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癌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广钧 柴树德 +2 位作者 毛玉权 闫卫亮 杨景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肺转移癌的近期疗效。方法82例126个肺转移灶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处方剂量80Gy。6个月后复查CT观察肿瘤体积变化,随访2年。结果靶区瘤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159.3±34.5)Gy... 目的探讨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肺转移癌的近期疗效。方法82例126个肺转移灶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处方剂量80Gy。6个月后复查CT观察肿瘤体积变化,随访2年。结果靶区瘤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159.3±34.5)Gy,中位剂量(118.6±33.2)Gy。6个月后复查CT显示肿瘤完全缓解25.4%(32/126),部分缓解64.3%(81/126),无变化6.3%(8/126),进展4.0%(5/126),总有效率89.7%(113/126)。并发气胸12例,咳血痰41例。死亡病例:8~12个月11例,其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肺癌3例,直肠癌1例,肝癌1例;13~24个月15例,其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肺癌4例,卵巢癌4例,多发骨髓瘤2例,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1年存活71例,存活率86.6%,2年存活56例,存活率68.3%。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肺转移癌的近期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转移癌 放射性125i粒子 植入 CT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腹部恶性肿瘤 被引量:9
2
作者 杜思韵 付平 +1 位作者 盖保东 杨冬艳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治的142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42例肝癌,53例胰腺癌,27例腹膜后原发肿瘤,20例腹腔转移癌。均行...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治的142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42例肝癌,53例胰腺癌,27例腹膜后原发肿瘤,20例腹腔转移癌。均行超声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腹部肿瘤内植入术,统计术前疼痛者,判断术后缓解程度。CT对比手术前后肿瘤长径,并随访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1)疼痛缓解有效率:87.35%(肝癌85.71%,胰腺癌90.00%,腹膜后肿瘤85.00%,腹腔转移癌84.62%);(2)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76.06%(肝癌83.33%,胰腺癌73.58%,腹膜后肿瘤70.37%,腹腔转移癌75.00%);(3)并发症:15例发热、腹腔积液及腹胀各5例、2例胃潴留(一过性)。发生率:19.01%(肝癌19.05%,胰腺癌18.87%,腹膜后肿瘤18.52%,腹腔转移癌20.00%)。结论对于丧失手术切除机会的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而言,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肿瘤内植入术可有效缓解疼痛、较好控制肿瘤的局部生长,并发症少,疗效肯定。超声作为其影像学引导手段,有实时显示、操作简便、定位准确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经皮穿刺 腹部恶性肿瘤 放射性125i粒子 近距离放射治疗
原文传递
经皮肝动脉碘油化疗栓塞联合B超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巨块型肝癌 被引量:7
3
作者 卢鑫 曾国斌 +2 位作者 林龙潜 廖立安 邹梅花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4年第2期36-38,4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肝动脉碘油化疗栓塞(TACE)联合B超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巨块型肝癌患者共35例,17例经过TACE治疗后2~4周行CT扫描,采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 目的探讨经皮肝动脉碘油化疗栓塞(TACE)联合B超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巨块型肝癌患者共35例,17例经过TACE治疗后2~4周行CT扫描,采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所需粒子数目及预计放射剂量,B超引导下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复查CT,计算并调整放射剂量。粒子植入术后定期复查CT及AFP等指标。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TACE联合B超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全部病例术后无局部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毒性不良反应少。术后4 d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3个月后复查CT,肝内病灶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4例;6个月复查,肝内病灶CR 3例,PR 10例,SD 2例,疾病进展(PD)2例,其中PR、CR患者中有3例出现肺转移。随访1年,1年生存率58.82%。结论 TACE联合B超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巨块型肝癌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块型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125i放射性粒子
原文传递
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肺转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景魁 霍小东 +5 位作者 闫卫亮 郑广钧 柴树德 孟娜 杨瑞杰 王俊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5-507,共3页
目的 评价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CTRISI)治疗其他原发恶性肿瘤肺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他脏器肿瘤肺转移的患者50例,其中,45例(90%)CTRISI单独治疗,5例手术与CTRISI联合治疗.评价5年... 目的 评价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CTRISI)治疗其他原发恶性肿瘤肺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他脏器肿瘤肺转移的患者50例,其中,45例(90%)CTRISI单独治疗,5例手术与CTRISI联合治疗.评价5年局部控制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覆盖90%靶体积时的剂量(D90%)为(112.3±12.2)Gy,90%剂量覆盖的靶体积百分比(V90)为91.3%±8.2%,术后验证匹配周边剂量(MPD)为106.2 Gy.1、2、3、4、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8%、86.5%、56.6%、42.4%、31.1%.中位随访期为2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7.1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83.4%、52.3%、38.7%、20.3%、13.7%.病灶直径≤4 cm或>4 cm是预测总生存率(x2=4.621,P<0.05)和无进展生存率(x2=7.548,P<0.05)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对其他脏器原发肿瘤肺转移且无法完全切除的患者,CTRISI或联合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转移瘤 放射性125i粒子 外科手术切除
原文传递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钟成诚 钟龙 +1 位作者 刘建国 杨永杰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4期98-101,共4页
目的研究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2012年在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高龄及有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肺癌患者98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 目的研究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2012年在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高龄及有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肺癌患者98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患者先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之后给予全身静脉化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静脉化疗联合放疗。观察治疗组患者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年累计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全部成功;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最少12粒,最多62粒,平均24.3粒;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并发症为气胸、咯血及放射性粒子游走等,但症状均轻微。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792.000,P<0.01)。经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和61%,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1,P<0.01);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24 d和431 d,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9,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χ2=0.535)、血红蛋白降低(χ2=0.034)、血小板计数降低(χ2=0.006)及恶心呕吐(χ2=0.408)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较好,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存率,尤其适用于不愿手术或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支气管动脉 灌注化疗 放射性125i粒子 栓塞
下载PDF
^(125)I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腹腔内恶性肿瘤的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同胜 韩潞 谭卫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47-949,共3页
背景与目的:125I组织间植入术主要应用于前列腺癌治疗,近来研究表明该治疗方法在其他实体肿瘤中的治疗中亦具有一定疗效。本研究拟探讨腹腔内恶性肿瘤125I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技术及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2月—2009年1月本院治疗的腹腔... 背景与目的:125I组织间植入术主要应用于前列腺癌治疗,近来研究表明该治疗方法在其他实体肿瘤中的治疗中亦具有一定疗效。本研究拟探讨腹腔内恶性肿瘤125I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技术及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2月—2009年1月本院治疗的腹腔内恶性肿瘤20例,其中肝转移灶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病灶8例,胰腺癌3例,直肠癌盆腔复发2例。结果:治疗结束后2个月采用CT复查评价,局部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7例,稳定(SD)3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CR+PR)70%。结论:125I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是腹腔内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近期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可以接受,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内肿瘤 放射性粒子 125i
下载PDF
腔内放射性粒子条的应用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4
7
作者 包凯沪 顾建平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4期352-355,共4页
腔内放射性粒子条是参照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使放射性粒子(如^(125)I)在预先制作的管材内呈连续线性排列组合而成,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腔道狭窄的低能放射源,其随着放射性^(125)I粒子在各种肿瘤组织种植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上,近些年逐... 腔内放射性粒子条是参照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使放射性粒子(如^(125)I)在预先制作的管材内呈连续线性排列组合而成,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腔道狭窄的低能放射源,其随着放射性^(125)I粒子在各种肿瘤组织种植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上,近些年逐步发展起来,并在胆道、体静脉血管、门静脉等腔道肿瘤控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疗效。经空间布局优化的腔道内适形粒子条成为目前发展的方向。相关研究对不同肿瘤所致的恶性梗阻腔道内粒子条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粒子条 恶性梗阻 ^125i粒子
原文传递
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剂量学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大为 何津 +5 位作者 吴会静 张海光 张青芸 马一夫 马龙滨 陈宝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937-1939,共3页
目的:探讨最佳剂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6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依据剂量不同分成100Gy剂量组、140Gy剂量组,观察治疗后的疗效情况。结果:总疗效上,140Gy剂量组和100Gy剂量... 目的:探讨最佳剂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6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依据剂量不同分成100Gy剂量组、140Gy剂量组,观察治疗后的疗效情况。结果:总疗效上,140Gy剂量组和100Gy剂量组的总疗效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100Gy剂量组治疗后血小板、白细胞、谷丙转氨酶、甲胎蛋白较140Gy剂量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显著(P<0.05);生活质量上,140Gy剂量组的提高率为1 8.7 5%、总有效率为4 3.7 5%,1 0 0 Gy剂量组提高率为46.87%、总有效率为78.2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在腹水、胆汁瘘、肝衰竭发生率上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100Gy组治疗效果和140Gy组差异不显著,均有明显治疗效果;不良反应100Gy组则明显低于140Gy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125i粒子 中晚期肝癌 剂量学
下载PDF
腹膜后转移瘤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靶区剂量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梁百武 何闯 +4 位作者 梁清华 李良山 李廷源 黄学全 刘兴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靶区剂量与局部控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2例(57个治疗靶区)腹膜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应用视觉模拟量...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靶区剂量与局部控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2例(57个治疗靶区)腹膜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根据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靶区局部控制情况并分为CR+PR+SD组(CPS组)和PD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后靶区D90预测局部控制的临界值,采用K-M曲线分析靶区局部持续控制时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靶区局部持续控制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靶区D90验证剂量大于平均处方剂量。术后靶区D90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D90对局部控制率的预测敏感性为67.3%,特异性为80%,临界值为9229 cGy。局部持续控制中位时间为12个月,局部控制率为92.9%;与PD组相比,CPS组靶区D90剂量更高(P=0.023),且靶区D90是局部持续控制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P=0.02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VAS评分显著降低(P=0.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后靶区D90剂量不低于9229 cGy可获得较高的局部控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125i粒子 近距离治疗 腹膜后转移瘤
下载PDF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猛 周志刚 +2 位作者 潘元威 牛广君 常伟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2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3例老年肺腺癌患者应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治疗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全组23例中,CR 4例,PR... 目的观察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3例老年肺腺癌患者应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治疗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全组23例中,CR 4例,PR 17例,SD 2例,PD 0例。近期有效率为91.30%。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为7.8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Ⅰ~Ⅱ度的血液学毒性和胃肠道反应。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是一种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安全有效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125i粒子 培美曲塞 卡铂 肺腺癌
下载PDF
管腔内局部照射诱发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11
作者 仝甲钊 曲波 +5 位作者 王耀明 金世柱 崔亚利 辛然 王蓓蓓 姜海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91-797,共7页
目的:构建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动物模型,并进行临床应用方法学探讨.方法:应用不同初始活度的125I粒子链于SD大鼠食管管腔内进行局部照射,分别于照射3、5、7d后处死大鼠,取全长食管组织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与空白组对照,进行病理学... 目的:构建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动物模型,并进行临床应用方法学探讨.方法:应用不同初始活度的125I粒子链于SD大鼠食管管腔内进行局部照射,分别于照射3、5、7d后处死大鼠,取全长食管组织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与空白组对照,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初始活度0.8mGi125I粒子链食管腔内照射后2wk内大鼠生存状况及其7d组在1wk、2wk时大鼠全长食管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初始活度在0.6mGi以上的5颗125I粒子组成的粒子链对SD大鼠行食管腔内局部照射5d以上可诱发放射性食管损伤,随粒子活度的增加,放射性食管损伤逐渐加重.术后,125I粒子链可方便取出,不会对大鼠食管进一步损伤,且经125I粒子链食管腔内照射后SD大鼠可逐渐恢复饮食,2wk后大鼠食管放射性损伤有修复的趋势.结论:食管管腔内应用初始活度0.6mGi以上的5颗125I粒子组成的粒子链接近零距离持续照射5d以上能够引起放射性食管损伤.食管腔内应用低能核素125I粒子链近距离放疗或许可为临床姑息治疗晚期食管癌提供方法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食管损伤 125i粒子 晚期食管癌 短距离放射疗法 动物模型
下载PDF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丹光 倪冠英 安治国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年第7期124-125,共2页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不适宜手术治疗的巨块型肝癌患者,其中17例患者经单一TACE治疗,23例患者行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于TACE治疗后1周,...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不适宜手术治疗的巨块型肝癌患者,其中17例患者经单一TACE治疗,23例患者行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于TACE治疗后1周,经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计划,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粒子放射活度为29.6MBq。粒子植入后定期CT随访,观察比较疗效。结果 3个月后增强CT复查,125I粒子联合TACE治疗组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6例,稳定(SD)3例,总有效率(CR+PR)为82.61%;随访6~24个月,1年生存率为52.17%,2年生存率为39.13%。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块型肝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125i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植入
下载PDF
CT引导下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以及化疗联合对于晚期肺癌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焕明 张崇高 +1 位作者 王国林 陈飞 《黑龙江医学》 2018年第12期1232-1233,共2页
目的研究与分析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在2015年9月—2018年3月时间内来金湖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晚期肺癌的64例患者,随后采取统计学科学分组法将这64例患者分为参照组(32例)与实验组(3... 目的研究与分析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在2015年9月—2018年3月时间内来金湖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晚期肺癌的64例患者,随后采取统计学科学分组法将这64例患者分为参照组(32例)与实验组(32例)。其中江苏省金湖县人民医院医师对参照组患者采取多西他赛联合卡铂进行化疗治疗,而对实验组患者在采取多西他赛联合卡铂化疗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取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乏力、骨髓抑制率、治疗1年后的生存率以及治疗2年后的生存率等数据差异显著,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是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乏力、骨髓抑制率数据差异不显著,数据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 放疗 化疗 晚期肺癌
下载PDF
CT引导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穿刺入路及技巧 被引量:2
14
作者 严媛 陈锦 +3 位作者 林瑞祥 林清锋 陈健 林征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17-1221,共5页
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穿刺路径及辅助技术。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共16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125I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穿刺路径及相关辅助技术,总结相关经验。结果 16例纵隔淋巴结转... 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穿刺路径及辅助技术。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共16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125I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穿刺路径及相关辅助技术,总结相关经验。结果 1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共20个病灶均顺利完成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穿刺路径分为经胸骨旁/椎旁入路(8例)、经胸骨入路(4例)、经胸骨上入路(2例),经胸椎入路(1例)、经胸膜腔入路(1例,人工气胸技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10例(62.5%),部分缓解(PR)1例(6.2%),疾病稳定(SD)3例(18.8%),疾病进展(PD)2例(12.5%)。结论采用合适的穿刺路径及辅助技术是CT引导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转移瘤 放射性粒子植入 经骨入路 人工气胸
下载PDF
CT导向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临床研究
15
作者 赵国鸣 《中外医学研究》 2010年第14期29-30,共2页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的技术方法、临床价值及短期疗效.方法 对本组48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的无法手术的肺癌患者,利用TPS制定计划,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术后复查CT,详细记录布粒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的技术方法、临床价值及短期疗效.方法 对本组48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的无法手术的肺癌患者,利用TPS制定计划,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术后复查CT,详细记录布粒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而后每隔1个月复查CT,以观察疗效.结果 短期总有效率95.8%(46/48),其中CR 20.8%(10/48)、PR 75.0%(36/48)、NC 4.2%(2/48)、PD 0%(0/48).并发少量气胸8例(16.7%)、少量出血12例(25.0%)、粒子移位2例(4.2%),复查病例均未发现放射性肺炎及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放射性^125i粒子 组织间植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Biological effects of low-dose-rate irradiation of pancreatic carcinoma cells in vitro using ^(125)I seeds 被引量:29
16
作者 Zhong-Min Wang Jian Lu +7 位作者 Li-Yun Zhang Xiao-Zhu Lin Ke-Min Chen Zhi-Jin Chen Fen-Ju Liu Fu-Hua Yan Gao-Jun Teng Ai-Wu Ma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8期2336-2342,共7页
AIM:To determine the mechanism of the radiationinduced biological effects of 125I seeds on pancreatic carcinoma cells in vitro.METHODS:SW1990 and PANC-1 pancreatic cancer cell lines were cultured in DMEM in a suitable... AIM:To determine the mechanism of the radiationinduced biological effects of 125I seeds on pancreatic carcinoma cells in vitro.METHODS:SW1990 and PANC-1 pancreatic cancer cell lines were cultured in DMEM in a suitable environment.Gray’s model of iodine-125(125I)seed irradiation was used.In vitro,exponential phase SW1990,and PANC-1cells were exposed to 0,2,4,6,and 8 Gy using 125I radioactive seeds,with an initial dose rate of 12.13c Gy/h.A clonogenic survival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observe the ability of the cells to maintain their clonogenic capacity and to form colonies.Cell-cycle and apoptosis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detect the apoptosis percentage in the SW1990 and PANC-1 cells.DNA synthesis was measured via a tritiated thymidine(3H-Td R)incorporation experiment.After continuous low-dose-rate irradiation with 125I radioactive seeds,the survival fractions at 2 Gy(SF2),percentage apoptosis,and cell cycle phases of the SW1990 and PANC-1 pancreatic cancer cell lines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RESULTS:The survival fractions of the PANC-1 andSW1990 cells irradiated with 125I seeds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as the dose increased.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F2 was observed between SW1990 and PANC-1 cells(0.766±0.063 vs 0.729±0.045,P<0.05).The 125I seeds induced a higher percentage of apoptosis than that observed in the control in both the SW1990and PANC-1 cells.The rate of apoptosi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adiation dosage.The percentage of apoptosis was slightly higher in the SW1990 cells than in the PANC-1 cells.Dose-dependent G2/M cellcycle arrest was observed after 125I seed irradiation,with a peak value at 6 Gy.As the dose increased,the percentage of G2/M cell cycle arrest increased in both cell lines,whereas the rate of DNA incorporation decreased.In the 3H-Td R incorporation experiment,the dosimetry results of both the SW1990 and PANC-1cells decreased as the radiation dose increased,with a minimum at 6 Gy.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osimetry results of the two cell lines when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 radioactive seeds BiOLOGiCAL effects Pancreat
下载PDF
肺癌介入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7
作者 黄坤林 刘玉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05-1008,共4页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根治率低。进展期肺癌术后也容易复发和转移。占肺癌85%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静脉化疗和放疗不敏感,且不良反应使患者拒绝接受或难以耐受。介入治疗已成为无法外科手术切除的N...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根治率低。进展期肺癌术后也容易复发和转移。占肺癌85%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静脉化疗和放疗不敏感,且不良反应使患者拒绝接受或难以耐受。介入治疗已成为无法外科手术切除的NSCLC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微创、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小、术后恢复快、节省治疗费用等优点。该文对肺癌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现状作一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癌 介入放射学 动脉灌注化疗 栓塞 消融 近距离放疗 放射性粒子125i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术后气胸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霍小东 杨景魁 +5 位作者 闫卫亮 郑广钧 柴树德 孟娜 杨瑞杰 王俊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2-915,共4页
目的 分析影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术后气胸发生率的因素.方法 观察821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后患者198例发生气胸的情况,分析其出现的相关因素.结果 术后CT发现气胸198例,发生率为24.1%.发现植... 目的 分析影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术后气胸发生率的因素.方法 观察821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后患者198例发生气胸的情况,分析其出现的相关因素.结果 术后CT发现气胸198例,发生率为24.1%.发现植入针进针平均深度、患者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否合并肺不张、植入针道数目、手术时间、进针角度及肿瘤直径7个因素与术后气胸发生率相关(x2=10.293、11.463、5.310、8.868、13.348、9.326、16.504,P<0.05).其中COPD患者176例术后发生气胸65例(36.9%);植入针进针的深度<6 cm(205例)、8 ~ 12 cm(378例)及>12 cm(238例)患者术后发生气胸分别为29例(14.1%)、98例(25.9%)、71例(29.8%);植入针道数目<5(183例)、5~10(408例)、>10(230例)的患者术后发生气胸例数分别是31例(16.9%)、92例(22.5%)、75例(32.6%);手术时间<10 min(198例)、10 ~ 20 min(412例)、>30 min(211例)的患者术后发生气胸分别为27例(13.6%)、101例(24.5%)、70例(33.2%);合并肺不张患者132例术后发生气胸的19例(14.4%).其中前4项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是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OR=1.676、2.147、1.827、2.368,P<0.05),最后1项是气胸的保护因素(OR=0.367,P<0.05).结论 当病灶离胸壁远,患者合并有COPD,术中植入针道较多的患者,粒子植入前要充分考虑到气胸发生的可能,减少穿刺针数目及加快手术时间,可使CT引导下经皮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后气胸发生率大为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放射性125i粒子 CT 气胸
原文传递
Significance of 125I radioactive seed implantation on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and 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 during treatment of oral cancer 被引量:4
19
作者 Gang Xue Yao Feng Jia-Bin L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5期874-886,共13页
BACKGROUND Oral cancer(OC)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oral cavity,and is mainly seen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men.At present,OC is mainly treated clinically by surgery or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and... BACKGROUND Oral cancer(OC)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oral cavity,and is mainly seen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men.At present,OC is mainly treated clinically by surgery or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but recently,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stress trauma caused by surgery and the side effects of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seriously affect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AIM To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125I radioactive seed implantation on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GDF11)and 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during treatment of OC.METHODS A total of 184 OC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musi University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for prospective analysis.Of these patients,89 who received 125I radioactive seed implantation therapy were regarded as the research group(RG)and 95 patients who received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regarded as the control group(CG).The clinical efficacy,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changes in GDF11 and PD-1 before treatment(T0),2 wk after treatment(T1),4 wk after treatment(T2)and 6 wk after treatment(T3)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efficacy and recurrence rate in the RG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G(P<0.05),whil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survival rate were not different.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GDF11 and PD-1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0 and T1,but these factors were lower in the RG than in the CG at T2 and T3(P<0.05).Using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 analysis,GDF11 and PD-1 had good predictive value for efficacy and recurrence(P<0.001).CONCLUSION 125I radioactive seed implantation has clinical efficacy and can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in patients with OC.This therapy has marked potential in clinical application.The detection of GDF11 and PD-1 in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showed good predictive value for treatment efficacy and recurrence in OC patients,and may be potential targets for future OC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 radioactive seeds Oral cancer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 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 Prognosis RECURRENCE
下载PDF
DTI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a rabbit model of radiation injury to the spinal cord after ^(125)I radioactive seed implantation 被引量:4
20
作者 Xia Cao Le Fang +2 位作者 Chuan-yu Cui Shi Gao Tian-wei W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528-535,共8页
Excessive radiation exposure may lead to edema of the spinal cord and deteriora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n be used to judge and assess the extent of edema and to evaluate pathological ch... Excessive radiation exposure may lead to edema of the spinal cord and deteriora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n be used to judge and assess the extent of edema and to evaluat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thus may be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ies caused by radiation therapy. Radioactive ^125I seeds to irradiate 90% of the spinal cord tissue at doses of 40–100 Gy (D90) were implanted in rabbits at T10 to induce radiation injury, and we evaluated their safety for use in the spinal cor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showed that with increased D90,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fractional anisotropy values were increased. Moreover, pathological damage of neurons and microvessels in the gray matter and white matter was aggravated. At 2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obvious pathological injury was visible in the spinal cords of each group.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revealed the radiation injury to the spinal cord, and we quantified the degree of spinal cord injury through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fractional anisotr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CHYTHERAPY ^125i radioactive see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adiation injury of the spinal cor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fractional anisotrop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