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驽巴贝虫metacaspase基因的克隆、表达、反应原性鉴定和生物信息分析
1
作者 任冀超 甘露 +8 位作者 郑会珍 冯秀娟 崔泽云 李佳欣 金依璇 张伟 郭庆勇 巴音查汗·盖力克 李永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5-331,共7页
目的 克隆、表达驽巴贝虫精氨酸/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BcMC),鉴定其反应原性并分析其生物学信息。方法 根据驽巴贝虫部分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Bcmc基因扩增引物,采用PCR扩增Bcmc基因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提取质粒p... 目的 克隆、表达驽巴贝虫精氨酸/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BcMC),鉴定其反应原性并分析其生物学信息。方法 根据驽巴贝虫部分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Bcmc基因扩增引物,采用PCR扩增Bcmc基因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提取质粒pET-28a-Bcmc进行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入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BL21 (DE3),优化诱导条件后,选择最适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时间诱导,采用1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用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重组蛋白后,以驽巴贝虫感染阳性马血清为一抗,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采用ProtParam等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预测Bcmc基因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抗原表位、二级和三级结构、蛋白互作网络,对比BcMC与疟原虫属MC-1 (PsMC-1)和泰氏锥虫MC (TtMC)的三级结构。Bcmc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使用Mega 7.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mc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Bcmc基因PCR扩增产物约为996 bp,与预期片段一致。重组质粒pET-28a-Bcmc经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表明插入的目的基因正确。诱导条件优化结果显示,BcMC重组蛋白在IPTG终浓度为0.8 mmol/L、37℃培养5 h时的表达量最高。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6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纯化后的BcMC可与驽巴贝虫感染阳性马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cMC的Mr为36 956.72;具有25个磷酸化点位;亚细胞定位预测位于线粒体的比例为10%;B细胞抗原表位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12个潜在抗原表位;BcMC蛋白的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50.30%、α-螺旋占23.19%;BcMC的三级结构与PsMC-1和TtMC相似;蛋白互作网络预测结果显示,与BcMC相互作用的蛋白及BcMC参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驽巴贝虫 精氨酸/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反应原性 生物信息分析
原文传递
绵羊肺炎支原体膜蛋白p56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反应原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诚 乔军 +5 位作者 孟庆玲 刘田莉 胡政香 马玉 才学鹏 陈创夫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5-458,共4页
为了分析绵羊肺炎支原体(MO)膜蛋白p56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以MO新疆流行株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对p56抗原集中区段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测序,进一步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pET-28a(+)-p56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载体转化... 为了分析绵羊肺炎支原体(MO)膜蛋白p56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以MO新疆流行株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对p56抗原集中区段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测序,进一步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pET-28a(+)-p56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用IPTG对重组菌进行诱导,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产物。结果表明,SDS-PAGE分析证实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4 kDa;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可与MO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证实表达的重组p56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进一步研发MO检测用抗原奠定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 膜蛋白 p56基因 克隆 原核表达 反应原性
下载PDF
滑液支原体烯醇化酶在感染宿主中的反应原性和细胞黏附性
3
作者 徐彬 孙玉 +12 位作者 王树 于岩飞 王晓丽 马孙婷 孙华伟 张敬峰 刘传敏 吕立新 冯志新 熊祺琰 邵国青 张小飞 欧阳伟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是一种重要的禽病病原,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本研究旨在分析MS烯醇化酶(enolase,Eno)参与病原致病和诱导感染宿主免疫相关的功能。对MS的Eno蛋白进行种内和种间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并预测Eno的蛋白... 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是一种重要的禽病病原,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本研究旨在分析MS烯醇化酶(enolase,Eno)参与病原致病和诱导感染宿主免疫相关的功能。对MS的Eno蛋白进行种内和种间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并预测Eno的蛋白结合位点和B细胞表位。MS Eno在不同MS菌株间同源性较高,且有别于其他物种。B细胞表位广泛分布在Eno蛋白的各个部分,且大都与预测的蛋白结合位点有重合。进行Eno原核表达和纯化,制备兔抗Eno多克隆抗血清。利用Western blot分析Eno在MS感染鸡或灭活苗免疫鸡中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MS Eno与兔抗Eno多克隆抗血清、兔抗MS多克隆抗血清、灭活疫苗(HN01株或YBF-MS1株)高免鸡血清、HN01强毒攻毒后阳性鸡血清、3个不同地方来源的临床阳性鸡血清均能发生反应,说明其在疫苗免疫和病原感染鸡中均表现有反应原性。利用菌落印迹和双荧光检测分析并证实Eno为外膜蛋白。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板结合试验分析Eno对鸡滑膜鞘细胞(synovial sheath cells,SSCs)是否具有黏附素作用。试验证实Eno对SSCs具有黏附作用,且此黏附作用具有Eno浓度依赖性。以上证明MS Eno在病原感染和灭活苗免疫鸡中具有反应原性,并作为外膜锚定的细胞黏附素参与对关键宿主细胞SSCs的黏附,为后续深入研究Eno的致病和免疫相关功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液支原体 烯醇化酶 反应原性 细胞黏附
原文传递
非洲猪瘟病毒免疫逃逸相关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纯化与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孟月 关洋 +3 位作者 王彦伟 张素玲 逄文强 田克恭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6-222,共7页
从GenBank中选取非洲猪瘟病毒(ASFV)SY18株的9个编码免疫逃逸相关蛋白的基因,通过密码子优化、添加促溶标签或截短表达的方法,构建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表达质粒,诱导ASFV免疫逃逸相关蛋白的表达,应用镍柱层析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 从GenBank中选取非洲猪瘟病毒(ASFV)SY18株的9个编码免疫逃逸相关蛋白的基因,通过密码子优化、添加促溶标签或截短表达的方法,构建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表达质粒,诱导ASFV免疫逃逸相关蛋白的表达,应用镍柱层析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对这些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获得的9种大肠杆菌可溶性表达蛋白经Western-blot鉴定,结果显示,其中8种重组蛋白均能与ASFV阳性血清反应产生特异性条带,另外1种A224L蛋白与ASFV阳性血清不具有反应原性。最终,获得了9种纯度较高的ASFV免疫逃逸相关蛋白,为后续ASFV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诊断试剂及亚单位疫苗的研发奠定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免疫逃逸蛋白 大肠杆菌 可溶性表达 反应原性
原文传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蛋白表达及反应原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桂锐 童岑 +7 位作者 周丹娜 郭锐 刘威 田永祥 刘东宇 李坤 张辉 李家奎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4-67,共4页
为了获得反应原性较好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S1蛋白,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S1基因(60~845 bp)进行扩增并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以1 mmol/L IPTG诱导表达4 h,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pE... 为了获得反应原性较好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S1蛋白,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S1基因(60~845 bp)进行扩增并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以1 mmol/L IPTG诱导表达4 h,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pET-30A-S1质粒,重组蛋白得到了表达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能够被兔PEDV多抗血清识别。本研究为进一步建立ELISA检测方法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S1蛋白 反应原性
原文传递
牛环形泰勒虫HSP70基因的克隆表达、特性分析及互作蛋白网络构建 被引量:5
6
作者 樊新丽 宋瑞其 +5 位作者 呼尔查 李敏 翟雪洁 郝蕴伟 巴音查汗 张杨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了表达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截短HSP70基因编码蛋白并研究该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本研究扩增牛环形泰勒虫HSP70目的基因并构建重组质粒pMD18-T-HSP70,选取其他种的同源HSP70蛋白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 为了表达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截短HSP70基因编码蛋白并研究该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本研究扩增牛环形泰勒虫HSP70目的基因并构建重组质粒pMD18-T-HSP70,选取其他种的同源HSP70蛋白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SP70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基本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结构、信号肽、可能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及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对重组蛋白HSP70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SP70,筛选诱导表达条件,镍柱纯化重组蛋白及检测反应原性。结果显示,牛环形泰勒虫HSP70蛋白序列与小泰勒虫的序列同源性较高,蛋白分子质量为42 ku,理论等电点(pI)为5.61,属于酸性亲水性蛋白,无跨膜区及信号肽;蛋白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SP70包含32个可能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该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转角、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分别占39.18%、8.51%、30.41%和21.91%。蛋白互作网络构建结果显示,与HSP70相互作用的蛋白主要为HSP90家族成员,另外还有伴侣蛋白GrpE同系物,预示着HSP70可能在细胞内与HSP90形成复合体发挥作用。本试验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大小约为48 ku的融合蛋白,以0.6 mmol/L IPTG于37℃诱导5 h,蛋白表达较好;点状印迹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可被自然感染的牛环形泰勒虫阳性血清识别,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牛环形泰勒虫HSP70功能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环形泰勒虫 HSP70基因 原核表达 反应原性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Ⅰ-Ⅱ与Ⅲ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曲哲会 鲁绍芳 +8 位作者 郭晓秋 陈敏 焦凤超 王梦瑶 魏星 马君钊 张茹 黄立 张喜文 《黑龙江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9-95,100,共8页
为了比较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E蛋白结构域Ⅰ-Ⅱ(EDⅠ-Ⅱ)与结构域Ⅲ(EDⅢ)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试验将重组质粒pET-EDⅠ-Ⅱ[EDⅠ-Ⅱ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ET-30a(+)构建的重组质粒]和pET-EDⅢ[EDⅢ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ET-... 为了比较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E蛋白结构域Ⅰ-Ⅱ(EDⅠ-Ⅱ)与结构域Ⅲ(EDⅢ)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试验将重组质粒pET-EDⅠ-Ⅱ[EDⅠ-Ⅱ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ET-30a(+)构建的重组质粒]和pET-EDⅢ[EDⅢ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ET-30a(+)构建的重组质粒]分别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后,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EDⅠ-Ⅱ和EDⅢ,通过Dot-blot试验和间接ELISA试验比较二者的反应原性;将重组蛋白EDⅠ-Ⅱ和EDⅢ免疫小鼠,通过测定免疫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病毒中和(VN)抗体和细胞因子(IL-6、IFN-γ)水平比较两者的免疫原性;将DTMUV分离株感染重组蛋白EDⅠ-Ⅱ和EDⅢ免疫小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肺脏、肝脏和脑组织中DTMUV 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重组蛋白EDⅠ-Ⅱ和EDⅢ对免疫小鼠的保护力。结果表明:含重组质粒pET-EDⅠ-Ⅱ和pET-EDⅢ诱导4 h的菌体蛋白经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分别在分子量约33 ku和17 ku位置出现明显条带,可与鸡抗DTMUV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经Dot-blot试验和间接ELISA试验分析发现,重组蛋白EDⅠ-Ⅱ比重组蛋白EDⅢ具有更好的反应原性;重组蛋白EDⅠ-Ⅱ免疫小鼠后第42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IFN-γ和IL-6水平均极显著高于重组蛋白EDⅢ(P<0.01或P<0.001),但VN抗体水平极显著低于重组蛋白EDⅢ(P<0.01);免疫小鼠感染DTMUV后,重组蛋白EDⅢ免疫小鼠肺脏、肝脏和脑组织中DTMUV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重组蛋白EDⅠ-Ⅱ免疫小鼠(P<0.05或P<0.01),即EDⅢ蛋白诱导小鼠产生的免疫应答较EDⅠ-Ⅱ蛋白对于抑制DTMUV复制的效果更好。说明EDⅠ-Ⅱ蛋白更适合作为以E蛋白及相关特异性抗体为基础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的目标蛋白,而EDⅢ蛋白更适合作为DTMUV新型疫苗研究的目标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 E蛋白 结构域 反应原性 免疫原性
原文传递
Intramuscular vaccine administrations including the adoption of"Zeta-track technique"&"without aspiration slow injection technique"(ZTT&WASiT):a prospective review
8
作者 Elena Sblendorio 《Frontiers of Nursing》 2023年第1期21-42,共22页
Objective:To review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the practice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IMIs),focusing on immunizations.Methods:The present study comprises 2 reviews,characterized by high-quality evidence,per taining t... Objective:To review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the practice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IMIs),focusing on immunizations.Methods:The present study comprises 2 reviews,characterized by high-quality evidence,per taining to the deployment of the slow injection technique without aspiration(referred to in this paper as the without-aspiration slow injection technique[WASi T])and combined with the Zeta-track technique(ZTT).The literature review is oriented toward the analysis of 2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IMIs techniques:safety and pain,integrating new evidence on vaccinee positioning for each muscle site and general relaxation techniques in the multi-parametric analysis.Results:The rigorous and in-depth reviews in the current study reveal the usefulness of including,among the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via intramuscular immunizations,the adoption of WASi T only for compliant vaccinees,and in combination with all validated techniques for IMIs,and the use of ZTT limitedly if specific well-developed muscles are indicated.All the technique's limitations are exposed.Conclusions: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esented by including the author's study designs to provide indirect evidence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rationale of the slow injection technique using scientific methods,and for the conduction of futu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focused on revisiting the adoption of ZTT in a dynamic and integrated immunizations protocol in anterolateral thigh(ALT),ventrogluteal(VG),and also in the deltoid muscle,in the specific cases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reactogenicity injection site reactions injection technique safety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 immunogenicity vaccinal solution leakage without-aspiration slow technique Zeta-track technique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排泄分泌抗原研究──原头节排泄分泌抗原的反应原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兴全 窦兰清 +3 位作者 史晓红 孙学勤 王晓华 牛炳亨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7,共3页
细粒棘球绦虫排泄分泌抗原研究──原头节排泄分泌抗原的反应原性朱兴全,窦兰清,史晓红,孙学勤,王晓华,牛炳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730046)笔者的初步研究已阐明,六钩蚴排泄分泌(ES)抗原具有较好的反... 细粒棘球绦虫排泄分泌抗原研究──原头节排泄分泌抗原的反应原性朱兴全,窦兰清,史晓红,孙学勤,王晓华,牛炳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730046)笔者的初步研究已阐明,六钩蚴排泄分泌(ES)抗原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纯化六钩蚴ES抗原可望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排泄分泌 抗原
下载PDF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C结构蛋白的真核表达及其反应原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帆 刘行波 倪宏波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1333-1335,1339,共4页
目的真核表达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gC结构蛋白,并对其反应原性进行鉴定。方法以GenBank中登录的IBRV基因序列合成gC基因全长,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 CDNA4-gCHis,并进行双酶切鉴定。将... 目的真核表达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gC结构蛋白,并对其反应原性进行鉴定。方法以GenBank中登录的IBRV基因序列合成gC基因全长,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 CDNA4-gCHis,并进行双酶切鉴定。将鉴定正确的质粒转染MDBK细胞,收集上清,镍柱纯化带有His标签的重组gC蛋白,经Dot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其反应原性。结果质粒p CDNA4-gC-His经双酶切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gC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54 000,纯化后的浓度为0. 03 mg/mL,可与IBRV免疫的兔多抗发生反应。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4-gC-His,并能在MDBK细胞系中正确表达,表达的蛋白与天然IBRV gC蛋白具有相同的反应原性,为后续免疫学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gc蛋白 真核表达 反应原性
原文传递
绵羊肺炎支原体膜蛋白p74基因的克隆、分子特征及反应原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海亭 孟庆玲 +6 位作者 乔军 彭叶龙 陈诚 田路路 贡莎莎 才学鹏 陈创夫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22-1228,共7页
【方法】利用PCR方法对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新疆分离株MO-XJ p74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及测序,分析其分子特征。将P74蛋白抗原集中区编码序列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 ET-32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 ET-32a(+)-p74C,转化... 【方法】利用PCR方法对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新疆分离株MO-XJ p74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及测序,分析其分子特征。将P74蛋白抗原集中区编码序列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 ET-32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 ET-32a(+)-p74C,转化至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IPTG诱导表达。【结果】MO-XJ p74基因全长2016 bp,编码671个氨基酸;对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蛋白不含信号肽序列,9~31位氨基酸序列含有1个跨膜区,有16个N-糖基化位点、7个N-酰基化位点、17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及5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同源性分析显示MO-XJ P74蛋白氨基酸序列与标准株MO-SC01氨基酸序列同源率为86.5%,其羧基端为P74蛋白抗原集中区。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表达的P74蛋白抗原表位集中区片段对分子质量约为35.5 k Da,与理论值相符;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P74蛋白具有较强的反应原性。【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筛选MO亚单位疫苗及血清学诊断的候选抗原奠定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肺炎支原体 p74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 反应原性
下载PDF
Safety of a 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in Elderly Adults Previously Immunized with a 23-Valent 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An Open-Label Trial
12
作者 Tino F. Schwarz Karlis Pauksens +4 位作者 Christine Juergens Deepthi Jayawardene Daniel A. Scott William C. Gruber Beate Schmoele-Thoma 《World Journal of Vaccines》 2013年第4期123-129,共7页
An open-label, multicenter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scribe the safety of the 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13) in 1049 individuals aged ≥68 years, who had previously been immunized with the unconjugate... An open-label, multicenter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scribe the safety of the 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13) in 1049 individuals aged ≥68 years, who had previously been immunized with the unconjugated 23-valent 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PPSV23). In addition, the safety profile of PCV13 in this study was compared, in a post-hoc descriptive analysis, to that observed in other elderly populations, who had received PCV13 or PPSV23 as part of other completed studies. Local (56.6%) and systemic reactions (58.4%) were very common, but were mainly mild, and of short duration (mean: 1.3 - 4.6 days). There were no related serious adverse events (AEs) within 1 month after PCV13. 123 days after PCV13 and 94 days after a nonstudy influenza vaccine, a case of transient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occurred, which the investigator assessed as possibly related to the vaccination. Reactogenicity observed in this study population was generally similar to that of other elderly study populations with PPSV23-preimmunized adults, and with PPSV23-naive adults. Reactogenicity was less common in this study than that observed in PPSV23-preimmunized adults who were revaccinated with PPSV23 rather than a subsequent dose of PCV13. There were no related serious AEs reported after PCV13 and PPSV23 in these comparator studies. Conclusion: PCV13 may be administered safely to older adults previously immunized with PPSV23. (ClinicalTrials. gov Identifier: NCT005002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23-Valent 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reactogenicity SAFETY
下载PDF
布鲁氏菌rirA基因的表达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江雅丽 王震 +5 位作者 李爽 王勇 李天森 郭飞 张辉 陈创夫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9-534,共6页
[目的]构建布鲁氏菌rirA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鉴定。[方法]将rirA基因克隆至pET-28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8a-rirA,并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后,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及其反应原... [目的]构建布鲁氏菌rirA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鉴定。[方法]将rirA基因克隆至pET-28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8a-rirA,并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后,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及其反应原性,并对该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PCR扩增出rir A基因全长为462 bp,编码153个氨基酸,SDS-PAGE分析表明获得了约19.8 k Da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与羊抗布鲁氏菌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无跨膜区结构,不存在信号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并利用Phyre2服务器成功构建了该蛋白的三维模型。[结论]成功构建了rirA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所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并且作为胞内蛋白参与布鲁氏菌铁代谢的转录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rirA 原核表达 鉴定 反应原性
原文传递
布鲁氏菌omp28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秀丽 蒋玉文 +3 位作者 毛开荣 丁家波 程君生 王楠 《中国兽药杂志》 2013年第6期4-8,共5页
本研究克隆了羊种布鲁氏菌16M株、羊种布鲁氏菌M28株、犬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A19株、猪种布鲁氏菌S2株的omp28基因并对以上不同种菌株的omp28基因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不同种布鲁氏菌om... 本研究克隆了羊种布鲁氏菌16M株、羊种布鲁氏菌M28株、犬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A19株、猪种布鲁氏菌S2株的omp28基因并对以上不同种菌株的omp28基因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不同种布鲁氏菌omp28基因之间仅6个碱基不同,而且只有2个氨基酸不同,亲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处氨基酸的差异对蛋白亲水性不造成影响。将羊种布鲁氏菌16M的omp28基因亚克隆到pET32a中表达,OMP28在低温下诱导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Western-blot结果显示OMP28反应原性良好,是布鲁氏菌病诊断抗原的可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omp28基因 克隆表达 反应原性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原核表达与反应原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曲哲会 张喜文 +9 位作者 齐志颖 李卓燕 李盼盼 吕硕硕 张雯 赵聘 焦凤超 赵云焕 黄立 王丹娜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67-71,共5页
为了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E蛋白,试验利用RT-PCR方法扩增DTMUV E基因,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后,与pET-30a(+)载体连接,然后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DTMUV-E,再转化至... 为了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E蛋白,试验利用RT-PCR方法扩增DTMUV E基因,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后,与pET-30a(+)载体连接,然后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DTMUV-E,再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DTMUV E蛋白,通过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Western-blot方法鉴定反应原性,分别从诱导时间和IPTG浓度方面对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表达产物的可溶性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大小约为1 503 bp的DTMUV E基因,并成功与pET-30a(+)载体连接,获得分子质量约65 ku的融合蛋白,可以与兔抗6×His多克隆抗体和鸡抗DTMUV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终浓度为4 mmol/L的IPTG诱导4 h为最佳表达条件,重组蛋白DTMUV E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说明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DTMUV E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 E蛋白 原核表达系统 反应原性 可溶性分析
原文传递
绵羊肺炎支原体核糖体蛋白30S RPS1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重组蛋白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路路 孟庆玲 +2 位作者 乔军 才学鹏 陈创夫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69,共6页
本研究以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新疆流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30S RPS11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特征性分析,并将其抗原表位集中区进行原核表达,分析重组蛋白免疫原性。结果表明,30S RPS11基因全长405bp,编码... 本研究以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新疆流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30S RPS11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特征性分析,并将其抗原表位集中区进行原核表达,分析重组蛋白免疫原性。结果表明,30S RPS11基因全长405bp,编码134个氨基酸,该蛋白是一种受磷酸化调控的蛋白,含有一个核糖体蛋白S11信号。SDSPAGE结果显示,筛选的抗原表位集中区重组蛋白分子质量为29kDa;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MO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小鼠免疫试验表明,重组蛋白诱导机体产生的间接血凝抗体效价可达1∶32~1∶64,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本试验首次证实MO核糖体蛋白(30SRPS11)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为MO血清学诊断及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 30SRPS11 克隆 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 反应原性
下载PDF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G蛋白抗原区原核表达及反应原性鉴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武春霞 周雅坪 +6 位作者 郭婷 崔琦 王宇琛 田广原 思汗 孙衍立 郝永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38-3446,共9页
本研究旨在获得重组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G蛋白并对其进行反应原性鉴定。从NCBI上找出G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其抗原区域,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BRSV G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连接到克隆载体... 本研究旨在获得重组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G蛋白并对其进行反应原性鉴定。从NCBI上找出G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其抗原区域,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BRSV G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连接到克隆载体pMD19-T后,对其进行双酶切鉴定和测序。将双酶切后的目的片段进行胶回收,构建重组质粒pET-32a-G,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Ni-IDA亲和层析法纯化经IPTG诱导表达的蛋白,并测定其浓度;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该蛋白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克隆出大小约为567 bp的G基因,获得分子质量约为40 ku的可溶性重组蛋白,优化诱导条件后用SDS-PAGE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在16℃、IPTG浓度1.2 mmol/L、诱导4 h时蛋白表达量最大;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重组蛋白可与山羊源BRSV标准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该蛋白具有反应原性。综上,本研究成功表达并纯化了BRSV G蛋白,为建立BRS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和BRSV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 G蛋白 原核表达 可溶性表达 反应原性
下载PDF
猪链球菌Sao-M和Ide_(Ssuis)蛋白的原核表达与反应原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曲光刚 杨金芳 +5 位作者 李茂峰 沈志强 李书光 谢金文 李振伟 韩文瑜 《中国兽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共4页
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链球菌Sao-M和Ide_(Ssuis)基因,并分析其反应原性。根据GenBank数据库发表的序列,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Sao-M和Ide_(Ssuis)基因,经测序分析后,分别克隆到pET28a(+)和pMAL-c2X,构建... 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链球菌Sao-M和Ide_(Ssuis)基因,并分析其反应原性。根据GenBank数据库发表的序列,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Sao-M和Ide_(Ssuis)基因,经测序分析后,分别克隆到pET28a(+)和pMAL-c2X,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ao-M和p MAL-c2X:Ide_(Ssuis),然后将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分别转入宿主菌BL21和Rosetta2中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通过免疫印迹进行鉴定。实验表明,两种重组蛋白在原核系统中获得了高效的表达,并能与相应的阳性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Sao-M和Ide_(Ssuis)蛋白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猪链球菌致病机制上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Sao-M蛋白 IdeSsuis蛋白 原核表达 反应原性
下载PDF
新城疫病毒F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曲光刚 李佃场 +5 位作者 李茂峰 金婷婷 武曰星 王长江 刘博 高三阳 《中国兽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10,共4页
为分析新城疫病毒(NDV)融合蛋白(F)及其突变体(Fm)基因的反应原性,以携带有NDV-F和NDV-Fm基因的质粒为模板设计引物,PCR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分别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ET-SUMO、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SUMO-F、pET-28a-Fm,将重组质粒转化... 为分析新城疫病毒(NDV)融合蛋白(F)及其突变体(Fm)基因的反应原性,以携带有NDV-F和NDV-Fm基因的质粒为模板设计引物,PCR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分别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ET-SUMO、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SUMO-F、pET-28a-Fm,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宿主菌Rosetta 2感受态细胞,在IPTG诱导下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NDV-F和NDV-Fm在原核系统中表达后分别获得了相对分子量为64.7 kD和48.7 kD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能被抗NDV鸡阳性血清识别。试验表明,NDV-F和NDV-Fm可以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F蛋白 原核表达 反应原性
下载PDF
羊布鲁菌膜蛋白的提取及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艳玲 唐婕 +3 位作者 白光彦 盛雪玲 王成福 王兴龙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12-415,共4页
目的提取羊布鲁菌标准强毒株16m膜蛋白,分析其反应原性,并建立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方法利用碳酸盐方法提取羊布鲁菌标准强毒株16m膜蛋白,12%SDS-PAGE分析其相对分子质量范围;用自然感染羊布鲁菌的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blot分析,... 目的提取羊布鲁菌标准强毒株16m膜蛋白,分析其反应原性,并建立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方法利用碳酸盐方法提取羊布鲁菌标准强毒株16m膜蛋白,12%SDS-PAGE分析其相对分子质量范围;用自然感染羊布鲁菌的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blot分析,初步确定膜蛋白组分中能够发生免疫反应的条带;用方阵滴定法确定抗原和抗体的最佳稀释度,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和精密性验证;检测免疫豚鼠的血清抗体效价;对临床上采集的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并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分离的羊布鲁菌膜蛋白浓度为9.4μg/μl;SDS-PAGE分析显示,羊布鲁菌膜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17000~80000之间;Westernblot分析显示多条特异性反应条带。膜蛋白抗原的最佳稀释度为1∶1280,抗体最佳稀释度为1∶10。所建立的ELISA方法特异性和精密性良好。ELISA检测豚鼠血清效价为1∶64000。检测临床510份羊血清样品,阳性率为86.3%,高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出的阳性率(41.2%)。结论已成功提取了羊布鲁菌膜蛋白,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并建立了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布鲁菌 膜蛋白 提取 反应原性 间接ELIS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