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新政时期民变的心理成因及其特点 被引量:2
1
作者 殷俊玲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7-111,共5页
“清末新政”因未考虑到民众的心理承受力和实际利益从而引发了各类民变。因税种增多,乱增税率而引发了抗捐税斗争;为建学堂而废除庙宇、将公田充作经费既冲撞了民间传统信仰,又触动了民众利益,民众听信谣传而引发了毁学风潮;清廷在全... “清末新政”因未考虑到民众的心理承受力和实际利益从而引发了各类民变。因税种增多,乱增税率而引发了抗捐税斗争;为建学堂而废除庙宇、将公田充作经费既冲撞了民间传统信仰,又触动了民众利益,民众听信谣传而引发了毁学风潮;清廷在全国实行户口调查以为立宪之基础,然民间传说此举是为抽取丁税之预备故而引发了反户口调查风潮;清廷颁布利国利民的《禁烟章程十条》,此举却引发了反禁烟斗争。这些都是民众求生本能与生存危机矛盾引起的恐惧心理及紧张不安氛围中从众心理的反映。这些民变既有反抗压迫的合理性,同时也反映了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体现了民众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对立。因此,为使变革顺利进行,必须注重考虑民众的心理承受力和实际利益,同时要做好宣讲和化解工作,把社会冲突减小到最低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民变 生存危机 社会冲突 从众心理
下载PDF
晚清改革:从“借法”到“变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松荣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3-90,共8页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世变危机催生了晚清晚清改革。改革从"借法"转变到"变法",且渐入高潮,经历了洋务新政、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西学,制洋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第二阶段倡导"...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世变危机催生了晚清晚清改革。改革从"借法"转变到"变法",且渐入高潮,经历了洋务新政、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西学,制洋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第二阶段倡导"中西会通",主张政治体制改革;第三阶段,着力于多方面的制度改革与政体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晴改革 借法 变法
下载PDF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探析
3
作者 赵文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1年第5期49-53,共5页
清末新政从其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看,可视为中国全面现代化启动的开始。其失败可看作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它承前启后,在中国现代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探究其现代化视角下失败的原因于今颇有借鉴意义。从后发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应具... 清末新政从其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看,可视为中国全面现代化启动的开始。其失败可看作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它承前启后,在中国现代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探究其现代化视角下失败的原因于今颇有借鉴意义。从后发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应具备的条件看,清末新政败在两点:其一,缺乏真正的现代化领导核心;其二,变革时机的错失。结果,变革的主体成了变革的客体,中国早期现代化随之终结,全面现代化的初步努力也遭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现代化 早期现代化
下载PDF
清末新政时期巴县应对改革的态度与潜在目的——以巴县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陈显川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48-55,共8页
清末新政是清朝最后十年为了拯救危局而采取的重要改革。地方社会在应对、实施国家改革政令的时候,通常以振兴国家、实现富强等"利国"的话语相号召。然而通过巴县档案具体考察基层官民的态度可以发现,他们对新政改革的认识其... 清末新政是清朝最后十年为了拯救危局而采取的重要改革。地方社会在应对、实施国家改革政令的时候,通常以振兴国家、实现富强等"利国"的话语相号召。然而通过巴县档案具体考察基层官民的态度可以发现,他们对新政改革的认识其实更多是基于自身具体利益的判断。一些人积极参与到新政事务中,虽然推动了地方的改革实施,但他们潜在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势,这在主观态度的方面显示出新政改革在地方的复杂面貌,也从底层的视角说明了为何新政改革最终难以取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地方反应 巴县档案
下载PDF
集权抑或分权——晚清宪政改革蓝本的选择
5
作者 孙静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23-126,共4页
近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晚清政府出于"内乱可饵,外患渐轻,皇位永固"的现实考虑,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在对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进行反复比较与权衡后,清政府选择了日本政治模式作为自己改革的蓝本,并试图通过... 近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晚清政府出于"内乱可饵,外患渐轻,皇位永固"的现实考虑,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在对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进行反复比较与权衡后,清政府选择了日本政治模式作为自己改革的蓝本,并试图通过立宪,改变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但借助改革索取特权,使得统治者迫于统治危机和社会压力而进行的旨在恢复濒临崩溃的统治秩序进行的重建尝试,非但未能挽救其统治,反而成为王朝覆灭的致命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改革 宪政模式 晚清宪政改革 集权 分权
下载PDF
横看成岭侧成峰:乡村士人心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图景——以《退想斋日记》和《朱峙三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胜 田正平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他们情绪低落、牢骚满腹,对新式教育极力攻击。士人们不同的体验和表现既与他们生活的区域等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心态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教育体验是他们主观构建的结果。这种建构与乡村士人的个性、原有知识结构、遭受挫折的忍耐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清末教育大变革中士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可以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提供有益的视角,而且也应当成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想斋日记》 《朱峙三日记》 士人心态 晚清教育变革
下载PDF
司法主权与领事裁判权——晚清司法改革动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公丕祥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1,共9页
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西方文化的广泛入侵。从朝贡制度到条约制度的演变,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缩影。鸦片战争后逐步形成的条约制度下的领事裁判权制度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产物,是中外不平等条约的司... 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西方文化的广泛入侵。从朝贡制度到条约制度的演变,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缩影。鸦片战争后逐步形成的条约制度下的领事裁判权制度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产物,是中外不平等条约的司法表现。晚清司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企望通过修律新政以期挽救行将就终的晚清皇权统治,但其直接动因乃是肇始于收回因西方列强入侵而逐步形成的领事裁判权,从而维护固有的司法主权。这是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法权历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司法改革 司法主权 领事裁判权
原文传递
清末宪政改革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从清末地方自治运动谈起 被引量:3
8
作者 姜栋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9-135,共7页
本文从清末自治运动的视角,论述了清末宪政改革运动,揭示了清末宪政改革的实质是"宪政工具主义",探讨了清末宪政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宪政价值理念的缺失以及中央集权形势下的同质多元的社会发展结构形式。
关键词 地方自治 清末宪政改革 同质多元
原文传递
清末宪政改革的现代化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洪涛 《甘肃理论学刊》 2005年第1期96-99,共4页
宪政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政治制度由专制制度向君主立宪制度过渡,主要体现为在国家制度和政治生活中贯彻了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并且取得了具体实效,是一次现代化性质的改革。
关键词 清末宪政改革 现代化 民主原则 法制原则
下载PDF
清末新政启动前慈禧心态的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黎俊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59-463,共5页
历经庚子之变,慈禧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面临着威胁,同时出于对造成庚子之变的愧疚心理,希望振兴国家以及迎合列强巩固政权等方面的原因,于是决定实行新政。慈禧心态的变化,成为清末新政启动的契机。
关键词 慈禧 清末新政 心态
下载PDF
乡绅日记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基于士人心态的考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胜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1期60-64,共5页
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式教育。对于这场教育变革,不同的士子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做出不同的评价。这一教育变革也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活动的选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通过调适,积极参予到教育变革之中;另... 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式教育。对于这场教育变革,不同的士子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做出不同的评价。这一教育变革也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活动的选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通过调适,积极参予到教育变革之中;另一部分人却迟迟无法走出教育变革的影响而处处感到不适,与新式教育始终存在着某种隔膜。教育变革下士子心态的多样化,说明近代士子阶层的分化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等层面,也反映在他们的心理世界之中。士子心态分化的情况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中国近代教育转型的有益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教育变革 士人心态 刘大鹏 朱峙三
下载PDF
从绿营防汛到近代警察——清末军事变革的再审视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爱英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1年第11期26-30,共5页
本文以广东为资料中心,以清代地方社会治安制度的嬗变为切入点,试图揭示:在清末军事变革的具体实践中,地方治安防范和社会秩序维护成为各地督抚大员的主要出发点之一。基于此,无论是对绿营裁撤的"瞻顾因循",还是创建巡警着力... 本文以广东为资料中心,以清代地方社会治安制度的嬗变为切入点,试图揭示:在清末军事变革的具体实践中,地方治安防范和社会秩序维护成为各地督抚大员的主要出发点之一。基于此,无论是对绿营裁撤的"瞻顾因循",还是创建巡警着力有限实效不彰,以及其间巡防营的扩大,便都有了合理化的解释。也使得清末军事变革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展现出极强的地方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营防汛 近代警察 清末军事变革
原文传递
张之洞:一个法政改革者的行动逻辑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人博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5-196,共22页
西学东渐以来的晚清中国,思想论说与行动实践并不总是简单的因果接续,它们依循的其实是不同的逻辑。思想可以就思想而思想,可行动——尤其是有志改革的官场人物的行动却必须审慎地权衡局势、盘计利害。张之洞就是这么一个身处政局旋涡... 西学东渐以来的晚清中国,思想论说与行动实践并不总是简单的因果接续,它们依循的其实是不同的逻辑。思想可以就思想而思想,可行动——尤其是有志改革的官场人物的行动却必须审慎地权衡局势、盘计利害。张之洞就是这么一个身处政局旋涡和错综关系中的典型人物。对其行动者角色的研究,是从纯粹的思想领域转向行动领域的学术范式的转换。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为框架,借用"资本""习性"和"场域"三个关键概念作为分析的原理性依据,通过诏令面询入枢、《劝学篇》书写推介、江楚会奏与新政改革等具体事件,剖析张之洞作为一个法政改革者的行动逻辑。思想追求真理,实践选择策略。行动者必须智慧而审慎,才能实现最大的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布尔迪厄 行动逻辑 劝学篇 清末新政
原文传递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搁置时间考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康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0年第2期67-70,共4页
关于《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搁置的时间,考证认为光绪三十三年十月法部奏准的《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实际取代了草案的立法空缺,而光绪三十四年九月法部继续覆议的奏折是以清朝官场传统的方式宣布草案退出覆议程序。因此,草案搁置... 关于《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搁置的时间,考证认为光绪三十三年十月法部奏准的《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实际取代了草案的立法空缺,而光绪三十四年九月法部继续覆议的奏折是以清朝官场传统的方式宣布草案退出覆议程序。因此,草案搁置的确切时间点应该是在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因为此时法部进呈的继续覆议奏折标志着草案以体面的方式宣告退出法案覆议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家本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 《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晚清修律
下载PDF
挑战与应对:革命派对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回应——兼论同盟会成立初期革命派的策略取向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崇 《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32-37,共6页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遣使出洋考察政治的谕旨,是举为清政府谋求政体改革的第一个步骤,高度契合了国内立宪派的政治追求,他们积极为清政府加油鼓劲、建言献策,与清政府暂时结成事实上的联盟,这无疑是对革命派的有力挑战。8月20日...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遣使出洋考察政治的谕旨,是举为清政府谋求政体改革的第一个步骤,高度契合了国内立宪派的政治追求,他们积极为清政府加油鼓劲、建言献策,与清政府暂时结成事实上的联盟,这无疑是对革命派的有力挑战。8月20日,革命派统一机关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由于缺乏言论机关,革命派对遣使举措以及由于9月24日吴樾暗杀考政大臣受到国内立宪派的强烈挞伐几无回应,直到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革命派才对出洋考察团乃至清政府能否推行政体改革有较为系统的回应,这些回应言论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同盟会成立初期革命派的策略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同盟会 清政府 立宪派 出洋考察团 清末政体改革
下载PDF
20世纪初中国的两次宪政改革及其启示
16
作者 李先伦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69-72,共4页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 年代国民党宪政这两次失败的宪政改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一)在背景条件上,首先都由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其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改革的直接原因;再次都有国内多重利益集团向统治者提出挑战...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 年代国民党宪政这两次失败的宪政改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一)在背景条件上,首先都由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其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改革的直接原因;再次都有国内多重利益集团向统治者提出挑战。(二)在过程特点上,两次宪政改革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而统治阶层都是既保守又无能。(三)两次宪政改革给我们如下启示,民主力量是巨大的,民主潮流不可抗拒;只有代表民意顺应潮流;现代化事业必须有人民的广泛和自愿参与才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初 改革 中国 40年代 结构变化 经济发展 直接原因 社会参与 国民党 长期性 现代化 潮流 集团
下载PDF
从两份手稿看林乐知晚清的政治活动
17
作者 王国华 《天禄论丛》 2017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本文包括了美国来华传教士林乐知先生的两篇原始英文手稿及其翻译和介绍.一篇是其在1906年12月7日在上海青年基督教青年会所作的报告,另一篇是会晤革命改革人士的记录手稿.这两份手稿生动如实地向世人呈现了林乐知在风云动荡的晚清中国... 本文包括了美国来华传教士林乐知先生的两篇原始英文手稿及其翻译和介绍.一篇是其在1906年12月7日在上海青年基督教青年会所作的报告,另一篇是会晤革命改革人士的记录手稿.这两份手稿生动如实地向世人呈现了林乐知在风云动荡的晚清中国直接投入社会政治改革活动的一面.他给爱国进步青年做演讲,介绍美国建国经验及方针,激励爱国青年并为他们指明方向.他参与改革人士、革命党人组织推翻清政权、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商谈计划活动.这些原始文献为进一步开展林乐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追溯林乐知在晚清中国真实活动的历史情景提供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乐知 美国来华传教士 晚清政治活动 晚清中国 晚清政治改革
下载PDF
清末中国学制改革的文化价值取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晓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62,共5页
本文以清末中日关系易位为背景,阐述中国借鉴日本近代教育模式,建立近代学制,全面启动教育近代化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国受日本学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办学宗旨以国家主义为旨归,倡导从小学到大学的兴学路线,以军事教育与实业教育为急务。... 本文以清末中日关系易位为背景,阐述中国借鉴日本近代教育模式,建立近代学制,全面启动教育近代化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国受日本学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办学宗旨以国家主义为旨归,倡导从小学到大学的兴学路线,以军事教育与实业教育为急务。晚清中国最终运用"行政优先"的策略,在封建统治的摇摇欲坠中,从形式上完成了中国学校教育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教育改革 价值取向 日本学制影响
下载PDF
浅析清末教育改革
19
作者 张尤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50-52,共3页
清末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甲午战败,“以强敌为师资”的口号下,借鉴与移植日本学制,注重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重点发展师范教育的一场改革。虽然说难免有封建性和抄袭的痕迹,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确实有意义。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日本 教育近代化 清朝
下载PDF
近代中国高校法学期刊的先锋——《福建法政杂志》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振洪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0年第2期7-19,共13页
《福建法政杂志》是福建法政学堂在1908年创办的专门性法学期刊,至1910年停刊。该杂志是近代中国高校创办的、公开发行的专门性法学期刊的先锋。杂志自发行以来,紧紧围绕着办刊宗旨,设置了较为丰富的栏目,不仅译介了西方法律制度和理论... 《福建法政杂志》是福建法政学堂在1908年创办的专门性法学期刊,至1910年停刊。该杂志是近代中国高校创办的、公开发行的专门性法学期刊的先锋。杂志自发行以来,紧紧围绕着办刊宗旨,设置了较为丰富的栏目,不仅译介了西方法律制度和理论学说,而且刊载了探讨清末修律变法的学术论文。杂志的出版对于开拓读者的国际视野、启蒙读者的法政观念与促进清末法政制度的变革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法政杂志》 高校法学期刊 清末法制变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