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骨髓法培养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吴舰宇 宋春芳 +3 位作者 许评 宋纯 石于波 刘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96-797,共2页
目的探讨培养树突状细胞(DC)的最佳方法和合理的培养时间。方法取大鼠的骨髓细胞分别加入4种细胞因子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rGMCSF)5μg/L,重组大鼠白细胞介素4(rrIL4)5μg/L,重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rrTNFα)10μg/L,... 目的探讨培养树突状细胞(DC)的最佳方法和合理的培养时间。方法取大鼠的骨髓细胞分别加入4种细胞因子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rGMCSF)5μg/L,重组大鼠白细胞介素4(rrIL4)5μg/L,重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rrTNFα)10μg/L,重组大鼠γ干扰素(rrγIFN)20μg/L培养2周,并用PE标记的抗大鼠CD86单克隆抗体检测它的成熟度。结果从第7天开始细胞周围开始逐渐伸出突起,第13天以后突起5~6支左右,且长度逐渐缩短,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伸出长短不等的突起,类似神经细胞的树突。60只大鼠培养所得的树突状细胞平均为(1.18±0.21)×107第7、11、13、15天的CD86单抗的阳性率分别为30%、80%、92%、94%,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阳性率不断增加,尤以第1周到第2周之间增长的特别明显,但2周以后,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度无明显提高。结论应用骨髓法来培养树突状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rGMCSF、rrIL-4、rrTNF-α、rr-γ-IFN培养2周,可得到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 单克隆抗体检测 rtnf-α CD86 白细胞介素 Γ-IFN 培养时间 鼠粒细胞 因子重组 骨髓细胞 γ干扰素 神经细胞 细胞因子 5μg 成熟度 阳性率 种细胞 突起
原文传递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冯永清 郭坤元 +1 位作者 陆志刚 黄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25-28,共4页
本文观察了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TNF-α)对白血病细胞株U937,Raji和新鲜急非淋白血病祖细胞(CFU—L)生长的作用。证实TNF—α能够显著抑制自血病细胞的增殖,但不同的白血病细胞对TNF—α敏感性有一定的差异。细胞毒效应可能是其主要... 本文观察了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TNF-α)对白血病细胞株U937,Raji和新鲜急非淋白血病祖细胞(CFU—L)生长的作用。证实TNF—α能够显著抑制自血病细胞的增殖,但不同的白血病细胞对TNF—α敏感性有一定的差异。细胞毒效应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白血病 祖细胞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日本血吸虫雌虫产卵量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宋文剑 杨金荣 +1 位作者 孔争 李雍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10,共3页
目的:研究rTNF—α对日本血吸虫雌虫产卵量的影响。方法:体外试验采用含不同浓度的rTNF-α的DMEM培养基将收集的50天日龄日本血吸虫雌虫培养72h,观察其产卵情况。体内试验取感染血吸虫的小鼠经尾静脉反复注入多克隆抗rTNF—α抗血清... 目的:研究rTNF—α对日本血吸虫雌虫产卵量的影响。方法:体外试验采用含不同浓度的rTNF-α的DMEM培养基将收集的50天日龄日本血吸虫雌虫培养72h,观察其产卵情况。体内试验取感染血吸虫的小鼠经尾静脉反复注入多克隆抗rTNF—α抗血清后,计算其肝脏减卵率。结果:离体的日本血吸虫雌性成虫在含rTNF—α的培养液中培养72h后,产卵量明显高于不含rTNF—a的对照组。在rTNF—a为10ng~40ng/ml范围内,雌虫产卵量与rTNF—a呈剂量依赖性。体内试验小鼠肝脏减卵率达28.4%。结论:rTNF—a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促进日本血吸虫雌虫产卵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rtnf-α 产卵量
下载PDF
不同有害因素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及NFκB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钱冠清 刘会齐 +2 位作者 刘春华 刘晓辉 吴其夏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7-520,共4页
探讨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AS)的一些有害因素作用脐静脉内皮细胞后 ,对单核细胞粘附率、VEC的白细胞粘附分子VCAM 1、ICAM 1及转录因子NFκB活化的影响 ,为阐明不同有害因素在AS早期发病机制中作用与机理提供依据。本文采用细胞计数法测... 探讨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AS)的一些有害因素作用脐静脉内皮细胞后 ,对单核细胞粘附率、VEC的白细胞粘附分子VCAM 1、ICAM 1及转录因子NFκB活化的影响 ,为阐明不同有害因素在AS早期发病机制中作用与机理提供依据。本文采用细胞计数法测粘附率 ,细胞免疫组化及ELISA法检测粘附分子表达及NFκB活化 ,原位杂交法测VCAM 1mRNA ;结果显示 ,mmLDL、rTNFα均能明显增加U937细胞的粘附 ,粘附百分率分别为对照组的 7倍和 9 2倍 ,rTNFα可使内皮细胞的VCAM 1、ICAM 1和P selectin表达显著上调 ,但mmLDL没有相似的作用 ;VEC在流体低剪切振荡流的作用下 ,明显上调VCAM 1mRNA及VCAM 1的表达 ,mmLDL、rTNFα和低剪切振荡流作用后 ,均可增加内皮细胞NFκB亚单位P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粘附分子 转录因子 低密度脂蛋白 rtnf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