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产地辣椒挥发性成分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范智义 张敏 +5 位作者 邓维琴 李龙 万慧敏 李洁芝 王泽亮 李恒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2年第3期113-118,共6页
为研究解析辣椒挥发性成分,为辣椒品质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六个不同产地辣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量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辣椒中共检出7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萜类;四川成都样品中单萜和单萜醇含量较高... 为研究解析辣椒挥发性成分,为辣椒品质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六个不同产地辣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量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辣椒中共检出7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萜类;四川成都样品中单萜和单萜醇含量较高,陕西商洛和贵州遵义样品以单萜醇为主,四川汉源、河南清丰和重庆江津样品以倍半萜为主;六个产地辣椒中有25种共性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单萜及其含氧衍生物,但部分样品中含有较高比例的倍半萜和醛类;芳樟醇和β-紫罗兰酮是辣椒中主要的风味成分,辣椒中的风味成分整体以花果香气和木头味为主;主成分分析显示,9-epi-E-石竹烯对四川汉源样品影响较大,茴香脑、艾草脑对贵州遵义、陕西商洛样品影响较大,四川成都样品由于挥发性成分总体含量较高,与其他产地样品区别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产地 挥发性成分 差异 风味物质
下载PDF
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椒类调味品中的铅 被引量:5
2
作者 高向阳 张亚茹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1-134,共4页
为快速测定调味品中的铅,以花椒、红甜椒、红辣椒为样品,微波消解后,用浓度直读法直接读取试液中铅离子的浓度,并研究铅在辣椒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结果表明:花椒、红甜椒、红辣椒梗、皮、籽中铅含量分别为8.24,3.28,25.20,15.57,7.31mg/... 为快速测定调味品中的铅,以花椒、红甜椒、红辣椒为样品,微波消解后,用浓度直读法直接读取试液中铅离子的浓度,并研究铅在辣椒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结果表明:花椒、红甜椒、红辣椒梗、皮、籽中铅含量分别为8.24,3.28,25.20,15.57,7.31mg/kg,相对标准偏差RSD<8.2%(n=11),加标回收率在96.0%~113%之间。该法不用绘制标准曲线,读数直观、仪器轻便、成本低廉,利于现场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直读法 花椒 红甜椒 红辣椒
下载PDF
1-MCP处理对采后红椒质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郭峰 王毓宁 +3 位作者 李鹏霞 孙玉东 曹锦华 罗德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72-277,共6页
为探讨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对采后红椒质地的影响,以"洛椒118"淮安红椒为材料,采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方法、压缩测试结合相关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红椒质地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剂量1-MCP... 为探讨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对采后红椒质地的影响,以"洛椒118"淮安红椒为材料,采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方法、压缩测试结合相关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红椒质地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剂量1-MCP处理均能较好地延缓采后红椒按压力的下降,其中0.5、1.0 m L/L 1-MCP处理的作用更明显;另外,1-MCP处理可较好地保持红椒硬度、黏着性、咀嚼性、回复性等质构性能,结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1.0 m L/L 1-MCP处理对红椒的保鲜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椒 1-甲基环丙烯 贮藏保鲜 质地多面分析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优化口水鸡调理食品的开发 被引量:15
4
作者 毕继才 李洋 +4 位作者 林泽原 张敏 崔震昆 张令文 李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0-103,113,共5页
红油味型是传统川菜的经典复合味型,因其色泽红亮、咸鲜微甜、兼具香辣的口味,受到人们的喜爱。该研究采取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开发传统口水鸡调理食品,通过对红油味型和口水鸡调理食品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油味型调味料配方为... 红油味型是传统川菜的经典复合味型,因其色泽红亮、咸鲜微甜、兼具香辣的口味,受到人们的喜爱。该研究采取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开发传统口水鸡调理食品,通过对红油味型和口水鸡调理食品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油味型调味料配方为:红油54 mL、酱油30 mL、白糖20 g、味精1 g、食盐2 g、芝麻油4 mL。口水鸡制作工艺为:500 g三黄鸡切块煮熟,与100 g红油调味料搅拌。菜肴营养素总含量为能量1422.58 kcal、脂肪131.03 g、蛋白质98.58 g、碳水化合物29.78 g、维生素77.41 mg、矿物质4554.07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油味型 红油口水鸡 调理食品 感官评定
下载PDF
射频加热处理对辣椒粉辣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思卓 徐圆融 +2 位作者 廖梅吉 王丹凤 焦顺山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共5页
采用新型射频加热技术对辣椒粉进行处理,探讨不同射频处理条件对辣椒粉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和辣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辣椒粉不同初始水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射频处理(70~90℃,0~5min)对辣椒粉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及辣度没有显著... 采用新型射频加热技术对辣椒粉进行处理,探讨不同射频处理条件对辣椒粉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和辣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辣椒粉不同初始水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射频处理(70~90℃,0~5min)对辣椒粉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及辣度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且不同初始水分活度(0.40,0.54,0.71)对其影响也不明显。该研究结果表明射频处理可以很好地保留辣椒粉的辣度,射频杀菌技术在辣椒粉杀菌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粉 射频 水分活度 辣椒素 辣度
下载PDF
红线椒与盐渍辣椒汁复合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万程 赵玲艳 邓放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1-215,219,共6页
以红线椒和盐渍辣椒汁为原料,按11的质量比混合,然后接种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进行发酵,选取乳酸菌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为试验因素,以乳酸含量为响应值,设计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 以红线椒和盐渍辣椒汁为原料,按11的质量比混合,然后接种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进行发酵,选取乳酸菌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为试验因素,以乳酸含量为响应值,设计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最佳条件为:接种量6%、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6d。经验证该条件下可得乳酸含量为0.74%,且风味良好的发酵辣椒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线椒 盐渍辣椒汁 多菌种发酵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植物油对红油辣椒气味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薛东 易宇文 +6 位作者 夏翠群 胡金祥 乔明锋 何莲 王健健 邓静 杨会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41-251,共11页
目的探究植物油品种对红油辣椒气味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partial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相对气味活度值... 目的探究植物油品种对红油辣椒气味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partial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odoractivityvalue,ROAV)等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品种的植物油对红油辣椒气味物质的影响。结果电子鼻检测结果结合OPLS-DA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的植物油制备的红油辣椒整体气味轮廓差异明显。GC-MS检测结果表明5种植物油制备的红油辣椒共检测到10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29种、醛类30种、烃类12种、硫醚类3种、酯类6种、酸类2种以及其他化合物19种;醇类、醛类、硫醚类是红油辣椒的主要挥发性物质。ROAV分析表明A样品(精炼菜籽油)的关键性挥发性物质是:苯乙醛、反-2-壬醛、二甲基硫醚;B样品(大豆油)的关键性挥发性物质是:1-庚烯-3-酮、二甲基硫醚;C(花生油)、E(菜籽油)样品的关键性挥发物是:二甲基硫醚;D(玉米油)样品的关键性挥发性物质是:二甲基硫醚、(Z)-2-壬烯醛、1-辛烯-3-酮。结论不同品种的植物油制备的红油辣椒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一定差异,二甲基硫醚是红油辣椒的共有关键性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油辣椒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法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