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娜·阿伦特关于“恶”的理论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9-325,共7页
汉娜·阿伦特一生最大的思考重心是"关于平庸的恶的思考"。她的"平庸的恶"的概念来自于其"根本恶"的概念。她认为"根本恶"是极权主义制度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史无前例的恐怖,而"平庸的恶... 汉娜·阿伦特一生最大的思考重心是"关于平庸的恶的思考"。她的"平庸的恶"的概念来自于其"根本恶"的概念。她认为"根本恶"是极权主义制度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史无前例的恐怖,而"平庸的恶"则是由于此状态中的平常之人被完全洗脑与控制之后,在丧失了人的自由性与思想性,从而丧失任何道德判断力的条件下所犯下的不自觉的恶行。阿伦特指出的这两种"恶"实质上是从社会与个体两方面揭露了现代社会极权制度下人性的丧失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平庸的恶 极权主义 无思
下载PDF
论教育对道德恶的抵抗 被引量:12
2
作者 高德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5-64,共10页
与善对立的恶是属人的,因而是道德恶。道德恶有康德意义上的根本恶、阿伦特意义上的根本恶与平庸恶、鲍曼意义上的理性恶等多种形态。诸多论者以为在恶的诸形态之间没有"共同的本质",实则不然。对道德恶诸形态的揭示实际上遵... 与善对立的恶是属人的,因而是道德恶。道德恶有康德意义上的根本恶、阿伦特意义上的根本恶与平庸恶、鲍曼意义上的理性恶等多种形态。诸多论者以为在恶的诸形态之间没有"共同的本质",实则不然。对道德恶诸形态的揭示实际上遵循的是不同的标准,如果我们从作恶主体、恶之根源、作恶动机等维度来对恶的诸形态进行查考,就能发现诸形态之间的关联性。教育是向善去恶的事业,但现代教育却面临着阿伦特意义上根本恶的巨大诱惑,存在着滑向根本恶的危险并助长其他类型之恶。教育应该站在去恶的最前线,从应对阿伦特意义上的根本恶开始,去除康德意义上的根本恶,警醒并抵抗平庸之恶、理性之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恶 “根本恶” 共同本质 抵抗
下载PDF
荀子“天生人成”的性恶论与康德的“根本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迎年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为“本始材朴”,既可能意味着人向善的原初禀赋,又可能指示了人趋恶的自然倾向。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定性和... “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为“本始材朴”,既可能意味着人向善的原初禀赋,又可能指示了人趋恶的自然倾向。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危险。荀子的逻辑是,人生而具有某些天性,但这些天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却并不能归因于天,而只能是出于人自身的创造。若一个人无力创造,即无法“具”其“朴”“资”,那便是荀子所谓的“性恶”,康德称之为“根本恶”。至于人如何“具”,一方面,“俄而”间的“决”与“断”成为生死关头,另一方面,“长久”的“积”和“渐”又事关重大。前者涉及自由任性问题,后者必重圣王师法。以自由任性为基础,圣王师法也就跟权威专制或浪漫主义的人治遐想等清楚区别开来了,这有利于荀子思想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康德 性恶 根本恶 自由任性
下载PDF
自由与责任:康德与阿伦特论根本恶
4
作者 杨金霖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康德和阿伦特都对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但对于二者根本恶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界尚未有详细的讨论.采用准先验分析进路,可以发现恶的形成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关.这一路径为深化对康德和阿伦特根本恶理论共通性... 康德和阿伦特都对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但对于二者根本恶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界尚未有详细的讨论.采用准先验分析进路,可以发现恶的形成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关.这一路径为深化对康德和阿伦特根本恶理论共通性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视角.基于此,对根本恶的分析应从经验性恶行出发,进而追溯到其更深层次的主观根据——人的自由本性.阿伦特和康德的自由概念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二者在对根本恶的讨论中都十分关注人类的自由本性与道德责任.阿伦特对康德根本恶理论继承与发展,为深刻理解恶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理论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恶的平庸性 康德 阿伦特 自由 准先验路径
下载PDF
儒家“乡愿”批判的再审视——兼以康德“道德哲学”为视角的探讨
5
作者 姚凯文 张其成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5期47-57,共11页
通过对传统儒家“乡愿”内涵与外延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儒家无法由外而内地判断“他者”乡愿之“实”,且在儒家家本位视角下,“愿”者之种种表现往往被冠以孝悌之名,但扩大到“乡”之范围却变成了众矢之的,这其中所折射的是儒家的道德... 通过对传统儒家“乡愿”内涵与外延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儒家无法由外而内地判断“他者”乡愿之“实”,且在儒家家本位视角下,“愿”者之种种表现往往被冠以孝悌之名,但扩大到“乡”之范围却变成了众矢之的,这其中所折射的是儒家的道德哲学问题。从康德的“自由意志”与“定言命令”观照,可以发现其对于乡愿的判断是由“自我”出发的,而如果乡愿不能推广到普遍的“乡”中,那么不能也不应该在“家”的小范围中践行。此外,康德的道德哲学洞见了“根本恶”的存在,并为“第三种”乡愿提供了存在论的辩护,而儒家则显然缺少对“本心”“本性”自明性问题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愿 儒学 康德 道德 根本恶
下载PDF
从《地下铁道》探析怀特黑德笔下恶的内核与演绎 被引量:5
6
作者 庞好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0-145,共6页
《地下铁道》是科尔森·怀特黑德拨正错误历史的一次文学尝试,揭露了美国建立伊始便存在的恶和美国文明的创伤。这部小说从法律地位、道德伦理和生存权等方面描写美国南方黑人的生存窘境,揭示了种族极权主义在南方奴隶制社会里的根... 《地下铁道》是科尔森·怀特黑德拨正错误历史的一次文学尝试,揭露了美国建立伊始便存在的恶和美国文明的创伤。这部小说从法律地位、道德伦理和生存权等方面描写美国南方黑人的生存窘境,揭示了种族极权主义在南方奴隶制社会里的根本恶及其表现形式。怀特黑德展现了人在特定环境、盲从心理和私欲的作用下所犯的平庸之恶,认为施恶者也难逃个人应负的道德责任和历史责任。他还通过善恶交织现象的描写,再现了美国种族极权主义社会环境里恶的各种表现形式,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性,抨击了奴隶制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人类文明的颠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森·怀特黑德 《地下铁道》 根本恶 平庸之恶 善恶交织
下载PDF
可能的恶与现实的恶——基于康德与阿伦特“根本恶”理论的反思
7
作者 杨金霖 《巢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23,79,共8页
康德与阿伦特对“根本恶”理论的思考,提供了理解恶的两个关键维度:可能的恶与现实的恶。康德的“根本恶”理论在先验领域内确立了人作恶的可能性,而阿伦特则认为极权主义所代表的“根本恶”是无法被理解的现实中的恶。“恶的平庸性”... 康德与阿伦特对“根本恶”理论的思考,提供了理解恶的两个关键维度:可能的恶与现实的恶。康德的“根本恶”理论在先验领域内确立了人作恶的可能性,而阿伦特则认为极权主义所代表的“根本恶”是无法被理解的现实中的恶。“恶的平庸性”概念的提出,代表着阿伦特对恶的思考发生了转向,即从现实的恶出发去探寻恶何以可能。面对现实的恶,要避免将其仅理解为与善相对立的实体,以免陷入“恶魔神话”之中。康德与阿伦特一致坚持对恶进行“祛魅”,他们认为恶的可能性在于人的自由意志。但这种观点并非神义论的变体,它揭示了人作为道德存在者的本质及其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尽管自由意志表明人类有无法摆脱的“根本恶”,但它也为人们抵制邪恶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奥斯维辛 神义论 自由意志 道德责任
下载PDF
从多余性到无思性:论根本恶的平庸 被引量:4
8
作者 陈高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63,共8页
恶的问题是贯穿阿伦特一生运思的主题,她关于根本恶和恶之平庸的观念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前后矛盾,而是对同一种恶的不同层面的关切。根本恶指的是极权主义尤其是集中营的暴行,突显的是"多余性";恶之平庸所描述的是艾希曼... 恶的问题是贯穿阿伦特一生运思的主题,她关于根本恶和恶之平庸的观念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前后矛盾,而是对同一种恶的不同层面的关切。根本恶指的是极权主义尤其是集中营的暴行,突显的是"多余性";恶之平庸所描述的是艾希曼这个作恶者的形象,突出的是"无思性"。此外,在理论层面上,阿伦特对恶的理解是在与康德争辩,她先是对"根本恶"作出了不同于康德的理解,然后又以"恶之平庸"取代了康德在探究恶的产生上的理解。然而,在走出恶之平庸的路径选择上,阿伦特回到了康德的启蒙精神,强调思考是人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多余性 恶之平庸 无思性 阿伦特
下载PDF
根本恶,绝对无——列维纳斯与后人类的断裂主题 被引量:4
9
作者 姜宇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3-84,共12页
阿伦特的平庸恶概念不仅颠覆了对根本恶的传统思辨,更是尖锐指向了现时代以来的核心困境。鉴于她的判断概念的明显局限性,我们试图转向列维纳斯的时间性理论寻求回应之道。重新发端的当下,全然陌异的未来及其留存的创伤之痕,这一条时间... 阿伦特的平庸恶概念不仅颠覆了对根本恶的传统思辨,更是尖锐指向了现时代以来的核心困境。鉴于她的判断概念的明显局限性,我们试图转向列维纳斯的时间性理论寻求回应之道。重新发端的当下,全然陌异的未来及其留存的创伤之痕,这一条时间性的脉络既从根本上为绝对分离的哲学原则奠定了前提,更是为重新开启根本恶的视角提供了真正起点。由此,在列维纳斯和晚近后人类思潮的断裂主题之间,亦产生着明显的相通与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平庸恶 根本恶 列维纳斯 后人类 思辨实在论 人类纪 断裂主题
下载PDF
道德、政治与历史: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及其内在困难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功青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4,共10页
《永久和平论》被视为康德政治哲学中极具独创性的部分,但自它诞生起就遭遇了无数的争议。20世纪以降,以施米特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学者对它的评价趋向两极化。在施米特看来,永久和平缺乏人性的基础,只会让人类堕落;而在哈贝马斯看来,康... 《永久和平论》被视为康德政治哲学中极具独创性的部分,但自它诞生起就遭遇了无数的争议。20世纪以降,以施米特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学者对它的评价趋向两极化。在施米特看来,永久和平缺乏人性的基础,只会让人类堕落;而在哈贝马斯看来,康德设计的国家联盟理念,对于今天的欧盟和联合国都有巨大的启示意义。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施米特还是哈贝马斯,对《永久和平论》的评价虽然各有道理,但最终都流于片面,忽略了这一理论在康德思想中的复杂性。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将《永久和平论》置入康德的人性论、宗教理论和历史哲学之中考察,通过还原康德对永久和平的系统思考,力图给出一个既不悖于施米特与哈贝马斯,又与他们有所不同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和平 道德政治 公共法权 根本恶 历史哲学
下载PDF
从“根本恶”看康德对基督教的哲学转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8,共10页
“根本恶”是康德宗教哲学的轴心概念,这一概念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以此为契入点可以看到康德对基督教所做的哲学改造。根本恶是人类本性中的恶,在康德那里,“本性”是人类自由采纳某种道德准则时所凭依的原初主观根据,它在道德意义上具... “根本恶”是康德宗教哲学的轴心概念,这一概念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以此为契入点可以看到康德对基督教所做的哲学改造。根本恶是人类本性中的恶,在康德那里,“本性”是人类自由采纳某种道德准则时所凭依的原初主观根据,它在道德意义上具有先天趋恶倾向,实质在于道德秩序中的主次颠倒。基督教神学的“原罪”作为人神秩序的原初颠倒可谓根本恶的“原型”,根本恶是对原罪说的哲学转化。同原罪一样,根本恶也源自人的自由运作,通过先天推论,康德得出恶的原初主观根据出于人类先天的自由本性,并存在于“任性自由”为自己制定的准则里。“改恶迁善”如基督教新生一般,既是一场自由自觉的心灵革命,其可能性根据在于人的本性中存在不可磨灭的原初向善的人格性禀赋,也是一个通过社会伦理共同体逐渐改良、无限进步的历史过程,这也包含着对基督教教会观念的哲学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原罪 本性 任性自由 改恶迁善
原文传递
恶的平庸性:论索洛古勃作品中的“小人物”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晓东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6年第4期48-56,共9页
本文试图以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的视角为参考,以索洛古勃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小人物"为切入点,以期对索洛古勃的"恶"展开新的思考,本文认为,索洛古勃的"小人物"书写是对果戈理的延续和发展,揭示了现... 本文试图以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的视角为参考,以索洛古勃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小人物"为切入点,以期对索洛古勃的"恶"展开新的思考,本文认为,索洛古勃的"小人物"书写是对果戈理的延续和发展,揭示了现代性社会中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人性的被抽离、主体性的丧失、恶的平庸性等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人物 索洛古勃 恶的平庸性 根本恶
原文传递
论阿伦特“平庸的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晓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5-11,共7页
"平庸的恶"是阿伦特继"极权主义"、"反犹主义"后,对现实关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平庸的恶"特指艾希曼身上所体现的脱离现实与无思想性。不思想、空洞无物所造成的灾难远远大于作恶本身。"... "平庸的恶"是阿伦特继"极权主义"、"反犹主义"后,对现实关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平庸的恶"特指艾希曼身上所体现的脱离现实与无思想性。不思想、空洞无物所造成的灾难远远大于作恶本身。"平庸的恶"理论不仅是阿伦特对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恶行的定性,更是阿伦特对在大屠杀中犹太人自身,尤其是犹太人评议会所负责任的反思和追问,它表明了阿伦特作为学者的良知和勇气,是阿伦特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阿伦特政治判断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和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平庸的恶” “极端的恶”
下载PDF
本性重建如何可能?——从康德对路德宗恩典概念的批评谈起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文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23,共12页
康德关于根本恶和心灵改变的论述是他的宗教哲学的核心。康德在两个层次上使用"自由运作"来呈现根本恶的产生机制,以及心灵改变的可能进程。康德关于心灵改变或本性重建的说法可称为"革命-改良途径"。在此基础上,... 康德关于根本恶和心灵改变的论述是他的宗教哲学的核心。康德在两个层次上使用"自由运作"来呈现根本恶的产生机制,以及心灵改变的可能进程。康德关于心灵改变或本性重建的说法可称为"革命-改良途径"。在此基础上,康德进而批评基督教的恩典概念,认为它在理论上无法说明,在实践上自相矛盾。然而,由于康德对路德宗的恩典概念缺乏深入体会,无视路德恩典概念中的信心之认识论功能,导致康德的批评缺乏力度。在路德那里,信心作为一种接受性的情感是具有认识论功能的,即恩典通过信心进入并改变人心。这种"信心-恩典思路"也呈现了一种人心之内在改变机制。"革命-改良思路"和"信心-恩典思路"是两种不同的本性重建思路。然而,无论在哪个思路中,在生存中进入本性重建之实际进程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原罪 恩典 自由 信心
下载PDF
康德论根本恶和心灵的转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蔡蓁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4-140,共7页
康德的根本恶学说中存在着两个张力,即恶是归因于人类自身的和人类生而具有的趋恶倾向之间的张力,以及在心灵的转变中人自身的努力和神圣的帮助之间的张力。为了消解这种张力,道德上的恶可以被理解为是行动者在自由的观念下选择的结果,... 康德的根本恶学说中存在着两个张力,即恶是归因于人类自身的和人类生而具有的趋恶倾向之间的张力,以及在心灵的转变中人自身的努力和神圣的帮助之间的张力。为了消解这种张力,道德上的恶可以被理解为是行动者在自由的观念下选择的结果,趋恶的倾向只是使得恶是不可避免的而不是必然的,因此人类仍旧必须对自身的恶负责。也正是因为道德上的恶必须归咎于人类自身,心灵的转变首先在于人类自身的努力。但同时康德对根本恶的经验解释是有限度的,去恶从善的过程是以恩典为理论预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准则 品性 禀赋 倾向
下载PDF
阿伦特“根本的恶”的困境及其政治哲学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义 罗玲玲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8-322,共5页
汉娜·阿伦特"根本的恶"概念产生于对极权主义本质的理解。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即"人是多余的",不仅超越西方近代功利主义人性观的适用范围,而且指向理性的认知维度与道德维度的统一问题。当理性与极权主义之... 汉娜·阿伦特"根本的恶"概念产生于对极权主义本质的理解。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即"人是多余的",不仅超越西方近代功利主义人性观的适用范围,而且指向理性的认知维度与道德维度的统一问题。当理性与极权主义之恶相遇,其困境显现为:只有"人是多余的"成为罪恶的动机,恶才是根本的;而一旦这种动机违反同一律,道德规定尺度就一并消失。为了解释道德的来源问题,阿伦特放弃了对于恶的理性探究,转向对哲学和政治关系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娜.阿伦特 根本的恶 理性主义 道德 政治哲学
下载PDF
论奥古斯丁的“根本恶”观念 被引量:2
17
作者 石敏敏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53,共8页
文章讨论《忏悔录》第二卷的"根本恶"观念,奥古斯丁称之为"为恶而恶"。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根本恶"观念:(1)"根本恶"是与任何具体回报包括财物、名誉和权力无关的恶,是纯粹的恶;(2)"... 文章讨论《忏悔录》第二卷的"根本恶"观念,奥古斯丁称之为"为恶而恶"。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根本恶"观念:(1)"根本恶"是与任何具体回报包括财物、名誉和权力无关的恶,是纯粹的恶;(2)"根本恶"虽然存在于个体里面,但个体由于受所谓的道德感约束,因此单个个体通常不会表现出根本恶,共同体(例如朋友的友爱)反而容易造成根本恶的实施;(3)根本恶的本质是"骄傲",而"骄傲"是一种虚假的自由。文章由此指出奥古斯丁所谓的恶的伦理是一种不同于希腊德性论的伦理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骄傲 仿效 虚假的自由
下载PDF
阿伦特论思维的抗恶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庞楠 叶颖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66-70,共5页
阿伦特认为,个人对极权主义的盲从是导致人的危机的根本原因。以艾希曼为代表的作恶之人,缺乏明确的作恶动机,犯下了“平庸”的罪恶。阿伦特从以艾希曼为代表的政治事件中,看到了缺乏思维能力与作恶之间的紧密关联,缺乏政治性的思维能... 阿伦特认为,个人对极权主义的盲从是导致人的危机的根本原因。以艾希曼为代表的作恶之人,缺乏明确的作恶动机,犯下了“平庸”的罪恶。阿伦特从以艾希曼为代表的政治事件中,看到了缺乏思维能力与作恶之间的紧密关联,缺乏政治性的思维能力是产生“平庸的恶”的根本原因。个人的“平庸的恶”与极权主义的“极端的恶”,共同摧毁了人的自由和尊严。阿伦特指出,思维是我与自身的对话,是克服“平庸的恶”的方式,它能够通过反思经不起检验的规范、释放评判是非善恶的判断,来有效地抵抗罪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希曼 平庸的恶 极端的恶 思维
下载PDF
哲学与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根本恶”及其伦理效应——从康德到拉康
19
作者 卢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47,共9页
康德所提出的“根本恶”概念,实际上涉及个体在其自由决意(die Willkür)的准则上根本性地倒置了自爱原则与道德原则之间的关系,而作为这一概念所引发的伦理效应,人的道德改善在康德看来也就相应地体现为恢复道德原则相对于自爱原... 康德所提出的“根本恶”概念,实际上涉及个体在其自由决意(die Willkür)的准则上根本性地倒置了自爱原则与道德原则之间的关系,而作为这一概念所引发的伦理效应,人的道德改善在康德看来也就相应地体现为恢复道德原则相对于自爱原则的优先性与纯粹性。然而,在弗洛伊德对恶的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拉康对于康德构想和探讨“根本恶”问题的基本进路进行了彻底反思。通过深入揭示自爱原则与道德原则在康德学说中未被探明的潜在问题与复杂勾连,尤其是道德原则本身可能存在的形式主义缺陷,拉康指明了康德及其道德哲学传统在处理相关问题上的困境,从而也为确立一种有可能克服这一困境的非道德的伦理原则即“欲望原则”提供了合理性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伦理 欲望 康德 拉康
原文传递
康德根本恶理论——兼论科斯嘉德对其发展
20
作者 王天娇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3-17,共5页
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最早对人性中根本恶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的哲学家,人性善恶概念的分析和解读对于整个思想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康德通过对善恶概念的分析、根本恶的层次划分以及善恶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提出了根本... 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最早对人性中根本恶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的哲学家,人性善恶概念的分析和解读对于整个思想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康德通过对善恶概念的分析、根本恶的层次划分以及善恶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提出了根本恶是人自由选择颠倒准则的后果。在此基础上,科斯嘉通过双层理论的建构重新发展了康德关于根本恶的理论,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善恶概念 根本恶 科斯嘉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