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8
1
作者 钟远鸣 付拴虎 +2 位作者 张家立 李智斐 伍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829-183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264例(394个椎体),分为A组(再发骨折组)21例,B组(未再发骨折组)243例。随访时间平均(16.50±6.50)个月,记录术后再发骨折的时间、部位及发生率,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穿刺方法、骨水泥量、原发椎体平均数目、QCT值、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率、手术前后VAS评分、椎体后凸角等因素并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椎体成形术后首次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7%,时间为(9.34±8.34)个月,第2、3次发生在3个月内。骨水泥渗漏率为9%,渗漏后无临床症状发生。年龄、性别、穿刺方法、骨水泥量、原发椎体平均数目、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角度(Cobb)等因素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第3 d VAS评分在A组、B组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终末随访VAS评分在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QCT值在A组和B组间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再发骨折发好于术后9个月内,骨密度是PVP后再发骨折的一个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脊柱骨折 再发骨折
原文传递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后再骨折分析 被引量:44
2
作者 余沛堂 俞伟 严建武 《临床骨科杂志》 2004年第2期189-190,共2页
目的 探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原因。方法 对 6 7例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伴喙锁韧带损伤者 ,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6 7例随访 1~ 2 6个月 ,平均 7个月 ,有 5例再骨折 ,约占总病例的 7 4 %。结论 锁骨钩钢... 目的 探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原因。方法 对 6 7例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伴喙锁韧带损伤者 ,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6 7例随访 1~ 2 6个月 ,平均 7个月 ,有 5例再骨折 ,约占总病例的 7 4 %。结论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后 ,一定要重视再骨折预防。避免在钢板与锁骨近端交界处四力相交而形成剪力 ,及时拆除内固定 ,可以防止再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 肩脱位 再骨折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智斐 付拴虎 +4 位作者 张家立 伍亮 周劲衍 莫怡 钟远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90-794,共5页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探讨引起再骨折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VP治疗的26...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探讨引起再骨折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VP治疗的264例(394个椎体)OVCF患者,分为A组(再发骨折组)34例,B组(未再发骨折组)230例。随访时间6~35个月,平均20.5±8.8个月,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后再发骨折的时间、部位、发生率,空腔样椎体数目,终末随访定量CT(QCT)值,骨水泥渗漏的部位及渗漏率,手术前后VAS评分等因素并对以上因素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PVP后首次再发邻近椎体骨折与跨跃式椎体骨折的总发生率为13%(共34例),时间为11.7±9.2个月,有21例患者第2、3次再发骨折发生在3个月内。年龄、性别、空腔样椎体数目等因素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QCT值在A组和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术后第3天VAS评分在A组、B组各组内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水泥渗漏共34例36个椎体,骨水泥渗漏率为9%,渗漏后均无临床相关症状;骨水泥渗漏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两组间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不管是椎间隙渗漏还是其他部位渗漏,均提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的患者间在VAS评分(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对比,均提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OVCF患者行PVP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年龄、性别、空腔样椎体数目、骨水泥渗漏与PVP后再发骨折无明显相关性,骨质疏松可能是引发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一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相关因素 再发骨折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格 梅伟 +1 位作者 刘沛霖 毛克政 《中医正骨》 2016年第6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采用PVP治疗的22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PVP术后是否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将患者分...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采用PVP治疗的22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PVP术后是否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和未再骨折组。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初次骨折椎体数量、术前椎体骨密度降低值、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和再骨折发生时间。结果:再骨折组31例,未再骨折组194例。再骨折组邻近椎体再骨折时间为PVP术后10 d至48个月,中位数13个月。再骨折组男8例、女23例,未再骨折组男39例、女155例;2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1,P=0.679)。再骨折组初次骨折椎体数量〈3椎27例、≥3椎4例,未再骨折组初次骨折椎体数量〈3椎183例、≥3椎11例;2组患者初次骨折椎体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5,P=0.266)。2组患者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9±1.45)m L,(4.97±1.06)m L,t=0.624,P=0.542]。再骨折组的患者年龄大于未再骨折组[(75.34±4.79)岁,(72.59±6.67)岁,t=1.216,P=0.000],术前椎体骨密度降低值大于未再骨折组[(2.92±0.25)SD,(2.75±0.38)SD,t=1.127,P=0.031]。再骨折组骨水泥椎间盘渗漏12例,未再骨折组骨水泥椎间盘渗漏15例,再骨折组的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高于未再骨折组(χ^2=21.444,P=0.000)。结论:高龄、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及椎体骨密度降低可能是导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 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再骨折 危险因素 临床试验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安忠诚 陈晨 +3 位作者 董黎强 吴连国 朱宇尘 魏浩 《中华全科医学》 2022年第4期591-593,712,共4页
目的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发生。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行PKP术治疗的438例... 目的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发生。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行PKP术治疗的438例单节段OVCF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PKP术后是否发生邻近节段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非骨折组(257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胸腰段比例、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漏情况、随访期间外伤情况及再骨折时骨密度,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其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289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并纳入本研究,术后随访12~24(13.5±0.9)个月。至末次随访,术后共32例患者新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邻近节段再骨折与再骨折时骨密度和随访期间外伤情况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骨折时骨密度(OR=0.225)是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影响因素(P<0.01);随访期间轻微外伤(OR=5.254)可能是导致再骨折发生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P<0.01)。结论PKP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的进展和随访期间的再次外伤。因此术后早期腰围保护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及避免外伤必不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再骨折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周围再骨折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被引量:14
6
作者 储为民 王宇知 程向国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3期328-328,331,共2页
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部分患者钢板边缘可出现再骨折。2003年5月~2010年2月,我科共收治12例再骨折患者,经治疗后取得满意效果。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8... 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部分患者钢板边缘可出现再骨折。2003年5月~2010年2月,我科共收治12例再骨折患者,经治疗后取得满意效果。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8~52岁。股骨上段1例,股骨中下段11例。初次手术均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方式。螺钉均穿过双层骨皮质固定,骨折两端有效螺钉3~4枚。两次骨折间隔时间为4~11个月。过早负重活动3例,跌倒9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外科学 再骨折 骨折固定术 植骨
下载PDF
单发和多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再发骨折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洪德 何仕诚 +4 位作者 张年明 杨明 许传军 王宏 姜西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30-2333,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单发与多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1年内再发骨折的风险、间隔时间及诱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VP治疗的1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单发骨折及多发骨折两组,记录始发及再发椎体骨折... 目的对比分析单发与多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1年内再发骨折的风险、间隔时间及诱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VP治疗的1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单发骨折及多发骨折两组,记录始发及再发椎体骨折的时间、数目及再发骨折的诱因。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及再发骨折发生率差异,骨密度、骨折诱因差异,年龄及再发骨折时间的差异。结果 156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中单发椎体压缩骨折102例,多发椎体压缩骨折54例。102例单发椎体骨折中,有16例患者再发生骨折,再发椎体骨折平均时间185.0天,54例多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有20例患者再发骨折,再发椎体骨折平均时间123.7天。再发骨折有明确诱因者单发骨折组2例,多发骨折组3例。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再发骨折的风险及间隔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多椎体骨折较单椎体骨折PVP术后易再发生骨折,且间隔时间短,再发骨折多无明确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再发骨折
下载PDF
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盛伟超 张敬 +2 位作者 乙杨光 吕东波 高延征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8例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2.4岁;骨折椎体:T115例,T129...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8例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2.4岁;骨折椎体:T115例,T129例,L111例,L23例;既往手术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1例。手术方法:后路切除棘突、椎板,经侧方切除关节突、横突,部分切除椎体、骨水泥及上下椎间盘,神经减压,椎体间人工椎体固定,后路钉棒矫形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82.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96.2 mL。28例患者术后随访8~29个月(平均19.8个月),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cobb角由术前的41.3°±10.3°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6.4°±2.5°,VAS评分由术前的(7.3±1.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5±1.0)分,JOA评分由术前的(8.4±2.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3±2.5)分,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可一期进行骨水泥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有很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原文传递
预防性经皮椎体成形术可减少邻近椎体再发骨折 被引量:5
9
作者 梅治 李青 +2 位作者 赵成毅 梁道臣 张爱明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否可减少PV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发生。方法将68例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例,对骨折椎体行PVP; B组35例,对骨折椎体及上、下邻近椎体行PVP。术后定期行胸... 目的探讨预防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否可减少PV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发生。方法将68例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例,对骨折椎体行PVP; B组35例,对骨折椎体及上、下邻近椎体行PVP。术后定期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若再次出现疼痛,及时行胸腰椎MRI检查。统计PV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A组随访至6个月时有12例(36. 36%)邻近椎体再发骨折;随访至12个月时,新增1例;合计有13例(39. 39%)邻近椎体再发骨折。B组随访至6个月时有2例(5. 71%)发生邻近椎体再发骨折;随访至12个月时,新增1例;合计有3例(8. 57%)发生邻近椎体再发骨折。两组随访至24个月均未见新增病例。邻近椎体再发骨折发生率B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预防性PVP能够减少PV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预防性经皮椎体成形术 再发骨折
下载PDF
老年四肢骨折患者2年内再骨折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10
作者 李娜 李永犇 张青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71-177,共7页
目的构建老年四肢骨折患者2年内再骨折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四肢骨折患者148例为训练组,用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在我... 目的构建老年四肢骨折患者2年内再骨折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四肢骨折患者148例为训练组,用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四肢骨折患者86例为验证组,对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训练组148例患者随访2年,失访6例,有效随访142例,再骨折27例,发生率为19.01%(27/142)。训练组2年内再骨折患者女性、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合并骨质疏松、固定物松动、使用糖皮质激素、独居多于未发生再骨折患者,年龄大于未发生再骨折患者,四肢骨骼肌指数、早期负荷锻炼、补充钙剂少于未发生再骨折患者(P<0.05)。四肢骨骼肌指数为训练组患者2年内再骨折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独居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患者2年内再骨折的风险预测模型,logit(P)=-14.622+0.220×年龄-0.521×四肢骨骼肌指数+1.724×合并糖尿病+1.485×合并骨质疏松+1.282×独居。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c2=6.411,DF=8,P=0.601,拟合度较好。内部验证C-index为0.833,区分度较好,Brier得分为0.107,校准斜率为0.666,校准度良好。外部验证AUC值为0.897,95%CI为0.810~0.953,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85.94%,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经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拟合度较好,Brier得分为0.094,校准斜率为0.793,校准度良好。结论老年四肢骨折患者2年内再骨折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四肢骨骼肌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独居,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特点及高危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管理,以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骨折 再骨折 预测 列线图
原文传递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判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飞 陈强 +2 位作者 徐志刚 肖丽云 邱水强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4期470-474,共5页
目的 探讨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判作用。方法 将163例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按照术前骨代谢生化标志物[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和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测量值... 目的 探讨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判作用。方法 将163例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按照术前骨代谢生化标志物[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和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测量值的正常与否分为低骨转换组(β-CTX和PINP测量值均正常,78例)与高骨转换组(β-CTX测量值明显升高且PINP测量值正常,85例),因患者围手术期均拒绝接受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故只予口服基础补充剂。比较两组术前资料及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累计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36个月。(1)术前一般资料:体重指数、合并症情况、腰椎骨密度T值、PINP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低骨转换组显著大于高骨转换组(P<0.01);β-CTX高骨转换组明显高于低骨转换组(P<0.01)。(2)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累计发生率:术后3、6、12、1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高骨转换组均明显高于低骨转换组(P<0.05)。结论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可作为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重要预判指标,临床上需对OVCF患者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系统性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减少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再骨折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或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再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广东 杨惠林 +4 位作者 刘滔 梅昕 张林林 倪莉 佘远时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9-1141,共3页
目的探讨对椎体成形(VP)或椎体后凸成形(KP)术后再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对12例骨质疏松性骨折VP或KP术后再骨折患者,采用VP治疗2例4个椎体,KP治疗5例9个椎体,并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1例第2次骨折后行KP,第3次骨折后行卧床、抗骨质疏松治... 目的探讨对椎体成形(VP)或椎体后凸成形(KP)术后再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对12例骨质疏松性骨折VP或KP术后再骨折患者,采用VP治疗2例4个椎体,KP治疗5例9个椎体,并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1例第2次骨折后行KP,第3次骨折后行卧床、抗骨质疏松治疗;其余4例骨折椎体自身再骨折的患者行抗骨质疏松治疗。12例获随访6~12个月。结果经VP或KP治疗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显著,经全面抗骨质疏松的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再次骨折。结论 VP或KP仍然可以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再骨折患者的疼痛,需加强对再骨折患者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原文传递
老年人脊柱脆性骨折PVP术后再发骨折再次PVP术后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光胜 边立忠 +3 位作者 王宏 刘稳 李洪德 姜锡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67-969,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脆性骨折椎体成型(PVP)术后患者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4月-2012年3月行老年人脊柱脆性骨折经皮PVP共361例,其中再发椎体骨折27例31椎体,再次采用闭合复位、PVP治疗,并行抗骨质...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脆性骨折椎体成型(PVP)术后患者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4月-2012年3月行老年人脊柱脆性骨折经皮PVP共361例,其中再发椎体骨折27例31椎体,再次采用闭合复位、PVP治疗,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术前、术后24h及术后6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脊柱伤椎前缘压缩比值及矢状位Cobb角。结果本组病人术后24h腰痛消失或明显减轻,VAS术前(8.15±0.76)分,术后24h(1.64±0.45)分,术后6个月为(1.25±0.31)分(P〈0.01);术后脊柱伤椎前缘压缩比值、Cobb角分别为术前(30.7±5.16)%、24.72°±4.1°,术后24h为(84.2±5.03)%、8.7°±2.6°,术后6个月为(82.9±4.65)%、9.1°±2.3°,术后后凸畸形矫正,较术前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尸〈0.01);随访6个月至24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再次骨折。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后效果较好,但未进行有效抗骨质疏松症治疗,仍有部分骨折复发。在进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后,无再发椎体骨折。骨折后再次行PVP,仍可有效缓解疼痛,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PVP 再发骨折 老年人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密度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向前 冯林杰 +3 位作者 王志强 张柳 刘英杰 甘洪全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7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1例2013年10月—2014年9月收治的所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双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对所有病例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1例2013年10月—2014年9月收治的所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双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对所有病例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上、下相邻椎体骨密度,对比骨量丢失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内上位椎体骨密度为(1.052±0.088)g/cm2,下位椎体骨密度为(0.901±0.145)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上位椎体骨密度较术前减少了13.14%,下位椎体骨密度较术前减少了2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下位椎体较上位椎体骨密度减少明显,术后12个月内,上、下相邻椎体均出现骨量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 再发骨折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卧床时间对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再骨折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先忠 刘晓峰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21期2586-2588,共3页
目的:分析卧床时间对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再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样本医院收治的106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 目的:分析卧床时间对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再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样本医院收治的106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VCF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对卧床时间与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I型前胶原N端前肽(type I procollagen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type I collagen carboxyl end peptideβspecial sequence,β-CTX)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多元相关分析。结果:106例OVCF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有24例发生再骨折现象,其再骨折的发生率为22.6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卧床时间、椎体BMD、P1NP及β-CTX为术后患者发生再骨折的相关因素(χ^(2)=18.334,t=36.869、7.133、11.739、6.00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卧床时间、椎体BMD、P1NP及β-CTX为术后患者再骨折独立影响因素(OR=3.50、3.91、4.29、3.39、9.14,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卧床时间与β-CTX呈正相关,与椎体BMD及P1NP呈负相关(r=0.695、-0.486、-0.641,P<0.05)。结论:年龄、卧床时间、椎体BMD、P1NP、β-CTX是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卧床时间长可能会引起患者骨转换紊乱导致BMD下降,引起骨折的再发生,术后应引导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床时间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再骨折
下载PDF
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文军 余绍金 谢剑龙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140-146,共7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近期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于中信惠州医院因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行PVP或PKP术的5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近期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于中信惠州医院因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行PVP或PKP术的5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2例,女370例,平均年龄(76±8)岁,分为再发骨折组(n=72)与未再发骨折组(n=490)。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质指数(BMI)、骨密度QCT值、椎体后凸角(Cobb)、手术方式、既往有无骨折病史、骨水泥注入量、穿刺方法、是否规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水泥是否渗漏等变量纳入术后再发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56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5.90%,随访时间(14±4)月。1年内再骨折发生率为12.81%(72/562),3个月内再发骨折的人数占总发生率的15.28%(11/72)。单因素分析示,年龄、性别、QCT值、既往有无骨折病史、是否规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及骨水泥是否渗漏与PVP或PKP术后再骨折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OR=1.095,95%CI:1.079,1.111)、既往其他骨折病史(OR=1.311,95%CI:1.082,1.633)与骨水泥渗漏(OR=1.756,95%CI:1.112,2.797)是胸腰椎OVCF患者行PVP或PKP术后近期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规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OR=0.130,95%CI:0.012,0.347)为术后近期再骨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胸腰椎OVCF患者行PVP或PKP术后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龄、既往存在其他骨折病史与骨水泥渗漏。建议患者术后合理补充钙剂,规律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再发性骨折
原文传递
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密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余向前 冯林杰 +2 位作者 王志强 刘英杰 甘洪全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1686-1689,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密度的变化与再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行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术患者48例,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应用DEXA检查测...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密度的变化与再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行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术患者48例,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应用DEXA检查测定相邻椎体骨密度,对比上、下相邻椎体骨量丢失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内上位椎体骨密度为(1.201±0.113)g/cm2,下位椎体骨密度为(1.053±0.187)g/cm2(P<0.01)。结论术后3个月相邻椎体骨量丢失最为明显,下位椎体骨密度减少较上位椎体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骨密度 再发骨折
原文传递
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不连的修复策略:一项病例分析
18
作者 赵星丞 王军 陆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8-546,共9页
背景: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脊柱和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不同程度改变,将导致全脊柱/腰椎矢状面发生失平衡和再平衡。如果初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展为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不... 背景: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脊柱和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不同程度改变,将导致全脊柱/腰椎矢状面发生失平衡和再平衡。如果初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展为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不连。目的:观察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腰椎体压缩骨折骨不连9例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PVP)术后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8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骨科收治的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骨不连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术椎再骨折患者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行再翻修治疗,同时规律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康复训练。出院前及随访时复查患者的腰椎X射线平片及三维CT检测结果,评价骨水泥弥散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腰椎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Roussouly腰椎功能分型变化。结果与结论:①9例患者术后随访时均未发生神经损伤、感染、骨水泥椎管内渗漏、肺栓塞及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均未发生骨水泥相关的不良反应。有1例患者术后2年感染COVID-19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②术椎再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翻修术前,末次随访经皮椎体成形翻修术后患者Roussouly腰椎功能分型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测量术椎椎体高度变化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意义。③上述结果提示,对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腰椎体压缩骨折骨不连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患者而言,适量骨水泥注入和有效骨水泥弥散具有明显缓解术后疼痛作用,规律抗骨质疏松和术后有效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技术 椎体成形 术椎再骨折 Roussouly腰椎功能分型 应力集中区
锁骨骨折内固定后再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熊小春 刘遵勇 +3 位作者 龙亨国 陈本宝 周成洪 刘玖行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2期298-299,共2页
2012年6月~2020年6月,我科采用非手术或二次内固定方式治疗31例锁骨骨折内固定后再骨折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1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32~64岁。均确诊为锁骨骨折经锁定钢板内固定后1~6个月再骨折,依患者主观意愿... 2012年6月~2020年6月,我科采用非手术或二次内固定方式治疗31例锁骨骨折内固定后再骨折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1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32~64岁。均确诊为锁骨骨折经锁定钢板内固定后1~6个月再骨折,依患者主观意愿及断端移位情况,11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0例采用二次内固定治疗。再次骨折至本次治疗时间1~3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术后再骨折 内固定 非手术治疗
下载PDF
动力加压髋螺钉对股骨上段生物力学特征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方浩 朱建民 +1 位作者 曾明 王以进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1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上端骨折,以动力加压髋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骨折愈合后,取出动力加压髋螺钉以后的股骨上段与完整的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学特性相比较,为临床内固定取出术后功能锻炼的强度提供量化依据。方法:收集8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进行实... 目的:探讨股骨上端骨折,以动力加压髋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骨折愈合后,取出动力加压髋螺钉以后的股骨上段与完整的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学特性相比较,为临床内固定取出术后功能锻炼的强度提供量化依据。方法:收集8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分别测定完整股骨上段和动力加压髋螺钉取出后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改变。结果:动力加压髋螺钉取出术后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与完整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股骨上端骨折如果以动力加压髋螺钉为治疗手段,在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后,功能锻炼只能控制在慢速步行水平,不能进行奔跑、跳跃等活动。以防止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上段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动力加压髋螺钉 再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