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百年来《红楼梦》“一从二令三人木”众解平论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庆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3-78,共6页
《红楼梦》王熙凤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到底为何意 ,是红学二百多年来的一大未解之谜。通观二百多年来出现的 2 8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可知大多虽用功甚勤 ,却流于附会 ,繁琐考证 ,索隐猜谜 ,意欲字字坐实 ,反而愈失其真。根据《红... 《红楼梦》王熙凤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到底为何意 ,是红学二百多年来的一大未解之谜。通观二百多年来出现的 2 8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可知大多虽用功甚勤 ,却流于附会 ,繁琐考证 ,索隐猜谜 ,意欲字字坐实 ,反而愈失其真。根据《红楼梦》文本和脂批 ,可以断定 :正是已有诸说中那些看似简单浅白之“解” ,恰可符合作者原意———句中“一”“二”“三”只是序数词 ,“从”、“令”、“人木”预示凤姐人生命运的三大阶段 ,即三大转折 ;其中“人木”用的是“拆字法” ,合起来为“休” ,此与“判词”首句“凡鸟”合为“凤”一样 ,既符合谶语特点 ,得朦胧之美 ,又让人一猜即可意会。《红楼梦》毕竟是小说 ,不是谶纬猜谜之书。而既是“判词” ,则只会言之大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王熙凤 谶语 红学综述
下载PDF
幻化的世界别样幽——《红楼梦》梦境疏解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志尧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25-28,共4页
“梦”是《红楼梦》的核心意蕴 ,也是宏著的重要特色。曹雪芹在书中写了大小 33个梦幻 ,都是为表现“情味”服务的。在《红楼梦》中情与梦浑然一体 ,梦是情的派生物 ,它在讲述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艺术形象、刻划人物性格、拓... “梦”是《红楼梦》的核心意蕴 ,也是宏著的重要特色。曹雪芹在书中写了大小 33个梦幻 ,都是为表现“情味”服务的。在《红楼梦》中情与梦浑然一体 ,梦是情的派生物 ,它在讲述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艺术形象、刻划人物性格、拓展思想内容、深化作品主题方面发挥了其他艺术表现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人物 梦幻 情味 文学研究 小说 曹雪芹 情节 主题 思想内容 形象塑造 人物 性格
下载PDF
材料、方法与创新性研究——《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整理与研究》评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许钧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宋丹发现日本所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其专著《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整理与研究》基于一手材料的发掘与实事求是的考证,精准解决了林语堂的翻译时间、翻译底本、为何在日本转译出版三个难题;通过材料与方法的有机融合... 宋丹发现日本所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其专著《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整理与研究》基于一手材料的发掘与实事求是的考证,精准解决了林语堂的翻译时间、翻译底本、为何在日本转译出版三个难题;通过材料与方法的有机融合、精细入微的分析有效回答了林语堂的翻译策略、特征、意义等基本问题;且在多语种、跨文化翻译研究的方法与路径上做了有益探索;分门别类的整理亦有助直观形象地了解林稿。该著为《红楼梦》翻译研究、林语堂研究提供了新的一手文献资料;是翻译家手稿研究之范例;亦可唤起红学界重新思考《红楼梦》续书说与林语堂的红学研究。作者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难能可贵,材料与方法相得益彰的创新性研究亦是当下翻译学界行稳致远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林语堂译稿 材料 方法 创新性研究
原文传递
文采风流今尚存——曹雪芹氏族文化研究提纲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汝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50,共9页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应当对这位特立独出的中国伟大小说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审视和理解。本文认为,曹雪芹的文学成就并非个人的才华所至,而是一种氏族文化特色的丰厚积累的高层造诣。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应从氏族文...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应当对这位特立独出的中国伟大小说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审视和理解。本文认为,曹雪芹的文学成就并非个人的才华所至,而是一种氏族文化特色的丰厚积累的高层造诣。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应从氏族文化的角度纵观弘览,方能认识曹雪芹的才华、造诣是一种三千年的中华文化珍贵积累;若将他"孤立"起来,把《红楼梦》视为一个"个体"的一时的偶然的文艺产物,必致失于肤浅甚至走样失实。本文从周初武王克商为始,以"诗礼簪缨"为表现为脉络,论证了曹氏自周初至明末的曹姓氏族文化概貌、文化特点,抉示了他们的"门风""世德"———即曹雪芹开卷即特笔标出的"诗礼簪缨"之族的具体历史内容及其意义,从而显示了《红楼梦》是中华文化小说这一命题的实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雪芹 氏族文化 “三曹” “邺下” 石仓 庆氏礼 丰润 铁岭
原文传递
沉沦与救赎——尤三姐悲剧形象再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青云 《鄂州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44-47,共4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了一系列的美丽少女形象,并通过这些美的事物的不断被毁灭来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尤三姐就是其中之一。"脂本"系统里尤三姐是个特殊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奇妙的混合体:美艳与淫荡,轻狂与志洁,卑微与自尊...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了一系列的美丽少女形象,并通过这些美的事物的不断被毁灭来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尤三姐就是其中之一。"脂本"系统里尤三姐是个特殊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奇妙的混合体:美艳与淫荡,轻狂与志洁,卑微与自尊,逢场作戏与泄愤复仇,在她身上化为和谐。她清醒地沉沦,在沉沦中抗争,她极力地救赎,最后却只能刚烈地自刎。她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尤三姐 沉沦 救赎
下载PDF
《后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对原著的异化与同化
6
作者 谢雅琴 宋巧燕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6-61,共6页
《后红楼梦》以林黛玉为叙事中心,一改原著中黛玉所呈现的清新脱俗之态,着力展现她的雍容华贵及其出色的治家才能。她以儒家礼教规范约束自我情感,对爱情的态度从情胜于理转变为以理御情。小说对黛玉形象的重构借鉴了原著中薛宝钗的贤... 《后红楼梦》以林黛玉为叙事中心,一改原著中黛玉所呈现的清新脱俗之态,着力展现她的雍容华贵及其出色的治家才能。她以儒家礼教规范约束自我情感,对爱情的态度从情胜于理转变为以理御情。小说对黛玉形象的重构借鉴了原著中薛宝钗的贤良淑德、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以及贾探春的胸有大志等人物形象特征。归根究底,推崇富贵双全、妻妾成群的世俗价值观、追求大团圆的民族文化心理及迎合主流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是黛玉形象世俗化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后红楼梦》 林黛玉 人物塑造
下载PDF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被引量:2
7
作者 祁冰 《琼州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60-63,45,共5页
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悲剧意蕴 家族悲剧 女儿悲剧 死亡意识
下载PDF
探析《红楼梦》中的休闲体育文化及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周荣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95-,97,共2页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称为清朝社会的百科全书。体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书中亦有展现,虽然着墨不多,描写的体育项目也有限,仅作为情节叙述的需要,但是仍可以从中找到清代社会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
关键词 红楼梦 体育文化 启示
原文传递
《红楼梦》叙述三维与小说批评视角
9
作者 冯阳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1,共4页
《红楼梦》是一个不解之谜,从脂砚斋到鲁迅再到王蒙对《红楼梦》文本都存在过困惑和疑虑。透过这种困惑和疑虑,可以揭示出隐藏在《红楼梦》文本中的独特的叙述形式:即显叙述基础上的幻叙述和隐叙述,以及由叙述三维共同构成的递进环形封... 《红楼梦》是一个不解之谜,从脂砚斋到鲁迅再到王蒙对《红楼梦》文本都存在过困惑和疑虑。透过这种困惑和疑虑,可以揭示出隐藏在《红楼梦》文本中的独特的叙述形式:即显叙述基础上的幻叙述和隐叙述,以及由叙述三维共同构成的递进环形封闭式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叙述 隐叙述 《红楼梦》
下载PDF
突破与继承:论《红楼梦》的梦幻叙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素军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79-86,108,共9页
《红楼梦》叙事采用了大量梦幻情节,其中梦幻描写共有32处。从功能看,最为典型和重要的梦幻情节是预言和警戒之梦,共15处;此外还有17处梦境描写没有包含特殊寓意,在文本中不执行特别的叙事功能,它们多出现于后四十回中,基本是回应之前... 《红楼梦》叙事采用了大量梦幻情节,其中梦幻描写共有32处。从功能看,最为典型和重要的梦幻情节是预言和警戒之梦,共15处;此外还有17处梦境描写没有包含特殊寓意,在文本中不执行特别的叙事功能,它们多出现于后四十回中,基本是回应之前的情节。梦幻描写使《红楼梦》的叙事具备了一定的现代特征:它使小说摆脱了真实人事的拘牵,形成虚构的艺术世界;叙述者的一些评价反思得以暗藏在梦幻叙述中,使小说在叙事视角上超脱了传统话本小说中说书人的介入,也减弱了道德说教色彩。当然,《红楼梦》也没有完全超脱以往的叙事惯例,比如它仍然用梦幻来隐喻人生无常。总之,《红楼梦》以梦幻介入叙事,真实与虚构并存,增加了文本叙事的张力和复杂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梦幻 预言 警戒 突破 继承
下载PDF
从《红楼梦魇》看《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灿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34-137,共4页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魇 张爱玲 红楼梦 曹雪芹
下载PDF
《红楼梦》续书研究——以文学批评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璇 许立莺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8-21,共4页
曹雪芹的《红楼梦》自问世后,续书作品就不断涌现,并且终清之世而不绝。到了民国,这股续书之风依旧盛行,而且出现了很多续书研究的专著。从文学批评理论着手,综合分析《红楼梦》续书研究的态势,可以找出众多《红楼梦》续书之间的共性以... 曹雪芹的《红楼梦》自问世后,续书作品就不断涌现,并且终清之世而不绝。到了民国,这股续书之风依旧盛行,而且出现了很多续书研究的专著。从文学批评理论着手,综合分析《红楼梦》续书研究的态势,可以找出众多《红楼梦》续书之间的共性以及续书背后所隐藏的个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续书 文学批评
下载PDF
家园的追寻——《红楼梦》与《飘》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静 黄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45-49,共5页
《红楼梦》与《飘》都蕴涵着家园追寻的母题。面对身体和精神的放逐,“水男儿”贾宝玉退守大观园,审美化地建筑起身体的家园,又用林黛玉的知己之爱营造起精神的家园。当这两个“此岸”家园毁灭后,贾宝玉升入“庄禅”的“彼岸”家园,以... 《红楼梦》与《飘》都蕴涵着家园追寻的母题。面对身体和精神的放逐,“水男儿”贾宝玉退守大观园,审美化地建筑起身体的家园,又用林黛玉的知己之爱营造起精神的家园。当这两个“此岸”家园毁灭后,贾宝玉升入“庄禅”的“彼岸”家园,以求得向上的解脱。而“女海盗”斯卡利特则冲入亚特兰大,征服般地建构起身体的家园,并用瑞特.巴特勒的知己之爱营造起精神的家园。当“此岸”的双重家园失去后,斯卡利特回到“基督”的“彼岸”家园,以求得向下的救赎。中西民族精神和宗教精神虽有殊途,但对“家园”的追寻终究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飘》 母题 家园 长城精神 海盗精神 庄禅 基督
下载PDF
《红楼梦》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红楼梦》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归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4,共4页
《红楼梦》是一个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本旨 ,寄托中华文化之精魂的文本。《红楼梦》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红楼梦》是一个充满辩证性和悖论性机趣的话题。“人间红学”与专业研究者、翻译者等的相对专门性的工作应该有一种“良性互动”
关键词 《红楼梦》 中华文化 世界 悖论性
下载PDF
《红楼梦》中秦可卿艺术形象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璐 李瑾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9-23,共5页
秦可卿虽出身寒微凄凉,却容貌风流美丽,性格温柔平和,处事谨慎小心;虽幸为宁国府的大少奶奶,却处境险恶,终被封建大家族所摧残,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从小说内容看,秦可卿形象模糊且不具体。是曹雪芹众多小说人物塑造中的一大败笔。
关键词 《红楼梦》 秦可卿形象 艺术形象 性格 曹雪芹 小说 人物塑造
下载PDF
《红楼梦》中“骂”的艺术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家生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2-14,35,共4页
《红楼梦》中人物的“骂”的描写,特点突出,内蕴深刻,形式多样,方法殊异。作者往往通过生动多彩的人物的“骂”来体现人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关系,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作者的题旨,取得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效应。
关键词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艺术效应 “骂” 人物形象 文学研究
下载PDF
《红楼梦》香菱形象浅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劲玉 《琼州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76-77,共2页
本文对《红楼梦》中的香菱形象加以浅析。
关键词 《红楼梦》 香菱 形象 探析
下载PDF
论《红楼梦》中的戏曲艺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勇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0-24,共5页
《红楼梦》叙事思维里存有许多戏曲艺术因子。这一点可以从整体艺术架构、上场下场、人事离合、虚拟场景、丑角艺术等方面看出。本文拟就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古典戏曲艺术对《红楼梦》叙事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 《红楼梦》 戏曲艺术 叙事思维 中国 古典小说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从《红楼梦魇》看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版本论述
19
作者 罗浩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77-85,共9页
《红楼梦》被张爱玲称为自己“一切的源泉”,在其学术著作《红楼梦魇》中,通过对《红楼梦》各版本的仔细比较,张爱玲认为研究《红楼梦》版本不能以“本”为单位,而应以回、段、句为单位,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不足之处也进行了举... 《红楼梦》被张爱玲称为自己“一切的源泉”,在其学术著作《红楼梦魇》中,通过对《红楼梦》各版本的仔细比较,张爱玲认为研究《红楼梦》版本不能以“本”为单位,而应以回、段、句为单位,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不足之处也进行了举证和批判,同时她还考证了《红楼梦》改写情节的原貌与遗稿的内容,对周汝昌所列举的十种早本结局也进行了逐一辨析。张爱玲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别具一格:识小辨微,浅斟细酌;旁征博引,独抒己见;古今贯通,中西并用。正是这种独特的考据方法和考据思维,使她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见解。然不论是续书“狗尾续貂”“附骨之疽”的评价,还是《红楼梦》是创作而非自传的见解都还尚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红楼梦魇》 《红楼梦》 版本
下载PDF
异域文豪的心灵之约——《红楼梦》与《浮士德》的精神对话
20
作者 杜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91-94,共4页
论文立足于文学文本,力求在异质文学之间寻求一种文本解读方式。据此,笔者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将中西方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浮士德》互为参照,展示出灵肉母题呈现过程中的同步性和相似之处,彰显中西方两位文学大师的精... 论文立足于文学文本,力求在异质文学之间寻求一种文本解读方式。据此,笔者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将中西方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浮士德》互为参照,展示出灵肉母题呈现过程中的同步性和相似之处,彰显中西方两位文学大师的精神契合点,并发掘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浮士德》 灵肉母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