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M_s8.0地震: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0
1
作者 刘启元 李昱 +5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顺成 王峻 张绪奇 齐少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9-319,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M_S8.0地震.历史上,同类地震在大陆内部极为罕见.该地震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布设的大规模密集...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M_S8.0地震.历史上,同类地震在大陆内部极为罕见.该地震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布设的大规模密集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和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了沿北纬31°线的19个台站下方12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及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泊松比.该观测剖面穿越了主震区,总长度约为420 km. 我们的结果揭示了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三个不同地块构造差异.上述三个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1)四川盆地前陆壳幔界面向西侧倾斜并有较为明显的横向变形.地壳厚度存在46-52 km的横向变化,中下地壳S波速度存在横向变化,地壳平均泊松比值较高(0.28-0.31),但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显示了坚硬地壳的特征,地壳平均泊松比仅为0.2;(2)松潘—甘孜地块地壳厚度由西侧靠近鲜水河断裂的60 km,向东减薄为52 km,在14-5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S波速度2.75-3.15 km/s的楔状低速区,其厚度由西侧的-30 km向东逐渐减薄为-15 km,相应区域的地壳平均泊松比高达。0.29-0.31;(3)鲜水河断裂西侧,川滇地块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地壳厚度为58 km,并在26 km深度存在约10 km厚度的高速层,地壳内平均泊松比约为0.25; (4)汶川大震区在12-23 km深度上具有近乎4.0 km/的S波高速结构.而其下方的地壳为低速结构.地壳平均泊松比0.31-0.32,汶川大震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高速介质区域内. 本文的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相对软弱;而且并不存在四川盆地向西侧的俯冲.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东向挤压的长期作用下,四川盆地强硬地壳的阻挡作用可导致松潘—甘孜地块内部蓄积很大的应变能量以及上、下地壳在壳内低速层顶部边界的解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接收函数反演 泊松比 流动地震台阵 地壳上地幔结构
下载PDF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接收函数及其非线性反演 被引量:79
2
作者 刘启元 RainerKind 李顺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56-368,共13页
利用中国数字台网(CDSN)记录的85个远震事件的宽频带P波波形数据和分离接收函数的最大或然性反褶方法,获得了CDSN台网10个台站不同方位的岩石层接收函数.利用这些台站不同方位的平均接收函数和非线性接收函数反演方法,获得了上述各台... 利用中国数字台网(CDSN)记录的85个远震事件的宽频带P波波形数据和分离接收函数的最大或然性反褶方法,获得了CDSN台网10个台站不同方位的岩石层接收函数.利用这些台站不同方位的平均接收函数和非线性接收函数反演方法,获得了上述各台站下方100km深度范围内的岩石层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CDSN台网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岩石层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别.其中,拉萨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66kin,壳幔界面较模糊,而余山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34km,壳慢界面两侧速度反差明显.刮用本文方法估计的地壳厚度与已有的结果基本一致,由于CDSN台网覆盖了中国大陆的各主要构造单元,本文的结果为研究中国大陆的岩石层S波速度结构及其横向变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网 接收函数反演 岩石层 速度结构
下载PDF
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62
3
作者 胡家富 朱雄关 +1 位作者 夏静瑜 陈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9-1076,共8页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进而利用分格反演方法提取研究区内1°×1°网格纯路径频散;基于滇西地区宽频带三分量远震记录,经反褶积后得到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立面波纯路径频散信息和接收函数资料建立系统方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联合反演,从而获得滇西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滇西地区以红河断裂为界,东西两侧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断裂西侧约20km深度处存在一厚度为10km左右的低速层,而东侧并不明显;滇缅泰块体上的畹町、沧源一带属于上地幔低速区,而另一个地幔低速区则位于滇中块体上的康滇古隆起上,两处地幔低速区与大地高热流分布、强震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滇西 壳幔结构
下载PDF
延怀盆地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宽频带地震台阵研究 被引量:50
4
作者 刘启元 李顺成 +1 位作者 沈扬 陈九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63-772,共10页
在沙城以东的延庆盆地及其邻近区域内布设了由GDS-1000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阵,利用台阵记录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和非线性接收函数反演方法获得了延怀盆地内0-80km深度范围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利用计算机三... 在沙城以东的延庆盆地及其邻近区域内布设了由GDS-1000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阵,利用台阵记录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和非线性接收函数反演方法获得了延怀盆地内0-80km深度范围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利用计算机三维彩色剖分显示技术研究了台阵下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横向非均匀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地壳厚度为40km左右,壳幔界面有4km左右的上下起伏.地表沉积盖层在延庆盆地中心附近厚度约1km,而在向盆地外围延伸的方向上相对变薄.研究区域内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较复杂,而下地壳与上地幔则相对比较均匀.其上地壳最突出的特点是在10km深度附近有明显的S波低速层.在延庆盆地下方,它延伸到6-20km的深度范围.在延庆盆地南侧,该低速层有从西往东逐渐减弱的趋势.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延庆盆地下方上地壳低速体外围.据此推断,延庆盆地及其临近区域内的地震活动与该区域地壳内的热状态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地壳 上地幔结构 地震台阵 地震波 流速
下载PDF
接收函数方法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31
5
作者 徐强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09-1716,共8页
从远震体波波形数据中提取的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已经成为研究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P波接收函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获取地壳内部S波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及物质成分组成、地幔过渡带的厚度变化以及岩石圈... 从远震体波波形数据中提取的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已经成为研究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P波接收函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获取地壳内部S波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及物质成分组成、地幔过渡带的厚度变化以及岩石圈地幔的间断面等,而S波接收函数是P波接收函数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因为在Moho和地幔过渡带之间的深度范围内,Sp转换波比来自浅部间断面的多次波到达早,而在P波接收函数中,相同深度范围的间断面的Ps转换波往往被来自浅部间断面的多次波干扰或者淹没,因此S波接收函数是目前获取岩石圈地幔深度范围内速度间断面结构(如Moho和LAB)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比面波观测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本文详细阐述了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原理以及在地壳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的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接收函数 S波接收函数 反演 偏移
下载PDF
接收函数方法及其新的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贺传松 王椿镛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2期224-228,共5页
远震P波波形数据中包含了大量地震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速度间断面所产生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反射波的信息 ,由此提取的接收函数是了解地壳上地幔速度细结构的重要步骤手段之一 .最近几年 ,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 远震P波波形数据中包含了大量地震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速度间断面所产生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反射波的信息 ,由此提取的接收函数是了解地壳上地幔速度细结构的重要步骤手段之一 .最近几年 ,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两种分别对两种波形进行拟合 ,对反演的速度结构提供了有效的约束 .地震勘探中的一些成熟技术被引进接收函数的数据处理 ,使其可用于地壳和上地幔主要速度界面的侧向变化研究 .为增强接收函数的信噪比 ,将不同事件提取的接收函数进行分类 ,按方位角进行叠加 ,可以反应一些速度界面的横向变化 ,接收函数方法可用于PS转换震相的剪切波分裂研究 .泊松比是推测地球内部物质构成的有效参数之一 .接收函数方法分离出的转换波为获取泊松比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便捷途径 ,单一的地震台远震记录中转换波可以估计点位下面地壳的VP/VS 值 .另一方面 ,一些最新的反演技术被引入接收函数的反演 .例如 ,格子收索方法力图解决接收函数反演中的不稳定性和非唯一性问题 ,格子搜索设计比较容易地结合先验约束并保证搜索是全空间的 ,避免了使用任何初始模型 ,该方法能保证在格子的间隔和参数的限度内获得全局最小 ,该方法被用于中东、南美及临近地区的深部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S波速度结构 反演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南海西沙群岛下方地壳结构 被引量:24
7
作者 黄海波 丘学林 +1 位作者 胥颐 曾钢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788-2798,共11页
利用西沙琛航岛流动地震台站和水兴岛固定地震台站的资料,提取了远震P波接收函数,结合正演和反演方法模拟了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模拟结果显示:西沙群岛地壳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横波速度只有2.0~2.2 km/s;上地壳为一速度... 利用西沙琛航岛流动地震台站和水兴岛固定地震台站的资料,提取了远震P波接收函数,结合正演和反演方法模拟了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模拟结果显示:西沙群岛地壳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横波速度只有2.0~2.2 km/s;上地壳为一速度梯度带,横波速度由2 km处的3.4 km/s逐渐增加到1 2 km深度时的3.8 km/s;下地壳存在明显低速层,厚度达到12 km,平均横波速度3.5 km/s;莫霍面埋深26~28 km,也表现为一速度梯度带,横波速度从3.8 km/s变化到4.6 km/s左右,并保持稳定:该地区的地壳泊松比值大于0.3,推测西沙群岛的壳内低速层和异常泊松比值与地幔热活动引起的韧性流变构造和岩石矿物的各向异性排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接收函数 速度反演 地壳结构 泊松比 韧性流变
下载PDF
用小波变换方法反演接收函数 被引量:19
8
作者 吴庆举 田小波 +2 位作者 张乃铃 李桂银 曾融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1-607,共7页
提出了一种用小波变换方法反演接收函数的新方法 .通过对接收函数作离散小波变换 ,将接收函数展开到不同分辨尺度 ,从一给定的初始模型出发 ,分别在不同分辨尺度上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 ,对展开后的接收函数进行反演 .并将低阶接收函数的... 提出了一种用小波变换方法反演接收函数的新方法 .通过对接收函数作离散小波变换 ,将接收函数展开到不同分辨尺度 ,从一给定的初始模型出发 ,分别在不同分辨尺度上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 ,对展开后的接收函数进行反演 .并将低阶接收函数的反演结果作为高阶接收函数的初始模型 ,在大尺度空间找到包含全局极小值的一个邻域 ,并逐步缩小该邻域 .渐进地获取介质结构的跳变信息 ,从而保证反演结果稳定地收敛到全局极小点 ,降低接收函数波形反演对初始模型的依赖 ,尽可能克服波形反演的非唯一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反演 接收函数 波形反演
下载PDF
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福建地区宽频带台站下方莫霍界面深度 被引量:21
9
作者 袁丽文 郑斯华 《华南地震》 2009年第3期85-97,共13页
收集福建省"九五"数字地震遥测台网中8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应用接收函数的研究方法计算各个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采用非线性的反演方法获得这些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确定这些台站下方莫霍界面深度的分布情况。分析... 收集福建省"九五"数字地震遥测台网中8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应用接收函数的研究方法计算各个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采用非线性的反演方法获得这些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确定这些台站下方莫霍界面深度的分布情况。分析得到的反演结果,福建地区莫霍面的起伏不大,平均的地壳厚度约为32 km。在0~2 km之间均存在一层低速层,这与地表覆盖着一层松散的沉积层是相对应的。内陆地区台站附近莫霍界面深度较沿海地区略高,沿海台站的莫霍界面深度北部略高于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反演 莫霍界面深度 福建地区
下载PDF
A study on deep structure using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 in Western Yunnan 被引量:16
10
作者 贺传松 王椿镛 吴建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8-246,共9页
s Western Yunnan is located at the boundary of collision or underthrusting zone of Eurasian plate and is influenced by many times tectonic movements. With very complex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i... s Western Yunnan is located at the boundary of collision or underthrusting zone of Eurasian plate and is influenced by many times tectonic movements. With very complex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it is one of the seismically active areas. In the paper, the teleseismic records were selected from 16 national, local and mo-bile stations, including 4 very-wide-band mobile stations of PASSCAL. And nearly 2 000 receiver functions were extracted. Two measuring lines are 650 km and 450 km, respectively and across some major tectonic units in Western Yunnan. It is indicated that Nujiang might be a seam characterized by underthrusting.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boundaries of Sichuan-Yunnan rhombus block, i.e., Honghe and Xiaojiang faults, might be an erection seam or collision belt. Panxi tectonic zone stil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rift valley, that is, the surface is hollow and the upper mantle is upwarping. The tectonic situation in Western Yunnan is of certain regulation with the interlacing distribution of orogenic zone and seam. The crustal thickness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and the S wave velocity is globally lower 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反演 S波速度结构 构造关系
下载PDF
用接收函数建立区域模型的震源机制反演及其在芦山地震序列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宜海 梁春涛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583-3600,共18页
本文提出并试验了一种基于接收函数建立区域模型进行震源机制反演的方法.选取四川地震台网记录的M≥3且信噪比高的近震波形资料,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序列中7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对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芦山地震的发震... 本文提出并试验了一种基于接收函数建立区域模型进行震源机制反演的方法.选取四川地震台网记录的M≥3且信噪比高的近震波形资料,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序列中7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对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区域应力场状态.采用接收函数方法反演获取了26个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不同区域的台站反演结果进行叠加平均,以此区域平均S波速度作为本文震源机制反演使用的区域模型的S波速度;区域模型的P波速度由经验公式给出.反演稳定性测试表明,使用不同模型或对原始波形记录加入随机噪声的反演结果与原始反演相比,震源深度最大误差为1km,断层面各参数误差水平也很低,且显示的发震类型是一致的,其中随机噪声带来的误差小于模型带来的误差.主震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为:震源深度17km,矩震级6.47;节面Ⅰ走向213°,倾角51°,滑动角98°;节面Ⅱ走向20°,倾角40°,滑动角80°;显示芦山主震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发震构造可能是某个具有较大倾角的逆冲断层,而不是低缓的推覆构造的基底滑脱面.同时本文反演获取的73个M≥3余震的震源机制绝大多数也显示了类似的发震类型,逆冲型地震为67个,占92%,具有绝对优势;走滑型地震为5个,正断型地震为1个.其中5个走滑型地震中的4个均分布在震源区的东北端.整个芦山地震序列深度集中在12~20km,且沿震源区短轴的余震深度剖面有自西向东呈逐步变浅的趋势,呈现清晰的铲形断面结构,结合本地地质构造,可以推断芦山地震序列主要发生在龙门山前山断裂以东的逆冲推覆体内的一个隐伏断裂上.P轴方位角优势方位与区域应力场及汶川震源区南段的相一致,表明芦山序列地震活动主要受区域应力场控制,且汶川震后该区应该不存在应力场变化.P轴仰角随深度分布则显示了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机制 接收函数 震源深度 全波形反演 发震构造
下载PDF
根据接收函数反演得到的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峻 刘启元 +3 位作者 陈九辉 李顺成 郭飚 李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72-2482,共11页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33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其中72个宽频带台站下方6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33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其中72个宽频带台站下方6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根据得到的各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并综合刘启元等(1997)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的延怀盆地15个宽频带流动台站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模型,给出了39°N-41°N ,114°E-7.19. 5°E区域内沿不同走向、不同深度S波速度分布.由于综合了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台站以及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本文给出了较前人同类研究空间分辨率更好的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速度结构,特别是怀来以东的速度结构十分复杂.在10-20 km深度范围内,研究区地壳具有高速和低速异常块体的交错结构.研究区中上地壳速度结构主要被与张渤地震带大体重合的NW向高速条带和穿越唐山大震区的NE向高速条带所控制,而其中下地壳的速度结构主要为延怀一三河一唐山地区上地幔隆起所控制.(2)研究区内存在若干壳内S波低速体,它们主要分布在唐山,三河及延怀盆地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壳内低速体伴随着壳幔界面的隆起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3)地表断层分布与地壳速度结构分区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断层对不同块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宝坻断裂,香河断裂和唐山断裂均为超壳断裂.(4)首都圈内大地震的分布与壳内低速体及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有密切关系.对于唐山大地震的成因,仅考虑板块作用引起的水平应力场是不够的,有必要充分重视由于上地幔变形引起的地壳垂直变形和上地幔物质侵人造成的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接收函数反演 流动地震台阵 地壳上地慢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neath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被引量:16
13
作者 LI Yu LIU QiYuan +3 位作者 CHEN JiuHui LI ShunCheng GUO Biao LAI YuanG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From April, 2003 to September, 2004, a passive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consisting of 60 stations was deployed over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b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Dynamics,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From April, 2003 to September, 2004, a passive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consisting of 60 stations was deployed over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b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Dynamics,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Among them, 51 stations make up an about 500-km-long profile across the Tianshan Mountains from Kuytun to Kuqa. The receiver function profile and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down to 100 km deep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re-ceiver function method (Liu et al. 1996, 2000). The main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A clear mountain root does not exist beneath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he crust-mantle boundaries underneath the stations mostly have transitional structures. This implies that the materi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is not yet accomplished and the orogenic process is still going on. (2) The crust beneath the Tianshan Mountains has laterally blocked structures in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mountain strike, and the crust-mantle boundary has a clear dislocation structure. Both of them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3) The offsets of the Moho discontinuity are highly correlated to the tectonic borders on the surface and that corresponding to the frontal southern Tianshan fault reaches to 14 km. This manifests that large vertical divergent movement took place between different blocks. This sup-ports the discontinuous model of the Tianshan orogeny, and the Tarim block subduction is restricted only to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South Tianshan. (4) Inside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exist several low-velocity bodies correlated with high seismicity located on the moun-tain-basin jointures on both sides of the mountain and between different blocks, and the low-velocity bodies on the mountain-basin jointures are inclined obviously to the mountain. This implies that the low-velocity bodies may be correlated closely to the thrust and subduction of the basins on both sides of the mountain, the sp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linear inversion receiver function S-WAVE velocity CRUST and upper MANTL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原文传递
汶川和芦山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综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4
作者 梁春涛 黄焱羚 +4 位作者 王朝亮 刘志强 杨宜海 吴晶 何富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96-2010,共15页
为了探索汶川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的深部结构,探讨该地区的物质运移方式及动力学模式,评价区域断层的地震活动性,本研究小组于2015年5月至今共开展了2期共约3年的地震观测.前期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地震空区两端应力状态差异显著... 为了探索汶川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的深部结构,探讨该地区的物质运移方式及动力学模式,评价区域断层的地震活动性,本研究小组于2015年5月至今共开展了2期共约3年的地震观测.前期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地震空区两端应力状态差异显著,且存在沿断裂带的横向应力差;(2)接收函数分析发现一个平行于马尔康断裂的Moho面上隆,泊松比较高的条带状结构从地震空区延伸到龙日坝断裂,可能是下地壳撕裂和部分熔融的结果;(3)地震空区以下,上地壳速度相对偏低,在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部分熔融体,这可能是地震能量不能积累的原因之一;(4)地震空区完整性震级M_c=0.2以上的地震的活动性仍然很低;基于密集的监测台阵(约70台地震计)的走时定位也初步显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空区段仍然很平静,但是其东边的断裂带(包括大邑断裂等以及一些隐伏断裂)上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判断这些断裂可能是该区域应力积累的主要断裂,值得进一步关注;(5)提出了地震空区产生的机制:空区北东—南西两端水平应力差导致空区地壳的撕裂,地幔物质上涌,产生部分熔融,空区地壳抬升以塑性形变为主,穿过空区段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低,地表地形较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空区 接收函数 应力反演 微震监测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石岛地震台远震记录反演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阮爱国 李家彪 +2 位作者 郝天姚 吴庆举 胥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5-92,共8页
利用石岛地震台的远震体波记录,采用旋转相关函数法和接收函数法分别反演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和速度结构.(1)对震中距25°~35°且记录良好的5次地震的ScS震相,采用旋转相关函数法反演了岩石圈的剪切波分裂参数... 利用石岛地震台的远震体波记录,采用旋转相关函数法和接收函数法分别反演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和速度结构.(1)对震中距25°~35°且记录良好的5次地震的ScS震相,采用旋转相关函数法反演了岩石圈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对深源地震的反演结果表明,石岛地震台快波偏振方向为N94°E,这意味着西沙附近处于近东西向微偏南的拉张或地壳下方的地幔流方向为近东西微偏南,西沙地区地壳是过渡性的,其底部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与欧亚板块运动一致的物质流.快慢波时间延迟为1.3s,估算各向异性层厚度为100km左右.(2)对震中距20°~60°的9次远震P波波形三分向记录,采用接收函数法反演了地壳和上地慢的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石岛地震台下方地壳分为3层:约5km以上有一速度梯度带,S波速度从1.5km/s逐渐增加到3.5km/s,其间有若干小的分层;在5~16km的平均速度为3.8km/s左右,其间有若干小的分层;在16.0~26.5km的速度为3.6km/s左右,这是一个明显的低速层;莫霍面埋深为26.5km,莫霍面以下平均速度为4.7km/s,也有若干小的分层,尤其是在莫霍面之下有一个明显的低速层.根据转换波到时分析和速度剖面左右摆动现象,认为反演结果中的小分层可能是不真实的,但在16.0~26.5km的低速层的真实程度还是较高的,表明下地壳具有一定的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S波分裂 接收函数 S波速度结构 波形反演
下载PDF
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上海及其邻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小平 朱元清 于海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9-244,共6页
通过提取江苏、浙江及上海数字地震台网台站远震记录的接收函数,反演了这些台站下方地壳的S波速度结构,同时计算出了地壳的厚度及泊松比。初步分析发现,该地区莫霍面起伏不大,江苏地区地壳厚度大约是30km,地壳中存在4~5km厚的低... 通过提取江苏、浙江及上海数字地震台网台站远震记录的接收函数,反演了这些台站下方地壳的S波速度结构,同时计算出了地壳的厚度及泊松比。初步分析发现,该地区莫霍面起伏不大,江苏地区地壳厚度大约是30km,地壳中存在4~5km厚的低速夹层,位于地面以下15~22km之间。浙江地区地壳内部不存在低速区,并且莫霍面深度自北向南逐渐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反演 S波速度 泊松比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腾冲地区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9
17
作者 冯静 傅竹武 高孟潭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28-1336,共9页
腾冲地区邻近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俯冲的边界,地质环境和构造背景十分复杂,是我国地震、火山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本文采用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提取腾冲地区1.0°×0.8°范围内5个流动数字地震台站的宽频带远震接收... 腾冲地区邻近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俯冲的边界,地质环境和构造背景十分复杂,是我国地震、火山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本文采用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提取腾冲地区1.0°×0.8°范围内5个流动数字地震台站的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反演得到台站下方0~100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分析讨论了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1)腾冲地区地质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2)盈江断裂两侧莫霍面深度有较大差异;3)腾冲和高黎贡山之间是地壳厚度和S波速度变化的高梯度带;4)盈江断裂东南、新生破裂带以西附近地区存在明显的低速层;5)盈江断裂和新生破裂带都可能对火山区的熔融体具有阻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反演 S波速度结构 腾冲地区
下载PDF
A two-step multi-frequency receiver function inversion method for shallow crust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across the basin-mountain range belts in Northeast China
18
作者 Ruihao YANG Xu WANG +2 位作者 Ling CHEN Mingye FENG Qifu CH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87-703,共17页
A shallow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above 10 km depth)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rustal structures and deformation and assessing the exploration prospec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lso provides priori infor... A shallow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above 10 km depth)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rustal structures and deformation and assessing the exploration prospec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lso provides priori information for imaging deeper crustal and mantle structure. Passive-source seismic methods are cost-effective and advantageous for regional-scale imaging of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s compared to active-source methods. Among these passive methods, techniques utilizing receiver function waveforms and/or body-wave amplitude ratios have recently gained prominence due to their relatively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However, in basin regions, reverberations caused by near-surface unconsolidated sedimentary layers often introduce strong non-uniqueness and uncertainty, limi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such method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we propose a two-step inversion method that uses multi-frequency P-RF waveforms and P-RF horizontal-to-vertical amplitude ratios. Synthetic tests indicate that our two-step inversion method can mitigate the non-uniqueness of the inversion and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results. Applying this method to teleseismic data from a linear seismic array across the sedimentary basins in Northeast China, we obtain a high-resolution image of the shallow crust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long the array. Our results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sins and mountains. The identification of low-velocity anomalies(<2.8 km s^(-1)) at depths less than 1.0 km beneath the Erlian Basin and less than 2.5 km beneath the Songliao Basin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sedimentary layers. Moreover, the high-velocity anomalies(~3.4–3.8 km s^(-1)) occurring at depths greater than 7 km in the Songliao Basin may reflect mafic intrusions emplaced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 Velocity anomaly distribution in our imaging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major faults, uplifts, and sedimentary depressions, as well as active-source seismic results. This application further validates the 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iver function Frequency dependence Two-step inversion Shallow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s Unconsolidated sedimentary basins
原文传递
华北盆地边缘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其地震孕育机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曲中党 张训华 +3 位作者 贺日政 吴志强 张洪双 吴蔚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57-968,共12页
利用分布在华北盆地及其周边(113°E—121°E,34°N—41°N)72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9年和2010年远震地震波形记录,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了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并结合该区域1970—2016年的地震目录分析了... 利用分布在华北盆地及其周边(113°E—121°E,34°N—41°N)72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9年和2010年远震地震波形记录,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了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并结合该区域1970—2016年的地震目录分析了反演结果.华北盆地周缘及邻区中下地壳普遍存在低速异常,首都圈地区Moho深度约在33 km左右,台站下方在4~10 km的深度范围内一般都存在2~5 km厚的高速层,紧随高速层之下又出现了2~6 km厚的相对低速层;在太行山隆起向华北盆地的过渡区,地壳结构较为复杂,Moho面深度变化较大,自西向东深度变浅,且太行山隆起区内明显存在壳内低速层,而接近华北盆地处的地壳内存在轻微的速度扰动异常(即低速层);鲁西隆起地区Moho深度在31~34 km之间,在大地热流高值区地壳高低速异常明显.基于华北盆地周缘地区地震在地壳高低速层均有分布,而分布在低速层内的地震事件相对较多,比较符合曾融生等(1991)提出的"双层破裂震源模型",即地幔热物质上侵导致了中下地壳的低速软弱层形成,并在软弱层处产生了附加的水平剪切力,进而其破裂诱发地震,同时将部分应力传递给上覆高速硬包体,为高速异常体内地震的触发积累能量.华北盆地周缘低速异常体的分布是该区域地震频发的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盆地 接收函数反演 地壳S波速度 壳内低速层 震源深度
原文传递
接收函数反演地壳S波速度结构的有效约束方法 被引量:6
20
作者 彭恒初 胡家富 +1 位作者 杨海燕 文丽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8-1178,共11页
本文通过对径向接收函数和垂直向接收函数进行低通滤波,获取了S波视速度随低通滤波参数的变化曲线,然后利用经验关系将它转换成了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并以此作为接收函数反演的初始模型.理论数值实验表明:由于初始模型的S波速度值提... 本文通过对径向接收函数和垂直向接收函数进行低通滤波,获取了S波视速度随低通滤波参数的变化曲线,然后利用经验关系将它转换成了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并以此作为接收函数反演的初始模型.理论数值实验表明:由于初始模型的S波速度值提供了有效的约束,即使Moho面深度并不准确,但反演迭代过程还是快速地向真解逼近.另外,通过给观测波形加入10%的噪声,在保持S波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对波速比进行5%的正负扰动(即泊松比分别扰动为0.23和0.27),反演结果仍然快速向真解收敛.对保山台记录的远震接收函数反演结果表明:用本文方法反演所得结果与测深结果较为一致.这充分说明只要S波速度值(而非泊松比)能够提供有效的约束,接收函数的反演过程对P波速度的选取并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反演 初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