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讨与文化探源——兼论中国戏曲的文化精神
被引量:
16
1
作者
冯文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32,共9页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是随着《西厢记》和《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而渐成定格的,遂演变为一种带有形式主义特征的主导性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产物,体现的是"礼乐之和"...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是随着《西厢记》和《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而渐成定格的,遂演变为一种带有形式主义特征的主导性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产物,体现的是"礼乐之和"和"治世之音";它一旦被经典化后,就内含有一种复制机制、生产机制与调控机制。中国人固有的"伦理信念",保障和支撑着"大团圆"结局的实现和完成;由此而塑造的"文化习性",是消愁补恨、复制团圆的内在机制。中国戏曲与传统的"乐教"之"乐",有着文化谱系上的家族血缘关系与传承关系,"大团圆"是"乐"之文化属性——"和"所型塑的景观;"中庸理性"的行动取向和对立转化的致思方式,是指导叙事、消弭冲突的"文化文法"。概而言之,曲之为"曲",是大传统文化的"乐教"观与小传统文化的民间趣味及其时代精神的高度综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大团圆结局
和合精神
中庸理性
文化精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讨与文化探源——兼论中国戏曲的文化精神
被引量:
16
1
作者
冯文楼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32,共9页
文摘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是随着《西厢记》和《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而渐成定格的,遂演变为一种带有形式主义特征的主导性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产物,体现的是"礼乐之和"和"治世之音";它一旦被经典化后,就内含有一种复制机制、生产机制与调控机制。中国人固有的"伦理信念",保障和支撑着"大团圆"结局的实现和完成;由此而塑造的"文化习性",是消愁补恨、复制团圆的内在机制。中国戏曲与传统的"乐教"之"乐",有着文化谱系上的家族血缘关系与传承关系,"大团圆"是"乐"之文化属性——"和"所型塑的景观;"中庸理性"的行动取向和对立转化的致思方式,是指导叙事、消弭冲突的"文化文法"。概而言之,曲之为"曲",是大传统文化的"乐教"观与小传统文化的民间趣味及其时代精神的高度综合体。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大团圆结局
和合精神
中庸理性
文化精神
Keywords
Chinese
drama
the
winding-up
of
happy
reunion
spirit
of
harmony
and
union
reasoning
of
golden
means
cultural
spirit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讨与文化探源——兼论中国戏曲的文化精神
冯文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