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0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hierarchy quorum sensing networ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被引量:80
1
作者 Jasmine Lee Lianhui Zhang 《Protein & Cel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6-41,共16页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auses severe and persistent infections in immune compromised individuals and cystic fibrosis sufferers. The infection is hard to eradi- cate as P. aeruginosa has developed strong resistance to ...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auses severe and persistent infections in immune compromised individuals and cystic fibrosis sufferers. The infection is hard to eradi- cate as P. aeruginosa has developed strong resistance to most conventional antibiotics. The problem is further compounded by the ability of the pathogen to form biofilm matrix, which provides bacterial cells a protected environment withstanding various stresses including antibiotics. Quorum sensing (QS), a cell density-based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regulation of the bacterial virulence and biofilm formation, could be a promising target for developing new strategies against P. aeruginosa infection. The QS network of P. aeruginosa is organized in a multi-layered hierarchy consisting of at least four interconnected signaling mechanisms. Evidence is accumulating that the QS regulatory network not only responds to bacte- rial population changes but also could react to envi- ronmental stress cues. This plasticity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during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ti-QS therapeu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orum sensing IQS PQS LAS rhl Pseudomonas aeruginosa VIRULENCE environmental factors
原文传递
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措施 被引量:59
2
作者 郭斌 吴晓磊 钱易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4-507,共4页
目前自然界中只有极少部分微生物能够得到培养,严重阻碍了对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改进传统培养方法,采用新型培养技术,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大量培养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从而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微生物细胞的... 目前自然界中只有极少部分微生物能够得到培养,严重阻碍了对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改进传统培养方法,采用新型培养技术,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大量培养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从而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生命规律、获悉微生物群落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规律,对环境微生物工艺进行准确地设计、精细地调控和高效地利用。简要介绍了微生物不可培养的原因,系统总结了有关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模拟自然环境条件、强调微生物相互关系是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可培养性 纯培养技术 群体感应
下载PDF
The clinical impact of bacterial biofilms 被引量:51
3
作者 Niels Hoiby Oana Ciofu +7 位作者 Helle Krogh Johansen Zhi-jun Song Claus Moser Peter Ostrup Jenser Soren Molin Michael Givskov Tim Tolker-Nieisen Thomas Bjamshol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55-65,共11页
Bacteria survive in nature by forming biofilms on surfaces and probably most, if not all, bacteria (and fungi) are capable of forming biofilms. A biofilm is a structured consortium of bacteria embedded in a self-pro... Bacteria survive in nature by forming biofilms on surfaces and probably most, if not all, bacteria (and fungi) are capable of forming biofilms. A biofilm is a structured consortium of bacteria embedded in a self-produced polymer matrix consisting of polysaccharide, protein and extracellular DNA. Bacterial biofilms are resistant to antibiotics, disinfectant chemicals and to phagocytosis and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nflammatory defense system of the body. It is known, for example, that persistence of staphylococcal infections related to foreign bodies is due to biofilm formation. Likewise, chronic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ung infections in cystic fibrosis patients are caused by biofilm growing mucoid strains. Gradients of nutrients and oxygen exist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of biofilms and the bacterial cells located in nutrient poor areas have decreased metabolic activity and increased doubling times. These more or less dormant cells are therefore responsible for some of the tolerance to antibiotics. Biofilm growth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level of mutations. Bacteria in biofilms communicate by means of molecules, which activates certain genes responsible for production of virulence factors and, to some extent, biofilm structure.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quorum sensing and depends upo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quorum sensing molecules in a certain niche, which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the bacteria. Biofilms can be prevented by antibiotic prophylaxis or early aggressive antibiotic therapy and they can be treated by chronic suppressive antibiotic therapy. Promising strategies may include the use of compounds which can dissolve the biofilm matrix and 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 which increases biofilm susceptibility to antibiotics and phagocyt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l biofilm biofilm infection antibiotic resistance quorum sensing
下载PDF
海水鱼类腐败机制及其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4
作者 励建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共12页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食品营养的关注,水产品中海水鱼的消费量日益增加。海水鱼极易发生腐败,而我国水产品保鲜技术尚待完善,使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了解海水鱼的腐败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水产品保鲜显得尤为...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食品营养的关注,水产品中海水鱼的消费量日益增加。海水鱼极易发生腐败,而我国水产品保鲜技术尚待完善,使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了解海水鱼的腐败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水产品保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宗海水鱼类的腐败机制为切入点,综述国内外水产品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水产品的保鲜趋势,旨在为我国新型水产品保鲜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鱼 腐败机制 群体感应 水产品保鲜
原文传递
细菌中群体感应调节系统 被引量:34
5
作者 周玥 刘小锦 +2 位作者 朱晨光 孙明 喻子牛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细菌根据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可以监测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的数量变化 ,当信号达到一定的浓度阈值时 ,能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中的变化 ,这一调控系统被称为细菌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 (Quo rum Sensing系统 )。本文系... 细菌根据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可以监测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的数量变化 ,当信号达到一定的浓度阈值时 ,能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中的变化 ,这一调控系统被称为细菌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 (Quo rum Sensing系统 )。本文系统介绍了细菌感知种内与种间数量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群体感应调节系统 酰基高丝氨酸环内酯 寡肽 呋喃酰硼酸二酯
下载PDF
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与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6
作者 郭嘉亮 陈卫民 《生命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224-232,共9页
具有群体感应系统的细菌通过相互交换一种自动诱导(autoinducer)信号分子来实现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当信号分子积累到一定浓度时会改变细菌特定基因的表达,如生物膜的形成、生物发光行为、毒性基因的表达、孢子的形成等。近年来,人们发... 具有群体感应系统的细菌通过相互交换一种自动诱导(autoinducer)信号分子来实现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当信号分子积累到一定浓度时会改变细菌特定基因的表达,如生物膜的形成、生物发光行为、毒性基因的表达、孢子的形成等。近年来,人们发现了多种天然或者人工合成的群体感应抑制剂,可以干扰群感系统的信息回路。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细菌群体感应信息系统的划分、自体诱导分子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自体诱导分子 抑制剂
下载PDF
细菌群体感应与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5
7
作者 刘琳 谭小娟 贾爱群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1-278,共8页
由于滥用抗生素,人类致病菌的耐药日益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据统计,细菌感染80%以上与细菌生物被膜有关。近年来,有关细菌群体感应和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乃至机理已有报道,但就群体感应与细菌生物被膜的关系却报道较少,而揭示二者... 由于滥用抗生素,人类致病菌的耐药日益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据统计,细菌感染80%以上与细菌生物被膜有关。近年来,有关细菌群体感应和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乃至机理已有报道,但就群体感应与细菌生物被膜的关系却报道较少,而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为解决致病菌耐药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本文立足群体感应和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结合本课题组的阶段性研究内容,拟阐明细菌群体感应与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 细菌 群体感应 生物被膜 关系
原文传递
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对细菌生物被膜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8
作者 肖梦圆 武瑞赟 +1 位作者 谭春明 李平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27-234,共8页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附着在生物或非生物体表面形成的多细胞群落,对机械干扰、宿主防御以及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某些基因的表达受到与群体密度相关信号分子调控的现象,...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附着在生物或非生物体表面形成的多细胞群落,对机械干扰、宿主防御以及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某些基因的表达受到与群体密度相关信号分子调控的现象,在调控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QS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干扰这种调控作用为控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危害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本文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例,综述QS系统在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QSI通过抑制信号分子合成、酶解信号分子以及干扰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等作用途径,干扰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以期为细菌生物被膜慢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开辟新路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被膜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抑制剂 调控 干扰
下载PDF
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相关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9
作者 陈梦越 李乐之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83-1486,共4页
慢性伤口是指伤口经历4周临床治疗后.无法及时有效地按照正常程序愈合的伤口,主要包括糖尿病足溃疡、下肢动静脉溃疡和压疮等,常表现为持续过度的炎症反应、反复感染、耐药性细菌生物膜、表皮细胞对修复刺激无应答等特点。伤口愈合... 慢性伤口是指伤口经历4周临床治疗后.无法及时有效地按照正常程序愈合的伤口,主要包括糖尿病足溃疡、下肢动静脉溃疡和压疮等,常表现为持续过度的炎症反应、反复感染、耐药性细菌生物膜、表皮细胞对修复刺激无应答等特点。伤口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伤口微环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生物膜 细胞微环境 群体感应
原文传递
川白芷抑菌活性及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6
10
作者 刘洋 冉聪 +3 位作者 刘琼 游桂香 吴卫 侯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5-141,共7页
为寻找更加有效的抑菌杀菌药物,本研究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和倍比稀释法评价川白芷不同溶剂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抗菌活性;特别是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表型的影响研究考察该药物对病菌... 为寻找更加有效的抑菌杀菌药物,本研究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和倍比稀释法评价川白芷不同溶剂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抗菌活性;特别是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表型的影响研究考察该药物对病菌群体感应是否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川白芷提取液对四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且随提取物浓度增大抑制效果增强;进一步分离发现,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对四种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效果最佳;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四种毒力表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川白芷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能力。试验表明川白芷的活性成分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体感应抑制剂,其具有抑制多种细菌能力的同时不易产生耐药性,表明白芷这一传统中草药在现代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白芷 抑菌活性 萃取物 群体感应
下载PDF
生物膜和生物膜形成菌的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干霞芳 李蒙英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94,共4页
细菌生物膜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生物膜中除了水和细菌以外,还含有细菌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吸附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及DNA等细菌裂解产物.介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并综述了近年来医学领域以几种成膜力强的条件致病菌为研究对象,从... 细菌生物膜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生物膜中除了水和细菌以外,还含有细菌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吸附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及DNA等细菌裂解产物.介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并综述了近年来医学领域以几种成膜力强的条件致病菌为研究对象,从基因水平上证实了细菌细胞表面结构鞭毛、纤毛、胞外聚合物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等细胞因子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生物膜形成菌 细胞表面结构 群体感应
下载PDF
基于细菌群体感应的生鲜食品腐败机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朱军莉 冯立芳 +1 位作者 王彦波 励建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我国生鲜食品资源丰富,需求量逐年增加。尽管新的食品保鲜技术不断涌现,生鲜食品产后贮运过程中腐烂损失率还很严重,其中微生物所引起的食品腐败是重要原因。近年来,动物性产品和果蔬等生鲜食品腐败过程中群体感应现象的不断被发现,提... 我国生鲜食品资源丰富,需求量逐年增加。尽管新的食品保鲜技术不断涌现,生鲜食品产后贮运过程中腐烂损失率还很严重,其中微生物所引起的食品腐败是重要原因。近年来,动物性产品和果蔬等生鲜食品腐败过程中群体感应现象的不断被发现,提示了细菌群体感应与食品腐败变质之间的紧密相关性。本文围绕着生鲜食品的微生物腐败,介绍了细菌产生的各种信号分子,重点分析群体感应对生鲜食品腐败的调控作用,探讨阻断群体感应系统的天然抑制剂,为更好地理解食品腐败中的群体感应现象,开发阻断群体感应系统新的抑制剂作生物保鲜剂,保障食品品质及食用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生鲜食品 腐败 腐败微生物 群体感应抑制剂
原文传递
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3
作者 郭冰怡 董燕红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8-424,共17页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已成为农业防治植物病害的一大难题,目前急需发展新的防治策略。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微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依赖于菌体密度的沟通协调机制,控制着细菌的生长、增殖、致病性、生物被膜形成及相关群体活...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已成为农业防治植物病害的一大难题,目前急需发展新的防治策略。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微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依赖于菌体密度的沟通协调机制,控制着细菌的生长、增殖、致病性、生物被膜形成及相关群体活动行为。群体感应抑制剂在抑制细菌毒性基因表达时不会对细菌生长产生压力,从而避免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这一新颖的抑菌机制使其在开发新型农药方面有很大潜力。本文着重介绍了细菌群体感应机制、天然的及合成的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种类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抑制剂 信号分子 植物病害防治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4
作者 励建荣 李婷婷 王当丰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群体感应系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微生物中的基因表达调控系统,能够借由对特定信号分子的密度感知实现对相关基因的靶向调控,从而使微生物展现出与低密度条件时截然不同的群体行为以及特性,以此来应对环境的变化。由于群体感应调控存... 群体感应系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微生物中的基因表达调控系统,能够借由对特定信号分子的密度感知实现对相关基因的靶向调控,从而使微生物展现出与低密度条件时截然不同的群体行为以及特性,以此来应对环境的变化。由于群体感应调控存在明显的生物广泛性、机制独特性以及作用高效性,使其成为近年来微生物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微生物作为食品工业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在食品保鲜,益生菌生产,食品发酵,绿色生物合成,微生物防腐剂及风味剂生产等研究领域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悉群体感应系统在上述领域中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着重介绍了群体感应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关调控机制,并对其在食品腐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未来食品工业中的潜在应用进行了概述;对未来群体感应在食品研究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以群体感应为基础的新型食品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群体感应 调控机制 食品腐败 信号分子 群体感应淬灭
下载PDF
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QS毒力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洪涛 覃慧敏 +3 位作者 王卫华 李国军 吴春明 宋建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15-1017,共3页
目的:观察穿心莲对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12.5 mg.mL-1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曲线、绿脓菌素、胞外蛋白水解酶和弹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检测穿心莲内酯对QS系统双突变株PAO-JP2株绿脓菌素、... 目的:观察穿心莲对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12.5 mg.mL-1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曲线、绿脓菌素、胞外蛋白水解酶和弹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检测穿心莲内酯对QS系统双突变株PAO-JP2株绿脓菌素、蛋白水解酶和弹性蛋白酶活性的作用。结果: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无明显影响。穿心莲内酯能明显抑制绿脓菌素的分泌、胞外蛋白水解酶和弹性蛋白酶活性。穿心莲内酯对PAO-JP2绿脓菌素、胞外蛋白水解酶和弹性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穿心莲内酯可能通过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产生而实现抗感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心莲内酯 铜绿假单胞菌 毒力因子 密度阈值感应
下载PDF
细菌群体感应淬灭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6
作者 邱健 贾振华 +4 位作者 李承光 马宏 宋水山 张霞 冀营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9-143,共5页
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参与许多生物学功能的调控,其中包括动植物病原细菌致病因子的生成以及人类某些病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是调控群体感应系统的关键信号分子。近年... 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参与许多生物学功能的调控,其中包括动植物病原细菌致病因子的生成以及人类某些病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是调控群体感应系统的关键信号分子。近年的研究表明,不同生物体包括细菌和真核生物中都存在类别不同的能够降解AHL的群体感应淬灭酶(Quorum-quenching enzyme)。在AHL依赖型致病菌和转基因植物中表达AHL降解酶能有效地抑制QS信号分子的积累,从而阻断了病原细菌的发病机制,提高了植物的抗病性。这些新颖的群体感应淬灭酶的发现,不仅为防治细菌侵染提供了可行的途径,也对研究它们在宿主中的功能和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提出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淬灭酶 AHL内酯酶 AHL酰基转移酶 对氧磷酶 信号干扰
下载PDF
鱼源假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与腐败特性相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綦国红 董明盛 +1 位作者 陈晓红 姜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86-1491,共6页
【目的】革兰氏阴性菌通过产生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类信号分子,以密度依赖的方式调控某些生理特性的表达,即群体感应(QS)现象。假单胞菌是一种导致蛋白类食品腐败的重要腐败细菌。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假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与... 【目的】革兰氏阴性菌通过产生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类信号分子,以密度依赖的方式调控某些生理特性的表达,即群体感应(QS)现象。假单胞菌是一种导致蛋白类食品腐败的重要腐败细菌。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假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与腐败特性的关系。【方法】利用AHLs检测菌对3株假单胞菌AHLs产生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AHLS降解菌株对所产生的AHLs进行降解。【结果】3株菌均产生AHLs信号分子;菌株FML05-1、FML05-2至少产生两种AHLs分子,二者所产生的主要信号分子是N-3-氧代-辛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3-oxo-C8-HSL);FML05-2与降解AHLs的菌株共同培养,发现嗜铁素的产量与蛋白酶活性明显下降。【结论】FML05-2嗜铁素的产生和蛋白酶活性与AHLs有关。为以干扰腐败细菌群体感应为靶点的食品防腐保鲜策略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群体感应 食品腐败
下载PDF
酵母与乳酸菌的相互作用模式及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8
作者 刘豪栋 杨昳津 +7 位作者 林高节 马家欢 倪燮邻 邵毅恒 牟志勇 宋馨 艾连中 夏永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8-274,共7页
酵母与乳酸菌作为被广泛应用的微生物在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在发酵体系中的作用方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品质。研究发酵体系中酵母-乳酸菌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有助于揭示微生物与食品功能的关系,对发酵进程的正向调... 酵母与乳酸菌作为被广泛应用的微生物在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在发酵体系中的作用方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品质。研究发酵体系中酵母-乳酸菌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有助于揭示微生物与食品功能的关系,对发酵进程的正向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酵母与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协同/拮抗作用、营养代谢产物交换、群体感应及生物膜包被等相互作用模式,探讨了酵母-乳酸菌相互作用对改善发酵食品风味质构、缩短发酵周期、提升产品益生特性等的积极作用。最后,对酵母-乳酸菌作为组合发酵剂进行强化发酵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乳酸菌 相互作用 代谢交换 群体感应 风味物质
下载PDF
乳酸菌作为生物保护菌的抑菌机理及其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9
作者 吕懿超 李香澳 +2 位作者 王凯博 孔保华 陈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81-290,共10页
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易受到有害微生物污染,导致食品腐败变质,造成食用安全隐患。而现在常用的物理或化学保鲜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延长食品货架期,但应用范围有限、存在安全隐患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乳酸菌因其天然、安全、高效的抑菌... 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易受到有害微生物污染,导致食品腐败变质,造成食用安全隐患。而现在常用的物理或化学保鲜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延长食品货架期,但应用范围有限、存在安全隐患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乳酸菌因其天然、安全、高效的抑菌活性被作为生物保护菌应用于食品中。本文主要从乳酸菌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微生物群体感应以及竞争作用等角度综述了乳酸菌的抑菌机制;同时介绍了近年来乳酸菌作为生物保护菌在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品和果蔬产品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为今后食品高效保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保护菌 乳酸菌 抑菌机制 群体感应 应用
下载PDF
群体感应系统在乳酸菌产细菌素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20
作者 满丽莉 孟祥晨 +1 位作者 王辉 赵日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360-364,共5页
许多乳酸菌能够产生抗菌活性肽——细菌素,细菌素具有不同的结构、作用方式、抑菌谱和效价,通常认为乳酸菌和其所产的细菌素都是安全的,乳酸菌所产细菌素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已显示了巨大的潜能。基于群体感应的细胞间交流已成为细菌素... 许多乳酸菌能够产生抗菌活性肽——细菌素,细菌素具有不同的结构、作用方式、抑菌谱和效价,通常认为乳酸菌和其所产的细菌素都是安全的,乳酸菌所产细菌素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已显示了巨大的潜能。基于群体感应的细胞间交流已成为细菌素合成的关键调控机制,群体感应作为细胞密度函数,可使细菌素产生保持同步性。群体感应需通过信号分子介导感知菌体密度,信号分子随着菌体密度增加而增加,并激活信号转导级联使菌体产生细菌素。本文通过对乳酸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种类、信号转导机制及群体感应系统对两类细菌素合成的调控进行综述,以初步了解群体感应系统在乳酸菌产细菌素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细菌素 信号分子 乳酸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