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质气溶胶的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源解析:原理、方法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曹芳 章炎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5-432,共8页
碳质气溶胶(或颗粒物)作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对环境、气候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其主要组成成分有机碳和元素碳具有不同的来源特征,且对人类健康和气候系统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放射性碳同位素(14C)不仅能定性区分生物... 碳质气溶胶(或颗粒物)作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对环境、气候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其主要组成成分有机碳和元素碳具有不同的来源特征,且对人类健康和气候系统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放射性碳同位素(14C)不仅能定性区分生物源和化石源,还能定量分析不同来源对有机碳和元素碳的贡献比率。重点评述了放射性碳同位素法对气溶胶源解析的技术原理、分离测试方法以及在我国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国内研究应加强的领域和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法研究大气气溶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有机碳 元素碳 源解析 放射性碳(14c)
原文传递
基于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的黑碳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 李军 +3 位作者 姜鸿兴 莫扬之 张向云 张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8-177,共10页
黑碳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连续统一体,因其复杂的化学结构和特殊的理化性质,涉及碳循环、全球气候、人类健康等诸多问题。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是一种区分生物源和化石源的有效手段,而黑碳的分离和纯化则是制约14C示... 黑碳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连续统一体,因其复杂的化学结构和特殊的理化性质,涉及碳循环、全球气候、人类健康等诸多问题。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是一种区分生物源和化石源的有效手段,而黑碳的分离和纯化则是制约14C示踪技术广泛应用的瓶颈。文章系统介绍了常用于14C分析的黑碳分离方法,总结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研究进展。认为改良后的热光法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分离方法,具有相对误差小和可重复性高的优势。而催化加氢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离方法,稳定且不受基质限制。同时指出:未来需要加强分离方法的标准化,提高方法内和方法间的可比性。特别是需要提供一种具有"真实的"14C值的标准参考物,以判别分离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放射性碳同位素 分离方法
下载PDF
燃料乙醇来源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静 郭莘 +4 位作者 韩江华 王威 刘泽龙 刘颖荣 王乃鑫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3-726,共14页
在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下,准确检测和识别生物燃料、建立燃料乙醇的低碳属性识别体系对于生物质能源的推广至关重要。然而生物基和化石基乙醇因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组成而难以区分,生物质来源和加工工艺的日益复杂以及混合燃料中多种... 在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下,准确检测和识别生物燃料、建立燃料乙醇的低碳属性识别体系对于生物质能源的推广至关重要。然而生物基和化石基乙醇因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组成而难以区分,生物质来源和加工工艺的日益复杂以及混合燃料中多种添加剂的干扰使得二者的区分更加困难。基于燃料乙醇的产业发展、原料与生产工艺,综述了国内外识别生物基燃料乙醇的方法研究现状及可借鉴的技术,包括放射性^(14)C分析法、特征杂质分析法和稳定同位素比分析法,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展望了未来鉴定燃料乙醇来源的相关发展趋势,提出建立乙醇来源相关的杂质分子库、开发针对特征杂质的特异性及快速检测方法等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乙醇 生物乙醇 化石乙醇 放射性14 c 生物基含量 杂质分析 乙醇汽油 稳定同位素比
下载PDF
利用放射性碳(^(14)C)示踪华山冬季化石源CO_2随海拔高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谢邵文 周卫健 +5 位作者 熊晓虎 周杰 牛振川 卢雪峰 程鹏 吴书刚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6期419-426,共8页
放射性碳(^(14)C)是化石源CO_2最有效的示踪剂,为了更好地了解华山冬季化石源CO_2的时空变化特征,于2014年冬季在华山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玉泉院(504 m)、北峰(1634 m)、东峰(2079 m)进行大气CO_2采样。通过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 放射性碳(^(14)C)是化石源CO_2最有效的示踪剂,为了更好地了解华山冬季化石源CO_2的时空变化特征,于2014年冬季在华山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玉泉院(504 m)、北峰(1634 m)、东峰(2079 m)进行大气CO_2采样。通过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华山冬季不同海拔高度大气CO_2浓度随海拔升高而减小,三个海拔高度大气CO_2平均浓度依次为461.8±14.1 ppm(ppm表示μL·L–1)、414.6±2.7 ppm和413.2±3.4 ppm,皆高于我国四个大气CO_2本底站点的同期浓度水平。不同海拔高度大气CO_2浓度及其δ13C值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R2=0.906,表明华山大气CO_2主要受区域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和源汇特征影响,而海洋的影响较弱。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化石源CO_2浓度均值依次为42.3±5.7 ppm、14.9±3.8 ppm和10.6±1.0 ppm,表明华山不同海拔高度大气CO_2都受到化石源CO_2不同程度的影响。华山冬季化石源CO_2浓度和海拔高度具有显著的反相关关系,R2=0.914,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化石源CO_2浓度逐渐减小。利用Hysplit模式分层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在采样时段内,玉泉院和北峰受到同源路径气团的影响,其化石源CO_2浓度呈现出较一致的变化趋势,东峰受到异源路径气团的影响,其化石源CO_2浓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因此,在分析评价高海拔地区化石源CO_2浓度时,不仅要考虑到近源排放影响,同样不能忽视远源传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 14c 化石源cO2 海拔高度
下载PDF
放射性碳年龄-深度模型及其在西沙北岛的应用
5
作者 赵晋军 徐利强 吴礼彬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6-814,共9页
^14C定年是同位素定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重要手段。文章选取我国西沙群岛北岛BD1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深度鸟骨样品的14C年龄;通过基于经典年龄-深度模型以及贝叶斯(Bayesian)统计学方法,构... ^14C定年是同位素定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重要手段。文章选取我国西沙群岛北岛BD1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深度鸟骨样品的14C年龄;通过基于经典年龄-深度模型以及贝叶斯(Bayesian)统计学方法,构建了该沉积剖面的7种年龄-深度模型,并对这7种常用的^14C年龄-深度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年代学模型的优缺点。通过对比发现,基于Bayesian方法的Bacon程序得到的年龄-深度模型曲线单调、平滑,较为适合用于构建西沙群岛北岛BD1沉积剖面的年代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定年 年龄-深度模型 Bayesian公式 西沙群岛 北岛
下载PDF
Radiocarbon isotope technique as a powerful tool in tracking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carbonaceous air pollutants and greenhouse gases:A review 被引量:3
6
作者 Gan Zhang Junwen Liu +3 位作者 Jing Li Pingyang Li Nannan Wei Buqing Xu 《Fundamental Research》 CAS 2021年第3期306-316,共11页
Air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re two important threats facing in our planet and are tightly linked to carbonaceous components in the atmosphere.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mission 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fate... Air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re two important threats facing in our planet and are tightly linked to carbonaceous components in the atmosphere.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mission 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fate/sink of carbonaceous components is critical for improving our knowledge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mitigating th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ir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well-being.Radiocarbon(^(14)C),which is decayed completely in fossil fuel(e.g.coal and petroleum),is an ideal tool for quantifying the carbon flow in various carbon reservoirs.This study reviews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14C in organic carbon(OC),elemental carbon(EC),individual organic compounds,methane(CH_(4)),carbon dioxide(CO_(2)),annual plants,and tree rings.The impacts of fossil and non-fossil sources on the atmosphere can be quantified by measuring^(14)C.We also report on the influence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and sea-air gas exchange on the abundance of^(14)C in the atmosphere.The increasing fossil fuel emissions indicated by the depletion of^(14)CO_(2)under IPCC RCP scenarios,support the urgent need to devise ambitious strategies of reducing carbonaceous component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Earth.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of 14C studies of the atm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carbon(^(14)c) AerosolsAtmospheric^(14)cO_(2) Atmospheric^(14)cH_(4) Nuclear power plants(NPPs) Plant materials carbon redu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