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managemen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the main rice crop and its carrying-over effect on ratoon rice under mechanized cultivation in Southeast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HUANG Jin-wen WU Jia-yi +7 位作者 CHEN Hong-fei ZHANG Zhi-xing FANG Chang-xun SHAO Cai-hong LIN Wei-wei WENG Pei-ying Muhammad Umar KHAN LIN Wen-xi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351-364,共14页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clarify the carrying-over effect of different nitrogen treatments applied to the main crop on the crop population growth and yield formation of ratoon rice under mechanized cultivation in South...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clarify the carrying-over effect of different nitrogen treatments applied to the main crop on the crop population growth and yield formation of ratoon rice under mechanized cultivation in Southeast China.Based on the constant total nitrogen application amounts(225.00 kg ha;)in the main crop,an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basal and topdressing nitrogen fertilizer(the ratio of basal fertilizer:primary tillering fertilizer:secondary tillering fertilizer:booting fertilizer at 3:1:2:4(N1),3:2:1:4(N2),3:3:0:4(N3),and 4:3:0:3(N4),respectively,and a control without nitrogen treatment(N0))was set up across two consecutive years in field using hybrid rice variety Yongyou 1540 as the test materia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tiller number and effective tillering percentage increased in the main crop under the N1 treatment,more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ed in late growth stage of the main crop,and its effective tillering percentage of the main crop was the highest at up to 70.18%,which was 9.15%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treatment(N4),more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ed in early growth stage of the main crop.The same tendency was observed in leaf area index(LAI)value of the main crop and its subsequent ratoon rice,which were 16.52 and 29.87%higher,respectively,in the N1 treatment than that in the N4 treatment at the full heading stage.The same was true in the case of the transport rates of stem and sheath dry mater and the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rates in both the main and its ratoon crops.The transport rate of stem and sheath in main crop rice under N1 treatment increased by 50.57%compared with N4 treatment.The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rate of N1 treatment increased by 5.07%compared with N4 treatment at the full heading stage of the ratoon crop.Therefore,the total actual yield was the highest in the main and its ratoon crops under N1 treatment,averaging 17351.23 kg ha;in two-year trials,which was 23.00%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treatment(N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n crop ratoon rice nitrogen management crop stand low stubble height grain yield
下载PDF
Effects of nitrogen management on the ratoon crop yield and head rice yield in South USA 被引量:6
2
作者 WANG Yue-chao LI Xiu-fen +2 位作者 Lee TARPLEY PENG Shao-bing DOU Fu-g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457-1464,共8页
Ratoon rice cropp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rice cropping system in Texas and south Louisiana,USA,and expanded to Asian countries in 1970.Two field studies were conducted with widely planted rice(Oryza sativ... Ratoon rice cropp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rice cropping system in Texas and south Louisiana,USA,and expanded to Asian countries in 1970.Two field studies were conducted with widely planted rice(Oryza sativa L.)cultivars at Eagle Lake,Texas,USA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nitrogen(N)management in main(first)crop(MC)and ratoon(second)crop(RC)on RC yield.In 2012 and 2013,one cultivar(Presidio)was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RC N management on ratoon yield and head rice yield.In 2016 and 2017,CL153,CL163 and CL272 in addition to Presidio were adop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MC N management on ratoon yield and head rice yield.N applied at preflood after MC harvest considerably improved RC yield.Application of 99 kg N ha^(–1)at preflood after MC harvest was practically adequate for RC regrowth,development and approaching the yield potential for Presidio.RC could produce quite high average grain yields of 5.90 to 6.53 t ha–1 in 2012 and 2013,respectively.Main crop N rate only significantly affected MC yield;however,given N applied of 99 kg ha^(–1)at preflood after MC harvest,ratoon yield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MC N rate.Neither the main nor ratoon crop N management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C head rice yield.Considerable RC head rice yields(55–65%)were observed in all of the four cultivars and 4 years except for CL272 in 2016.These results indicat that without very high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rice ratoon crop could produce a considerable grain yield and an expectative head rice yield.Rice ratooning could be a practical way to increase rice yields with the minimal input in south Texas and regions with a similar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nitrogen management main crop ratoon crop grain yield head rice yield
下载PDF
强宿根甘蔗品种粤引8号及其在粤北霜冻蔗区的宿根表现 被引量:6
3
作者 陈优强 邓海华 陈勇生 《甘蔗糖业》 2013年第4期20-24,共5页
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品种粤引8号丰产稳产、早熟高糖、宿根性强、抗旱性和耐寒性较好;其在粤北翁源蔗区种植时强宿根性方面表现突出,多年宿根仍保持高产,配合适当的栽培技术措施,可保留5年以上宿根。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粤引8号 宿根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再生稻对褐稻虱生理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良威 尤民生 +1 位作者 赵士熙 吴中孚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84-186,共3页
通过测定褐稻虱成虫和若虫的羧酸酯酸含量、吸氧量和蛋白质含量,研究再生季稻株和连晚稻株对褐稻虱生理代谢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再生季稻上的褐稻虱成虫和若虫的羧酸酯酶含量、吸氧量和蛋白质含量都明显低于连作晚稻.
关键词 再生稻 褐稻虱 羧酸酯酶 吸氧量 蛋白质
下载PDF
2013年崇左、百色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翔 黄伟华 +2 位作者 梁强 邓宇驰 韩世健 《中国糖料》 2014年第3期49-52,共4页
为及时掌握2013年崇左、百色蔗区甘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两个蔗区糖料蔗种植面积、苗情进行调研和评估。调查结果表明:崇左、百色蔗区2013年糖料蔗出苗情况较往年好,尤其是新植的出苗。崇左... 为及时掌握2013年崇左、百色蔗区甘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两个蔗区糖料蔗种植面积、苗情进行调研和评估。调查结果表明:崇左、百色蔗区2013年糖料蔗出苗情况较往年好,尤其是新植的出苗。崇左地区的总体出苗及长势较百色的好。两个蔗区的螟害发生率均比2012年低。两个蔗区的主栽品种结构单一,退化现象明显。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有待加强。应密切留意天气变化,加强种植管理及甘蔗螟虫的防治,推广现代甘蔗栽培技术,调整品种种植结构,增强桂糖系列抗旱甘蔗品种的推广力度,扩大其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品种 苗情 新植 宿根
下载PDF
机收留桩高度对甬优2640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勇健 《福建稻麦科技》 2020年第1期17-19,共3页
以水稻品种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头季稻机收时设计4个不同留桩高度(5 cm,15 cm,25 cm和35 cm)处理,研究不同留桩高度对甬优2640再生季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甬优2640在浦城县作机收再生稻栽培、在3月中旬播种时,再生季获得较高产量... 以水稻品种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头季稻机收时设计4个不同留桩高度(5 cm,15 cm,25 cm和35 cm)处理,研究不同留桩高度对甬优2640再生季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甬优2640在浦城县作机收再生稻栽培、在3月中旬播种时,再生季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留桩高度为25 c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收 甬优2640 留桩高度 再生季 产量
下载PDF
川南地区杂交高粱泸糯8号1种2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毛思根 罗利 +3 位作者 潘世江 刘灏 张正荣 杨齐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20期29-30,39,共3页
在川南地区进行杂交稻栽培模式试验研究,发现泸糯8号在川南地区于3月上旬播种,苗期在30~35d、叶龄不超过5叶时及时移栽,密度90 000~99 990株/hm2,头季高粱可获得较高产量。在头季高粱收获当天立即用快刀砍秆,留桩高度3~5cm、保留近地... 在川南地区进行杂交稻栽培模式试验研究,发现泸糯8号在川南地区于3月上旬播种,苗期在30~35d、叶龄不超过5叶时及时移栽,密度90 000~99 990株/hm2,头季高粱可获得较高产量。在头季高粱收获当天立即用快刀砍秆,留桩高度3~5cm、保留近地第1节位,促进休眠腋芽及时萌发为健壮再生苗,可使再生季高粱获得较高产量,从而实现在一年中"栽种1次收获2季"高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高粱 头季 再生季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蔗丰灵”对宿根甘蔗的效应
8
作者 黄强华 林炎坤 李杨瑞 《甘蔗(福建)》 2002年第1期6-11,共6页
对桂糖 15号宿根蔗以高效专用甘蔗液肥“蔗丰灵”进行不同处理 ,均获得增产、增糖的效果 ;尤其在促进茎径的增粗、增高方面表现更为显著 ,最终实际砍收产量比对照增加 17.4 % - 2 2 .2 %。既喷施“蔗丰灵”又盖膜的比盖膜不喷和不喷不... 对桂糖 15号宿根蔗以高效专用甘蔗液肥“蔗丰灵”进行不同处理 ,均获得增产、增糖的效果 ;尤其在促进茎径的增粗、增高方面表现更为显著 ,最终实际砍收产量比对照增加 17.4 % - 2 2 .2 %。既喷施“蔗丰灵”又盖膜的比盖膜不喷和不喷不盖膜的处理蔗糖分分别高 0 .39%和 0 .76 % (绝对值 )。不同处理间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绿素含量 ,苹果酸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等都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蔗 蔗丰灵 化学调控 植物营养液肥 甘蔗 肥效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干物质积累运转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鸿飞 林瑞余 +3 位作者 梁义元 郑履端 梁康迳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9-133,共5页
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移栽大田后,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比常... 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移栽大田后,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比常规栽培模式的高,在生长中、后期尤其显著,分别高10.77%和63.29%;超高产栽培模式的群体干物质累积总量在头季稻整个生育期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83%-38.17%,茎鞘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转换率分别比常规栽培模式高10.60%和13.88%,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比常规栽培模式多21.43%,穗粒数多1.88%,产量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稻-再生稻 头季稻 超高产栽培模式 常规栽培模式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指数 绿素含量
下载PDF
甘蔗机械化收获条件下1.3m行距试验表现 被引量:7
10
作者 晏祥玉 郭兆建 +5 位作者 康宁 陈寿宏 杨洪岂 张永港 杨光琴 张荣荣 《中国糖料》 2014年第2期21-22,25,共3页
通过1.3m行距与1.1m行距1年新植、1年宿根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植蔗1.3m行距蔗茎产量142335 kg/hm2,较1.1m行距(蔗茎产量148875kg/hm2)减产6540 kg/hm2,减4.4%,甘蔗含糖分增0.39个百分点,含糖量减285 kg/hm2、减1.5%;1年宿根蔗1.3m... 通过1.3m行距与1.1m行距1年新植、1年宿根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植蔗1.3m行距蔗茎产量142335 kg/hm2,较1.1m行距(蔗茎产量148875kg/hm2)减产6540 kg/hm2,减4.4%,甘蔗含糖分增0.39个百分点,含糖量减285 kg/hm2、减1.5%;1年宿根蔗1.3m行距蔗茎产量126945 kg/hm2,较1.1m行距(蔗茎产量130335 kg/hm2)减产3390kg/hm2,减2.6%,甘蔗含糖分增0.66个百分点,含糖量增330 kg/hm2、增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机械收获 新植 1年宿根 行距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鸿飞 梁义元 +3 位作者 林瑞余 郑履端 梁康迳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73-379,共7页
试验研究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头季生育期间,超高产栽培模式稻株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Ca^2+-ATPase... 试验研究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头季生育期间,超高产栽培模式稻株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分别高出20.60%~38.65%、5.16%~23.26%、18.91%~63.29%、18.22%~76.76%、34.88%~48.35%、1.25%~17.94%和4.09%~17.87%,有效分蘖期缩短5d,低节位分蘖多51.61%;不同生育期超高产栽培模式氮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43~2.44倍,磷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21~1.48倍,孕穗期后的钾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55—2.21倍,为优化群体质量,提高后期群体光合效率,实现高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稻-再生稻 头季稻 超高产栽培模式 细胞保护酶 氮磷钾累积 分蘖动态 节位产量
下载PDF
机收低留桩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鸿林 《福建稻麦科技》 2017年第2期11-13,共3页
再生稻具有省工、省种、低成本、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优势,机插、机收再生稻更是突出了省工这一优势。2016年在龙岩市永定区建立了13 hm^2的中浙优8号机收再生稻示范片,头季稻机收后再将稻桩平割,留桩高度5~10 cm,再生季每667m^2产量达36... 再生稻具有省工、省种、低成本、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优势,机插、机收再生稻更是突出了省工这一优势。2016年在龙岩市永定区建立了13 hm^2的中浙优8号机收再生稻示范片,头季稻机收后再将稻桩平割,留桩高度5~10 cm,再生季每667m^2产量达369.5 kg。中浙优8号低留桩的再生稻有效穗适中,穗粒数多,全田熟期基本一致,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浙优8号 机收再生稻 留桩高度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甬优2640头季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嫩珠 《福建稻麦科技》 2018年第2期12-13,共2页
甬优2640是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三系籼粳杂交水稻品种,201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再生能力强,适合头季机收再生稻种植,头季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是:适时早播培育适合机插壮秧,早插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及时烤搁田,... 甬优2640是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三系籼粳杂交水稻品种,201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再生能力强,适合头季机收再生稻种植,头季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是:适时早播培育适合机插壮秧,早插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及时烤搁田,增施促芽肥,适高留桩,采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甬优2640 头季机收再生稻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低留桩再生稻品种筛选简比试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卓芳梅 《福建稻麦科技》 2017年第4期15-18,共4页
当前推广再生稻的主要瓶颈是培育、筛选出的低留桩机收品种少,再生稻规模发展的重点工作是筛选适合再生稻头季机收的优质高产品种。通过对生产上推广的8个水稻品种进行简比筛选试验,从品种生育期、两季产量、经济性状及抗逆性等进行综... 当前推广再生稻的主要瓶颈是培育、筛选出的低留桩机收品种少,再生稻规模发展的重点工作是筛选适合再生稻头季机收的优质高产品种。通过对生产上推广的8个水稻品种进行简比筛选试验,从品种生育期、两季产量、经济性状及抗逆性等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泸优明占、安丰优3301等品种较适合低留桩机收再生稻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低留桩 机收 产量
下载PDF
头季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世富 《福建稻麦科技》 2018年第4期26-27,共2页
2016—2017年在沙县夏茂镇开展适合头季机收再生稻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实现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了规模种植,获得了机收再生稻"一种两收",平衡高产。总结适合头季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 2016—2017年在沙县夏茂镇开展适合头季机收再生稻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实现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了规模种植,获得了机收再生稻"一种两收",平衡高产。总结适合头季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头季机收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再生稻再生芽萌发期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源泉 杜康 +3 位作者 林赵淼 刘正辉 王绍华 丁艳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71,共6页
基于遂宁、内江、泸州、宜宾、纳溪和叙永等6个气象站195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再生稻作物需水量,并结合同期降水量,以自然降水量/作物需水量(R/ETc)为指标,探讨了川东南地区中稻再生芽萌发... 基于遂宁、内江、泸州、宜宾、纳溪和叙永等6个气象站195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再生稻作物需水量,并结合同期降水量,以自然降水量/作物需水量(R/ETc)为指标,探讨了川东南地区中稻再生芽萌发期(即7月下旬—8月中旬)的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地区差异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遂宁、内江、泸州、纳溪、宜宾和叙永再生芽萌发期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56.7、175.4、168.5、66.7、227.5 mm和153.4 mm。需水量多年平均分别为141.5、138.6、144.5、146.0、128.5 mm和142.7 mm。除了纳溪外,其余各地区再生芽萌发期的降水量均高于其作物需水量。从自然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之间的关系上看,宜宾、内江、泸州及叙永均较适合再生稻发展,而纳溪则存在较大的风险。进一步分析内江、泸州再生芽萌发期作物需水量和自然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从1951—2007年,内江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1的年份占了63%,比值在0.85~1之间的概率为3%,比值在0.5~0.7之间的概率为11%,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为12%。从1951—2002年,泸州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1的年份占了52%,比值在0.85~1之间的概率为13%,比值在0.5~0.7之间的概率为21%,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的概率为4%。相对而言,内江中稻再生芽萌发期仍然存在较大的受旱风险。根据以上结果,探讨了川东南再生稻发展适宜区及高产栽培策略,纳溪受旱风险较大不宜晒田,遂宁、宜宾、内江、泸州、叙永均能进行中期晒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再生芽萌发期 降水量 作物需水量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机收再生稻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17
作者 赖先洪 《福建稻麦科技》 2017年第2期8-10,共3页
以甬优2640为材料,开展不同施氮水平对机收再生稻再生季的生育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甬优2640在浦城县作机收再生稻,其再生季每667m^2的最佳纯N施用水平为13 kg,具体施肥方法是保根促芽肥每667m^2施尿素13.3 kg,壮苗... 以甬优2640为材料,开展不同施氮水平对机收再生稻再生季的生育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甬优2640在浦城县作机收再生稻,其再生季每667m^2的最佳纯N施用水平为13 kg,具体施肥方法是保根促芽肥每667m^2施尿素13.3 kg,壮苗肥施尿素15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施氮水平 机收 再生季 产量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解振兴 姜照伟 +2 位作者 卓传营 林祁 张居念 《福建农业科技》 2017年第8期28-30,共3页
研究再生稻头季叶面施用抗倒伏植物生长调节剂——抗倒酯、乙烯利和多效唑对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了3个再生稻品种头季产量;不同调节剂处理再生季产量品种间有差异,佳辐占各植... 研究再生稻头季叶面施用抗倒伏植物生长调节剂——抗倒酯、乙烯利和多效唑对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了3个再生稻品种头季产量;不同调节剂处理再生季产量品种间有差异,佳辐占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产量均较对照增加,天优华占各处理较对照降低,甬优2640抗倒酯和多效唑处理产量增加,乙烯利处理产量降低;调节剂处理的两季总产量均较对照有所降低,抗倒酯处理降幅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再生稻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