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α-溴丙酸甲酯与β-环糊精衍生物手性识别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聂孟言 周良模 +1 位作者 王清海 朱道乾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8-273,共6页
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 ,模拟研究了α -溴丙酸甲酯分别与全甲基 - β -环糊精 (PMBCD)、七 ( 2 ,6-二 -O -丁基 - 3 -O -丁酰基 ) - β -环糊精 (DBBBCD)的手性识别过程 .结果表明 ,α -溴丙酸甲酯对映体与PMBCD ,DBBBCD的优先结合点位于... 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 ,模拟研究了α -溴丙酸甲酯分别与全甲基 - β -环糊精 (PMBCD)、七 ( 2 ,6-二 -O -丁基 - 3 -O -丁酰基 ) - β -环糊精 (DBBBCD)的手性识别过程 .结果表明 ,α -溴丙酸甲酯对映体与PMBCD ,DBBBCD的优先结合点位于环糊精空腔的内部 ,其对映体与所述环糊精的手性识别机理和形成腔内结合物有关 ;对映体在环糊精空腔内的结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紧密包合 ,对映体在腔内可以上下运动和转动 ;从对平衡构象的结构分析发现 ,所述对映体与环糊精衍生物的手性识别与葡萄糖单元的C( 2 ) ,C( 3 )所提供的手性环境密切相关 .而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环糊精衍生物 手性识别 对映体分离 α-卤丙酸酯 固定相 气相色谱 手性分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不同识别模式对不同品牌酱油的区分与识别 被引量:17
2
作者 安莹 孙桃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0-64,68,共6页
试验采用一款新型智能电子鼻系统,对3种不同品牌的14个酱油样品进行不同识别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传感器对各种酱油的气味有特定的反应,能够有效收集不同品牌酱油的特征数据;运用PCA分析电子鼻检测的数据,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品牌的... 试验采用一款新型智能电子鼻系统,对3种不同品牌的14个酱油样品进行不同识别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传感器对各种酱油的气味有特定的反应,能够有效收集不同品牌酱油的特征数据;运用PCA分析电子鼻检测的数据,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品牌的酿造酱油;运用DFA建立的3种不同品牌酱油的识别模型,可以正确识别酱油品牌,识别率为100%;运用LDA线性判别分析,可以区分3种不同品牌的酱油。因此,电子鼻结合适当的识别模式可以用于不同品牌酱油的区分和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识别模式 不同品牌 酱油 区分
下载PDF
β-环糊精衍生物的超分子体系识别机理及其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霞 周智明 孟子晖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3-421,共9页
为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揭示β-CD衍生物对客体分子的作用机制和一般规律,本文综合评述了β-环糊精(β-CD)衍生物超分子体系的识别机理,分析了主客体结构、溶剂小分子、溶液pH值及固定相链接方式对其机理的影响,以及紫外-可见光谱、荧光... 为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揭示β-CD衍生物对客体分子的作用机制和一般规律,本文综合评述了β-环糊精(β-CD)衍生物超分子体系的识别机理,分析了主客体结构、溶剂小分子、溶液pH值及固定相链接方式对其机理的影响,以及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核磁共振、热力学分析、X-射线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机理研究方法,并介绍了β-CD衍生物在色谱手性分离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衍生物 超分子体系 识别机理 手性分离
下载PDF
煤矸石在线识别与自动分选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宪民 《西安科技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68,共3页
煤矸石是影响煤炭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煤矸石分选方法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本文探讨了一种采用模式识别技术进行煤矸石在线识别与分选的新方法,介绍了煤矸石识别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系统的构成,讨论了图像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 煤矸石 模式识别 分选 图像处理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lead ion-imprinted micro-beads with combination of two functional monomers 被引量:9
5
作者 Linyan Zhu Zhiliang Zhu +2 位作者 Ronghua Zhang Jun Hong Yanling Q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1955-1961,共7页
A novel ion-imprinted polymer, lead ion-imprinted micro-beads with combination of two functional monomers, was synthesized using the W/O/W polymerization method. Two functional monomers, 1,12-dodecanediol-O,O’-diphen... A novel ion-imprinted polymer, lead ion-imprinted micro-beads with combination of two functional monomers, was synthesized using the W/O/W polymerization method. Two functional monomers, 1,12-dodecanediol-O,O’-diphenyl-phosphonic acid (DDDPA) and 4-vinylpyridine, were used to form a suitable construction with micro-pores fitting the template and recognition sites. The eflects of adsorbent dosage, solution pH and the competitive ions on the adsorption and separation eflciency of lead 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lead ion-imprinted micro-beads were eflcient for lead ions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in a broad pH range (4–9), when the adsorbent dosage was above 0.1 g/L.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beyed the 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s model and it only took half an hour to reach the equilibrium. The adsorption isotherm of lead ion was described by the Langmuir model (R2 0.99) with a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116.9 mg/g. In the presence of competitive ions Co2+ and Cd2+, the lead ion-imprinted micro-beads showed a high selectivity for lead ions. The selectivity coeficient of Pb2+/Cd2+ and Pb2+/Co2+are 99.3 and 114.7,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d ions ADSORPTION lead ion-imprinted micro-beads selective separation recognition
原文传递
Recent Progresses in Deep Learning Based Acoustic Models 被引量:9
6
作者 Dong Yu Jinyu Li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SCIE EI CSCD 2017年第3期396-409,共14页
In this paper,we summarize recent progresses made in deep learning based acoustic models and the motivation and insights behind the surveyed techniques.We first discuss models such as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s) a... In this paper,we summarize recent progresses made in deep learning based acoustic models and the motivation and insights behind the surveyed techniques.We first discuss models such as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s) an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 that can effectively exploit variablelength contextual information,and their various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odels.We then describe models that are optimized end-to-end and emphasize on feature representations learned jointly with the rest of the system,the connectionist temporal classification(CTC) criterion,and the attention-based sequenceto-sequence translation model.We further illustrate robustness issues in speech recognition systems,and discuss acoustic model adaptation,speech enhancement and separation,and robust training strategies.We also cover modeling techniques that lead to more efficient decoding and discuss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in acoustic model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tention mode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 connectionist temporal classification(CTC) deep learning(DL) 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 permutation invariant training speech adaptation speech processing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separation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与稀疏表示的多姿态人脸识别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疆勤 廖海斌 李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3年第5期154-159,共6页
在非可控环境下,人脸识别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姿态变化与遮挡问题。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方法将测试人脸表示成训练人脸的稀疏线性组合,根据其组合系数的稀疏性进行人脸识别。该方法对人脸的噪声和遮挡变化具有很好的鲁棒性,但对人... 在非可控环境下,人脸识别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姿态变化与遮挡问题。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方法将测试人脸表示成训练人脸的稀疏线性组合,根据其组合系数的稀疏性进行人脸识别。该方法对人脸的噪声和遮挡变化具有很好的鲁棒性,但对人脸的姿态变化表现力极差,这是因为当人脸具有姿态变化时,同一个人不同姿态情况下很难对应起来,这违背线性组合的前提条件。为了克服稀疏表示方法对人脸姿态变化表现力极差问题,对人脸进行因子分析,分离出人脸姿态因子,得到合成的正面人脸;利用稀疏表示进行人脸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人脸的遮挡和姿态变化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 因子分析 因子分离 稀疏表示
下载PDF
基于人耳听觉特性的语音识别预处理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毅 黎小松 +1 位作者 罗元 吴承军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22-326,共5页
在人耳听觉语音识别优化过程中,由于在噪声环境下传统语音识别预处理过程不能得到高信噪比的语音信号,使识别率下降。为此结合人耳听觉特性,提出一种基于人耳的听觉选择能力即"鸡尾酒会效应"的语音分离技术应用到语音识别预... 在人耳听觉语音识别优化过程中,由于在噪声环境下传统语音识别预处理过程不能得到高信噪比的语音信号,使识别率下降。为此结合人耳听觉特性,提出一种基于人耳的听觉选择能力即"鸡尾酒会效应"的语音分离技术应用到语音识别预处理过程。含噪声的语音信号经过耳蜗基底膜模型进行频谱分析,再通过上橄榄核模型进行语音信息提取,最后在下丘脑细胞模型中完成语音分离。分离得到更纯净的语音后,对语音信号提取梅尔频率倒谱(MFCC)参数,并建立隐马尔可夫(HMM)声学模型来验证语音识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噪声环境下,相比于传统抗噪方法,改进方法具有更好的抗噪效果,表明上述语音识别系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识别 人耳听觉特性 语音分离 预处理
下载PDF
手性杯芳烃的合成及性质 被引量:3
9
作者 田振峰 郑炎松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02-709,共8页
手性杯芳烃是一类重要的主体化合物 ,在手性识别、对映体分离、不对称催化等方面有潜在的用途 .综述了手性杯芳烃的合成及其在手性识别、对映体分离方面的性能 .
关键词 合成 性质 手性杯芳烃 手性识别 对映体分离 不对称催化
下载PDF
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虹 黄亮 孙彦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2005年第5期367-370,共4页
作为一种人工受体合成技术,分子印迹方法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阐述了分子印迹方法的基本原理,详细地讨论了单体、交联剂和印迹分子的选择以及材料的制备等问题。通过讨论,分析了共价及非共价两种结合模式,指出了两者各自的适用... 作为一种人工受体合成技术,分子印迹方法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阐述了分子印迹方法的基本原理,详细地讨论了单体、交联剂和印迹分子的选择以及材料的制备等问题。通过讨论,分析了共价及非共价两种结合模式,指出了两者各自的适用范围;比较了3种不同印迹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在色谱分离、传感器技术、有机合成、催化材料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识别 分离
下载PDF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孔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瑞丰 于慧敏 +1 位作者 罗晖 沈忠耀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8-253,共6页
以N 叔丁氧羰酰 L 色氨酸和N 叔丁氧羰酰 L 酪氨酸为印迹分子 ,分别采用光引发聚合和热引发聚合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 ,并对聚合物的手性识别能力进行了色谱评价 .结果表明 ,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具有特异性的吸附作用 ,光... 以N 叔丁氧羰酰 L 色氨酸和N 叔丁氧羰酰 L 酪氨酸为印迹分子 ,分别采用光引发聚合和热引发聚合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 ,并对聚合物的手性识别能力进行了色谱评价 .结果表明 ,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具有特异性的吸附作用 ,光引发聚合的N 叔丁氧羰酰 L 色氨酸的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的选择性因子达到 2 .318,热引发聚合的N 叔丁氧羰酰 L 酪氨酸对印迹分子的选择性因子为 1 373 进一步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孔结构 ,发现光引发聚合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与空白聚合物的孔结构差别比热引发聚合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与空白聚合物的差别更为明显 .对印迹分子洗脱前后的印迹聚合物的孔结构研究进一步表明 ,印迹分子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孔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结构研究 制备 光引发聚合 印迹分子 L-酪氨酸 L-色氨酸 识别能力 吸附作用 孔结构 特异性 因子 差别 空白 色谱 手性 比热
下载PDF
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离及检测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晓佩 杨良嵘 +3 位作者 黄昆 李文松 孙西同 刘会洲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3-242,共10页
核酸适配体是一种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目标物的寡聚核苷酸,可以是RNA也可以是DNA。较其他识别分子而言,适配体具有性质稳定、易合成、易标记、分子量较小和目标分子广泛等优势。目前核酸适配体主要被应用在检测、分离纯化和医疗三大领域,... 核酸适配体是一种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目标物的寡聚核苷酸,可以是RNA也可以是DNA。较其他识别分子而言,适配体具有性质稳定、易合成、易标记、分子量较小和目标分子广泛等优势。目前核酸适配体主要被应用在检测、分离纯化和医疗三大领域,本文主要论述了适配体在生化分离及检测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识别分子 生化分离 检测
下载PDF
采用新型分子表面印迹技术构建手性空穴实现对手性药物对映体的分子识别与高效拆分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丁 高保娇 许文梅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3019-3027,共9页
通过偶联剂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MPS)的媒介,通过表面引发接枝,将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MAA)接枝聚合在微米级硅胶微粒表面,制得功能接枝微粒PMAA/SiO2;采用本课题组建立的新型分子表面印迹技术,以四咪唑(TM)为模型手性药物,用其左旋... 通过偶联剂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MPS)的媒介,通过表面引发接枝,将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MAA)接枝聚合在微米级硅胶微粒表面,制得功能接枝微粒PMAA/SiO2;采用本课题组建立的新型分子表面印迹技术,以四咪唑(TM)为模型手性药物,用其左旋对映体L-TM为模板分子,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为交联剂,对接枝在硅胶表面的PMAA大分子链进行了分子印迹,制备了对映体L-TM分子表面印迹材料MIP-PMAA/SiO2.探索了该印迹材料对外消旋体D,L-TM中两种对映体的拆分性能,采用静态与动态两种方法考察了MIP-PMAA/SiO2对模板分子L-TM的分子识别特性与结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印迹材料MIP-PMAA/SiO2对L-TM分子具有特异的分子识别选择性与优良的结合亲和性,相对于右旋对映体D-TM,识别选择性系数为4.03,MIP-PMAA/SiO2对外消旋体D,L-TM中的两种对映体表现出优良的拆分性能.此外,印迹材料MIP-PMAA/SiO2也具有良好的解吸性能,以稀NaOH水溶液为洗脱液,20个床体积内解吸率即达到99.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 硅胶 表面分子印迹 分子识别 四咪唑 手性拆分
原文传递
绵阳市年轻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感染风险认识与行为分离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毅 李六林 +7 位作者 周万明 樊静 赵西和 唐宇 何静 刘江 周力 张晓军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19-1123,共5页
目的了解年轻男男性行为者(YMSM)艾滋病病毒(HIV)感染风险认识与行为分离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以四川省绵阳市YMSM为对象。用滚雪球抽样法招募调查对象,进行风险认识、社会行为、性行为、心理等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共调查YMSM 35... 目的了解年轻男男性行为者(YMSM)艾滋病病毒(HIV)感染风险认识与行为分离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以四川省绵阳市YMSM为对象。用滚雪球抽样法招募调查对象,进行风险认识、社会行为、性行为、心理等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共调查YMSM 355人。自认HIV感染风险很大9.3%(33人),较大5.1%(18人),较小48.2%(171人),很小27.0%(96人),无风险10.4%(37人)。近6个月肛交有保护性55.7%,认识与行为分离30.1%。认识与行为分离组HIV阳性率33.8%,高于不分离组的3.9%(χ^2=36.492,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社会歧视对自己影响小[比值比(OR)=6.711]、因性取向遭受伤害(OR=4.078)、不知晓艾滋病知识(OR=5.466)和HIV感染(OR=18.848),是认识与行为分离的促进因素;近6个月性行为坚持携带安全套是保护因素(OR=0.060)。结论 YMSM认识与行为分离较为普遍,与艾滋病知识、社会行为相关联,认识与行为分离极大地增加了HIV感染风险和防治难度,有效促进认识向行为转化是防治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男男性行为者 艾滋病 风险 认识 行为 分离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金属织物和自然摩擦带电的电子皮肤对人体运动的智能识别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锦杰 陈婉翟 +8 位作者 刘樑杰 江姗姗 王浩楠 张家翔 甘昕艳 周雄图 郭太良 吴朝兴 张永爱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887-897,共11页
目前已开发出各种基于电子或光学信号的技术来感知身体运动,这在医疗保健、康复和人机交互等领域至关重要.然而,这些信号都是从身体外部获取的.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一种电子皮肤(e-skin)人体运动传感器,它利用有机聚合物和金属织物的组... 目前已开发出各种基于电子或光学信号的技术来感知身体运动,这在医疗保健、康复和人机交互等领域至关重要.然而,这些信号都是从身体外部获取的.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一种电子皮肤(e-skin)人体运动传感器,它利用有机聚合物和金属织物的组合,通过人体的自然电荷感应(EI)来检测运动.该电子皮肤可获得高达450 V的人体电势信号.此外,该信号可通过最先进的深度学习技术自动提取和训练.该传感器能准确识别睡眠活动,准确率约为96.55%.这种可穿戴运动传感器可以与物联网技术无缝集成,实现多功能应用,展示了其在人类活动识别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潜在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e-skin sleep motion recognition contact-separation electrification 1D-CNN
原文传递
MIMO信号调制方式盲识别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路平 王建新 《应用科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5-140,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盲信号分离的方法对MIMO信号进行调制识别.该方法对接收信号的相关矩阵作奇异值分解,用于估算发射天线数目,并对信号进行白化.采用特征值矩阵的联合近似对角化(joint approximate diagonalisation of eigen-matrices,JADE)... 提出一种基于盲信号分离的方法对MIMO信号进行调制识别.该方法对接收信号的相关矩阵作奇异值分解,用于估算发射天线数目,并对信号进行白化.采用特征值矩阵的联合近似对角化(joint approximate diagonalisation of eigen-matrices,JADE)算法对接收信号进行分离,恢复发送端信号.通过分析信号的频谱特征,提出4个新的特征参数,并结合四阶累积量实现对MIMO体制下6种信号调制方式的识别.识别过程中无需估计载波频率和符号率等参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制识别 多输入多输出 盲分离 谱特征 四阶累积量
下载PDF
空间偏移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食品次表层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振方 黄敏 +2 位作者 朱启兵 赵鑫 闫胜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1208,共8页
空间偏移拉曼光谱(SORS)是一种应用于浑浊/分层介质深层无损检测的新型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分层物质不同深度的拉曼信号随传输距离增加对探测器的贡献产生规律性变化,SORS技术通过采集偏移激光入射点不同距离的拉曼光谱,结合最佳偏移距... 空间偏移拉曼光谱(SORS)是一种应用于浑浊/分层介质深层无损检测的新型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分层物质不同深度的拉曼信号随传输距离增加对探测器的贡献产生规律性变化,SORS技术通过采集偏移激光入射点不同距离的拉曼光谱,结合最佳偏移距离信号增强、次表层谱峰识别、次表层信号分离等方法降低表层的干扰,获取纯净的次表层物质拉曼信号,然后借助拉曼的分子特异性实现无损的次表层物质定性和定量检测。介绍了空间偏移拉曼光谱技术的基本概念及测量技术,详细阐述了空间偏移拉曼光谱数据的分析方法及该技术在食品次表层检测中的应用,讨论了空间偏移拉曼光谱技术的限制条件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偏移拉曼光谱 次表层无损检测 食品品质检测 信号识别 信号分离
下载PDF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欧阳磊 朱丽华 帅琴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73-481,共9页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作为新型痕量分析技术,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检测简便快捷的特点,在化学分析、食药快检、生物医学检测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面向实际应用环境的SERS技术包含有效的SERS增强基底和配套的前处理方法两...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作为新型痕量分析技术,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检测简便快捷的特点,在化学分析、食药快检、生物医学检测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面向实际应用环境的SERS技术包含有效的SERS增强基底和配套的前处理方法两方面内容。对近年来SERS领域相关配套前处理方法的进展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根据其基本原理,分为基于疏水浓缩效应的前处理方法、基于化学识别作用的前处理方法、基于生物识别作用的前处理方法、基于选择性萃取的前处理方法和基于色谱分离的前处理方法等几类。结合现有SERS技术的应用难题,对今后可能的基于多目标物同时识别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光谱分析用于复杂成分分析、构建与SERS联用的自动化前处理装置等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可为SERS技术的应用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前处理方法 选择性识别 萃取分离 色谱分离
下载PDF
基于EfficientFaceNets的大规模自然场景人脸识别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凯兵 谢盼荣 +1 位作者 陈小改 苏泽斌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87-95,共9页
在大规模自然场景人脸识别任务中,针对判别性强的深度嵌入特征难以提取以及交叉熵损失难以优化类内紧凑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EfficientFaceNets深度网络的识别方法。该网络结构以EfficientNetV2-S结构为基础,采用上下文特征融合和三维注... 在大规模自然场景人脸识别任务中,针对判别性强的深度嵌入特征难以提取以及交叉熵损失难以优化类内紧凑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EfficientFaceNets深度网络的识别方法。该网络结构以EfficientNetV2-S结构为基础,采用上下文特征融合和三维注意力机制增强人脸深度嵌入特征的判别性。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人脸深度嵌入特征的类内紧凑性和类间分离性,设计了一种新的可信度增强损失增强深度嵌入特征的相似性,该损失联合交叉熵损失对网络进行训练,可以提升深度网络模型的分类性能。采用2种公开人脸识别数据集LFW和CFP-FP对提出的EfficientFaceNets模型性能进行验证,与3种主流深度网络模型进行了对比实验。该模型在CFP-FP数据集上的识别率相比Mobilefacenet提高了2.82%,相比于MobilenetV3-large提高了2.38%,相比于Resnet50提高了1.91%。实验证明,该模型可以用于人脸识别、图像分类等计算机视觉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 特征融合 注意力机制 类内紧凑性 类间分离性
下载PDF
柱芳烃基聚合物合成、主客体性质及应用研究
20
作者 刘婷 王献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69-70,65,共3页
柱芳烃基聚合物是一类特殊的大环聚合物,由多个柱芳烃单体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柱芳烃基聚合物在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迅速发展。本文介绍了不同类型柱芳烃基聚合物合成方法,在分子识别方面的... 柱芳烃基聚合物是一类特殊的大环聚合物,由多个柱芳烃单体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柱芳烃基聚合物在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迅速发展。本文介绍了不同类型柱芳烃基聚合物合成方法,在分子识别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吸附分离、传感检测、药物传递和催化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讨论了当前柱芳烃基聚合物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芳烃基聚合物 主客体性质 分子识别 吸附与分离 荧光传感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