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保护红线区干扰退化风险评价——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楠 陈红枫 +5 位作者 匡丕东 冯朝阳 蒋洪强 吴文俊 李岱青 赵洋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571-5578,共8页
评估生态保护红线斑块受人类干扰的潜在退化风险,可为差异化、精细化的红线监管方案拟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安徽省域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2017年农田、城镇、矿区、交通干线等风险源对红线内各生境受体的干扰退化风险度。结论如... 评估生态保护红线斑块受人类干扰的潜在退化风险,可为差异化、精细化的红线监管方案拟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安徽省域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2017年农田、城镇、矿区、交通干线等风险源对红线内各生境受体的干扰退化风险度。结论如下:全省和红线内受人类干扰退化风险由高到低的生境类型依次是农田、草地、湿地和林地。生态保护红线内人类干扰退化风险较全省平均水平更低。全省整体干扰退化风险指数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高风险区集中在合肥城区、芜马城区、淮蚌城区周边,两淮矿区及周边,低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皖西和皖南山区、巢湖湖区、沿江沿淮湖区等。干扰退化风险较高的红线斑块主要为合肥北部淠河——滁河干渠和董大水库水源地红线,铜陵市郊区棋盘山红线,长江干流芜马段自然岸线红线,淮河干流淮蚌段水体及岸线红线,阜阳城区颍河及周边湿地红线,皇藏峪西部宿淮交界处山体红线,宿州市砀山县城区东南部红线等,建议重点监管,防控人类干扰导致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退化风险评价 InVEST模型 风险源 安徽省
下载PDF
江苏徐州地区岩溶塌陷致塌力学模型及水位控制红线 被引量:5
2
作者 武鑫 王艺霖 +2 位作者 黄敬军 潘欢迎 万军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9年第2期67-77,共11页
岩溶塌陷实际是覆盖层土体变形破坏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调查研究,将徐州地区岩溶塌陷概化为"单一透水型盖层"、"透—阻型盖层"以及"单一阻水型盖层"三种地质模式,破坏模式为渗透变形破坏和剪切变形破坏... 岩溶塌陷实际是覆盖层土体变形破坏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调查研究,将徐州地区岩溶塌陷概化为"单一透水型盖层"、"透—阻型盖层"以及"单一阻水型盖层"三种地质模式,破坏模式为渗透变形破坏和剪切变形破坏,致塌模式分别为"潜蚀渗透-超临界水力梯度致塌"、"潜蚀软化—吸蚀—渗透力致塌"以及"真空吸蚀致塌"。建立了内部塌陷阶段以及地表塌陷阶段的综合力学模型,经新生街塌陷和溶剂厂塌陷验证,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以徐州典型塌陷区为例,分别对不同覆盖层厚度(40 m、30 m、20 m、10 m)、不同溶洞直径(4 m、2 m、1 m、0. 2 m)、不同下伏黏性土厚度(5 m、10 m、15 m、20 m、25 m、30 m、35 m、40 m)的稳定性进行试算,得到稳定性系数随水位降深的变化关系曲线,结果表明:覆盖层厚度越大、下伏黏性土厚度越大、溶洞直径越小、水位降深越小,稳定系数越高,越不容易塌陷;当洞穴直径小于1 m时,自然条件下土体均处于稳定状态;以稳定系数等于1为变形破坏的极限平衡条件,确定了最大水位降深及其空间分布,并据此作为岩溶塌陷的水位控制红线,为研究区岩溶水安全合理开采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致塌模式 力学模型 水位红线 徐州地区
下载PDF
宁夏空间规划试点中林地分类标准的应用及其实用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魏耀锋 张晓娟 +3 位作者 李怀珠 岳鹏 郭佳琪 冯仲科 《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第5期15-17,21,共4页
统一地类标准是编制空间规划的核心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承担中央空间规划改革试点过程中,针对现行体制下林业与国土部门林地标准不一及两部门矢量数据差异较大的现实问题,在参照林业、国土等多个部门地类标准和浙江开化等县(区)空间... 统一地类标准是编制空间规划的核心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承担中央空间规划改革试点过程中,针对现行体制下林业与国土部门林地标准不一及两部门矢量数据差异较大的现实问题,在参照林业、国土等多个部门地类标准和浙江开化等县(区)空间规划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宁夏实际,制定了包括林地在内的新地类标准,最终在空间编制规划工作中实现了林地的唯一属性,文中对空间规划新林地分类标准的建立及意义展开陈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林地分类标准 唯一属性 生态红线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下载PDF
基于InVEST和MCR模型的南方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 被引量:28
4
作者 李怡 赵小敏 +4 位作者 郭熙 周丙娟 黄心怡 易丹 丁徽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980-2994,共15页
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是顺应新时代多规融合趋势、推进国土空间高效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南方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奉新县为例,基于In 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评价以识别生态源地及其缓冲区,采用水土流失敏感性修正基本阻力面,运用MC... 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是顺应新时代多规融合趋势、推进国土空间高效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南方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奉新县为例,基于In 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评价以识别生态源地及其缓冲区,采用水土流失敏感性修正基本阻力面,运用MCR模型构建奉新县生态安全格局,定量衡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有效性评价,继而提出奉新县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及生态源地缓冲区面积分别为144.42 km^(2)、354.0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76%与21.47%,并识别出19个生态节点;(2)识别出关键生态廊道76 km,一般生态廊道315 km,与生态节点、生态源地、生态源地缓冲区共同构成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共498.43 km^(2),占奉新县总面积的30.23%,集中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山地丘陵区;(3)经有效性评价证实生态安全格局较生态保护红线更具生态优化意义;(4)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补划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储备区,共为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预留了199.34 km^(2)的高质量后备资源,形成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南方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估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安全格局 InVEST模型 MCR模型 南方山地丘陵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