胞缺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二氧化碳 气腹 脑血流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早期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相关关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慧英 蒋初明 +5 位作者 高永红 邹煦 任菁 甄伟兰 刘洁 朱传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周内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或门诊健康志愿者11例作为对照组。对受试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画钟测验(CDT)、蒙特利尔认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周内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或门诊健康志愿者11例作为对照组。对受试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画钟测验(CD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2日法测量静息及腺苷负荷后各脑区的局部脑血流量,同时计算放射性摄取比值(UR);分析各认知领域与各脑区UR的关系。结果 2组CDT、MoCA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左侧枕叶、左侧颞叶及右侧顶叶UR与MoCA总分相关(r=0.574、0.538、0.533,P=0.010、0.017、0.019);右侧小脑、左侧颞叶UR与延迟回忆评分相关(r=0.525、0.475,P=0.021、0.040);右侧额叶、左侧额叶及右侧颞叶UR与CDT评分相关(r=-0.526、-0.499、-0.516,P=0.021、0.029、0.024)。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可能相关。联合静息及腺苷负荷SPECT对发现急性脑梗死早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血流动力学 局部血流
下载PDF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改变 被引量:36
11
作者 李可嘉 喻晓兵 戴虹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伴黄斑水肿(ME)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颞侧BRVO伴ME(BRVO-ME)患者32例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 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伴黄斑水肿(ME)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颞侧BRVO伴ME(BRVO-ME)患者32例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平均年龄(57.81±10.58)岁;平均病程(12.13±7.13)d。将BRVO-ME眼静脉阻塞侧定义为受累侧。双眼均行BCVA、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采用OCTA仪对双眼黄斑区3mm×3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以及FAZ范围300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治疗前后黄斑区血流密度、FAZ参数比较行配对t检验;治疗前血流密度与BCVA、FAZ面积关系采用一元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与对侧健康眼比较,BRVO-ME眼黄斑区SCP、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9,9.753,P=0.000、0.000);PERIM、AI增加,FD-300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54、4.988、2.963,P=0.000、0.000、0.006);FAZ面积扩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8,P=0.36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BCVA、FAZ面积分别与受累侧DCP血流密度呈正相关和负相关(r=0.462、-0.387,P<0.05)。连续3次治疗后,BRVO-ME眼CRT下降,BCVA提高,FD-300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65、-10.573、3.256,P<0.05);PERIM、AI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0、2.004,P=0.607、0.054);黄斑区S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4,P=0.008);DCP血流密度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1,P=0.514),但与第1次治疗后比较,第2次治疗后DCP血流密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2,P=0.004);FAZ面积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0,P=0.000);每次治疗后,FAZ面积逐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血流 视网膜静脉闭塞/治疗 黄斑水肿/治疗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改善背肌肌耐力及等速肌力峰值 被引量:34
12
作者 陈璟 王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6期5797-5802,共6页
背景:最近几年,通过训练躯干深层肌肉运动控制为基础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对慢性持续性腰痛的缓解取得越来越显著的疗效,但这种训练方法对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肌力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探讨核心稳定训练对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 背景:最近几年,通过训练躯干深层肌肉运动控制为基础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对慢性持续性腰痛的缓解取得越来越显著的疗效,但这种训练方法对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肌力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探讨核心稳定训练对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肌力、肌耐力、局部血流、运动知觉与功能改善的效果,为未来全民健身运动处方开发及下背痛患者康复训练方案制订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依据改良式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分及腰椎L_3皮下脂肪厚度等前测指标将25例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并对试验组执行为期6周、每周2次、每次60 min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并于试验前、后1周内完成相关指标测试。结果与结论:(1)6周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下背痛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0 (°)/s背肌肌耐力及等速肌力峰值、背肌肌耐力总作功,但对核心训练外日常运动量无影响;(2)6周核心稳定训练对等速背肌耐力测验时局部血流量有显著影响作用,表现为试验组氧合血红素及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低于前测及对照组,而对脱氧血红素无影响;(3)6周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下背痛患者的运动知觉,表现为试验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运动知觉复位精度及背肌肌电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前测及对照组;(4)结果提示,6周核心稳定性训练介入对改善下背痛患者疼痛、运动知觉、局部血流、肌耐力及背肌肌电反应时间等均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 非特异性下背痛 腰椎功能 运动处方 肌力测试 康复训练 疼痛目测类比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下载PDF
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时肝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的研究 被引量:33
13
作者 罗天友 史斌 +4 位作者 李咏梅 吕发金 袁书伟 严敏 吴景全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8-263,共6页
目的 研究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时肝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 (transienthepaticabnormalenhancement,THAE)的表现特征 ,探讨其产生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1999年 1月至2 0 0 1年 9月 92 6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接受了肝脏或上腹部螺... 目的 研究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时肝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 (transienthepaticabnormalenhancement,THAE)的表现特征 ,探讨其产生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1999年 1月至2 0 0 1年 9月 92 6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接受了肝脏或上腹部螺旋CT扫描。CT扫描常规先作全肝或上腹部螺旋CT平扫 ;注射对比剂开始后 2 5~ 3 0s行肝动脉期扫描 ,65~ 70s行门静脉期扫描 ;对部分病例还行病灶局部延迟扫描 ,延迟时间为 3、5及 10~ 15min。肝动脉期共检出 82例 (男 72例 ,女 10例 ;年龄 2 6~ 78岁 )具有THAE ,着重对其在平扫和增强各期图像上的表现、与肝内或肝外病灶的关系以及门静脉系统情况做详细观察和记录。结果  82例 (8 9% )共有 12 2处肝动脉期THAE ,其中 110处(90 2 % )平扫未显示THAE区域密度异常 ,12处 (9 8% )呈稍低密度 ;所有 12 2处THAE在肝动脉期都为均匀的高密度影 ;在门静脉期 ,10 9处 (89 3 % )转为等密度而不能分辨 ,余 13处 (10 7% )为均匀稍高密度影 (其中 10处作了延迟扫描 ,均转为等密度 )。 83处 (68 0 % )THAE呈边缘光滑的楔形或扇形 ,2 9处呈不规则形 (2 3 8% ) ,余为其他形状。THAE紧贴肝内肿瘤或其他病灶的有 46处 (3 7 7% ) ,邻近肝外肿瘤或其他病灶 2 0处 (16 4% ) ,余 5 6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螺旋CT 动态增强扫描 肝动脉期 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 肝疾病
原文传递
微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以及定量测量 被引量:22
14
作者 高培毅 林燕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 报告微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以及定量测量方法。方法 以PentiumⅡ 30 0MHz微处理器、12 8MB内存、16MB显存、6G硬盘PC机和Windows 98第 2版为平台 ,用VissualC ++为开发语言 ,根据中心容积定理 ,利用动态CT图像分析并计算脑血流动... 目的 报告微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以及定量测量方法。方法 以PentiumⅡ 30 0MHz微处理器、12 8MB内存、16MB显存、6G硬盘PC机和Windows 98第 2版为平台 ,用VissualC ++为开发语言 ,根据中心容积定理 ,利用动态CT图像分析并计算脑血流动力学的有关参数 ,包括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 ,CBF)、脑血容量 (cerebralblood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 (meantransittime ,MTT)和峰值时间 (timetopeak ,TTP)等。最后 ,将脑血流动力学数据根据色阶分别处理成脑血流量图(mappingofCBF)、脑血容量图 (mappingofCBV)、平均通过时间图 (mappingofMTT)和峰值时间图(mappingofTTP)。结果 动态增强CT图像经软件处理后可以在微机上显示脑组织的CBF、CBV、TTP和MTT灌注原始图像以及分割颅骨、皮下组织和脑室后的图像。急性脑缺血患者在MRT1加权像、T2加权像、平扫CT以及增强CT未显示的责任病灶 ,脑CT灌注图像可以清楚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结论 微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简单易行 ,可显示常规CT和MR无法发现的早期脑缺血区的血流异常。与MR灌注成像相比更适用于急诊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辅助 CT 脑缺血 脑灌注成像 定量测量
原文传递
颈部旋转与侧屈活动对椎动脉血供的影响 被引量:28
15
作者 姜建元 马昕 +5 位作者 张爱敏 黄煌渊 周建伟 夏军 陈文钧 吕飞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66-669,共4页
目的了解颈部旋转和侧屈活动对椎动脉血供的影响,探讨椎动脉血供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实验组30例颈性眩晕患者均排除耳源性眩晕,且无需要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3岁,平均52.1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 目的了解颈部旋转和侧屈活动对椎动脉血供的影响,探讨椎动脉血供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实验组30例颈性眩晕患者均排除耳源性眩晕,且无需要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3岁,平均52.1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和颈、肩、背部疼痛史。对照组15例无眩晕症状,无需要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自愿者,男8例,女7例;年龄38~70岁,平均49.47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分别在中立位、左右旋转15°、30°、45°、60°及左右极度侧屈体位,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双侧椎动脉颅内段TCD观察,了解不同颈位对椎动脉血供的影响。结果中立位时,实验组椎动脉血流低于对照组(P<0.01)。与自身中立位时血流作对照,实验组转颈到30°时同侧椎动脉血流开始有较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转颈到45°时同侧椎动脉血流开始有较明显下降(P<0.01),转颈过程中实验组较对照组血流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侧屈时,实验组有24例、对照组有3例出现同侧椎动脉血流下降(P<0.01)。结论颈性眩晕有静态椎动脉血流下降的基础,即椎动脉血流在中立位时就低于正常,并随着颈椎的活动,出现动态的下降。颈性眩晕的发生可能与转颈过程中椎动脉血流下降幅度或速度超出其代偿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血流 血供 对照组 中立位 颈性眩晕 脑血管疾病 治疗 下降 年龄
原文传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及脑细胞功能状态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默力 郭冬梅 张人玲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2-515,共4页
目的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及脑细胞功能状态的研究 ,探讨TIA的有效治疗依据。方法  4 1例处于发作间期的TIA患者与 5 5名做对照的健康成人均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 (single photonemissionco... 目的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及脑细胞功能状态的研究 ,探讨TIA的有效治疗依据。方法  4 1例处于发作间期的TIA患者与 5 5名做对照的健康成人均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 (single 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 ,SPECT )、CT灌注成像 (computedtomographyperfusionimaging ,CTPI)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PET)等检查 ,对检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SPECT显示放射稀疏和 (或 )缺损 39例 ,检出率为 95 1%。CTPI显示灌注异常 2 6例 ,检出率为 6 3 4 % ,提示TIA发作间期仍有半数以上存在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动力异常。而对于CTPI显示脑血流正常者 ,SPECT仍显示有放射稀疏和 (或 )缺损 ,考虑为局部脑细胞功能减低所致 ,PET检测结果亦显示细胞代谢异常。结论 TIA发作间期患者虽无临床症状及体征 ,但脑细胞功能未完全恢复正常 ,部分患者仍处于脑血流异常状态。提示临床医师应重视TIA患者的治疗 ,防止TIA复发 ,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间期 脑血流 脑细胞功能
原文传递
血管性痴呆大鼠脑血流量及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孙莉 吴江 +1 位作者 王守春 张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409-411,共3页
目的 研究脑血流量及细胞凋亡在血管性痴呆 (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制备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 ,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各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 (术后 2 4h、1周、0 .5、1、2、3及 4个月 ... 目的 研究脑血流量及细胞凋亡在血管性痴呆 (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制备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 ,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各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 (术后 2 4h、1周、0 .5、1、2、3及 4个月 )额叶皮质、海马区局部脑血流量 (rCBF) ;采用HE染色、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仪 (FCM) ,观察额叶皮质、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时程变化情况。结果 大鼠术后额叶皮质、海马区的rCBF明显下降 ,以术后 2 4h最明显 ,至术后 4个月时仍明显低于正常 ;病理学研究发现 ,少数大鼠出现脑梗死灶。随着脑血流量持续下降 ,额叶皮质经历了从锥体细胞水肿、缺血、凝固性坏死到变性、脱失及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过程 ;海马CA1区锥体细胞从最初的缺血、水肿逐渐发展为严重脱失、基质疏松及微空泡形成。FCM结果显示 ,额叶皮质及海马区细胞凋亡均在 1周时最明显 ,额叶皮质至术后 2个月、海马区至术后 3个月时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海马区凋亡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额叶皮质。结论 持续性脑血流量下降引起神经细胞凋亡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局部血流 神经细胞凋亡 动物模型 脑血流量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大鼠烫伤休克早期口服补液时胃排空和胃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胡森 郝波 +4 位作者 车晋伟 耿世佳 吴静 杜颖 盛志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52-1253,共2页
目的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大鼠烫伤休克早期口服补液时胃排空和胃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8只,随机分为假烫组(n=6)、单纯烫伤组(单烫组,n=18)、卡巴胆碱组(CAL组,n=18)、葡萄糖-电解质液组(GES组,n=18)和GES+CAL组(GES/CAL... 目的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大鼠烫伤休克早期口服补液时胃排空和胃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8只,随机分为假烫组(n=6)、单纯烫伤组(单烫组,n=18)、卡巴胆碱组(CAL组,n=18)、葡萄糖-电解质液组(GES组,n=18)和GES+CAL组(GES/CAL组,n=18)。用沸水(100℃,15s)造成大鼠背部35%TBSA烫伤。单烫组不补液;GES和GES/CAL组于伤后0.5h开始按Parkland公式量的半量(即每1%TBSA烧伤补液2ml/kg)分2次、间隔2h口服GES液;CAL和GES/CAL组于伤后0.5h口服CAL(60μg/kg)。烫伤后2、4、6h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胃血流量,酚红法测定胃排空率。结果烫伤后胃排空率和胃血流量显著降低(P<0.05);GES或CAL各组胃排空率和胃血流量均显著回升,明显高于单烫组(P<0.05);GES/CAL组胃排空和胃血流量改善比GES、CAL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CAL能显著改善大鼠烫伤休克早期胃排空和胃血流量,提高口服液体复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卡巴胆碱 口服补液 胃排空 局部血流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后巩膜加固术后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与血流改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熙芳 乔利亚 +5 位作者 李晓霞 马楠 李猛 管征 王怀洲 王宁利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5,共7页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后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厚度及血流改变,为后巩膜加固手术应用于病理性近视眼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开放性、单一治疗组的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4至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拟行后巩膜加固术的10例病...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后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厚度及血流改变,为后巩膜加固手术应用于病理性近视眼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开放性、单一治疗组的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4至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拟行后巩膜加固术的10例病理性近视眼患者的20只眼进行OCT血管成像的放射线扫描及黄斑区3 mmx3 mm血流模式扫描。分析后巩膜加固术前及术后60 d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1 mm位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及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血流密度及血流指数的变化,同时对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数及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进行比较。正态性分布数据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应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结果本组患者包括男性5例(10只眼),女性5例(10只眼),平均年龄(35.5±4.2)岁。术后60 d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数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1.89,0.20;P〉0.05)。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显著降低(Z=-2.58,P=0.01),黄斑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1 mm位置视网膜厚度(t=0.44,P=0.67;t=0.05,P=0.96;Z=0.87,t=0.64, Z=-0.78,P=0.99)及脉络膜厚度(t=-0.12,-0.25,0.53,-0.91,1.20;P〉0.05)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表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分别为(48.18±4.56)%和(31.47±5.11)%,较术前的(33.82±4.33)%和(14.29±3.89)%显著增加(t=2.66,P=0.02;t=3.16,P=0.01)。术后表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膜血流指数(0.044±0.005、0.025±0.005)较术前(0.028±0.004、0.010±0.003)显著增加(t=2.59,P=0.02;t=2.95, P=0.01),表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膜血流面积、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血流密度及血流指数较术前无明显增加。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 巩膜 眼外科手术 视网膜 脉络膜 局部血流 血液循环
原文传递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comparison of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study wit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被引量:19
20
作者 BAI Rong-jie CHENG Xiao-guang +3 位作者 QU Hui SHEN Bao-zhong HAN Ming-jun WU Zhen-hu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541-547,共7页
Background The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SP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indings on chest radiographs. The objectives of clinical practice are to differentiate malignant nodules from benign nodules in the least inv... Background The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SP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indings on chest radiographs. The objectives of clinical practice are to differentiate malignant nodules from benign nodules in the least invasive way and to make a specific diagnosis.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fusion imaging features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VEGF) in SPNs using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and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PN blood flow pattern and blood flow quantitative features. Also, the study called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method's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SPNs.Methods Sixty-eight patients with SPN underwent multi-location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nonionic contrast material was administrated via the antecubital vein at a rate of 4 ml/s) MSCT. Precontrast and postcontrast attenuations on every scan was studied. Perfusion, peak height, and the ratio of the peak height of the SPN to that of the aorta were analyzed. Perfusion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maximum gradient of the time-density curves (TDC) and the peak height of the aorta. The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perfusion, peak height, ratio of peak height of the SPN to that of the aorta) of the blood flow pattern were compared with MVD and the VEGF expression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The perfusion peak heights of malignant ((96.15±11.55) HU) and inflammatory ((101.15±8.41) HU) SP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enign ((47.24±9.15) HU) SPNs (P 〈0.05, P 〈0.05). Ratios of SPN-to-aorta of malignant and inflammatory SP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enign SPNs (P 〈0.05, P 〈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peak height and SPN-to-aorta ratio of malignant SPNs and inflammatory SPNs (P 〉0.05, P 〉0.05). The precontrast densities of inflammatory SPN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malignant SPN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n lesion pulmonary regional blood flow noevascularization pathologic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