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苊并[1,2-b]喹喔嗪为受体单元设计合成新型红光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 被引量:7
1
作者 俞佳 肖雅方 陈嘉雄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460-3466,共7页
采用苊并[1,2-b]喹喔嗪(AQ)作为一种新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电子受体(A)基团,通过与强电子给体(D)基团吩噁嗪连接成D-A结构,合成出一种新型TADF分子10,10’,10’’-(苊并[1,2-b]喹喔嗪-3,9,10-三基)-三(10H-吩噁嗪)(AQ-TPXZ),该分子... 采用苊并[1,2-b]喹喔嗪(AQ)作为一种新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电子受体(A)基团,通过与强电子给体(D)基团吩噁嗪连接成D-A结构,合成出一种新型TADF分子10,10’,10’’-(苊并[1,2-b]喹喔嗪-3,9,10-三基)-三(10H-吩噁嗪)(AQ-TPXZ),该分子材料发射红色荧光.理论计算表明,该分子的轨道电子云重叠度很小.通过荧光和磷光光谱计算得出,其单线态-三线态能隙差为0.02eV.瞬态衰减测试显示AQ-TPXZ具有瞬时寿命和延迟寿命两种组分.以AQ-TPXZ为发光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实现了红光发射,峰值位于624nm处.该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为7.4%,高于传统的OLED的理论最大外量子效率(5%),这一结果不仅表明AQ-TPXZ为红光TADF分子,同时表明AQ可作为一种新的红光TADF电子受体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活化延迟荧光 苊并[1 2-b]喹喔嗪 吩噁嗪 红光发光分子 有机发光器件
原文传递
不同灌水量和灌水器埋深下单坑渗灌红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其模拟 被引量:3
2
作者 廖振棋 范军亮 +1 位作者 裴青宝 钟韵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118,146,共10页
【目的】探究灌水量和灌水器埋深对单坑渗灌红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土箱试验模拟大田单坑渗灌过程,研究了单坑渗灌红壤在不同灌水量(1、2 L和3 L)和不同灌水器埋深(10、15 cm和20 cm)条件下湿润锋运移距离、累积入渗... 【目的】探究灌水量和灌水器埋深对单坑渗灌红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土箱试验模拟大田单坑渗灌过程,研究了单坑渗灌红壤在不同灌水量(1、2 L和3 L)和不同灌水器埋深(10、15 cm和20 cm)条件下湿润锋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和土壤含水率的分布规律,并采用交替方向隐式差分法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入渗率随灌水量增大而增大,随灌水器埋深增大而减小;土壤入渗率在入渗初期较大,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小,最终在较小范围内波动变化。在540min内,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湿润体和湿润锋最大运移距离均增大,且促进土壤水分向灌水器右下方运移,其中垂向湿润锋最大运移距离大于水平湿润锋最大运移距离,灌水器埋深对垂向湿润锋运移距离均呈递减趋势;灌水量对单坑渗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大于灌水器埋深的影响。【结论】Kostiakov模型(R^(2)=0.998)较Philip模型(R^(2)=0.892)更适于描述单坑渗灌红壤的水分入渗过程;交替方向隐式差分法能较好地模拟单坑渗灌红壤的空间水分分布状况(R^(2)=0.827,E≤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坑渗灌 红壤 灌水量 灌水器埋深 入渗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灌水器埋深对红壤区涌泉根灌双点源入渗水氮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代智光 蔡耀辉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15,共7页
【目的】研究红壤区涌泉根灌双点源入渗土壤水氮运移分布规律,为提高涌泉根灌水氮利用效率和灌水器合理埋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通过灌水器埋深分别为30、45、60 cm的硝酸铵钙溶液入渗试验,研究了灌水器埋深对涌泉根灌双点源... 【目的】研究红壤区涌泉根灌双点源入渗土壤水氮运移分布规律,为提高涌泉根灌水氮利用效率和灌水器合理埋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通过灌水器埋深分别为30、45、60 cm的硝酸铵钙溶液入渗试验,研究了灌水器埋深对涌泉根灌双点源交汇入渗土壤的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土壤水分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运移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了红壤涌泉根灌土壤累计入渗量及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历时的关系模型。【结果】灌水器埋深分别为30、45和60 cm时,红壤累计入渗量和稳定入渗率分别为18.84 L和0.035 cm/min、17.09 L和0.031 cm/min以及14.37 L和0.024 cm/min,即灌水器埋深越大,土壤的累计入渗量和稳渗率就越小,且累计入渗量与入渗历时之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灌水器埋深分别为30、45和60 cm时,交汇入渗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68、187和197 min,交汇发生时间增幅依次为10.16%和5.56%,湿润锋运移距离随埋深的增大而减小,运移距离与入渗历时之间均符合对数函数关系,且竖直向下的运移距离均大于竖直向上;土壤含水率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对于同一土层,灌水器处土壤含水率最大,其次为交汇面处,而距离灌水器12.5 cm处土壤含水率最小;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在水平方向,距离灌水器越近,铵态氮的质量浓度越大,对于硝态氮而言,灌水器埋深不同,硝态氮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灌水器埋深对涌泉根灌双点源交汇入渗红壤的水氮运移分布均有显著影响,且埋深超过60 cm时,氮肥淋失风险较大,且对作物吸收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涌泉根灌 灌水器埋深 水氮运移
下载PDF
Low-Spatial Coherence High-Power Electrically Injected 6xx nm Dual-Emitter Laser
4
作者 Yufei Jia Linhai Xu +3 位作者 Yuzhe Lin Yufei Wang Aiyi Qi Wanhua Zheng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18年第11期2338-2342,共5页
Laser-based display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wing to large-size screen and full-color gamut compared with other displays such a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However, there exists a phenomen... Laser-based display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wing to large-size screen and full-color gamut compared with other displays such a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However, there exists a phenomenon, speckle, limits the applications of laser display because of the high coherence of laser. In this work, we developed an electrically injected 6xx nm dual-emitter laser which combines the low-spatial coherence with the high-power. The output power of the dual-emitter laser exceeds 500 mW under 20?C pulse operation. The single emitter consists of D-shaped section used to obtain more independent spatial modes thus reduces coherence and a stripe area to obtain the high power. The radius of the D-shaped cavity is 500 μm and the length of stripe is 1000 μm. We used the standard photolithography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ICP) process to fabricate the device. The speckle contrast was measured to be 5%. It exhibits a great potential of reducing speckle from the source directly for laser displ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Spatial Coherence Dual-emitter red-Emitting Lasers SPECKLE Contrast LASER Display
下载PDF
有机电致红光材料4-(二腈亚甲叉)-2-甲基-6-(4-二甲胺基-苯乙烯)-4H-吡喃的合成新方法
5
作者 王栋东 柴生勇 +1 位作者 刘波 别国军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63-465,共3页
设计全新的路线合成了红光材料4-(二腈亚甲叉)-2-甲基-6-(4-二甲胺基-苯乙烯)-4H-吡喃(DCM)。采用具有烯烃骨架的β-苯基丙烯酸酯为中间体先引入双键,再经过三酮合环制备乙烯基吡喃。
关键词 红光材料 吡喃 苯基丙烯酸酯 三酮 合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