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专题入库参考案例解读
1
作者 入库参考案例编写小组 《中国应用法学》 CSSCI 2024年第5期123-132,共10页
人民法院案例库围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门收录了21件入库案例,进一步统一了类似案件的裁判尺度。在入库案例的编选理念方面做到了“三个坚持”:坚持宽严相济,确保罪刑均衡;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法律适用标准;坚持综合治理,顺畅行刑衔... 人民法院案例库围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门收录了21件入库案例,进一步统一了类似案件的裁判尺度。在入库案例的编选理念方面做到了“三个坚持”:坚持宽严相济,确保罪刑均衡;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法律适用标准;坚持综合治理,顺畅行刑衔接。本文所选取的7件代表性入库参考案例分别明确了涉公开个人信息案件的处理规则、行踪轨迹信息的认定规则、财产信息的认定规则、网络暴力型公开个人信息行为的定性规则、批量个人信息数量的计算规则,对类案审判具有参考、指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库参考案例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公开个人信息 行踪轨迹信息 财产信息 网络暴力型公开个人信息 批量个人信息
下载PDF
警惕“异案同判”——类案裁判机制的功能越位与归位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童非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本轮司法体制改革将建立和完善类案裁判机制作为司法责任制改革的一项举措,注重的是司法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此举可能引发法官的卸责需求,导致"异案同判"的结果。学界在强调法律统一适用,纠正"同案异判"的同时,却... 本轮司法体制改革将建立和完善类案裁判机制作为司法责任制改革的一项举措,注重的是司法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此举可能引发法官的卸责需求,导致"异案同判"的结果。学界在强调法律统一适用,纠正"同案异判"的同时,却忽视了"异案同判"的风险在随之增加。"异案同判"一样为"类似案件类似裁判"原则所不容,有损于司法公正和法秩序的统一,必须予以纠偏。今后改革的方向是回归"同案同判"最本质的功能,即司法的正确性和公正性价值,削弱案件管理目标对类案裁判的影响。类案裁判机制的核心是裁判说理,其运作机制在于分配论证负担。未来改革路径应当从结果参照转向过程参照,从隐性援引转向明示援引,从问责为主转向激励为先,从智能决策转向智能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责任制 卸责 同案同判 指导性案例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司法类案的冲突及解决 被引量:2
3
作者 高尚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130,共15页
类似案件类似审判是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但是如何做到类似审判却构成了司法实践中一项巨大的挑战。自类案机制产生起,其背后就隐藏着一种理论预设:找到类似案件,就等于找到了“正确且唯一”的答案。然而,在实践中,并非只有错案才会造成... 类似案件类似审判是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但是如何做到类似审判却构成了司法实践中一项巨大的挑战。自类案机制产生起,其背后就隐藏着一种理论预设:找到类似案件,就等于找到了“正确且唯一”的答案。然而,在实践中,并非只有错案才会造成审判结果的不一致,对法律的不同理解也会形成不同的法律意见,这就导致类案检索的结果往往并不唯一。而类案之间彼此冲突,恰恰是实现类案类判最主要的现实障碍。针对类案之间的冲突问题,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一是法官依靠法律推理自行判断和选取类案的“自发性模式”;二是法官依审级将分歧进行提交的“建构性模式”。面对类案冲突,应建立一套兼具建构性与自发性双重模式特点的解决模式。其要点包含三个层面:第一,确定自发性模式与建构性模式的分界点。第二,在自发性模式中确立类案中各类司法案例的参考位阶和依据。第三,在建构性模式中完善类案的分歧提交与解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案冲突 案例参考位阶 分歧提交 法律统一
原文传递
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车间的工程设计探讨
4
作者 黄万全 《化工与医药工程》 CAS 2023年第6期36-39,共4页
针对国内外主流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生产工艺,结合案例对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生产车间的工艺设计和工程设计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工艺设计 工程设计 案例分析
下载PDF
中国“文学”世界的阐发与拓展
5
作者 陈德新 沈章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0期96-99,117,共5页
认识中国文学,理解中国文学,需要关注作者的审美感受、文本的内在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结合具体情境,调动个体的知觉与想象,充分理解它们并加以有效利用;要从“引譬连类”入手,引领读者重新发现中国“‘文学’世界的轮廓,以及它... 认识中国文学,理解中国文学,需要关注作者的审美感受、文本的内在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结合具体情境,调动个体的知觉与想象,充分理解它们并加以有效利用;要从“引譬连类”入手,引领读者重新发现中国“‘文学’世界的轮廓,以及它如何深植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状态”,从而认识中国思维与创造的独特性,体认“具体性思维”和“具体性的科学”;要像王之涣《登鹳鹊楼》那样,采用独特的视角观看,利用独特的“譬喻框架”引譬连类,重新发现并不断拓展中国“文学”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世界 引譬连类 譬喻框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