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识别热带气旋降水的数值方法 被引量:70
1
作者 任福民 Byron Gleason David Easterling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8-313,共6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识别热带气旋降水的数值方法。这一方法是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与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的双边合作研究中得以实现的。该方法的识别结果与天气图人工判别结果相比较表明, 两者结论十分一致。
关键词 热带气旋降水 数值识别方法 雨带 天气图 降水率
下载PDF
我国西部冬季扰动源涡与东部夏季雨带分布 被引量:12
2
作者 柳艳香 汤懋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9-112,共4页
我国西部 (85°10 5°E)冬季“扰动源涡”的位置对夏季东部雨带的配置具有支配作用。当西部“源涡”位于 35°N以北时 ,东部雨带多出现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 (Ⅰ类雨型 ) ;源涡位于 32°35°N之间时 ,夏季雨带多出现... 我国西部 (85°10 5°E)冬季“扰动源涡”的位置对夏季东部雨带的配置具有支配作用。当西部“源涡”位于 35°N以北时 ,东部雨带多出现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 (Ⅰ类雨型 ) ;源涡位于 32°35°N之间时 ,夏季雨带多出现在淮河流域 (Ⅱ类雨型 ) ;当源涡位于 32°N以南时 ,雨带多出现在长江流域或江南 (Ⅲ类雨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源涡 雨带 地热脉冲 冬季 夏季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中国
下载PD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Recent Progress 被引量:6
3
作者 何金海 刘伯奇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135-155,共21页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EASSM) is one component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ystem,and its evolution determines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over East China.In the present paper,we firstly demonstr...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EASSM) is one component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ystem,and its evolution determines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over East China.In the present paper,we firstly demonstrate the form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the EASSM rainbelt and its associated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patterns through reviewing recent studies and our own analysis based on JRA-55(Japanese 55-yr Reanalysis) data and CMAP(CPC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and 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precipitation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y season of the EASSM starts over the region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early April,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ong southerly wind in situ.The EASSM rainfall,which is composed of dominant convective and minor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a frontal system and separated from the tropical summer monsoon system.It moves northward following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Moreover,the role of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in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EASSM is illustrated,including in particular the effect of the seasonal transition of the zonal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and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midlatitudes.In addition,we reveal a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subtropical climat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sia and East America.Finally,the multi-scale variability of the EASSM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are summarized to uncover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intraseasonal,interannual,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SM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climate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rainbelt formation and advancement precipitation property zonal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seasonal transition midlatitude influence multiscale variability
原文传递
Inter-Comparison of 10-year Precipitation Simulated by Several RCMs for Asia 被引量:6
4
作者 冯锦明 符淙斌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31-542,共12页
In phase Ⅱ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RMIP) for Asia, the regional climate has been simulated for July 1988 through December 1998 by five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and one global variable... In phase Ⅱ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RMIP) for Asia, the regional climate has been simulated for July 1988 through December 1998 by five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and one global variable resolution model. Comparison of the 10-year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with the observations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models have the capacity to reproduce the basic spatial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 for Asia, and the main rainbelt can be reproduced by most models, but there are distinctions in the location and the intensity. Most models overestimate the precipitation over most continental region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precipitation can also be basically simulated, while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various models and the observations. The biases in the stream field are important reasons behind the simulation errors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RCMs). The cumulus scheme and land surface process have large influences on the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Generally, the Grell cumulus scheme produces more precipitation than the Kuo sch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MIP regional climate model interannual variation rainbelt cumulus scheme land surface process
下载PDF
Subseasonal and Synoptic Variabilities of Precipitation ove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the Summer of 2020 被引量:3
5
作者 Liudan DING Tim LI Ying S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2108-2124,共17页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YRB)in 2020 experienced a strong subseasonal and synoptic fluctuation in addition to contributing to an exceptionally large seasonal mean precipitation.The cause of th...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YRB)in 2020 experienced a strong subseasonal and synoptic fluctuation in addition to contributing to an exceptionally large seasonal mean precipitation.The cause of this higher-frequency fluctuation is examined based on observational analyses.Apart from the continuous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climatological mei-yu rainband,the mei-yu rainbelt in the summer of 2020 experienced multiple northward and southward swings.The cause of the swings was attributed to the subseasonal variability of southerly winds to the south and northeasterly winds to the north of the YRB.In addition,synoptic-scale variability,characterized by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low-level cyclonic vorticity and precipitation anomalies,was also commonplace in the summer of 2020.While the strengthening of both the subseasonal and synoptic variabilities in the summer of 2020 was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of the background mean moisture,the synoptic variability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subseasonal rainfall variability.As a result,both the synoptic-scale and subseasonal variabilities contributed to the north-south swings of the rainbelt.The large-scale modulations by both the seasonal mean and subseasonal anomalies provide insight regarding the optimization of issuing accurate,extended-range forecasts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River precipitation synoptic and subseasonal variabilities meridional swings of a rainbelt large-scale modulation of high-frequency variability
下载PDF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被引量:189
6
作者 施能 朱乾根 吴彬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75-583,共9页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则表现在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置上。强夏季风时,雨带偏北。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均与弱季风有关。长江中下游夏季的涝年与弱季风有关,而强夏季风时,长江中下游经常是旱年。最后,研究了强、弱夏季风年时的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东亚季风 大尺度天气 气候异常
下载PDF
近40年我国东部降水持续时间和雨带移动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68
7
作者 赵平 周秀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8-556,共9页
利用我国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以及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在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偏冷和偏暖阶段,我国东部降水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雨带南北移动的变化,并分析了与东部降水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我国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以及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在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偏冷和偏暖阶段,我国东部降水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雨带南北移动的变化,并分析了与东部降水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20世纪60—70年代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处于一个相对偏冷时期,而80—90年代处于偏暖时期;在这样的变暖背景下,我国东部地区年总降水量呈现出“南涝北旱”异常特征,与冷位相比较,在暖位相阶段长江流域年总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华北地区降水量减少,其中长江流域降水的增加主要是由夏季降水增加引起的,3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增加也很重要,北方的降水减少主要是由从盛夏到初秋的降水减少引起的。平均而言,暖位相阶段我国南方强降水开始时间较早、结束较晚,持续时间较长,而北方强降水开始较晚,持续时间较短。从春末到夏季,冷位相时我国东部强降水带表现出从华南、经过长江流域向华北移动的特征,而在暖位相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从华南向华北移动的特征不明显。雨带的这种异常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有关,在暖位相时夏季东亚大陆低压比冷位相时弱,而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使夏季东亚副热带地区的西南风减弱,梅雨锋加强,导致雨带滞留在长江流域,使长江流域降水增加、北方降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降水持续时间 雨带移动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季风雨带演变的模拟 被引量:41
8
作者 符淙斌 魏和林 +3 位作者 陈明 苏炳凯 赵鸣 郑维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22-534,共13页
本文给出了应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演变过程模拟的主要结果。模拟试验分别对正常季风年(1979)和湿季风年(1991)(均由观测场驱动)以及连续3年(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驱动)的夏季降水场进行,并同观测场进行了比... 本文给出了应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演变过程模拟的主要结果。模拟试验分别对正常季风年(1979)和湿季风年(1991)(均由观测场驱动)以及连续3年(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驱动)的夏季降水场进行,并同观测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基本上能抓住夏季雨带的主要位置和它的演变特征,与实况相比明显优于全球模式的结果。但模拟的雨带具体位置并不总是与观测值十分吻合,有些旬(或候)差别比较大,模拟的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最大仅040左右。以上结果表明,为正确模拟东亚季风雨带的演变还需要对决定区域气候的主要物理过程在参数化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季风 雨带 中国 演化模拟
下载PDF
1997年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在汛期降水中的作用 被引量:43
9
作者 孙颖 丁一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7-287,共11页
利用 1 997年逐日降水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T6 3再分析资料 ,详细讨论了中国汛期降水及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异常特征及其间的联系。结果表明 ,该年中国夏季降水及东亚夏季风活动均表现了突出的异常 ,东部雨带长期滞留在江南、华南一带 ... 利用 1 997年逐日降水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T6 3再分析资料 ,详细讨论了中国汛期降水及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异常特征及其间的联系。结果表明 ,该年中国夏季降水及东亚夏季风活动均表现了突出的异常 ,东部雨带长期滞留在江南、华南一带 ,夏季风向北的推进很弱 ,主要活跃于较低纬度 ,最北仅至 3 5°N ,未能在黄河以北的地区建立 ,比起气候意义下夏季风北进的最高纬度偏南 1 0°左右。在这一过程中 ,夏季风异常是主要雨带异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 ,候大雨带的建立和北推均与季风的建立与活跃密切相关。进一步对大尺度水汽场的分析表明 ,夏季风的活动明显改变了大尺度水汽输送及辐合 ,进而影响和制约了主要雨带的分布。夏季风爆发后 ,南海及中国大陆的主要水汽输送源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来自于孟加拉湾和热带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到南海后 ,再从南海输送到中国大陆。而季风的活动同时也制约了强水汽辐合带的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7年 东亚 夏季风 汛期 降水 南海 水汽输送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类型与前期北半球500 hPa环流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2
10
作者 陈烈庭 吴仁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49-857,共9页
根据1951~1986年的资料,在文献[1]对中国东部夏季(6~8月)雨带分布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雨型与前期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各雨型的长期天气过程。发现不同雨型前期环流有不同的长期演变过程... 根据1951~1986年的资料,在文献[1]对中国东部夏季(6~8月)雨带分布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雨型与前期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各雨型的长期天气过程。发现不同雨型前期环流有不同的长期演变过程。指出中高纬和低纬环流不同季节变异及其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中国东部各种雨带分布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预报线索,可供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趋势的长期预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雨带类型 环流 季节变化异常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我国东部梅雨雨区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徐卫国 江静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2-303,共12页
 从气候学的角度,利用1961-2000年梅雨期我国东部180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生成了历年的梅雨期雨区,采用累积距平、滑动平均值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梅雨期雨区边界和面积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及雨区边界在地域上的差异及其梅雨...  从气候学的角度,利用1961-2000年梅雨期我国东部180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生成了历年的梅雨期雨区,采用累积距平、滑动平均值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梅雨期雨区边界和面积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及雨区边界在地域上的差异及其梅雨量与边界和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0年来雨区边界的平均位置为:28.3°N~32.0°N,呈准水平的带状分布.雨区边界40年来经历了一个振荡期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期雨区逐渐北进;8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雨区逐渐南撤,从地域上可将雨区分为西部和东部两个部分而且二者都存在主要周期为6年.雨区面积指数从变化趋势近40年来也只经历了一个振荡过程:6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为雨区面积指数的下降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为雨区面积指数的上升期,其主要周期为4年.在年际(6年)变化时间尺度上,梅雨量的变化落后面积指数的变化1~2年,雨区面积的变化落后于西部和东部雨区边界变化约1~1.5年;在年代际(16年)变化的时间尺度上雨区面积与雨区边界的变化趋势几乎相反,梅雨量则表现出比雨区面积和边界变化更长的周期.总的来说,近40年雨区边界和面积指数受10年以下的周期影响较大.不论雨区边界还是雨区面积指数在80年代初期都为其突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季雨区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小波分析 面积指数 边界
下载PDF
1979~1996年期间北京地区太阳紫外总辐射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15
12
作者 白建辉 王庚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09-717,共9页
对实际天气条件下北京地区1990年1月至1992年8月太阳辐射观测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了实际天气条件下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总辐射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观测值吻合得比较好。最后,利用此公式计算了北京地区19... 对实际天气条件下北京地区1990年1月至1992年8月太阳辐射观测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了实际天气条件下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总辐射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观测值吻合得比较好。最后,利用此公式计算了北京地区1979年1月~1996年6月的太阳紫外总辐射,并讨论了1979~1996年北京地区太阳紫外总辐射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 紫外总辐射 大气臭氧总量 气溶胶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mulated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biases and seasonal evolu-tion of rainbelt over eastern China 被引量:15
13
作者 ZHANG Yaocun GUO Lan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14期1503-1508,共6页
A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unreasonable simula- tion of maximum rainfall location, intensity and seasonal evolution over eastern China in CCM3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analyses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 A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unreasonable simula- tion of maximum rainfall location, intensity and seasonal evolution over eastern China in CCM3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analyses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mulated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biases and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rainbelt over eastern China. Comparisons of the simulated and observed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s indicate that the simulated maximum rainfall location, intensity and seasonal evolution are inconsistent with reality. The simu- lated westerly jet center is located to the north of 40°N, which shifts eastward and northward and strengthens, com- pared with NCEP/NCAR re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 tween the maximum rainfall amount and zonal wind at 200 hPa over the Great Bend of the Huanghe River. Thus the simulated unrealistic heavy precipitation in the inland area of western China is related to the biases in the 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from south to north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the larger sensi- ble heating over the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are responsi- ble for the westerly jet location and intensity biases. There- fore, much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the surface heating nea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over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东部地区 中国 雨林地区 数字模拟 温度分布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雪盖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4
14
作者 蔡学湛 吴滨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5,共7页
在 1 95 5~ 1 993年各种类型青藏高原冬季积雪资料进行综合再分析基础上 ,通过典型年份合成对比与相关分析 ,发现青藏高原冬季雪盖异常 ,同期北半球中高纬 5 0 0hPa高度场存在 3正 2负遥相关结构及相似二维Rossby遥相关波列 ,该遥相关... 在 1 95 5~ 1 993年各种类型青藏高原冬季积雪资料进行综合再分析基础上 ,通过典型年份合成对比与相关分析 ,发现青藏高原冬季雪盖异常 ,同期北半球中高纬 5 0 0hPa高度场存在 3正 2负遥相关结构及相似二维Rossby遥相关波列 ,该遥相关型强度指数Iasp与夏季大气环流又存在一个明显的东亚—太平洋遥相关的关系 ,与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呈正相关 ,最高相关区位于江南北部。遥相关强度指数Iasp的强弱在较大程度上间接反映高原积雪异常与否 ,并为积雪因子在我国汛期旱涝预测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物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盖 积雪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遥相关 环流特征 异常 冬季 旱涝预测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梅雨雨带北跳过程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艳丽 宋洁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3-718,共16页
利用19792007年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高分辨率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定义确定了每年梅雨雨带北跳的日期,对梅雨雨带的北跳过程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梅雨雨带北跳日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本文合成得到的雨带北跳过程... 利用19792007年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高分辨率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定义确定了每年梅雨雨带北跳的日期,对梅雨雨带的北跳过程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梅雨雨带北跳日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本文合成得到的雨带北跳过程与前人的工作相一致。水汽输送的变化和对流层中层的垂直运动是影响梅雨雨带位置分布的关键因素。Omega方程诊断结果表明,在梅雨雨带北跳前期,对流层高层的环流异常导致江淮流域出现异常下沉运动,不利于梅雨雨带的北跳;而涡度方程的诊断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异常下沉运动导致的非绝热冷却在中国东部的对流层低层引起异常反气旋涡度倾向,有利于副热带高压西伸,从而有利于梅雨雨带的北跳。因此,当对流层高层环流发生变化(主要受纬向涡度平流影响),使得江淮流域的异常下沉运动转变为异常上升运动时,高低层相互配合,造成了梅雨雨带的突然北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雨带 北跳 大气环流变化 涡度诊断
下载PDF
江淮气旋暖锋上多条对流带的组织结构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丁治英 刘瑾 +1 位作者 赵向军 王瑾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8-789,共12页
利用ARW-WRF模式对2014年7月4日12时—5日06时发生在安徽中南部的一次由江淮气旋引发的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得到暖锋上雨带的雷达回波结构,与实况有较好的一致性。对气旋暖锋上出现的多个小对流带的结构与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暖锋小对... 利用ARW-WRF模式对2014年7月4日12时—5日06时发生在安徽中南部的一次由江淮气旋引发的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得到暖锋上雨带的雷达回波结构,与实况有较好的一致性。对气旋暖锋上出现的多个小对流带的结构与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暖锋小对流带的高度模拟和实况均在300 hPa以下,其生命史约2~3 h,最长100 km,宽10 km,带与带间距50~100 km,均随高度向东南方向倾斜。其环流特征为对流区东部从低层到高层多对应暖空气上升;对流区西部中上层多为冷区控制;近地面则有类似冷池存在,对流带南部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对流云的后向新生和形成带状结构。小对流带上,800 hPa有0<Ri<1和I EPV<0区域,稳定层结内出现滚轴状流场分布,有重力波存在的结构特征;600~700 hPa为对流不稳定,对流带间I EPV>0。可见暖空气沿暖锋爬升时,在800 hPa附近,由于满足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条件,触发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和重力波,暖空气继续上升时触发700 hPa之上的对流不稳定,即影响本次暖锋小对流带形成的原因主要为对称-对流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锋小雨带 环流结构 重力波 对称-对流不稳定
下载PDF
江淮流域大范围雨带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卜文惠 陈昊明 李普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1-374,共14页
利用中国地面与CMORPH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CMPAS)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全球气候第5代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基于面向对象的诊断评估方法(MODE)量化雨带空间特征信息挑选大范围雨带,再根据雨带形态不同将其分为纬向型和经向型。基于... 利用中国地面与CMORPH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CMPAS)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全球气候第5代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基于面向对象的诊断评估方法(MODE)量化雨带空间特征信息挑选大范围雨带,再根据雨带形态不同将其分为纬向型和经向型。基于江淮流域雨带不同空间型的分类合成,分析了江淮流域不同空间型雨带的降水和环流特征。对比不同空间型雨带的降水时、空特征发现,大范围雨带多呈西南—东北向,降水量、降水频率的日变化表现为夜间主峰值、午后次峰值的双峰特征,降水强度存在夜间至凌晨的单峰特征。纬向型雨带空间分布为西南—东北向,在暖季随时间自南向北推进,降水集中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对应江淮梅雨期降水,强降水的发生频率高、雨区面积大,雨带的降水量、降水频率及降水强度的日变化特征同大范围雨带基本一致。经向型雨带降水在8月季风间歇期发生的频次较高,降水影响范围相对较小,降水量、降水频率日变化为午后单峰特征,降水强度也是午后较夜间大。进一步对比两类不同空间型雨带对应的环流特征发现:两类雨带降水都对应中高层暖、低层冷的温度异常垂直结构,风场的异常环流在高层为反气旋,低层为气旋。纬向型正异常南北两侧温度梯度较大,经向型东西两侧温度梯度较大。纬向型位于高层反气旋的中心,高层辐散提供了上升需要的动力条件,低层西南风异常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有利于形成大范围的降水。经向型位于高层反气旋的后部,低层风场主要为东南风或东北风异常,形成经向度较大降水空间分布,辐合上升的局地性较强,强降水中心较为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范围雨带 小时尺度降水特征 降水时空特征 环流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