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混相驱的长岩心物理模拟 被引量:59
1
作者 李向良 李振泉 +2 位作者 郭平 李焕臣 李雪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2-104,共3页
为优化胜利油区拟进行CO2混相驱先导性试验区大芦湖油田樊124断块的注气工艺参数,利用长岩心物理模拟流程,针对该断块的地层原油,在30MPa、116℃条件下,研究了CO2混相驱的驱油效果、驱替特征以及CO2注入时机、注入方式、注入量对混相驱... 为优化胜利油区拟进行CO2混相驱先导性试验区大芦湖油田樊124断块的注气工艺参数,利用长岩心物理模拟流程,针对该断块的地层原油,在30MPa、116℃条件下,研究了CO2混相驱的驱油效果、驱替特征以及CO2注入时机、注入方式、注入量对混相驱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对于樊124断块,在30 MPa条件下可以实现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16%以上。在均质长岩心模型中,CO2的注入时机、注入方式对混相驱采出程度影响不大,但早期注入可延长无水采油期,提高采油速率,气水交替注入可有效抑制因地层非均质性而造成的气窜现象,因此,现场还是早期实施CO2与水的交替注入较好,CO2注入量应在0.25倍孔隙体积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岩心 二氧化碳 混相驱 采收率 注入量 交替注入
下载PDF
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室内评价 被引量:54
2
作者 杜朝锋 武平仓 +2 位作者 邵创国 王丽莉 徐飞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64,76,共3页
为了有效开发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以及降低周边企业温室气体的减排压力,合理有效利用二氧化碳(CO2)气体,在长庆油田开展了注CO2提高采收率的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对CO2的注入方式、注入量及与渗透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低渗... 为了有效开发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以及降低周边企业温室气体的减排压力,合理有效利用二氧化碳(CO2)气体,在长庆油田开展了注CO2提高采收率的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对CO2的注入方式、注入量及与渗透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采用CO2水气交替驱能提高驱油效率,平均可提高13.3%;对于渗透率大于1.0×10-3μm2的相对高渗透岩心,驱油效率提高幅度最大,平均提高了17.6%;为了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并且降低生产费用,水气交替驱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应为0.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二氧化碳 水气交替驱 驱油效率 长庆油田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亮 高梁斌 +4 位作者 李健 王簕 张志 尹飚 杨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15-918,共4页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方法: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前均行骨折椎体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根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组(A组)、骨密度减低组(B组)及骨质疏松组(C组),每组6例,采用经...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方法: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前均行骨折椎体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根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组(A组)、骨密度减低组(B组)及骨质疏松组(C组),每组6例,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术中注入相同状态和批次骨水泥2.5ml,术后采用64排CT扫描椎体,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及弥散体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均成功注2.5ml骨水泥,CT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A组2.460±0.116cm3,B组2.450±0.038cm3,C组2.457±0.037cm3;骨水泥在椎体中弥散体积:A组为6.717±1.127cm3,B组为5.650±0.669cm3,C组为4.617±0.542cm3。三组骨水泥弥散体积均大于同组注射体积(P<0.01);三组间骨水泥注射提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弥散体积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弥散体积最大。结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弥散体积大于骨水泥注射体积;椎体骨密度与椎体内骨水泥弥散体积密切相关,骨密度越高,弥散体积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密度 骨水泥 弥散体积 注射体积
下载PDF
注射用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程明霞 李海燕 齐尚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均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给予相应的内科治疗处理。...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均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给予相应的内科治疗处理。抗凝采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晚饭后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塞通,0.4 g/次,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分别于第7,14天评价;检测治疗前后抗凝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定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聚集率(MPAR)、血栓素B2(TXB2)及6-酮-腺素F_la(6-Keto-PGF_la)变化。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两组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后14 d,两组NIHSS评分继续下降(P<0.01),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FIB,D-D及MPAR均低于对照组(P<0.01),ATⅢ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PDW,MPV较治疗前减小,PLCR较治疗前减少,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6-Keto-PGF_l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注射用血塞通可通过多途径的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区及其周围半暗带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注射用血塞通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体积
原文传递
碳酸盐岩储层多级交替酸压技术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刘建坤 蒋廷学 +3 位作者 周林波 周珺 吴峙颖 吴沁轩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11,共8页
为扩大酸液在碳酸盐岩储层压裂裂缝中的波及范围及作用距离,实现酸液对裂缝中岩面的非均匀刻蚀,提高酸蚀导流能力,提出了碳酸盐岩多级交替酸压技术。在分析多级交替酸压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压裂裂缝模拟软件,对前置液造缝阶段裂缝参数变... 为扩大酸液在碳酸盐岩储层压裂裂缝中的波及范围及作用距离,实现酸液对裂缝中岩面的非均匀刻蚀,提高酸蚀导流能力,提出了碳酸盐岩多级交替酸压技术。在分析多级交替酸压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压裂裂缝模拟软件,对前置液造缝阶段裂缝参数变化规律、造缝液体类型及交替注酸阶段交替注入参数进行了模拟优化,并进行了流态模拟与酸液腐蚀试验,优化了交替注入液体体系。模拟及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压裂缝长的70%是在裂缝快速增加阶段形成的,裂缝快速增加阶段可作为最佳的前置液造缝阶段,该阶段结束后即是多级交替注入酸液的最佳时机。多级交替泵注胶凝酸+压裂液及胶凝酸+交联酸段塞过程中,每级顶替液排量以阶梯递增方式注入、每级顶替液液量按递减方式注入、提高顶替液黏度和增加交替注入级数都有利于提高酸液在裂缝中的波及范围及均匀分布。研究结果可为碳酸盐岩储层的高效酸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酸压 交替注入 裂缝参数 正交模拟 改造体积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鹏 曹迎明 +3 位作者 乔新民 杨德启 周波 邵晖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28-329,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参麦注射液使乳腺癌术后患者尽早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女性乳腺癌治疗性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静脉注射参麦注射液治疗7天,与对照组对比伤口愈合时间、引流量、手术并发症、血象及手术前后的NK... 目的:探讨应用参麦注射液使乳腺癌术后患者尽早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女性乳腺癌治疗性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静脉注射参麦注射液治疗7天,与对照组对比伤口愈合时间、引流量、手术并发症、血象及手术前后的NK细胞、T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治疗组的伤口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NK细胞、CD4、CD4/CD8比值治疗组术后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有利于乳腺癌患者治疗性手术的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可以使患者尽早顺利进行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乳腺癌 术后恢复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Optimal injection volume of epinephrine for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 bleedinq 被引量:16
7
作者 Tai-Cherng Liou Shee-Chan Lin +1 位作者 Horng-Yuan Wang Wen-Hsiung Ch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9期3108-3113,共6页
AIM: To define the optimal injection volume of epinephrine with high efficacy for hemostasis and low complication rate in patients with actively bleeding ulcers.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ative tr... AIM: To define the optimal injection volume of epinephrine with high efficacy for hemostasis and low complication rate in patients with actively bleeding ulcers.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ative trial was conducted in a medical center. A total of 228 patients with actively bleeding ulcers (spurting or oozing)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with 20, 30 and 40 mL endoscopic injections of an 1:10000 solution of epinephrine. The hemostatic effects an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 background variable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Initial hemostasis was achieved in 97.4%, 98.7% and 100%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in the 20, 30 and 40 mL epinephrine group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ate of initial hemostasi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The rate of peptic ulcer perfo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40 mL epinephrine group than in the 20 and 30 mL epinephrine groups (P 〈 0.05). The rate of recurrent bleed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20 mL epinephrine group (20.3%) than in the 30 (5.3%) and 40 mL (2.8 %) epinephrine groups (P 〈 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ates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 the amount of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the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the deaths from bleeding and 30 d mortality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developed epigastric pain due to endoscopic inj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40 mL epinephrine group (51/76) than in the 20 (2/76) and 30 mL (5/76) epinephrine groups (P 〈 0.001). Significant elevation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fter endoscopic injec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40 mL epinephrine group (P 〈 0.01). Significant decreasing and normalization of pulse rates after endoscopic injec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20 mL and 30 mL epinephrine groups (P 〈 0.01).CONCLUSION: Injection of 30 mL diluted epinephrine (1:10000) can effectively pre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injection EPINEPHRINE volume Peptic ulcer bleeding
下载PDF
复方芦丁片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庆雪 窦倩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8期2013-2017,共5页
目的探讨复方芦丁片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经臀部肌肉注射缩宫素注射... 目的探讨复方芦丁片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经臀部肌肉注射缩宫素注射液,以10 U为首剂,而后20 U加入生理盐水500 m L中充分稀释后静脉滴注,滴速以80 m U/min为宜,具体滴速可根据每位患者实际反应进行调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复方芦丁片,2片/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出血量、止血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宫底高度、血栓素(TX)B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37%、10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0.5、2、24 h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治疗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3 d时宫底高度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3 d时宫底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XB2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增高,NO、TNF-α、IL-6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XB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NO、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芦丁片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减少出血量,促进子宫复旧,改善微循环,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芦丁片 缩宫素注射液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出血量 止血时间 宫底高度 血栓素TX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一氧化氮
原文传递
国内外源微生物驱矿场试验状况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郭英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51-54,共4页
为降低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的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对目前国内外源微生物驱的现场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从注入量、注入浓度、注入方式及增油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发现,目前外源微生物驱矿场应用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注... 为降低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的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对目前国内外源微生物驱的现场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从注入量、注入浓度、注入方式及增油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发现,目前外源微生物驱矿场应用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注入量多在0.002—0.007倍孔隙体积(PV)之间,微生物浓度在1%—3%之间,注入方式主要为周期注入和段塞注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菌种和工艺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技术。根据国内外源微生物矿场试验的现状,建议通过引进先进的微生物学技术,培养出更多能够以廉价且丰富的营养物为基础生长的菌种。针对具体目标油藏选取调驱结合、吞吐与驱替结合或内源与外源微生物驱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改变注入水的水质及采用生物抑制的方法保持微生物驱油的连续性,进一步改善外源微生物驱油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微生物驱 矿场试验 注入量 注入浓度 注入方式
原文传递
克拉玛依油田九_(6)区稠油油藏蒸汽-CO_(2)复合驱实验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周伟 寇根 +3 位作者 张自新 安科 刘赛 刘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4-207,共4页
克拉玛依油田九6区齐古组稠油油藏上油层蒸汽驱采出程度达60%,而下油层采出程度仅为32%,存在油藏原油动用程度差异大,部分储集层未被波及等开发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九6区蒸汽-C... 克拉玛依油田九6区齐古组稠油油藏上油层蒸汽驱采出程度达60%,而下油层采出程度仅为32%,存在油藏原油动用程度差异大,部分储集层未被波及等开发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九6区蒸汽-CO_2复合驱油效率及其驱油机理,优化了复合驱最佳注入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蒸汽-CO_2复合驱过程中CO_2可为蒸汽驱打开渗流通道,降低注蒸汽压力,还可以抑制蒸汽驱造成的高黏度油包水乳状液的形成,降低了原油黏度;蒸汽冷凝水形成水气交替段塞,减缓了CO_2气窜发生,增大了波及体积,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用,蒸汽-CO_2复合驱比蒸汽驱驱油效率提高35%左右,实验优选了最佳注入方式为交替注入,在蒸汽温度为220℃,蒸汽与CO_2注入比为10∶1~25∶1时,最终驱油效率可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九_(6)区 稠油油藏 蒸汽-CO_(2)复合驱 驱油效率 注入方式 波及体积
下载PDF
基于Moldflow与正交试验的尾罩注塑工艺与模具设计 被引量:12
11
作者 孙军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70,共4页
选取电连接器中的聚苯硫醚(PPS)尾罩为研究对象,利用Moldflow软件分析得出了最佳浇口位置,并结合正交试验完成了尾罩的最优注塑工艺参数设计,分析了充填时间、模具温度、熔体温度和保压压力对体积收缩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 选取电连接器中的聚苯硫醚(PPS)尾罩为研究对象,利用Moldflow软件分析得出了最佳浇口位置,并结合正交试验完成了尾罩的最优注塑工艺参数设计,分析了充填时间、模具温度、熔体温度和保压压力对体积收缩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模具设计与试模生产。结果表明,Moldflow软件和正交试验的结合运用能为电连接器尾罩注塑成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DFLOW 正交试验 注塑成型 体积收缩率
下载PDF
注水开发前后储层优势通道变化特征——以双河油田Ⅶ下层系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姚江 李岩 +2 位作者 孙宜丽 张玄奇 罗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68-173,共6页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中高渗储层采出程度较高,稳产难度越来越大。随着Ⅶ下层系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因长期注水开发,优势通道已发生变化。对Ⅶ下层系注水前后储层优势通道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储层的沉积特点,在注...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中高渗储层采出程度较高,稳产难度越来越大。随着Ⅶ下层系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因长期注水开发,优势通道已发生变化。对Ⅶ下层系注水前后储层优势通道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储层的沉积特点,在注水开发注入体积倍数增大,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变化特征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特征,影响优势通道范围增加。认清优势通道的变化特征对后期开发动态调整,优化注采结构,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注入体积倍数 储层特征 优势通道
下载PDF
东营市南展区砂岩热储地热回灌量与温度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2
13
作者 贺淼 张乐 +2 位作者 袁一鸣 张建英 高延华 《山东国土资源》 2018年第1期44-48,共5页
东营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主要开采层位为新近纪馆陶组、古近纪东营组,热储类型为低温温热水、热水型层状孔隙-裂隙型砂岩热储,地下热水补给条件较差。近年来,随着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的加大,开采密集地带的热水头明显下降,存在资源枯竭... 东营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主要开采层位为新近纪馆陶组、古近纪东营组,热储类型为低温温热水、热水型层状孔隙-裂隙型砂岩热储,地下热水补给条件较差。近年来,随着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的加大,开采密集地带的热水头明显下降,存在资源枯竭,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的威胁。采用回灌方式补充地下水源,是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为研究该区地热回灌可行性与回灌制约因素,在南展区开展了多次回灌试验,试验表明,该层热储回灌空间大,回灌条件较好,压力对回灌效果影响明显,回灌水体温度对回灌效果影响较大。利用回灌量与回灌水头之间的影响关系,模拟计算不同温度下回灌水头的变化情况,探讨了回灌量与回灌水体温度的影响关系,对回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砂岩热储 温度 回灌量 南展区 东营市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高压固定板注塑工艺优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娄淑梅 陈志远 +2 位作者 殷文英 张慧 任国栋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6-109,共4页
以某一高压固定板为研究对象,把五大因素(模具温度、熔体温度、填充时间、保压压力、保压时间)作为优化目标,制品的体积收缩率和翘曲变形作为研究目标,设计正交试验并通过Moldflow软件模拟仿真,然后对试验数据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 以某一高压固定板为研究对象,把五大因素(模具温度、熔体温度、填充时间、保压压力、保压时间)作为优化目标,制品的体积收缩率和翘曲变形作为研究目标,设计正交试验并通过Moldflow软件模拟仿真,然后对试验数据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最终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模具温度70℃,熔体温度280℃,填充时间1 s,保压压力为注射压力的90%,保压时间12 s。再次进行Moldflow软件模拟,得到制品的体积收缩率和最大翘曲变形分别为4.824%和0.632 mm,有效地提高了制品的成型质量,对于实际应用生产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6 注塑成型 正交试验 体积收缩率 翘曲变形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剩余油研究方法初探 被引量:6
15
作者 涂兴万 潘艇 +1 位作者 王淑玉 彭秋燕 《断块油气田》 CAS 1998年第3期43-46,53,共5页
依据数值模拟非均质地质模型的水驱油动态,建立了切合油水井生产实际的动态劈分方程。该方程考虑沉积相、渗透率级差、生产层段射开程度、井距等多项影响因素,计算井组、小层的孔隙体积注入倍数,以非稳定一维驱替的前缘推进方程为数... 依据数值模拟非均质地质模型的水驱油动态,建立了切合油水井生产实际的动态劈分方程。该方程考虑沉积相、渗透率级差、生产层段射开程度、井距等多项影响因素,计算井组、小层的孔隙体积注入倍数,以非稳定一维驱替的前缘推进方程为数学模型,利用分流量方程(曲线)计算井间驱替前缘含水饱和度,然后用插值法得到剩余油分布。经运用于文13北块,取得初步成功。该方法适用于小断块油藏,在微机上即可简便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数值模拟 含水饱和度 油藏
下载PDF
层间调剖注入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9
16
作者 冯其红 张安刚 +1 位作者 蔡荣蔚 陶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4,116-117,共4页
针对目前层间调剖注入参数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调剖作用机理,采用包含调剖层和非调剖层的多油层理想地质模型简化实际油层,利用最小吸水指数变异系数建立了调剖剂选择性注入量的最优化模型,可实现各小层吸水量差异程度达到最低,最大限... 针对目前层间调剖注入参数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调剖作用机理,采用包含调剖层和非调剖层的多油层理想地质模型简化实际油层,利用最小吸水指数变异系数建立了调剖剂选择性注入量的最优化模型,可实现各小层吸水量差异程度达到最低,最大限度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从注采系统的压力平衡出发,考虑低渗透层即非调剖层的启动压力梯度,建立了调剖剂选择性注入压力的最优化模型,可实现调剖过程中对低渗透层的零污染,从而更好地动用低渗透层可采储量,提高油藏波及体积。在此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数学求解,并对一个实际井组进行了调剖注入参数的优化设计,评价期1a后,水井吸水剖面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吸水指数变异系数由0.873降低至0.561,注水压力上升并且维持在8.2 MPa左右,评价期内累积增油量达326.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调剖 注入量 注入压力 调剖剂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安塞油田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合理注水参数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斌虎 张洪军 罗静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0-435,共6页
以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为例,围绕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水驱油机理的分析,结合矿场试验效果,提出了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周期性注水的开发模式,以提高采收率。并针对周期性注水适用条件、注水时机选择、合理配注量及注水周期等... 以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为例,围绕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水驱油机理的分析,结合矿场试验效果,提出了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周期性注水的开发模式,以提高采收率。并针对周期性注水适用条件、注水时机选择、合理配注量及注水周期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对合理的计算方法,为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中后期合理注水参数调整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 周期注水 间注周期 注水时机 注水量 长6油层组
下载PDF
边水断块油藏水平井组CO2协同吞吐注入量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志兴 赵凤兰 +3 位作者 冯海如 宋黎光 李妍 郝宏达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0,共6页
针对边水断块油藏单口水平井CO2吞吐过程中气体波及体积小、有效期短等问题,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并优化了水平井组CO2协同吞吐注入量,分析边水断块油藏CO2吞吐控水增油效果。采用自行设计的三维水平井组开发物理模型,进行水... 针对边水断块油藏单口水平井CO2吞吐过程中气体波及体积小、有效期短等问题,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并优化了水平井组CO2协同吞吐注入量,分析边水断块油藏CO2吞吐控水增油效果。采用自行设计的三维水平井组开发物理模型,进行水平井组CO2吞吐实验,分析不同注入量的吞吐闷井压力变化以及开井的生产动态,并结合CO2气体本身物理性质以及其与原油的高温高压物性分析结果,明确了注入量对边水断块油藏水平井组CO2吞吐的影响机理,优化了实验条件下的注入量。实验结果表明:当CO2注入量由0.07 PV增至0.14 PV时,井组综合含水率降幅由0.72%扩大至5.93%,增油量由31.4 mL增至148.7 mL,增加注入量对水平井组CO2吞吐的控水增油效果促进明显;当CO2注入量增至0.14 PV时,采出程度增幅虽达22.36%,标况下累积产气量却高达8 050 mL,气体利用率降低。CO2控水增油的主要机理为:一定压力条件下,CO2的压缩系数降低,注入过程中能量损失小,促进气体进入地层,增加了气体波及范围;原油中CO2组分增加,原油流动性增强;增加注气量,提高注入气的波及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入量 水平井组 CO2吞吐 边水断块油藏 气体利用率
下载PDF
大流量气态CO_(2)防灭火技术在采空区自燃火灾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美成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2-126,共5页
为了治理采空区自燃火灾,利用CO2进行煤矿井下自燃火灾防治的研究,结合某矿150201综放工作面后部采空区自燃火灾的实际情况,对大流量气态CO2防灭火系统相关设备性能参数和技术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工作面适宜风量配备、采空区注气量、... 为了治理采空区自燃火灾,利用CO2进行煤矿井下自燃火灾防治的研究,结合某矿150201综放工作面后部采空区自燃火灾的实际情况,对大流量气态CO2防灭火系统相关设备性能参数和技术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工作面适宜风量配备、采空区注气量、注气强度、注气方式及注气压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大流量气态CO2防灭火系统产气量大,完全可以满足煤矿井下采空区防灭火工作要求;CO2灌注工艺参数与N2灌注工艺参数相似,在CO2管路释放口设在采空区的氧化带内的前提下,不会出现CO2从工作面涌出现象;液态CO2是化工厂的副产品,成本较低,有利于在煤矿井下防火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二氧化碳 气化 大流量 注气量 注气强度 自燃火灾 防灭火
下载PDF
弹丸注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何俊聪 《实用医技杂志》 2005年第11A期3069-3070,共2页
目的:分析影响弹丸注射的因素,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方法:通过30例肾动态显像及20例甲状腺三相显像的弹丸注射,分析与总结影响弹丸注射的因素。结果: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30例肾动态显像有22例成功,20例甲状腺三相显像有17例成功。结论:... 目的:分析影响弹丸注射的因素,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方法:通过30例肾动态显像及20例甲状腺三相显像的弹丸注射,分析与总结影响弹丸注射的因素。结果: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30例肾动态显像有22例成功,20例甲状腺三相显像有17例成功。结论:在弹丸注射中,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所致弹丸注射的失败具有显见性,失败率不高,而病人体位,临床实际情况及生理因素等在弹丸注射中是不显见因素,对弹丸注射的成功率影响甚大,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丸注射 团注 药物体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