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Vγ和Vδ亚家族谱系和克隆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杨钦泰 黄雪琨 +2 位作者 李鹏 陈玉莲 张革化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92-997,共6页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tis,AR)患者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前后外周血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水平、外周血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 cell receptor,TCR)Vγ和Vδ亚家族谱系以及TCR Vγ Ⅰ~Ⅲ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tis,AR)患者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前后外周血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水平、外周血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 cell receptor,TCR)Vγ和Vδ亚家族谱系以及TCR Vγ Ⅰ~Ⅲ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10例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有效的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荧光定量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清sIgE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基因扫描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CR Vγ Ⅰ~Ⅲ和Vδ 1 ~8亚家族谱系表达情况,分析T细胞的克隆性;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治疗前后TCR Vγ Ⅰ~Ⅲ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1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AR患者免疫治疗前血清sIgE平均((x-)±s,下同)为(22.89±9.60)kU/L,治疗后为(19.62±7.63)kU/L,sIgE水平不随症状的改善而下降(Z=1.051,P>0.05).TCR Vγ Ⅰ~Ⅲ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79、-0.516、-0.808,P值均>0.05),而治疗后则出现明显的下降,其中TCR Vγ Ⅰ、Ⅱ亚家族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04、-2.217,P值均<0.05).AR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中TCR Vδ 1~8亚家族谱系表达个数分别为(5.30±0.82)、(4.90±0.57)和(5.20±1.40)个亚家族,以TCR Vδ 1、2、3和6亚家族多见;其中TCR Vδ6亚家族在AR患者治疗前以及健康对照组以多克隆或双克隆增殖为主,少量寡克隆增殖(1/10),而治疗后则以寡克隆增殖为主(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结论 AR患者免疫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患者外周血TCRVγⅠ~Ⅲ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以及TCR Vγ和Vδ基因谱系分布和T细胞克隆性增殖情况存在差异;免疫治疗早期鼻炎症状的改善可能与sIgE水平无明显相关,而与TCRγ δ T细胞有关,尤其是TCR Vδ 6 T细胞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 常年性 免疫治疗 受体 抗原 T细胞 γ-δ 系谱
原文传递
Roles of antigen receptors and CA215 in the innate immunity of cancer cells 被引量:1
2
作者 Gregory Lee Suefay Liu 《Open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3年第3期127-138,共12页
Antigen receptors, including immunoglobulins and T-cell receptors, are known to be widely expressed by cancer cells through unconfirmed mechanisms and for unknown purposes. Recently, a monoclonal antibody, designated ... Antigen receptors, including immunoglobulins and T-cell receptors, are known to be widely expressed by cancer cells through unconfirmed mechanisms and for unknown purposes. Recently, a monoclonal antibody, designated as RP215, was generated against the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 OC-3-VGH, and was shown to react with CA215, which consisted mainly of these cancer cell-expressed antigen receptors. Experimental evidence has clearly indicated that cancerous immunoglobulins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growth and proliferation of cancer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RP215 and anti-antigen receptor antibodies were equally effective in inducing apoptosis and 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reactions to cultured cancer cells. Through gene regulation studies, both RP215 and antibodies against antigen-receptors were shown to affect more than a dozen of genes involved in cell proliferation (such as NFκB-1, IgG, P21, cyclin D1, ribosomal P1, and c-fos). Furthermore, selected toll-like receptor genes (TLR- 2, -3, -4, and -9) were also found to be highly regulated by both RP215 and anti-antigen receptor antibodies. For example, RP215 and anti-antigen receptor antibodies were found to both up-regulate TLR-2 and/or TLR-3 and down- regulate TLR-4 and TLR-9 intwo types of cancer cells. Based on these studies, it is reasonable to postulate that cancerous immunoglobulin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modulation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to allow 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cancer cells within the human body. Consequently, RP215 inits humanized forms may be utilized to target cancer cells for potential therapeutic purpo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gen receptors CA215 Cancer IMMUNITY IMMUNOGLOBULINS INNATE IMMUNITY RP215 T cell receptors TOLL-LIKE receptors
下载PDF
表达嵌合T细胞受体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瑞萍 金增强 +4 位作者 倪海东 彭玲 戴建新 王皓 郭亚军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77-881,共5页
目的:构建嵌合T细胞受体(chimeric T cell receptor,chTCR),它包括识别肿瘤相关抗原erbB2的单链抗体、共刺激分子CD28和CD3的信号转导链ζ,将其依次克隆入载体pcDNA3中,电转染入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使嵌合T细胞受体在T细胞表面表达,并验... 目的:构建嵌合T细胞受体(chimeric T cell receptor,chTCR),它包括识别肿瘤相关抗原erbB2的单链抗体、共刺激分子CD28和CD3的信号转导链ζ,将其依次克隆入载体pcDNA3中,电转染入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使嵌合T细胞受体在T细胞表面表达,并验证其在体外和体内的抗肿瘤作用,为肿瘤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抗erbB2的单链抗体(由本所保存),人CD28分子的部分胞外段、跨膜区和胞内段,CD3ζ链的胞内段(分别由RT-PCR的方法获得)依次克隆入载体pcDNA3中,经酶切鉴定正确后,电转染进入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结合Her2蛋白的功能;细胞杀伤试剂金检测T细胞的抗原特异性杀伤功能;并在裸鼠体内验证其对人的乳腺癌细胞株BT-474移植瘤的杀伤效应。结果:成功构建了抗erbB2嵌合T细胞受体并表达在人的T淋巴细胞表面,体外证明能结合Her2肿瘤抗原,并有抗原特异性的杀伤功能,在BALB/c裸鼠体内对表达erbB2的肿瘤细胞BT~474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结论:表达嵌合T细胞受体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和体内有抗原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的作用,是一种新的肿瘤过继性的免疫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受体 抗原 T细胞 免疫疗法 过继 嵌合受体 T细胞 小鼠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淋巴细胞克隆的基因图谱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平 李健为 +4 位作者 马明信 岑溪南 许蔚林 张野坪 虞积仁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668-671,共4页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干细胞移植后T淋巴细胞克隆重新形成的过程 ,了解免疫重建与临床缓解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不同γ/δT淋巴细胞克隆具有各自不同的TCRγ基因重排方式的特点 ,PCR扩增TCRγ各个V区基因、变性胶电泳形成基因指纹图谱 ...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干细胞移植后T淋巴细胞克隆重新形成的过程 ,了解免疫重建与临床缓解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不同γ/δT淋巴细胞克隆具有各自不同的TCRγ基因重排方式的特点 ,PCR扩增TCRγ各个V区基因、变性胶电泳形成基因指纹图谱 ,观察 8例患者异基因骨髓移植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变化。结果 基因组DNA各个TCRγV区重排基因在 6 0cm测序胶上电泳可以形成由近百条基因片段条带组成的指纹图谱 ;移植后新出现的条带往往代表扩增的一个淋巴细胞克隆 ;基因指纹图谱可反映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克隆由少到多 ,由小到大的免疫重建过程。移植后会出现一些扩增的T细胞克隆 ,在Genebank中比较分析 1例多发性骨髓瘤移植后扩增的T细胞克隆的重排基因发现 ,与其同源的 2个T细胞克隆都是识别同种抗原的。结论 基因指纹图谱法分析TCRγV区重排基因可以观察到干细胞移植患者免疫重建过程 ;移植患者预后与免疫重建过程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T细胞克隆 基因图谱分析
原文传递
MAPK/ERK特异性抑制剂对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活化γδΤ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克强 侯彦强 +5 位作者 冉张申 吴家锋 殷殷 魏丽 李清华 李湘奇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73-277,共5页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对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Mtb-Ag)活化γδΤ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获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使用佛波醇酯+离子霉素(PMA+IM)、Mt...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对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Mtb-Ag)活化γδΤ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获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使用佛波醇酯+离子霉素(PMA+IM)、MtbAg刺激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0、6、12、24、48和72 h后γδΤ细胞CD69的表达。浓度为0、1、10和100μmol/L的PD98059预处理PBMC后再分别加入MtbAg(MtbAg组)、PMA+IM(PMA+IM组)处理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γδΤ细胞CD69的表达;Mtb-Ag组继续培养10 d后收集细胞计数细胞总数、检测γδΤ细胞比例并计算γδΤ细胞的绝对数量。结果使用PMA+IM处理6 h,γδΤ细胞CD69表达达高峰;使用Mtb-Ag处理24 h,γδΤ细胞CD69表达达高峰。处理后同一时点两组γδΤ细胞CD69表达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终浓度分别为0、1、10和100μmol/L的PD98059预处理PBMC后再分别加入Mtb-Ag、PMA+IM处理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Mtb-Ag组γδΤ细胞CD69表达分别为(79.0±0.8)%、(75.0±0.7)%、(54.0±0.5)%和(17.0±0.2)%,而PMA+IM组γδΤ细胞CD69表达均在98%以上;MtbAg组继续培养10 d后,细胞总数由培养前的1.5x106分别增殖到(10.3±2.5)x106、(9.5±2.1)x106、(5.8±1.8)x106和(2.1±0.5)x106,γδΤ细胞数分别增殖到(6.2±0.9)x106、(5.0±0.8)x106、(2.1±0.5)x106和(0.4±0.1)x106。结论 Mtb-Ag可以通过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活化γδΤ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抗原 T细胞 γ-δ 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酶抑制剂
原文传递
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克隆谱系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蕊 李志刚 +2 位作者 吴敏媛 朱平 胡亚美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6-69,F001,共5页
目的 观察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克隆谱系的异常。方法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高压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 8例正常对照组小儿及 12例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前外周血T细胞受体 (TCR) β... 目的 观察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克隆谱系的异常。方法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高压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 8例正常对照组小儿及 12例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前外周血T细胞受体 (TCR) β链可变区 (BV)第三互补决定区(CDR3)的克隆谱系 ,4例患儿化疗后重新取材。结果  (1) 12例患儿化疗前BV2和BV3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P均 <0 0 5 ) ,BV17和BV18表达降低 (P均 <0 0 5 )。 4例患儿治疗前BV2 1家族低表达 ,缓解后表达进一步降低 (P <0 0 5 )。 (2 )正常对照组TCRBV多数家族CDR3谱型为正态分布 ,12例患儿TCRBVCDR3谱型异常发生率为 14 % ,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5 5 % (P <0 0 5 ) ,发生谱型异常较多的家族依次是BV14、BV1、BV16、BV2 0、BV13 1、BV13 2和BV6。 4例患儿第 1次化疗缓解后 3个月谱型异常的家族均恢复正态分布。结论 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部分T细胞克隆发生异常增生或缺失 ,提示白血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化疗初次缓解后 3个月T细胞克隆谱系基本恢复正常的正态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外周血 T淋巴细胞 克隆谱系 抗原 B细胞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体β链Ⅴ区亚家族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施文娟 李晓玲 +4 位作者 杨正茂 王兆勋 魏丽 万红 杨守良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67-671,共5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体β链Ⅴ区(TCR Ⅴβ)亚家族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28例(HBV-ACLF组),同时选取同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体β链Ⅴ区(TCR Ⅴβ)亚家族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28例(HBV-ACLF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CHB-F)患者32例(CHB-F组)和2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TCR Ⅴβ亚家族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L-4、IL-6、IL-10、IFN-γ和TNF-α水平,对3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用LSD-t检验,如不符合,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3组间性别构成比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BV-ACLF组与CHB-F组TBil、Alb、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总胆固醇(T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V-ACLF组患者IL-2、IL-4、IL-10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H值分别为14.061、31.681和31.380,均P=0.000),而IL-6、IFN-γ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H值分别为13.332和12.380,均P=0.000).CHB-F组IL-4、IL-10、TNF-α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H值分别为21.152、18.401和10.002,均P=0.000);HBV-ACLF组IL-2、IL-10、TNF-α水平低于CHB-F组(H值分别为8.795、9.414和8.423,P值分别为0.003、0.002和0.004),而IL-6、IFN-γ水平高于CHB-F组(H值分别为5.889和7.534,P值分别为0.015和0.006).秩和检验分析显示,3组间△Ct1、△Ct5、△Ct7、△Ct12、△Ct15、△Ct20、△Ct22、△Ct23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20.368、14.368、19.500、31.532、19.985、19.116、41.752和20.649,均P<0.05).结论 HBV-ACLF患者体内TCR Ⅴβ部分亚家族以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肝功能衰竭 受体 抗原 T细胞 细胞因子类
原文传递
TCR基因突变分析技术对癌症放疗患者生物剂量估算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娅 侯殿俊 +4 位作者 刘伟 赵蔚冲 乔建伟 李洁清 封丽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11年第19期1541-1543,共3页
目的:探讨TCR突变分析技术估算放疗患者生物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取16例不同照射剂量的癌症患者和16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样,进行细胞培养分析T淋巴细胞受体突变频率(TCRMF)以及染色体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粒环(双+环),并用已建立的生物剂量... 目的:探讨TCR突变分析技术估算放疗患者生物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取16例不同照射剂量的癌症患者和16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样,进行细胞培养分析T淋巴细胞受体突变频率(TCRMF)以及染色体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粒环(双+环),并用已建立的生物剂量-效应曲线估算生物剂量。结果:16例癌症患者放疗前和对照组TCRMF的平均值分别为1.853×10-4和1.735×10-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症患者放疗后的TCRMF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染色体双+环也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的趋势基本一致。用TCR突变分析技术和染色体畸变分析技术,2种方法估算的肿瘤患者全身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19 4,P>0.05。结论:TCR基因突变分析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来估算放疗患者所受遗传损伤效应,但是需要更多的资料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辐射剂量 染色体畸变 基因 突变 剂量效应关系 辐射 受体 抗原 T细胞
原文传递
γδT细胞在血液系统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娜 刘欣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15-221,共7页
γδT细胞是T细胞亚群之一,其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由γ链和δ链组成,不需要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结合,并且不需要通过抗原提呈细胞(APC),可以直接识别并结合抗原分子。部分γδT细胞能够通过各种机制对肿瘤细胞产生强大的... γδT细胞是T细胞亚群之一,其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由γ链和δ链组成,不需要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结合,并且不需要通过抗原提呈细胞(APC),可以直接识别并结合抗原分子。部分γδT细胞能够通过各种机制对肿瘤细胞产生强大的杀伤作用,抑制肿瘤的生长,防止肿瘤的扩散。目前,应用γδT细胞的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已成为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γδT细胞现已在体内、外多种实体瘤细胞中显示出强大的细胞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治疗优势。但是其应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仍较少,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笔者拟就γδT细胞与血液系统肿瘤相关的基础研究及γδT细胞现阶段在血液系统肿瘤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内淋巴细胞 受体 抗原 T细胞 γ-δ 血液系统肿瘤 免疫疗法 过继性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ΓΔT细胞
原文传递
T细胞耗竭与白血病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丛笑 王迎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19-523,共5页
T细胞耗竭是多种病毒、细菌与寄生虫慢性感染以及肿瘤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T细胞功能障碍,表现为T细胞功能的逐渐丧失,甚至缺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通过从患者体内采集功能活性T细胞,使其获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非依... T细胞耗竭是多种病毒、细菌与寄生虫慢性感染以及肿瘤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T细胞功能障碍,表现为T细胞功能的逐渐丧失,甚至缺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通过从患者体内采集功能活性T细胞,使其获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非依赖的方式识别肿瘤抗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淋巴瘤与部分实体瘤的治疗.从某种程度上,机体T细胞的质量决定了CAR-T免疫疗法的成功与否,因此T细胞耗竭为CAR-T免疫疗法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了探讨T细胞耗竭对于CAR-T免疫疗法治疗白血病的影响,为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笔者拟就白血病中T细胞耗竭的特点与CAR-T免疫疗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白血病 免疫疗法 过继 受体 嵌合抗原 T细胞耗竭
原文传递
鼠源T细胞受体单克隆抗体对Ⅱ型胶原诱导DBA/1小鼠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春光 黄火高 +4 位作者 王琼 高志清 彭明丽 承京霞 刘永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观察鼠源T细胞受体(mTCR)单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DBA/1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模型对照、地塞米松0.5 mg·kg-1和mTCR单抗25 mg·kg-1治疗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分别在第1天和第22天皮... 目的观察鼠源T细胞受体(mTCR)单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DBA/1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模型对照、地塞米松0.5 mg·kg-1和mTCR单抗25 mg·kg-1治疗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分别在第1天和第22天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的乳化剂,制备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小鼠模型。地塞米松治疗组于第29~41天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隔日一次;mT-CR单抗组分别在第0天和第21天皮下注射mTCR单抗各1次;正常和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动态观察小鼠体质量、足掌厚度和关节炎指数的变化,并计算CIA的发生率。给药后第60天实验结束,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多功能流式液相芯片分析仪测定小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结果在第42天,模型组小鼠CIA发生率为6/6,地塞米松和mTCR单抗治疗组分别为2/6和1/6;第49天,模型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CIA的发生率仍分别为6/6和2/6,mTCR单抗治疗组升高为5/6。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地塞米松和mTCR单抗治疗组小鼠的足掌厚度和关节炎指数较模型组降低(P<0.05,P<0.01),其中第38天时,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和mTCR单抗治疗组小鼠足掌厚度分别为2.34±0.06,2.96±0.49,2.61±0.44和(2.29±0.13)mm;关节炎指数分别为0.0±0.0,4.0±2.6,0.7±1.0和0.3±0.8。实验结束时,地塞米松和mTCR单抗治疗组血清IL-4含量分别为94±12和(105±38)ng·L-1,与模型组(67±8)ng·L-1比较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分别为4.8±0.7和(3.8±0.8)ng·L-1,与模型组(6.7±1.5)ng·L-1比较明显降低(P<0.05);各组IFN-γ含量无明显变化。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和mTCR单抗治疗组小鼠踝关节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骨破坏减弱。结论 mTCR单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抗原 T细胞 抗体 单克隆 关节炎 类风湿
下载PDF
去甲基化KG1a细胞DNA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杀伤活性和T细胞受体VαβT细胞增殖的影响
12
作者 贾振薇 郭坤元 +2 位作者 黄迎 曲佳 佘秒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996-2999,共4页
目的:研究去甲基化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G1a的DNA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杀伤活性和T细胞受体Vαβ(αβ chain variable gene of T cell receptor,TCRVαβ)谱系的表达和克隆情况。方... 目的:研究去甲基化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G1a的DNA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杀伤活性和T细胞受体Vαβ(αβ chain variable gene of T cell receptor,TCRVαβ)谱系的表达和克隆情况。方法:去甲基化试剂盒对KG1a细胞去甲基化处理,并提取其DNA。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DNA诱导前后PBMC杀伤KG1a细胞的活性,应用RT-PCR方法扩增各组外周血T细胞的32个TCRVα亚家族和24个TCRVβ亚家族的CDR3,并用基因扫描分析扩增产物以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基因扫描显示去甲基化的KG1a细胞DNA可以诱导出呈单克隆、寡克隆或寡克隆趋势生长的亚家族T细胞,且在效靶比为20∶1时去甲基化的KG1a细胞DNA诱导前后PBMC杀伤KG1a细胞的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基化的KG1a细胞DNA可提高PBMC杀伤活性,且诱导T细胞呈克隆性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抗原 T细胞 α-β KG1a细胞 去甲基化 基因扫描 T细胞克隆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现状及其面临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玉林 胡永仙 +2 位作者 曾祥钧 于晓虹 黄河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经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治疗后,可获得完全缓解(CR)。然而,目前多个因素制约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其他癌症,特别是实体瘤患者中的广泛应用。CAR-T免疫疗法临床应用的主要挑战包括...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经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治疗后,可获得完全缓解(CR)。然而,目前多个因素制约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其他癌症,特别是实体瘤患者中的广泛应用。CAR-T免疫疗法临床应用的主要挑战包括:肿瘤抗原免疫逃逸导致的复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CAR-T体内存活时间不理想、实体瘤内低浸润率和失活等。笔者拟就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试验中的疗效和面临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和生物工程技术,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提高CAR-T免疫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扩大其在不同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疗法 过继 受体 嵌合抗原 血液肿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实体肿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综合疗法
原文传递
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复发机制及对策防治 被引量:3
14
作者 曹江 韩笑 徐开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细胞免疫疗法。多项临床试验均证实,CAR-T疗法可有效治疗多种复发/难治性(R/R)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中CD19CAR-T治疗R/R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达70%~90...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细胞免疫疗法。多项临床试验均证实,CAR-T疗法可有效治疗多种复发/难治性(R/R)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中CD19CAR-T治疗R/R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达70%~90%。但部分患者可在缓解后再次复发,这已成为影响CAR-T疗效的重要障碍之一。笔者拟就CD19CAR-T治疗R/RB-ALL后复发的可能机制及对策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19 受体 抗原 白血病 淋巴样 白血病 B细胞 免疫疗法 复发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文传递
血清降钙素原浓度预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发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慧慧 孙乾 +9 位作者 韩雅慧 张焕新 王莹 李护君 程海 曹江 曾令宇 李振宇 闫志凌 徐开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30-43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预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发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4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预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发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4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位年龄为37岁(2~72岁);男性患者为23例,女性为17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CAR-T免疫疗法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其CAR-T免疫疗法的疗效、CAR-T输注后血清PCT浓度,以及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发生情况。不同类别患者、同一患者不同观察时间点间血清PCT浓度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血清PCT浓度与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血清PCT浓度预测CAR-T免疫疗法相关重度CR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最佳临界值,并计算其敏感度和特异度。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XYFY2016-KL002-01),并且与所有受试者或其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组4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CAR-T免疫疗法后,缓解和未缓解患者分别为24例(60.0%)和16例(40.0%)。发生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患者为33例(82.5%),未发生者为7例(17.5%)。②33例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患者的中位血清PCT浓度为1.62 ng/mL(0.73~8.95 ng/mL),显著高于未发生者的0.14 ng/mL(0.13~0.40 ng/m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42,P=0.001)。③33例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患者CRS发生后的血清PCT浓度为1.32 ng/mL(0.42~6.45 ng/mL),显著高于发生前的0.14 ng/mL(0.10~0.26 ng/m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36,P<0.001)。④33例CAR-T免疫疗法相关CRS患者的血清PCT浓度与其CR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678,P<0.001)。⑤血清PCT浓度预测C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嵌合抗原 降钙素原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血液肿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原文传递
T cells expressing a LMP1-specifi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mediate antitumor effects against LMP1-positiv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被引量:16
16
作者 Xiaojun Tang Yan Zhou +4 位作者 Wenjie Li Qi Tang Renjie Chen Jin Zhu Zhenqing Feng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2014年第6期468-475,共8页
T cells modified with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are an attractive strategy to treat Epstein-Barr virus(EBV) associated malignancies.The EBV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 is a 66-KD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enco... T cells modified with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are an attractive strategy to treat Epstein-Barr virus(EBV) associated malignancies.The EBV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 is a 66-KD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encoded by EBV that consists of transmembrane-spanning loops.Previously,we have identified a functional signal 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Fv) that specifically recognizes LMP1 through phage library screening.Here,we constructed a LMP1 specifi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ontaining anti-LMP1 scFv,the CD28 signalling domain,and the CD3ζchain(HELA/CAR).We tested its functional ability to target LMP1 positiv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s.HELA/CAR cells were efficiently generated using lentivirus vector encoding the LMP1-specifi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o infect activated human CD3+ T cells.The HELA/CAR T cells displayed LMP1 specific cytolytic action and produced IFN-γ and IL-2 in response to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s overexpressing LMP1.To demonstrate in vivo anti-tumor activity,we tested the HELA/CAR T cells in a xenograft model using an LMP1 overexpressing tumor.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anti-LMP1 HELA/CAR-T cell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umor growth in vivo.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argeting LMP1 using HELA/CAR cells could represent an alternat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patients with EBV-positive canc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LMP1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EBV adoptive T cell therapy
下载PDF
Emergence of immunotherapy as a novel way to trea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12
17
作者 Naofumi Mukaida Yasunari Nakamot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17期1839-1858,共20页
Tumor immunity proceeds through multiple processes, which consist of antigen presentation by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 to educate effector cells and destruction by the effector cytotoxic cells. However, tumor imm... Tumor immunity proceeds through multiple processes, which consist of antigen presentation by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 to educate effector cells and destruction by the effector cytotoxic cells. However, tumor immunity is frequently repressed at tumor sites. Malignantly transformed cells rarely survive the attack by the immune system, but cells that do survive change their phenotypes to reduce their immunogenicity. The resultant cells evade the attack by the immune system and form clinically discernible tumors. Tumor microenvironments simultaneously contain a wide variety of immune suppressive molecules and cells to dampen tumor immunity. Moreover, the liver microenvironment exhibits immune tolerance to reduce aberrant immune responses to massively-exposed antigens via the portal vein, and immune dysfunction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liver cirrhosis, which is widesprea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patients. Immune therapy aims to reduce tumor burden, but it is also expected to prevent non-cancerous liver lesions from progressing to HCC, because HCC develops or recurs from noncancerous liver lesions with chronic inflammatory states and/or cirrhosis and these lesions cannot be cured and/or eradicated by local and/or systemic therapies. Nevertheless, cancer immune therapy should augment specific tumor immunity by using two distinct measures: enhancing the effector cell functions such as antigen presentation capacity of APCs and tumor cell killing capacity of cytotoxic cells, and reactivating the immune system in immune-suppressive tumor microenvironments. Here, we will summariz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iscuss the future perspective on immune therapy for H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KILLER T cell NATURAL KILLER cell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 cell receptor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program death-1 cytotoxic LYMPHOCYTE antigen-4 regulatory T cell dendritic cell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PD-ligand 1 peptide vaccine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下载PDF
脐血中TCRVβ亚家族T细胞的分布和克隆性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少华 李扬秋 +2 位作者 杨力建 张玉平 黎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2-665,共4页
目的 :了解正常脐血中TCRVβ亚家族T细胞的分布和克隆性。 方法 :利用RT -PCR分别扩增 13例正常脐血单个核细胞的TCRVβ 2 4个亚家族基因的CDR3,了解各Vβ亚家族的表达情况。阳性的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素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产物的CDR3长... 目的 :了解正常脐血中TCRVβ亚家族T细胞的分布和克隆性。 方法 :利用RT -PCR分别扩增 13例正常脐血单个核细胞的TCRVβ 2 4个亚家族基因的CDR3,了解各Vβ亚家族的表达情况。阳性的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素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产物的CDR3长度 ,了解T细胞克隆性。 10例正常人外周血和T细胞株Molt- 4及Jurkat作为对照。结果 :正常脐血T细胞仅选择性表达 2 4个Vβ亚家族的 38 78%± 16 2 6 % ,以Vβ 3、5、8、9和 13为多见 ,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则表达全部 2 4个Vβ亚家族。基因扫描显示正常脐血和正常人外周血的全部PCR产物均呈多峰图象。结论 :正常脐血存在不完全TCRVβ亚家族T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TCR Vβ亚家族T细胞 RT-PCR方法 基因扫描分析 抗宿主病 T细胞受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Engineering T cells for immunotherapy of primary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10
19
作者 Leidy DCaraballo Galva Lun Cai +1 位作者 Yanxia Shao Yukai H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15,共15页
Liver cancers, majority of which are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continue to be on the rise in the world. Furthermore, due to the lack of effective treatments, liver cancer ranks the 4th most common cause o... Liver cancers, majority of which are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continue to be on the rise in the world. Furthermore, due to the lack of effective treatments, liver cancer ranks the 4th most common cause of male cancer deaths. Novel therapies are urgently needed. Over the last few years,immunotherapies, especially the checkpoint blockades and adoptive cell therapies of engineered T cells,have demonstrated a great potential for treating malignant tumors including HCC.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current ongoing research of antigen-specific immunotherapies including cancer vaccines and adoptive cell therapies for HCC. We briefly discuss the HCC cancer vaccine and then focus on the antigen-specific T cell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with the T cell receptor genes(TCRTs) and the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genes(CARTs). We first review the current options of TCRTs and CARTs immunotherapies for HCC, and then analyze the factors and parameters that may help to improve the design of TCRTs and CARTs to enhance their antitumor efficacy and safety. Our goals are to render readers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current stand of HCC immunotherapies and provide some strategies to design better TCRTs and CARTs to achieve more effective and durable antitumor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UNOTHERAP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 cell receptor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ENGINEERING Gene transfer
原文传递
CAR-T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优化策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静 王建勋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20-1523,共4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第二大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尽管现代疗法使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整体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多数患者仍然复发并死亡。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在多种肿瘤治...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第二大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尽管现代疗法使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整体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多数患者仍然复发并死亡。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在多种肿瘤治疗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疗效,为复发/难治性MM的治疗带来希望。本文主要从CAR-T细胞结构设计、活性优化、安全性控制等方面来阐述CAR-T细胞治疗MM的优化策略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嵌合抗原受体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CAR-T细胞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