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生态整体的审美何以可能?——贝特森递归认识论下的生态美学思想探微
被引量:
6
1
作者
张惠青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4-145,159-160,共13页
格里高里·贝特森作为20世纪唯一一位充分论证了整体主义科学的伟大的理论家,将控制论的反馈和递归性理论融入生态学所提出的递归认识论,及其晚年对生态美学的开创性思索,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形而下"的角度解决生态整体...
格里高里·贝特森作为20世纪唯一一位充分论证了整体主义科学的伟大的理论家,将控制论的反馈和递归性理论融入生态学所提出的递归认识论,及其晚年对生态美学的开创性思索,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形而下"的角度解决生态整体论的合理路径。生态世界观构成递归认识论的根本理论前提,它以"有价值的生存"作为核心价值观,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稳定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均建基于"有机体与环境加权"式关系模式之上,自然形式也作为"有机体与环境加权"式关系模式的具体化,被阐释为"内在"(心智)与"外在"(自然)的映像关系。生态审美观构成递归认识论的核心,它以被贝特森奉为"生命与环境的终极真理"的三组关系(神圣与美学、美学与意识、意识与神圣)为依托,通过"关联模式"这一抽象的审美模式,以与生态秩序的变化和稳定相协调的方式重新构想了生死节律,使生态美学在对生态整体进行审美关照的同时,完成了对于生、死和美的再评价。生态审美模式借由"掠视界面"模型的创建,以一种意识与无意识同构的"叠纹模式",从深层审美机制层面阐释了递归认识论,其中,差异作为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稳定的指征,使"差异的信息单元"成为生态整体审美的"元模式",生态美学成为响应"元模式"的"元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特森
生态美学
递归认识论
生态整体
关联模式
差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自然生态审美的四个契机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惠青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4-131,共8页
如果以自然生命为中心和以生态救赎为目标敞开自然生态审美的问题域就会遇到四个关键理论难题,对这四个理论难题的解决构成了自然生态审美的四个契机:一是作为自然生态审美对象的深邃之形;二是生态整体审美中的参与者阐释问题;三是面向...
如果以自然生命为中心和以生态救赎为目标敞开自然生态审美的问题域就会遇到四个关键理论难题,对这四个理论难题的解决构成了自然生态审美的四个契机:一是作为自然生态审美对象的深邃之形;二是生态整体审美中的参与者阐释问题;三是面向生死节律的生态审美观;四是生态审美模式之“叉状之谜”。自然生态审美的四个契机都围绕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展开,并将自然生态的美学救赎作为根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态审美
深邃之形
递归认识论
生死节律
无意识
原文传递
人类世生态审美救赎何以可能——以贝特森、加塔利、拉图尔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惠青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1-191,共11页
贝特森的递归认识论、加塔利的情动本体论、拉图尔的行动本体论分别代表了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思想界对于人类文明救赎的创造性思索。递归认识论借助"掠视界面"模型有效地应对了可持续发展悖论,使人类永续生存的问题从理论上成...
贝特森的递归认识论、加塔利的情动本体论、拉图尔的行动本体论分别代表了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思想界对于人类文明救赎的创造性思索。递归认识论借助"掠视界面"模型有效地应对了可持续发展悖论,使人类永续生存的问题从理论上成为可能;情动本体论将生态审美救赎的焦点锁定以主体性生产为中心的生态智慧,使人类以一种开放的"自为"存在与自然生态健康形成"二律悖反";行动本体论将生态审美救赎的目标指向地球关键带及其"保护膜",致力于通过建立人类与非人类的行动者网络,以对"准反馈循环"的敏感性来保护关键带中内稳态的大气环境。汲取以上三种救赎方案的理论精髓,理想的生态审美救赎模型应具备如下要点:一是将救赎的目标落脚到地球关键带及其"保护膜"这一真实的生活领域;二是人类作为救赎者应该通过对自身"欲望"的消减和对自然"症候"的回应担负起保护自然生态健康的责任和义务;三是救赎的根本点为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生命共同体来维护地球关键带中内稳态的大气环境。在此基础上,该模型还应遵循如下原则:居间原则、反身性原则和分形原则,致力于在人类与非人类的生命之网中完成历史与个体的反身性重构,并保证了在顺遂"人性"的前提下完成人类文明的生态审美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递归认识论
情动本体论
行动者本体论
反身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态整体的审美何以可能?——贝特森递归认识论下的生态美学思想探微
被引量:
6
1
作者
张惠青
机构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4-145,159-160,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形态研究"(18ZDA024)阶段性成果
文摘
格里高里·贝特森作为20世纪唯一一位充分论证了整体主义科学的伟大的理论家,将控制论的反馈和递归性理论融入生态学所提出的递归认识论,及其晚年对生态美学的开创性思索,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形而下"的角度解决生态整体论的合理路径。生态世界观构成递归认识论的根本理论前提,它以"有价值的生存"作为核心价值观,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稳定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均建基于"有机体与环境加权"式关系模式之上,自然形式也作为"有机体与环境加权"式关系模式的具体化,被阐释为"内在"(心智)与"外在"(自然)的映像关系。生态审美观构成递归认识论的核心,它以被贝特森奉为"生命与环境的终极真理"的三组关系(神圣与美学、美学与意识、意识与神圣)为依托,通过"关联模式"这一抽象的审美模式,以与生态秩序的变化和稳定相协调的方式重新构想了生死节律,使生态美学在对生态整体进行审美关照的同时,完成了对于生、死和美的再评价。生态审美模式借由"掠视界面"模型的创建,以一种意识与无意识同构的"叠纹模式",从深层审美机制层面阐释了递归认识论,其中,差异作为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稳定的指征,使"差异的信息单元"成为生态整体审美的"元模式",生态美学成为响应"元模式"的"元语境"。
关键词
贝特森
生态美学
递归认识论
生态整体
关联模式
差异
Keywords
Bateson
ecological
aesthetics
recursive
epistemology
ecological
wholes
pattern
which
connects
difference
分类号
B834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自然生态审美的四个契机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惠青
机构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4-131,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形态研究”(18ZDA02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如果以自然生命为中心和以生态救赎为目标敞开自然生态审美的问题域就会遇到四个关键理论难题,对这四个理论难题的解决构成了自然生态审美的四个契机:一是作为自然生态审美对象的深邃之形;二是生态整体审美中的参与者阐释问题;三是面向生死节律的生态审美观;四是生态审美模式之“叉状之谜”。自然生态审美的四个契机都围绕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展开,并将自然生态的美学救赎作为根本目标。
关键词
自然生态审美
深邃之形
递归认识论
生死节律
无意识
Keywords
natural
ecological
aesthetics
deep
form
recursive
epistemology
rhythms
of
life
and
death
unconscious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人类世生态审美救赎何以可能——以贝特森、加塔利、拉图尔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惠青
机构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1-191,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8ZDA02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贝特森的递归认识论、加塔利的情动本体论、拉图尔的行动本体论分别代表了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思想界对于人类文明救赎的创造性思索。递归认识论借助"掠视界面"模型有效地应对了可持续发展悖论,使人类永续生存的问题从理论上成为可能;情动本体论将生态审美救赎的焦点锁定以主体性生产为中心的生态智慧,使人类以一种开放的"自为"存在与自然生态健康形成"二律悖反";行动本体论将生态审美救赎的目标指向地球关键带及其"保护膜",致力于通过建立人类与非人类的行动者网络,以对"准反馈循环"的敏感性来保护关键带中内稳态的大气环境。汲取以上三种救赎方案的理论精髓,理想的生态审美救赎模型应具备如下要点:一是将救赎的目标落脚到地球关键带及其"保护膜"这一真实的生活领域;二是人类作为救赎者应该通过对自身"欲望"的消减和对自然"症候"的回应担负起保护自然生态健康的责任和义务;三是救赎的根本点为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生命共同体来维护地球关键带中内稳态的大气环境。在此基础上,该模型还应遵循如下原则:居间原则、反身性原则和分形原则,致力于在人类与非人类的生命之网中完成历史与个体的反身性重构,并保证了在顺遂"人性"的前提下完成人类文明的生态审美救赎。
关键词
人类世
递归认识论
情动本体论
行动者本体论
反身性
Keywords
Anthropocene
recursive
epistemology
Affective
Ontology
Ontology
of
Actor
Reflexivity
分类号
B834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生态整体的审美何以可能?——贝特森递归认识论下的生态美学思想探微
张惠青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自然生态审美的四个契机
张惠青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原文传递
3
人类世生态审美救赎何以可能——以贝特森、加塔利、拉图尔为中心的考察
张惠青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