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生态红线体系构建及其与管理制度衔接的研究 被引量:56
1
作者 吕红迪 万军 +2 位作者 王成新 于雷 姜文锦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4年第1期5-11,共7页
生态红线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保障国家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解析了生态红线的六大内涵与特征,基于结构的敏感性、过程的脆弱性、功能的重要性,研究提出包括五大领域、四大分区的生态红线体系框架。生态红线只有... 生态红线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保障国家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解析了生态红线的六大内涵与特征,基于结构的敏感性、过程的脆弱性、功能的重要性,研究提出包括五大领域、四大分区的生态红线体系框架。生态红线只有实现真正的"落地",并配套以完善的管控措施,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红线维护城市空间格局底线的目的。生态红线可与现有的城市环境管理制度、手段等相结合,为城市环境的精细化、系统化管理提供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线 生态红线 环境管理制度
下载PDF
生态保护红线:文献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冬 林乃峰 +2 位作者 张文慧 徐梦佳 邹长新 《环境生态学》 2021年第1期10-16,共7页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政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且近年来逐步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战略高度。自生态保护红线概念提出以来,经过10多年的构想与发展,学者们亦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与探索。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政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且近年来逐步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战略高度。自生态保护红线概念提出以来,经过10多年的构想与发展,学者们亦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与探索。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了解分析文献来源规律,总结文献研究内容。研究发现:当前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概念内涵界定—划定技术方法—制度政策”3个方面,关注度最高的研究主题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约占研究文献的44%。下一步,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以及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的构建需求,生态保护红线将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发挥更为重要的底线作用,未来还需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开展红线功能优化与评估技术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以及保护修复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线 功能优化 生态修复 国土空间规划
下载PDF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守护下的森林公园规划研究——以六合方山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胥紫睿 彭帅琪 《江苏科技信息》 2021年第25期77-80,共4页
文章以六合方山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守护下的森林公园规划进行研究,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在此背景下,如何合理协调森林公园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园林设计师面临的最新挑战。希望通过本... 文章以六合方山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守护下的森林公园规划进行研究,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在此背景下,如何合理协调森林公园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园林设计师面临的最新挑战。希望通过本次方山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具体实践,结合对生态保护红线作用及功能的认知,从森林公园的红线划定、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森林环境容量以及各资源系统的协调等方面着手,研究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守护下的森林公园规划的相关方法、原则与基本模式;科学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加强森林公园经营,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总体规划 红线
下载PDF
红线敌托邦:在七叉与一位农民的对话
4
作者 俞孔坚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6期5-9,4,共6页
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而言,通过划定红线来限定无序的发展和无节制的人类干扰、保护重要的自然与文化资产、构建美丽城乡,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景的必由之路。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一些以保护和建设美丽城乡为目的规划设计实践,由于... 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而言,通过划定红线来限定无序的发展和无节制的人类干扰、保护重要的自然与文化资产、构建美丽城乡,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景的必由之路。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一些以保护和建设美丽城乡为目的规划设计实践,由于不遵循科学规律,缺乏合理而精细的规划设计,以及一刀切的管理机制,违背市场规律和当事人的权益,最终都使美丽城乡的乌托邦走向其反面——笔者称之为“红线敌托邦”(redline dystopia)。文中呈现的一段笔者与海南省七叉盆地村民的对话展示了“基本农田红线敌托邦”(capital farmland dystopia)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背后的诸多问题,以期激发行业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线 基本农田红线 红线敌托邦 国土空间规划 粮食安全 土地资源管理
原文传递
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背景下电网规划的研究
5
作者 韩孟良 唐晓 《电子质量》 2019年第2期1-3,共3页
随着新旧动能转化方案的提出和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电力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与日俱增。输变电项目的规划布局直接影响到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但制约电网规划项目选址、选线的因素越来越多,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直接影响电网规划... 随着新旧动能转化方案的提出和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电力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与日俱增。输变电项目的规划布局直接影响到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但制约电网规划项目选址、选线的因素越来越多,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直接影响电网规划中变电站布点和线路走径,极易造成项目环评无法通过使项目流产。该文重点研究了在生态保护红线只能增不能减的大背景下,区域电网规划既满足远景负荷增长需求,又有效避让生态保护红线,从源头确保输变电项目有效落地,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电源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红线 电网规划
下载PDF
全新迈锐宝XL Redline尚红版 运动基因大爆炸
6
作者 王镜 《轿车情报》 2019年第3期52-55,共4页
1:3输给死敌利物浦之后的曼联踢走了老气横秋的穆里尼奥,传奇的回归让曼联压抑了将近5年的进攻基因再次爆发。创记录的七连胜所带来的快感,让我这位二十几年的曼联死忠终于找回了弗爵爷当年的激情。作为曼联的主要赞助商,这几年的雪佛... 1:3输给死敌利物浦之后的曼联踢走了老气横秋的穆里尼奥,传奇的回归让曼联压抑了将近5年的进攻基因再次爆发。创记录的七连胜所带来的快感,让我这位二十几年的曼联死忠终于找回了弗爵爷当年的激情。作为曼联的主要赞助商,这几年的雪佛兰似乎被带入了曼联节奏,1.5T配旗舰不够动力不够澎湃、6AT起步时总是思考人生、车机互联不够黑科技、颜值略显气场不足,迈锐宝XL被车主们各种吐槽。随着曼联找回消失已久的进攻基因,迈锐宝踏着Redline的步伐,将快被遗忘的运动基因唤醒,给雪佛兰品牌吹响了反击的号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佛兰 XL redline 动力系统
原文传递
当迈锐宝XL REDLINE邂逅故宫“红”
7
作者 王一鸣(文/图) 《世界汽车》 2019年第4期50-59,共10页
要问世间何处风景最惹人怜爱那必是故宫浮生若梦一抹朱红一片明黄自大明以来有多少寡言清史化流光飞舞作青丝缠雪惹得凉风如酒惹得花香如愁而今天当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式激情邂逅了那一抹属于故宫的‘红’'车主介绍'大家好,我叫关... 要问世间何处风景最惹人怜爱那必是故宫浮生若梦一抹朱红一片明黄自大明以来有多少寡言清史化流光飞舞作青丝缠雪惹得凉风如酒惹得花香如愁而今天当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式激情邂逅了那一抹属于故宫的‘红’'车主介绍'大家好,我叫关晨,85年生人,北京颐和园老八旗营正红旗瓜尔佳氏后裔,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人生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平时喜欢自驾游和摩旅。从事视频拍摄工作所以经常出差,全中国跑了个遍。做人热情随和,性格开朗,一个传统的80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联网系统 XL redline 自适应巡航 设计元素 雪佛兰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8
作者 Dawei ZHANG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9年第4期557-563,共7页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We propose that the ecological conse...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We propose that th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should be guided b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at is,the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should be rationally develope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protected.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handling of mining rights within th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based on the law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mineral resourc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presented.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ystem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energy and mineral development are suggested to imple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the disposal of mining rights within the redline and facilit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for energy and mineral development.Hence,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an be promo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development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原文传递
生态红线划分的理论和技术 被引量:129
9
作者 林勇 樊景凤 +2 位作者 温泉 刘述锡 李滨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4-1252,共9页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控制人类活动强度,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解决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枯竭问题,减轻异常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不少省市已开展生态红线...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控制人类活动强度,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解决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枯竭问题,减轻异常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不少省市已开展生态红线划分和管理试点工作,但生态红线划分的理论和技术尚不完善。生态红线区划和管理急需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对生态红线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空间红线、面积红线和管理红线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了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和区域生态服务需求在生态红线划分中的重要性;在生态红线划分技术研究综述基础上剖析了生态红线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划分方法简单粗放、对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空间过程和空间联系考虑不足以及由于部门和学科分割带来的(海)水陆缺乏统筹等;论述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景观/区域安全格局理论、海陆统筹理论、干扰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管理和适应性理论以及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框架等技术方法和理论以及它们在在生态红线划分中的潜在应用;最后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和区域生态服务需求的生态红线划分的技术路线,并对今后生态红线划分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的生态红线划分技术和理论方法可为今后生态红线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红线划分 生态学理论和技术 生态安全格局 基于区域生态服务需求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地70年发展历程与成效 被引量:81
10
作者 高吉喜 徐梦佳 邹长新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19年第4期25-29,共5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在生态系统与重要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形成了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特别保护海岛等组成的保护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在生态系统与重要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形成了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特别保护海岛等组成的保护地体系。在生态空间保护方面,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了以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为主体的生态保护红线技术体系,成为我国新世纪一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并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在保护机制上,于2015年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并开展试点示范。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概要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然保护区 生态保护红线 国家公园 生态安全
下载PDF
流域生态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方法——以长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79
11
作者 孔令桥 王雅晴 +5 位作者 郑华 肖燚 徐卫华 张路 肖洋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5-843,共9页
生态空间是指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地域范围,确定生态空间范围是协调保护与发展、保障生态服务持续供给的基础。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与中国文化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及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热... 生态空间是指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地域范围,确定生态空间范围是协调保护与发展、保障生态服务持续供给的基础。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与中国文化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及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以长江流域为对象,探讨面向流域生态空间规划的方法与管理对策。研究中,选择生态系统服务指标(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水质净化、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生态敏感性指标(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土地沙化),基于流域水文路径分析和与其关联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受益人口,提出一种流域尺度的生态空间规划方法。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流域生态空间面积为102.25万km^2,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57.42%,森林占52.87%,灌丛占19.51%,草地占18.96%,湿地占4.26%,保护了79.47%的水源涵养功能,86.99%的洪水调蓄功能,78.09%的水质净化功能,80.60%的水土保持功能,以及86.49%的自然栖息地。在生态空间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的格局,现阶段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59.25万km^2,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33.27%,其中上游占比59.24%,中游和下游分别占比38.05%和2.71%。本文提出的规划方法与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长江流域生态空间规划、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其他流域的生态空间的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长江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 受益人口
下载PDF
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 被引量:66
12
作者 刘冬 林乃峰 +1 位作者 邹长新 游广永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8-715,共8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环境保护法》明确提出依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为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将天然或近天然的区域划作保护地、建立生态空间体系对物种及其生境进行保护。在国际上虽未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环境保护法》明确提出依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为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将天然或近天然的区域划作保护地、建立生态空间体系对物种及其生境进行保护。在国际上虽未有"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提法,但是划定生态保护区域的做法是相似的。作者基于相关文献,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地系统,以及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生态保护地(区)体系的保护地面积和管理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大多数国家的生态保护地(区)的面积在5–40%之间,并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职能部门或成立了多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根据人类活动强度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措施。对比我国现有保护地体系的空缺分析以及保护地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整合与优化我国现有各类保护区域,通过重要性、敏感性评价对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境保护方面作用最为重要的土地优先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面积比例以占到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0%以上为宜。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根据我国现有部门职能分工,建议强化环境保护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保护地 生态安全 管理
原文传递
中国生态环境敏感区评价 被引量:60
13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2 位作者 马苏 王文杰 邹长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07-1616,共10页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针对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等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建立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定量揭示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地域空间差异,划定生态环境敏感...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针对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等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建立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定量揭示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地域空间差异,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红线控制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沙化以轻度敏感为主,敏感性程度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和北方地区的主要沙漠边缘和沙地;土壤基质多为沙粒、冬春季节多大风且植被覆盖率较低是土地容易发生沙化的主要原因。2土壤侵蚀以轻度敏感和不敏感为主,受降雨强度和地质条件空间差异影响,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湿润地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3石漠化以不敏感为主,受岩溶地质条件影响,石漠化易发生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南喀斯特地区。4综合生态环境敏感性以轻度敏感、不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综合敏感性程度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南湿润地区、东南湿润地区以及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5基于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将极敏感区划为生态红线区,在全国尺度上初步划定3大类和23个重点生态红线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2.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敏感区 生态保护红线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综合指标法的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有效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56
14
作者 张立伟 傅伯杰 +4 位作者 吕一河 董治宝 李英杰 曾源 吴炳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8-780,共13页
将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纳入到传统的以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之中是生态保护研究的新领域。利用综合指标方法,分析了中国从2000-2010年的4种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并对中国的七大生态保护和恢复区域的服务空间保护成效进行评价,提出... 将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纳入到传统的以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之中是生态保护研究的新领域。利用综合指标方法,分析了中国从2000-2010年的4种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并对中国的七大生态保护和恢复区域的服务空间保护成效进行评价,提出了国家尺度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性分级。主要结论为:1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显著增加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显著减少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及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服务提高主要是农田向草地和林地、草地向林地的转换引的;华北地区的降低主要是耕地的减少以及人工用地的增加引起的;东北地区是由于林地向耕地草地、耕地向湿地与人工用地的转换引起的。2七大生态保护和恢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均为增加趋势而且显著增加面积大于减少面积;显著增加面积最大的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最小的为重点生态功能区;显著减少最大为重要生态功能区、最小的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而且,对服务的保护成效在重要生态功能区最高,其次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其余区域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3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性等级中,极高级别占到了国土面积的26.18%,保护的生态系统服务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4.19%,保护成效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保护 生态红线 综合指标法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 被引量:44
15
作者 曾江宁 陈全震 +2 位作者 黄伟 杜萍 杨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共10页
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与生态学认知的提高使海洋生态红线区管理制度成为必然。总结了中国海洋保护区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了发展海洋生态红线的必要性、区划原则、概念及组成体系;提出海洋保护区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可分别籍空间统一性、... 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与生态学认知的提高使海洋生态红线区管理制度成为必然。总结了中国海洋保护区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了发展海洋生态红线的必要性、区划原则、概念及组成体系;提出海洋保护区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可分别籍空间统一性、决策统一性、工作内容与管理要求的一致性相关联,海洋保护区的核心、关键和重要因素与海洋生态红线的范围划定、宏观应对策略制定、微观管理规定一一对应。对海洋保护区管理向海洋生态红线区划与管理的转变给出了若干建议,认为海洋生态红线区划指标体系可以参照海洋保护区绩效评估、保护区选划与评估指标;并从海洋生态红线的尺度,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格局-结构\过程-机理,复杂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红线的结合,海洋生态红线基点观测等方面对海洋生态红线的研究和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保护区 海洋生态红线区 生态管理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划定的沈阳实践与优化探索 被引量:43
16
作者 张年国 王娜 殷健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75-2185,共11页
国务院机构改革前,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分别由国家不同部委主导划定,存在划定过程统筹协同不够、划定结果交叉重叠、实施管理困难等问题。国务院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负责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在... 国务院机构改革前,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分别由国家不同部委主导划定,存在划定过程统筹协同不够、划定结果交叉重叠、实施管理困难等问题。国务院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负责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在资源环境城镇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自上而下逐级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本文总结了沈阳作为试点城市,在三条控制线划定中的矛盾冲突表现与成因,构建三条控制线与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关系,建立管控体系与调整规则,并阐释在市级权限范围内的调整优化做法。研究发现:三条控制线存在空间交叉重叠、功能难以区分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基本农田承担了限制城市空间蔓延的使命,指标不允许跨行政区调整导致部分基本农田不得不安排到城镇内部;由于概念界定不同导致部分城市公园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内的部分耕地被先期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三条控制线优化建议:一是突出既是政策线又是技术线的特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划定;二是国家自上而下对基本农田调整政策和制度进行创新;三是建立事权分级管理机制,合理预留地方事权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 城镇开发边界 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规划 统筹划定落实 沈阳
原文传递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生态红线政策保护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7
作者 江波 王晓媛 +1 位作者 杨梦斐 蔡金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65-3371,共7页
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是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宏观政策,其保护成效评估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内涵、划定进程及管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红线政策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联... 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是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宏观政策,其保护成效评估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内涵、划定进程及管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红线政策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联及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红线政策保护成效评估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红线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的技术框架和基本思路。开展生态红线政策保护成效评估,能从科学上明确生态红线政策实施对多尺度利益相关者成本、效益的影响,为生态红线政策的综合研究提供框架和科学方法;从政策设计上,为生态红线布局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从制度建设上,提出符合生态红线政策实施的制度框架,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设由理论走向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保护红线 保护成效 权衡
下载PDF
基于生态红线划定的祁连山生态保护性开发研究 被引量:42
18
作者 李永格 李宗省 +6 位作者 冯起 卫伟 杨静 吕越敏 桂娟 袁瑞丰 张百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343-2352,共10页
运用祁连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GIS平台、加权求和多指标运算模型,选取了30个指标,从生态弹性力、生态敏感性和社会经济影响力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红线评价指标体系,对祁连山生态保护性开发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生... 运用祁连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GIS平台、加权求和多指标运算模型,选取了30个指标,从生态弹性力、生态敏感性和社会经济影响力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红线评价指标体系,对祁连山生态保护性开发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红、黄、绿线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2%、40%、28%。生态红线区主要分布于祁连山的西南段、托来山以南、青海湖区及区内所有冰川分布地区,应实行最严格的管控;生态黄线区是祁连山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祁连山中、西段,湟水谷地的中游及乌鞘岭南部,应以修复生态环境和提供部分农产品为主;生态绿线区主要分布在疏勒南山以东地区,应保护优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分区开展各具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红线 祁连山 生态弹性力 生态敏感性 冻融侵蚀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被引量:40
19
作者 刘守英 《上海国土资源》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2013年12月2日下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勤奋教授与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兼《上海国土资源》编辑部主任龚士良教授专程赴北京拜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研究员,并代表《上... 2013年12月2日下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勤奋教授与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兼《上海国土资源》编辑部主任龚士良教授专程赴北京拜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研究员,并代表《上海国土资源》期刊作了专题访谈。刘部长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土地制度改革等内容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和诠释,指出以往的土地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要保障下一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农民权益保障、发展空间规划、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等因素,对土地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作为今后我国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体现出中央对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视,也明确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而且有助于缩小征地范围。刘部长同时对生态保护红线与耕地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作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政策 土地制度 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生态红线
下载PDF
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被引量:34
20
作者 刘军会 马苏 +4 位作者 高吉喜 邹长新 王晶晶 刘志强 王丽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652-2657,共6页
将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采用遥感和GIS技术,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3类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土地沙化、水土流失2类典型生态问题,建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开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定量揭示京津冀地区生态... 将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采用遥感和GIS技术,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3类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土地沙化、水土流失2类典型生态问题,建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开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定量揭示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明确的地块边界,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68万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9%,主要分布在北部燕山山地、西部太行山山地和冀北坝上高原等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森林、草地二者面积比例比红线外高55.7%,红线范围内的植被NPP平均值比红线外高23.5%,划定结果符合"以较小面积获取较大服务"原则,适于作为京津冀地区最重要、最需要严格管控的生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生态保护红线 陆地生态系统 空间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