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及其意义 被引量:115
1
作者 李永华 吴庆举 +4 位作者 安张辉 田小波 曾融生 张瑞青 李红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59-1368,共10页
利用甘肃地震台网16个台站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的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扫描法和线性反演方法对研究区的壳幔结构进行了研究,这两种接收函数方法得出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 利用甘肃地震台网16个台站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的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扫描法和线性反演方法对研究区的壳幔结构进行了研究,这两种接收函数方法得出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厚度变化剧烈,祁连块体为50~55km、柴达木块体和河西走廊为45km左右(合作台除外),由北向南,Moho界面呈中央下凹的准对称状.研究区地壳VP/VS于1.66~1.85(σ=0.215~0.294,均值0.254),其均值接近或略低于全球平均值;S波速度结构可见壳幔过渡带具有明显的突跳,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学证据,推断该区可能不存在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部分熔融现象.该区地壳VP/VS值与地壳厚度呈反相关关系,推断该区地壳的主要组成成分以中酸性岩石为主,其45~55km厚的地壳可能主要是通过上地壳的叠置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泊松比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被引量:55
2
作者 葛粲 郑勇 熊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38-2548,共11页
华北地区地壳结构和物理性质是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收集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区域的323个宽频带地震台记录到的2007年8月到2009年3月间发生在全球范围内6.5级到8.5级的共93个远震事件的波形资料,较完整地得到了华北... 华北地区地壳结构和物理性质是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收集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区域的323个宽频带地震台记录到的2007年8月到2009年3月间发生在全球范围内6.5级到8.5级的共93个远震事件的波形资料,较完整地得到了华北及其周边区域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情况.研究发现:(1)华北克拉通地壳厚度大范围减薄不仅仅发生在东部,而是已经到达南北重力梯度带附近;(2)在鄂尔多斯的周边裂谷盆地,地壳也出现了减薄现象;周边裂谷区的泊松比大于鄂尔多斯内部,局部区域的泊松比高达0.3左右;(3)从地壳厚度和地形的相关性来看,华北地区的地壳厚度与地表地形存在着明显负相关的关系,这与艾利均衡假说相一致,可能意味着华北地区的地壳正在经历着缓慢的破坏与均衡同时进行的过程;而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和东北部则显示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唐有彩 冯永革 +7 位作者 陈永顺 周仕勇 宁杰远 魏松峤 李鹏 俞春泉 范文渊 王海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02-2109,共8页
利用2006年8月到2008年3月北京大学在山西断陷带南部架设的两条东西向流动观测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各台站接收函数,然后进行倾斜叠加(Slant stack)和台阵偏移成像,获得了沿台阵横穿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变化.研... 利用2006年8月到2008年3月北京大学在山西断陷带南部架设的两条东西向流动观测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各台站接收函数,然后进行倾斜叠加(Slant stack)和台阵偏移成像,获得了沿台阵横穿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下面莫霍面存在明显不连续,莫霍面上隆约4~6 km,纵横波速比从两侧的1.75上升为山西断陷带内部2.0左右,且中、下地壳可能存在一个低速层.山西断陷带的构造模式沿相距140 km的两条剖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南端的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模式,向北转化为太原盆地的简单剪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山西断陷带 临汾盆地 太原盆地 莫霍面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其动力学含义——远震接收函数提供的证据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洪双 高锐 +5 位作者 田小波 滕吉文 李秋生 叶卓 刘震 司少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82-3992,共11页
利用青海和甘肃地震台网2007—2009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相邻地块下方0~100km深度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上、下地壳之间普遍存在一个S波速度低... 利用青海和甘肃地震台网2007—2009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相邻地块下方0~100km深度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上、下地壳之间普遍存在一个S波速度低速层,其深度由南端的约35km向北变浅约为20km,推测该低速层为一壳内滑脱层,表明东北缘地区的上地壳变形与下地壳解耦,从滑脱层的深度分布可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缩短自南向北进行,现阶段以上地壳增厚为主;(2)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下地壳厚度较北侧的祁连地块薄,一种推测是西秦岭造山带的下地壳抗变形能力更强,也可能这种差异在块体拼合前已经存在;(3)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块的下地壳S波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正梯度增加的S波速度结构反映较高黏滞性的下地壳,推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结构不利于下地壳流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壳S波速度 接收函数 壳内低速层 滑脱层
下载PDF
利用共转换点叠加方法研究华北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23
5
作者 武岩 丁志峰 朱露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28-2537,共10页
利用华北地震台阵L测线的35个台站记录的895个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的计算,并利用H-κ叠加方法得到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东侧和中部陆块内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利用得到的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和通过波形模拟方法得到的渤海湾盆地... 利用华北地震台阵L测线的35个台站记录的895个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的计算,并利用H-κ叠加方法得到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东侧和中部陆块内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利用得到的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和通过波形模拟方法得到的渤海湾盆地的沉积层结构作为背景模型对测线进行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在渤海湾盆地,通过增大CCP叠加方法中的共转换点单元,使得由于沉积层基底反射信号过强而难以识别的Ps转换波信号得以增强,获得渤海湾盆地下方的地壳结构.由CCP叠加的结果可以看出:华北克拉通地壳西厚东薄.西部陆块东侧的吕梁山下方地壳出现了地壳的突然减薄,减薄幅度约3 km.在减薄处的西侧,地壳逐渐加深,由44 km左右加深至46 km左右,之后在减薄处突然减薄至43 km左右,推测该减薄处可能是西部和中部陆块在深部的分界点;中部造山带地区的重力梯度带的西侧,地壳较为平缓,厚约42 km左右,山西断陷盆地下的地壳出现了略微的上升,幅度为2 km左右.大同盆地东侧下方的台站出现了Moho面的不连续,可能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通道.在太行山前缘的重力梯度带内地壳迅速变浅至33 km左右,渤海湾盆地内地壳厚约32 km左右,冀中坳陷带下方地壳变浅,最浅可达29 km.沉积层基底的深度与地壳厚度呈负相关关系,可能与渤海湾盆地受到的拉张剪切作用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山西断陷带 渤海湾盆地 重力梯度带 莫霍面
下载PDF
东北地区至华北北缘地壳结构的区域差异:地壳厚度与波速比的联合约束 被引量:22
6
作者 危自根 陈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01-3614,共14页
本文通过对分布相对均匀的127个固定台站下方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并结合前人对97个线性密集流动台站的研究结果,获得了东北地区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壳厚度(H)与平均波速比(κ).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壳总体较薄,波速比变化复杂,地壳密... 本文通过对分布相对均匀的127个固定台站下方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并结合前人对97个线性密集流动台站的研究结果,获得了东北地区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壳厚度(H)与平均波速比(κ).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壳总体较薄,波速比变化复杂,地壳密度横向变化大,暗示着地壳在中—新生代经历了显著的不均匀破坏与改造.东北和华北北缘都存在明显的东西向差异.东北地区西侧兴蒙造山带地壳大致随着海拔增高逐渐增厚,H和κ分别主要在31~39km和1.71~1.83之间变化,平均值分别为~35km和~1.77;东侧吉黑褶皱带地壳厚度与海拔不成镜像关系,H和κ集中在28~37km和1.72~1.89范围,平均值分别为~33km和~1.79.华北北缘西侧燕山带地壳由东往西逐渐增厚,H和κ主要在28~40km和1.70~1.91范围内变化,平均值分别为~34km和~1.79.东侧辽东台隆地壳表现为中间厚四周薄,H和κ集中在29~35km和1.71~1.83范围,平均值分别为~32km和~1.77.东北地区吉黑褶皱带相对薄的H和变化范围大的κ表明,该区域可能由于其自身的地壳结构复杂性和紧邻太平洋板块前缘从而在中新生代遭受到了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更为强烈的地壳减薄与改造.华北北缘燕山带H和κ复杂的变化特征表明,该地区可能受到中亚造山带增生和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共同影响,从而发生了更为复杂的地壳改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华北北缘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华南东南部地壳厚度、属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基于地震接收函数的约束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永谦 徐峣 +2 位作者 严加永 徐志伍 赵金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3-736,共14页
华南大陆主要由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拼合而成,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使得该区不仅具有多样的几何结构与变形特征,也发育成为中国南部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域,其中包括长江中下游、钦州-杭州、武夷山、南岭、等多个重要成矿带。针对华南东南... 华南大陆主要由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拼合而成,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使得该区不仅具有多样的几何结构与变形特征,也发育成为中国南部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域,其中包括长江中下游、钦州-杭州、武夷山、南岭、等多个重要成矿带。针对华南东南部及位于该区内的长江中下游、武夷山和南岭成矿带的深部结构与成矿背景,本文利用国家地震台网在该区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事件记录信息,通过对各个台站的远震接收函数开展H-κ扫描研究,获得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的相关性与地壳流变学构造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华南东南部的Moho面起伏整体较为平缓,自东向西逐渐增厚,波速比分布与成矿带和构造格局有明显相关性,在扬子与华夏块体之间的华南陆内复合造山区呈现明显的低波速比特征;结合该区已有的地质构造等研究分析,认为华南地区地壳减薄与燕山期的强烈岩浆活动和成矿过程密切相关,太平洋板块俯冲以及岩石圈和下地壳拆沉所造成的上地幔热物质扰动上涌或是该区矿产资源集中爆发的驱动力源;本研究所得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分布特征与重力学多尺度边缘检测所刻画的构造界限一致性较好,支持其对扬子与华夏块体南界的划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钦杭结合带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成矿作用 深地资源工程
下载PDF
中国华南地区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晓瑜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本研究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336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通过P波接收函数H-κ分析估算了中国华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厚度约为25~46 km,整体表现西深东浅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分别与... 本研究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336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通过P波接收函数H-κ分析估算了中国华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厚度约为25~46 km,整体表现西深东浅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分别与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呈现负相关和正相关.扬子块体东部显示较低地壳波速比(<1.7)可能与地表沉积岩的存在相关.四川盆地内部的平均地壳波速比(约1.71~1.8)与全球大陆地盾/克拉通地区相当.但其周围地区地壳平均波速比明显增高(1.81~1.95),推测可能是克拉通形成过程中岩浆的底侵引起下地壳组分以铁镁质麻粒岩为主.华夏块体西部表现为薄的地壳厚度和低的地壳平均波速比(1.65~1.75),暗示该区基性下地壳物质的缺失可能与增厚的地壳发生拆沉有关.华夏块体东南段呈现出较高的地壳平均波速比(约1.77~1.86),地壳组成以中基性铁镁质为主,推断可能与晚中生代铁镁质岩浆底侵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波速比 华南地区
下载PDF
Crustal thicknesses and Poisson's ratios beneath the Chuxiong-Simao Basin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4
9
作者 ZiQi Zhang Yuan Gao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1期69-84,共16页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low-velocity sedimentary layers that w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H-κ stacking of receiver functions are widely distributed.In this study, we use tele...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low-velocity sedimentary layers that w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H-κ stacking of receiver functions are widely distributed.In this study, we use teleseismic waveform data of 475 events from 97 temporary broadband seismometers deployed by ChinArray Phase I to obtain crustal thicknesses and Poisson's ratios within the Chuxiong-Simao Basin and adjacent area, employing an improved method in which the receiver functions are processed through a resonance-removal filter, and the H-κ stacking is time-correc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stal thickness ranges from 30 to 55 km in the study area, reaching its thickest value in the northwest and thinning toward southwest, southeast and northeast.The apparent variation of crustal thickness around the Red River Fault supports the view of southeastern esca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Relatively thin crustal thickness in the zone between Chuxiong City and the Red River Fault indicates possible uplift of mantle in this area.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is likely to be related to lower crust thickening.Comparison of result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methods shows that the improved method used in our study can effectively remove the reverberation effect of sedimentary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iver functions SEDIMENTARY layer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RUSTAL thickness Poisson's ratio Chuxiong-Simao Basin
下载PDF
呼包盆地周缘壳、幔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洪双 田小波 +2 位作者 刘芳 曹井泉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09-1615,共7页
对呼包盆地周边七个台站的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为43-46 km,地壳速度比和S波速度结构均无异常;阴山造山带岩石圈埋深为65-85 km,且上地慢S波平均速度偏低,是典型的异常地慢区.根据S波速度结构和地壳厚度随地形高程反比... 对呼包盆地周边七个台站的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为43-46 km,地壳速度比和S波速度结构均无异常;阴山造山带岩石圈埋深为65-85 km,且上地慢S波平均速度偏低,是典型的异常地慢区.根据S波速度结构和地壳厚度随地形高程反比的变化关系,以及地表广泛出露的慢源玄武岩分布,推测该区地慢深部热物质上涌是阴山造山带隆升的原因之一.上升的软流层物质与地慢发生交代、侵蚀作用导致岩石圈减薄,S波速度降低.呼包盆地的形成可能与深部物质上涌造成的拉张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包盆地及邻区 壳、慢结构 接收函数
下载PDF
太行山与燕山交汇部位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齐刚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39-3250,共12页
本文搜集了2001—2013年间在太行山与燕山构造带交汇部位先后布设的4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首都圈固定地震台网共192个台站记录到的全球5.5级以上远震事件波形资料,综合采用接收函数H-κ和CCP叠加分析获得了134个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厚... 本文搜集了2001—2013年间在太行山与燕山构造带交汇部位先后布设的4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首都圈固定地震台网共192个台站记录到的全球5.5级以上远震事件波形资料,综合采用接收函数H-κ和CCP叠加分析获得了134个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综合分析与前人研究相吻合但更加精细的地壳约束分布信息,发现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在整体上呈现出从西北到东南方向渐变的特征,在南北重力梯度带两侧及其附近呈现出明显的小尺度地壳结构和物质组分的差异,且可明显区分出太行山地区和燕山构造带及盆山交界处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的相对差异,这可能反映了这些地区在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地壳改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与燕山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藏北羌塘盆地中部莫霍面形态及其动力学成因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国成 尚学峰 +3 位作者 贺日政 高锐 邹长桥 李文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43-2053,共11页
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内49个临时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数据的接收函数分析,采用H_(-κ)叠加和CCP叠加成像两种方法,获得到了藏北羌塘中部莫霍面深度以及泊松比分布.作为羌塘盆地构造单元的南缘边界,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下的Moho存在一个南深... 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内49个临时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数据的接收函数分析,采用H_(-κ)叠加和CCP叠加成像两种方法,获得到了藏北羌塘中部莫霍面深度以及泊松比分布.作为羌塘盆地构造单元的南缘边界,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下的Moho存在一个南深北浅、断距约10km的台阶;把羌塘盆地分为两部分的羌塘中央隆起带下存在一个3 km的Moho台阶;北羌塘盆地下的Moho平均深度约为60km,而南羌塘约为63km.羌塘高原下的近水平Moho结构可能是受到印度大陆北向俯冲作用下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Moho再均衡所致或者与其构造演化有关.泊松比值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区特征,如南羌塘下的泊松比平均为0.31,双湖缝合带下的泊松比接近正常值,为0.265,而北羌塘的泊松比平均为0.2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羌塘盆地 接收函数 莫霍面深度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Crustal azimuthal anisotropy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and adjacent regions from receiver functions 被引量:11
13
作者 Yan YANG Huajian YAO +1 位作者 Ping ZHANG Ling CH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7期903-913,共11页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astern China.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eastern NCC(ENCC)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lithospheric thinning and destruction since the late Mesozoic. Destruct...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astern China.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eastern NCC(ENCC)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lithospheric thinning and destruction since the late Mesozoic. Destruction of the cratonic lithosphere is necessarily accompanied by crustal deformation. Therefore, a detailed crustal deformation model can provide basic observational constrain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s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CC. In this study, we estimated the crustal azimuthal anisotropy beneath 198 broadband stations in the NCC with a joint analysis of Ps waves converted at the Moho from radial and transverse receiver function data. We also performed a harmonic analysis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easured anisotropy. We obtained robust crustal azimuthal anisotropy beneath 23 stations that are mostly located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Bohai Bay Basin, Yin-Yan orogenic belt, and Taihang Mountains, which reflects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ose regions. The crustal shear wave splitting time was found to range from 0.05 s to 0.68 s,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23 s, which reveals a distinct crustal anisotropy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TNCO) and its adjacent areas. Our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uggests that the strong NW-SE tectonic extension in the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rustal anisotropy in this region. In addition, the E-W trending crustal anisotropy on the margin of the Bohai Bay Basin indicates an effect of the ENE-WSW trending horizont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The crustal anisotropy in the Yin-Yan orogenic belt may be an imprint of the multiple-phase shortening of a dominant N-S direction from the early-to-middle Jurassic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Station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s show large splitting times and well-aligned NW-SE fast directions that correlate with those measured from SKS splitting and that are possibly related to the lithospheric modification and magmatic underplating from the Late Mesozoic 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Craton receiver functions CRUST Azimuthal anisotropy
原文传递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横波速度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郭希 陈赟 +4 位作者 李士东 邓阳凡 徐涛 李玮 谭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338-3351,共14页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我国境内最早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对于认识地幔柱形成与作用机理、生物与环境演化、资源富集与成矿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宽频带地震台阵(COMPASS-ELIP)以及云南、四川区域地...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我国境内最早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对于认识地幔柱形成与作用机理、生物与环境演化、资源富集与成矿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宽频带地震台阵(COMPASS-ELIP)以及云南、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部分台站资料,基于分格加权叠加策略实现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在信息来源和分辨尺度方面的协同;进而开展联合反演,重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关键剖面下方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S波速度,沿剖面呈现自西向东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带性,内带中、下地壳速度较高,尤其是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V_s约3.8~4.2 km·s^(-1))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水城—紫云断裂带的东西两侧,中上地壳存在低速层(V_s约3.3 km·s^(-1)),尤其是水城—紫云断裂带东西两侧的中地壳低速层尤为明显.结合本文以及现有的系列研究结果,进一步确认内带中、下地壳高速对应二叠纪古地幔柱作用的遗迹,大规模岩浆的底侵和内侵,不仅改造了滇中块体的地壳结构和组分,而且也改变了地壳的流变强度,进而对现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深部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青藏高原东南缘 古地幔柱 横波速度 接收函数 环境噪声
下载PDF
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中国福建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海艳 蔡辉腾 +5 位作者 金星 姚华建 李培 徐嘉隽 林琛 任丛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5-822,共18页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反映地壳结构和内部物质组成的重要参数,能够为区域构造和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福建地区分布相对均匀的88个测震台2014—2017年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获得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反映地壳结构和内部物质组成的重要参数,能够为区域构造和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福建地区分布相对均匀的88个测震台2014—2017年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获得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并与该地区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整合,最终获得了研究区117个观测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揭示了中国福建地区地壳结构和泊松比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整体较薄,在27.4~34.3 km之间,平均值为31.4 km.地壳厚度从西北往东南减薄,具有明显条带和块状特征,与地壳主要深大断裂的分布有一定相关性.本文以更为密集的台站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区具有由陆壳向洋壳逐渐减薄的过渡特征,并揭示了地壳新的局部起伏.这也意味着福建地区从内陆到沿海并非线性减薄,存在小尺度横向非均匀性.(2)研究区内泊松比平均值为0.25,范围为0.20~0.30,北部整体偏高,南部整体较低,泊松比分布特征与该区地壳物质组成和矿物含量密切相关.沿海地区泊松比明显高于内陆地区,推测与沿海地区较高的热流值和幔源物质底侵过程有关.(3)地壳厚度与泊松比成负相关,推测在地壳伸展背景下,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华南大陆,幔源物质进入地壳,在造成莫霍面抬升的同时提高了泊松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地区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反演 被引量:6
16
作者 贺传松 王椿镛 吴建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8-135,共8页
五大连池火山是全新世以来曾经喷发的近代火山群,该火山区小震活动频繁,被认为足“活动”的休眠火山。本文对该火山区的深部结构进行了接收函数反演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火山区存在广泛分布的S波低速结构,个别低速结构赋存部位较浅,... 五大连池火山是全新世以来曾经喷发的近代火山群,该火山区小震活动频繁,被认为足“活动”的休眠火山。本文对该火山区的深部结构进行了接收函数反演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火山区存在广泛分布的S波低速结构,个别低速结构赋存部位较浅,低速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具有对应关系,火山区下部的莫霍界面不十分明显,存在岩浆上涌的条件。因此,我们认为该火山具有活动火山的深部结构特征,存在再次活动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速度结构 接收函数 火山区
下载PDF
海底地震仪远震记录接收函数反演——以南海西南次海盆为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胡昊 阮爱国 +3 位作者 游庆瑜 李家彪 郝天珧 龙江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6-1434,共9页
由于海底环境和海底地震仪(OBS)结构的特殊性,用OBS远震记录进行接收函数岩石圈反演研究因为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还很少见.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以国产I-4C型宽频带OBS在南海西南次海盆记录的天然地震为实例,我们将傅里叶变换和小... 由于海底环境和海底地震仪(OBS)结构的特殊性,用OBS远震记录进行接收函数岩石圈反演研究因为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还很少见.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以国产I-4C型宽频带OBS在南海西南次海盆记录的天然地震为实例,我们将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相结合以压制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非平稳干扰,获得了信噪比较高、震相清晰的地震记录,进而成功开展了远震记录的岩石圈结构接收函数反演.主要结论是:(1)OBS接收函数的求取是可行的,关键是压制非平稳干扰.(2)西南次海盆的Moho面埋深为海底下10~12km(地壳厚6~8km),沉积物厚度为1~2km,浅部地壳存在低速区,与沉积物和海底扩张停止后的岩浆喷发产生的岩石碎屑和裂隙有关.(3)在扩张脊中央Moho面上方6~12km存在S波低速区,推测扩张中心可能存在下地壳熔融或岩浆房,在17~30km区间S波速度呈负梯度,我们认为扩张中心更深的地方存在热物质的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接收函数 南海西南次海盆 洋壳S波速度 岩石圈结构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反演青藏高原西部地壳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8
18
作者 武振波 徐涛 +3 位作者 武澄泷 张明辉 田小波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6-527,共12页
相对于宽阔的腹地,青藏高原西部南北向宽度仅约600km,却记录了印度和欧亚板块汇聚的深部过程及其响应.本文用22台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在西缘构建了一条南北向探测剖面(~80°E,TW-80试验).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剖面下方S波速度结构,综... 相对于宽阔的腹地,青藏高原西部南北向宽度仅约600km,却记录了印度和欧亚板块汇聚的深部过程及其响应.本文用22台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在西缘构建了一条南北向探测剖面(~80°E,TW-80试验).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剖面下方S波速度结构,综合西部已有的宽频带探测结果,分析认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可能已到达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附近,俯冲过程中下地壳发生榴辉岩化;喀拉昆仑断裂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阿尔金断裂带均为切穿地壳的深断裂,莫霍面发生错断;喀拉昆仑断裂带和龙木错断裂带之间的中上地壳没有发现连续的S波低速体,说明可能缺乏解耦层,支持青藏高原西部地壳为整体缩短增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接收函数 S波速度结构 印度板块 莫霍面
下载PDF
A thinned lithosphere beneath coastal area of southeastern China as evidenced by 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s 被引量:8
19
作者 YE Zhuo LI QiuSheng +4 位作者 GAO Rui ZHANG HongShuang HE RiZheng WANG HaiYan LI Wen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2835-2844,共10页
During Mesozoic to Cenozoic time, the large-scale tectono-magmatism had strongly modified the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southeastern continent of China, leaving the present-day lithosphere as a new one evolving from the... During Mesozoic to Cenozoic time, the large-scale tectono-magmatism had strongly modified the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southeastern continent of China, leaving the present-day lithosphere as a new one evolving from the ancient lithosphere that was largely removed and replaced. But this model proposed from geochemical and petrological research is urgently in need of support from seismic observational evidenc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set recorded by the dense stations of two NE ori- ented broadband seismic profiles deploye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eastern China (SE China), both P-wave (P-RF) and S-wave (S-RF) receiver functions were isolated. We identified Pls phase converted from the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 (LAB) in P-RFs of individual stations. Migrated Pls phase indicated a depth of 60-70 km for LAB. Inver- sions/comparisons of P-RF (Pls phase) and S-RF (Sip phase) waveforms together with Ps and Sp imaging for the crust and up- per mantle structure further confirmed this result. P-RF and S-RF migrated images exhibit that a flat LAB is positioned at the depth of 60-70 km spreading along the profile, whereas a distinct structural change of lithospheric base appears at the Min River estuary. Both Ps and PpPs migrated images of P-RFs present an abrupt Moho drop across the Min River fault from south to north,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ult obtained from deep seismic sounding.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ther ge- 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features such as locally high anomalies of crustal Poisson's ratios and heat flow at the Min River es- tuary, we infer that the Min River fault penetrates down to the Moho and may, furthermore, interfere in the deeper lithospheric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 China lithospheric thinning LAB MOHO receiver functions Min River fault
原文传递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安徽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和各向异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云昌 孙娅 张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2-453,共12页
为了研究安徽及周边地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及其动力学变形机制,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50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水准量"反褶积法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技术和莫霍面Ps横波分裂技术,获得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 为了研究安徽及周边地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及其动力学变形机制,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50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水准量"反褶积法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技术和莫霍面Ps横波分裂技术,获得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纵横波速比和地壳各向异性信息.H-κ叠加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和纵横波速比在空间分布上均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华北地块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29 km,且相对平坦,波速比较高,表明地壳中镁铁成分居多.大别造山带地壳较厚,平均为33.1 km,但波速比变化较大.造山带主体波速比约为1.75甚至更低,是长英质-中性岩石特征,与造山带中下地壳拆沉有关,而造山带北部的六安断裂带出现的高波速比与局部岩浆活动产生的基性火山岩有关.扬子地块地壳厚度介于前两者之间,平均为31.5 km,波速比局部特征明显.黄山区域波速比为1.79,反映了该区域中酸性花岗岩特征.地壳各向异性结果显示:整个研究区域的分裂时间为0.2~0.6 s.华北地块横波快波方向总体为NW-SE向,与SKS分裂方向和GPS方向一致,表明壳幔变形方向一致,再结合华北块体地壳厚度较薄和高波速比,推测华北地块在拉张应力下,上地幔物质上涌,侵蚀下地壳,导致地壳变薄和火山岩成分增多.大别造山带区域的快波方向表现为NW-SE向,这与SE向的中下地壳塑性流动或多期的拆离折返构造事件吻合.郯庐断裂带附近的快波方向为NE-SW甚至N-S向,反映了该断裂带在其东西两侧挤压作用下,近南北向拉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Ps横波分裂 构造演化 动力学变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