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轨踏面外形的实际测量及几何接触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沈钢 黎冠中 +1 位作者 李小江 曹志礼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4-28,共5页
研究了轮轨外形的高精度测量方法,即滚轮爬行式测量方法。研制了新一代的能用于不落轮测量的装置,对仪器的测量误差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外形平滑方法和几何接触的二维/三维通用算法,并研制了与仪器配套的计算分析软件。... 研究了轮轨外形的高精度测量方法,即滚轮爬行式测量方法。研制了新一代的能用于不落轮测量的装置,对仪器的测量误差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外形平滑方法和几何接触的二维/三维通用算法,并研制了与仪器配套的计算分析软件。对运用中的DF11 机车的轮对踏面外形作了测量研究,获得了关键的用于机车动力学分析的实际轮轨接触参数。为铁路车辆转向架的径向导向问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关系 外形测量 列车 几何接触
下载PDF
磨耗车轮与曲线钢轨接触关系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军 贾小平 +1 位作者 孙传喜 孙丽萍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3,共5页
利用轮轨型面测量仪测量了SS4机车JM3型磨耗车轮型面和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采用样条曲线拟合方法获得了车轮几何型面,选取5种不同磨耗程度的车轮型面,建立了三维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计算了轮轨接触斑面积和接触应力。计算结果表明:Ⅰ型... 利用轮轨型面测量仪测量了SS4机车JM3型磨耗车轮型面和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采用样条曲线拟合方法获得了车轮几何型面,选取5种不同磨耗程度的车轮型面,建立了三维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计算了轮轨接触斑面积和接触应力。计算结果表明:Ⅰ型车轮与磨耗钢轨接触时,接触斑面积最小,仅为183 mm2,Von Mises应力最大值为1 459 MPa,应力主要集中在轮缘根部;Ⅱ型车轮与磨耗钢轨接触时,接触斑面积为294 mm2;Ⅲ型车轮与磨耗钢轨接触时,接触斑面积明显增大,Von Mises应力最大值为1 137 MPa,应力分布比较均匀,轮缘磨耗减缓;Ⅳ型车轮与磨耗钢轨接触时,Von Mises应力最大值为890 MPa;Ⅴ型车轮与磨耗钢轨接触时,Von Mises应力最大值为953 MPa,但轮缘磨耗已到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轮轨关系 机车轮缘磨耗 曲线钢轨 型面配合 接触斑面积 接触应力
原文传递
青藏铁路沿线砾石方格固沙机理风洞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克存 屈建军 +2 位作者 牛清河 张伟民 韩庆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4-289,共6页
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砾石方格内风速特征、固沙效率的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当气流运行至砾石方格前缘,水平风速迅速降低,砾石方格对风速的削弱作用非常显著,达到50%左右。气流在沿砾石方格向下风向移动过程中,水平梯度风速逐渐减小,但... 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砾石方格内风速特征、固沙效率的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当气流运行至砾石方格前缘,水平风速迅速降低,砾石方格对风速的削弱作用非常显著,达到50%左右。气流在沿砾石方格向下风向移动过程中,水平梯度风速逐渐减小,但其减小幅度比较缓慢。砾石方格中风速随高度的分布遵循对数规律,各方格间风速变化趋势相对稳定。砾石方格地表粗糙度在5.2cm左右,摩阻速度为2.4 cm/s。砾石方格中固沙量随着进口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风速下,固沙量随离沙源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砾石方格 风速廓线 固沙机理
原文传递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heel wear evolution for heavy haul railway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璞 高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96-207,共12页
The prediction of the wheel wear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heavy haul railway. A numerical methodology i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the wheel wear evolution of heavy haul freight car. 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the spati... The prediction of the wheel wear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heavy haul railway. A numerical methodology i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the wheel wear evolution of heavy haul freight car. 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the spatial coupling dynamics of vehicle and track, the three-dimensional rolling contact analysis of wheel-rail, the Specht's material wear model, and the strategy for reproducing the actual operation conditions of railway. The freight vehicle is treated as a full 3D rigid multi-body model. Every component is built detailedly and various contact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s are accurately simulat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al clearances. The wheel-rail rolling contact calculation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Hertz's theory and Kalker's FASTSIM algorithm. The track model is built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The material loss due to wear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ht's model in which the wear coefficient varies with the wear intensity. In order to exactly reproduce the actual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railway,dynamic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separately for all possible track conditions and running velocities in each iterative step.Dimensionless weight coefficients are introduced that determine the ratios of different cases and are obtained through site survey. For the wheel profile updating, an adaptive step strategy based on the wear depth is introduc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At last, the wear evolution laws are studied by the numerical model for different wheels of heavy haul freight vehicle running in curv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r of the front wheelset i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of the rear wheelset for one bogie, and the difference is more obvious for the outer wheels. The wear of the outer wheels is severer than that of the inner wheels. The wear of outer wheels mainly distributes near the flange and the root; while the wear of inner wheels mainly distributes around the nominal rolling circle. For the outer wheel of front wheelset 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haul railway wheel wear evolution wheel-rail rolling contact vehicle-track coupling dynamics profile updating
下载PDF
轨道车辆用超宽幅薄壁铝型材挤压过程数值模拟及模具优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纵荣荣 郝秋红 +3 位作者 韩志君 陈超 赵传业 李俊鹏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3,66,共6页
以轨道车辆用某扁宽、薄壁、弧形的大型铝合金型材为研究对象,基于HyperXtrude专业铝型材挤压成型有限元分析平台,采用拉格朗日-欧拉(ALE)算法,对其稳态挤压成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初始模具挤压时,型材出口处的金属流速不... 以轨道车辆用某扁宽、薄壁、弧形的大型铝合金型材为研究对象,基于HyperXtrude专业铝型材挤压成型有限元分析平台,采用拉格朗日-欧拉(ALE)算法,对其稳态挤压成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初始模具挤压时,型材出口处的金属流速不均匀。通过增设阻流坎和扩大供料容积,多次优化模具结构后,型材出口处金属流速均匀。数值模拟结果与生产试模结果吻合,数值模拟结果可以为大型复杂截面铝型材挤压模具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挤压型材 数值模拟 模具优化
下载PDF
市域铁路纵断面标准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冯慧淼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10,21,共6页
研究目的:市域铁路设计速度100~160 km/h,是快速、高密度、公交化的客运专线铁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市域铁路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已开通运营的市域铁路采用的标准规范均不统一。结合市域铁路特点,本文从区间正线最大坡... 研究目的:市域铁路设计速度100~160 km/h,是快速、高密度、公交化的客运专线铁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市域铁路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已开通运营的市域铁路采用的标准规范均不统一。结合市域铁路特点,本文从区间正线最大坡度、长大坡道设置条件、相邻坡段连接、最小坡段长度几方面对市域铁路纵断面标准展开研究,以期为市域铁路项目设计及规范编制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区间正线最大坡度可以采用35‰;(2)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或等于3‰时应设置竖曲线;(3)最小坡段长度不应小于200 m且相邻竖曲线不重叠;(4)本文确定的市域铁路纵断面标准较我国现行《城际规范》、《线规》、《地铁规范》规定的标准低;最大坡度与日本、法国、德国标准一致,设置竖曲线坡度差较法国、德国规定的标准低;(5)本研究成果对市域铁路线路纵断面标准确定及规范编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纵断面 标准 研究
下载PDF
铁路局安全大数据应用总体方案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荆伟 刘军 +2 位作者 张军 马志强 周建文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0年第2期30-33,43,共5页
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实现设备、人员的精准安全管控,设计了铁路局安全大数据应用总体方案,实现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隐患分析、事故故障分析、设备画像分析、人员画像分析、安全综合评估、安全综合管理等业务功能。该方案对于全... 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实现设备、人员的精准安全管控,设计了铁路局安全大数据应用总体方案,实现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隐患分析、事故故障分析、设备画像分析、人员画像分析、安全综合评估、安全综合管理等业务功能。该方案对于全面掌握铁路局安全态势,发现安全薄弱环节,指导安全监督检查,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安全 大数据 风险预警 画像分析
下载PDF
铁路纵断面自动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孔国梁 李顶峰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8-53,共6页
研究目的:铁路纵断面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人工设计效率低,易出差错。研究掌握铁路纵断面自动设计与优化方法,可以提高纵断面设计效率和质量,为铁路线路平纵断面方案的优化调整、纵断面技术标准的确定提供快速的参考和指导,为平纵... 研究目的:铁路纵断面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人工设计效率低,易出差错。研究掌握铁路纵断面自动设计与优化方法,可以提高纵断面设计效率和质量,为铁路线路平纵断面方案的优化调整、纵断面技术标准的确定提供快速的参考和指导,为平纵横联动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结论:应用实例表明:(1)采用坡度模拟、多种约束条件处理的方法进行铁路纵断面自动设计,可以快速获得具有较高价值的纵断面初始方案,为平纵断面方案设计或优化提供快速参考;(2)在自动设计的成果基础上,基于差异演化算法进行纵断面自动优化,可以提高优化速度和优化效果;(3)自动设计、自动优化和自动规范检查,可以显著提高纵断面的设计效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纵断面 自动设计 优化 约束处理 差异演化
下载PDF
Influence of Golmud-Lhasa Section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on Blown Sand Transport 被引量:7
9
作者 XIAO Jianhua YAO Zhengyi QU Jian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39-50,共12页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QTR) passes through 281 km of sandy land, 11.07 km of which causes serious sand damage to the railway and thus, the control of blown sand is important for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railway. C...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QTR) passes through 281 km of sandy land, 11.07 km of which causes serious sand damage to the railway and thus, the control of blown sand is important for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railway.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and sand prevention system greatly changed the blown sand transport of the primary surfac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sand-control measures include stone checkerboard barriers(SCBs), sand fences(SFs), and gravel coverings. This study simulated the embankments, SCBs and SFs of the QTR in a wind tunnel, and analyzed their respective wind profile, sand deposition, and sand-blocking rate(SBR) in conjunction with field data, aiming at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Golmud-Lhasa section of the QTR and sand prevention system on blown sand transport. The results of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wind speed increased by 67.7%–77.3% at the upwind shoulder of the embankment and decreased by 50.0%–83.3% at upwind foot of embankment. Wind speed decreased by 50.0%–100.0%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first SF, and 72.2%–100.0% after the first row of stones within the first SCB grid. In the experiment of sand deposition, the higher the wind speed, the lower the SBR of SCB and SF.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amount of sand blocked by the four SFs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and its SBR was about 50.0%. By contrast, SCB could only block lower amounts of sand, but had a higher SBR(96.7%) than SF. Although, results show that SFs and SCBs along the Golmud-Lhasa section of the QTR provide an obvious sand blocking effect, they lead to the deposit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sand, which forms artificial dunes and becomes a new source of sand da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railway(QTR) wind profile blown sand transport sand damage wind tunnel
下载PDF
基于车体加速度的超大跨度桥上线路纵断面优化方法
10
作者 舒英杰 王铭 +3 位作者 陆粤 禹壮壮 陈嵘 王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1,共7页
合理的线路纵断面是高速列车安全平稳通行的必要条件。超大跨度铁路桥梁成桥线形较设计线形易出现较大偏差,由于线路调整能力有限,桥上线路纵断面难以达到设计高程,故需在成桥线形基础上变更线路纵断面设计。在满足道床厚度要求的前提下... 合理的线路纵断面是高速列车安全平稳通行的必要条件。超大跨度铁路桥梁成桥线形较设计线形易出现较大偏差,由于线路调整能力有限,桥上线路纵断面难以达到设计高程,故需在成桥线形基础上变更线路纵断面设计。在满足道床厚度要求的前提下,变更后的纵断面线形难以满足线路设计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工程验收及列车达速运营。为此,以实测桥梁线形为基准,充分考虑道床厚度及线路衔接,依据傅里叶级数原理建立线路线形频域特征与车体加速度的关联关系,进而构建纵断面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一种适用于超大跨度铁路桥上线路纵断面的优化方法。以某超大跨度悬索桥为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线路纵断面的最小波长远离车体加速度敏感波长,降低车体振动加速度;优化后的线路纵断面车体加速度响应最大值为0.15 m/s2,优于工程实际中所采用的多坡段纵断面;优化后的线路纵断面具有良好的平顺性及适应性。本方法可直观反映优化后线路纵断面的频域特性,并从波长的角度实现了纵断面优化与高速列车行车性能的关联,可用于指导桥上线路纵断面设计及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跨度桥梁 铁路桥 线路纵断面 目标优化 车体加速度 傅里叶级数
下载PDF
高速铁路线路轨面坡度及竖曲线半径动态测量方法及应用研究
11
作者 王琰 陈仕明 +3 位作者 魏世斌 余宁 杨飞 费继友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6-183,共8页
为揭示高速铁路线路纵断面参数变化,以及和轨道不平顺、路基大桥沉降关系,针对国内尚无轨道纵断面参数动态检测装备,提出基于惯组的轨面坡度及竖曲线半径动态测量方法。首先,建立转向架构架及惯性坐标系,并以重力加速度、水平加速度极... 为揭示高速铁路线路纵断面参数变化,以及和轨道不平顺、路基大桥沉降关系,针对国内尚无轨道纵断面参数动态检测装备,提出基于惯组的轨面坡度及竖曲线半径动态测量方法。首先,建立转向架构架及惯性坐标系,并以重力加速度、水平加速度极小相关性为基准对齐两坐标系;其次,基于转向架构架纵向加速度解算轨面坡度,并补偿列车俯仰运动及与轨道平面纵向倾角误差;然后,以坡度测量值为基础解算竖曲线半径;最后,以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为平台,在国内某新建高速铁路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坡度和竖曲线曲率重复性偏差绝对均值分别为0.07‰、0.71×10^(-3)rad/km,极差分别为0.22‰、0.005 rad/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线路纵断面 轨面坡度 竖曲线半径 惯组 轨道检测
下载PDF
轨道车辆用牵引橡胶球铰的结构优化
12
作者 常浩 葛琪 程海涛 《橡胶工业》 CAS 2024年第10期759-765,共7页
针对轨道车辆用牵引橡胶球铰(简称牵引橡胶球铰)的失效情况,分析了其载荷工况特点和初始结构的不足,并对牵引橡胶球铰进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Ogden 4阶超弹本构模型对牵引橡胶球铰的橡胶材料大变形仿真分析精度较高;通过设置合理的径... 针对轨道车辆用牵引橡胶球铰(简称牵引橡胶球铰)的失效情况,分析了其载荷工况特点和初始结构的不足,并对牵引橡胶球铰进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Ogden 4阶超弹本构模型对牵引橡胶球铰的橡胶材料大变形仿真分析精度较高;通过设置合理的径向预压缩量、合理增大橡胶层厚度、采用流线形橡胶型面等可以优化牵引橡胶球铰的结构,有效减小牵引橡胶球铰的橡胶部分应力和应变,从而延长牵引橡胶球铰的疲劳寿命。本研究可为大变形牵引橡胶球铰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牵引橡胶球铰 流线形型面 结构优化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二分迭代法的铁路线路纵断面优化算法研究
13
作者 马占川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79,共5页
为提高铁路线路纵断面优化自动化水平,加强变坡点的寻找精度,减少人工调节工作量,基于二分迭代法设计了1种自动化程度和精度更高的纵断面优化算法,该算法采用最大矢距值二分查找方式,精确定位变坡点位置,并对查找过程进行有效的阈值控... 为提高铁路线路纵断面优化自动化水平,加强变坡点的寻找精度,减少人工调节工作量,基于二分迭代法设计了1种自动化程度和精度更高的纵断面优化算法,该算法采用最大矢距值二分查找方式,精确定位变坡点位置,并对查找过程进行有效的阈值控制。为实现该优化算法开发了1套高程自动优化软件,进一步采用试验数据对比分析验证该算法的实用性,与传统算法相比,提高了自动化程度,且计算结果精度满足精捣作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线路 纵断面 优化算法 变坡点 二分迭代法
下载PDF
高速铁路道岔钢轨状态对行车平稳性的影响与打磨效果分析
14
作者 冯海旭 《高速铁路新材料》 2024年第3期24-27,共4页
对典型高铁道岔钢轨服役状态对行车平稳性的影响进行了动、静态数据分析与现场复核,利用廓形打磨技术修正了高铁道岔钢轨轨头廓形,消除了钢轨表面病害,并评价、分析了整治效果。结果表明:打磨后钢轨廓形得到了有效修正,改善了轮轨匹配关... 对典型高铁道岔钢轨服役状态对行车平稳性的影响进行了动、静态数据分析与现场复核,利用廓形打磨技术修正了高铁道岔钢轨轨头廓形,消除了钢轨表面病害,并评价、分析了整治效果。结果表明:打磨后钢轨廓形得到了有效修正,改善了轮轨匹配关系,提高了车辆运行平稳性,为后续钢轨养护维修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廓形打磨 钢轨病害 GQI
下载PDF
基于运动激光扫描技术的铁路隧道建筑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民立 李新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19-224,共6页
基于运动激光扫描技术实现了对铁路隧道建筑空间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确定了整体数据系统的结构,解决了扫描车辆行走路径的测定,分析了车载与线下数据处理部分的功能需求,并提出了两种将运动2D数据统一转化为3D数据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 激光扫描 地铁隧道 数据处理 截面空间
下载PDF
高速铁路辙叉区钢轨打磨廓形设计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凤涛 吴涛 +5 位作者 杨洋 庞华飞 邹亮 翁涛涛 王松涛 邓卓鑫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135,共12页
以心轨顶宽20、35、50 mm处的辙叉区钢轨关键截面作为研究对象,基于NURBS曲线理论建立辙叉区钢轨廓形重构方法;以关键截面钢轨廓形上若干型值点为设计变量,以打磨材料去除量的减少和脱轨系数的降低为目标,以钢轨廓形几何特征和降低钢轨... 以心轨顶宽20、35、50 mm处的辙叉区钢轨关键截面作为研究对象,基于NURBS曲线理论建立辙叉区钢轨廓形重构方法;以关键截面钢轨廓形上若干型值点为设计变量,以打磨材料去除量的减少和脱轨系数的降低为目标,以钢轨廓形几何特征和降低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为约束条件,设计出18号道岔辙叉区钢轨经济性打磨廓形;建立了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轮轨接触应力与动力学指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的打磨廓形接触点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轮轨接触几何特性;钢轨打磨材料去除量在2号截面处降低了17.2%;各截面Mises应力分别降低了8.7%、8.3%和11.5%,轮轨接触应力降幅分别为12.9%、15.8%和18.0%;列车逆侧向过岔时,轮轨横向力与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分别降低了10.3%和15.6%,脱轨系数与轮重减载率分别降低了8.1%和10.6%,疲劳因子降低了12.2%。可见,优化廓形在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性的同时,提升了列车运行的平稳性以及辙叉区钢轨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车辆系统动力学 轮轨关系 轮轨接触 NURBS曲线理论 打磨廓形
原文传递
铁路道岔状态非接触式综合检测技术研究
17
作者 张拢男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0,共7页
针对铁路道岔状态检测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检测费时耗力问题,提出一种非接触式道岔工务设备状态综合检测技术。参照TB/T 3147—2020《铁路轨道检查仪》,依托H型四轮式车体架构,将电源等部件模块化对称分布于车体中心两侧以保证车体重心... 针对铁路道岔状态检测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检测费时耗力问题,提出一种非接触式道岔工务设备状态综合检测技术。参照TB/T 3147—2020《铁路轨道检查仪》,依托H型四轮式车体架构,将电源等部件模块化对称分布于车体中心两侧以保证车体重心平衡。以旋转编码器、线结构激光传感器、高清相机、惯性测量单元为底层物理终端,融合点云、视觉处理技术,并结合惯性导航算法和卡尔曼滤波器算法,实现道岔几何及结构参数、轮廓、弹条及轨枕状态等项点检测分析。通过试验验证,道岔轨件廓形的检测值与轮廓检测仪测量值的偏差基本控制在±0.2 mm以内,道岔几何及结构参数经过数据融合处理解算,与人工测量值的偏差基本控制在±1 mm以内。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将道岔状态检测模式由“人工为主,机具为辅”转变为“设备为主,人工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道岔 道岔状态 轮廓 非接触式检测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铁路纵断面优化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谢春玲 蒲浩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09年第10期1-5,共5页
提出一种基于全局最优的改进式遗传算法。采用改进的启发式交叉算子和多种算子混合操作,加快算法向最优解收敛的速度。给出相应的纵断面优化模型,并改进初始种群生成的方法,将一个二维优化问题转化为两个一维优化问题进行求解,简化了算... 提出一种基于全局最优的改进式遗传算法。采用改进的启发式交叉算子和多种算子混合操作,加快算法向最优解收敛的速度。给出相应的纵断面优化模型,并改进初始种群生成的方法,将一个二维优化问题转化为两个一维优化问题进行求解,简化了算法的执行过程。引入惩罚函数的概念处理方案的约束问题,设计算法实现的流程图,并开发相应的优化系统。利用实例证明遗传算法在纵断面优化设计中的可行性及全局寻优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纵断面优化 遗传算法 优化系统
下载PDF
基于蚁群算法的铁路纵断面优化算法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占峰 杨名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2-36,共5页
将蚁群算法应用于铁路纵断面优化设计,提出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铁路纵断面优化设计方法。即在初始纵断面方案的每个变坡点附近区域内划分网格并设置网格中心点之间的初始信息素;由计算机模拟出人工蚁,根据概率选择路径并更新所选路径上... 将蚁群算法应用于铁路纵断面优化设计,提出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铁路纵断面优化设计方法。即在初始纵断面方案的每个变坡点附近区域内划分网格并设置网格中心点之间的初始信息素;由计算机模拟出人工蚁,根据概率选择路径并更新所选路径上的信息素,在划分的网格范围内多次迭代优选变坡点位置;通过缩小范围、逐步求精的方法进一步优化,直至优化结果达到要求为止。结果表明,采用该设计方法,既能满足各项技术要求为止,又能使各种工程费用或运营费用达到最优,为改善平面位置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群算法 铁路纵断面 优化设计
下载PDF
钢轨轮廓测量中多视觉传感器全局标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占栋 于龙 +2 位作者 肖建 陈唐龙 张冬凯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95,共9页
钢轨轮廓动态测量中,左右股钢轨轮廓测量视觉传感器空间分布广、无公共视角、标定模型复杂。如何在同一坐标系下对左右股钢轨轮廓测量视觉传感器进行全局标定,是钢轨轮廓高精度测量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二维平面靶标与激光直... 钢轨轮廓动态测量中,左右股钢轨轮廓测量视觉传感器空间分布广、无公共视角、标定模型复杂。如何在同一坐标系下对左右股钢轨轮廓测量视觉传感器进行全局标定,是钢轨轮廓高精度测量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二维平面靶标与激光直线相结合的钢轨轮廓测量多视觉传感器全局标定方法,即:分别利用平面靶标角点坐标、激光直线共线约束、靶标平面与结构光平面相交所得激光光条直线信息,求解左右股钢轨轮廓测量视觉传感器内部参数、外部参数和结构光平面方程,实现左右股钢轨轮廓测量视觉传感器全局标定。将该标定方法在轨道检测车中应用,当左右股钢轨轮廓测量视觉传感器测量中心相距900mm、单个视觉传感器测量范围约为300mm×450mm时,采用不同速度测量同一段线路左右股钢轨磨耗及轨距参数,动态测量最大重复性误差e_(RMS)分别为0.23mm、0.21mm、0.22mm,验证了该标定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轮廓测量 线结构光 视觉传感器 全局标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